专题第二单元第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23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 金属钠、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课标要求]1.了解钠单质的生产原理及钠的保存、存在和用途。
2.了解钠的物理性质,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3.了解Na 2O 、Na 2O 2的性质。
4.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5.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
,1.钠与O 2、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a +O 2===2Na 2O(白色) 2Na +O 2=====点燃Na 2O 2(淡黄色) 2Na +2H 2O===2NaOH +H 2↑ Na 与水反应现象可概括为浮、游、熔、响。
2.Na 2O 是碱性氧化物,Na 2O 2不是碱性氧化物,Na 2O 2可作漂白剂和供氧剂。
2Na 2O 2+2H 2O===4NaOH +O 2↑、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3.Na 2CO 3俗称纯碱或苏打,NaHCO 3俗称小苏打。
它们的水溶液都呈碱性,且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Na 2CO 3溶液的碱性更强。
4.Na 2CO 3与NaHCO 3相互转化的反应: Na 2CO 3+CO 2+H 2O===2NaHCO 3。
2NaHCO 3=====△Na 2CO 3+CO 2↑+H 2O , NaHCO 3+NaOH===Na 2CO 3+H 2O 。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1.钠的存在:在自然界中钠元素都以化合态存在,如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等。
2.钠的物理性质3.4.钠与水的反应钠浮在水面上钠的密度比水小钠熔成小球钠熔点较低,且反应放热反应产生的气体推动小球运动钠与水剧烈反应,反应放热并生成气体反应后溶液的颜色逐渐变红有NaOH生成2Na+2H2O===2NaOH+H2↑[特别提醒](1)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只有一个电子,反应容易失去,表现还原性且性质活泼。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第一课时 化学反应的方向————————————————————————————————————— [课标要求]1.了解自发反应与非自发反应的含义 。
2.了解熵的基本含义及能量判据和熵判据的基本内容。
3.能依据化学反应的焓变与熵变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1.自然界变化的方向性(1)自然界的变化具有方向性。
(2)实例①室温下,冰会融化成水,而水不能结成冰;②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而不会自动从低处流向高处。
2.化学反应的方向性自动进无法进行,而其逆反应自动(1)化学反应具有方向性,许多化学反应的正反应能行。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是否能自动进行:自发反应: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无需外界帮助就能自动进行的反应。
[特别提醒](1)自发反应可被利用来完成有用功。
例如:1.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无需外界帮助就能自动进行的反应称之为自发反应。
2.同种同量物质的熵值:S (g)>S (l)>S (s)。
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固体溶于水的过程是熵增加的过程。
3.大多数放热反应都能自发进行;大多数熵增的反应都能自发进行。
4.焓减(ΔH <0)、熵增(ΔS >0)反应在所有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
焓增(ΔH >0)、熵减(ΔS <0)反应在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焓减、熵减反应在低温下自发进行;焓增、熵增反应在高温下能自发进行。
自然界变化的方向性与化学反应的方向性①甲烷燃烧可在内燃机中被利用来做功; ②锌与CuSO 4溶液反应可设计成原电池。
(2)非自发反应要想发生,则必须对它做功。
例如: ①通电将水分解成H 2和O 2;②植物在光照下,能将CO 2和H 2O 转化成C 6H 12O 6和O 2。
1.下列过程非自发进行的是( )A .水由高处向低处流B .天然气的燃烧C .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D .室温下水结成冰解析:选D 水由高处向低处流,天然气的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均属自发过程;室温下,水结冰属非自发过程。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二单元钠第一课时【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89-021.设计思想:利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以此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实验探究教学是以实验为中心的探究教学,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2.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本节课内容主要从2 个方面: 钠的物理性质、钠的化学性质,并安排了钠的有关性质的探究实验,也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物质的丰富多彩。
3.学情分析:在前面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理解钠的化学性质,认识钠的活泼性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对本节钠与水的反应实验合理的探究,能对产生现象的原因进行合理解释。
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钠的物理性质;理解和掌握钠的化学性质;了解钠的存在和用途。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原有知识、归纳类比的能力。
思想情感: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科学的观察法、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5.重点、难点:钠的化学性质。
6.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情境设计、启发思维、分析、归纳7.教学软件环境:powerpoint2003、windowsxp操作系统实验用品:钠、酚酞、小刀、镊子、滤纸、烧杯、玻璃试管、大头针、玻片、三脚架、泥三角、坩埚、坩埚钳、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等8.教学过程设计:9.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对钠的性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钠与水、盐溶液的反应。
教学中一开始以滴水点灯实验引入新课,以创设学习情景,把学生思路带入探究的内容中,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学案:专题4 第二单元第1课时氮氧化物的产生与转化含解析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第1课时氮氧化物的产生与转化一、氮气、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1.氮气(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与空气相近,约占空气体积的4/5。
(2)化学性质:①通常情况下,较稳定,与其他物质不反应.②放电或高温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NO。
化学方程式为N2+O2错误!2NO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①常温下,NO不稳定,易与O2化合。
化学方程式为2NO+O2===2NO2。
②NO2溶于水时与水发生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
二、氮氧化物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1.来源(1)氮肥的生产,金属的冶炼和汽车等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2)自然界中火山爆发、电闪雷鸣。
2.危害①酸雨;②光化学烟雾;③破坏臭氧层。
3.防治措施(1)①使用洁净能源,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
②为汽车安装尾气转化装置,将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氮气。
(2)对生产化肥、硝酸的工厂排放的废气进行处理。
探究点一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的有关计算问题1.解题思路(1)要明确试题要求,如反应后容器内是否有剩余气体?剩余气体可能是什么?注意剩余气体不可能是NO2,也不可能是NO与O2的混合气体。
(2)计算中可能用到的化学反应:3NO2+H2O===2HNO3+NO4NO2+O2+2H2O===4HNO34NO+3O2+2H2O===4HNO3(3)要对试题中产生的结果进行可能情况的讨论,如NO2与O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剩余的气体是NO还是O2要进行讨论。
2.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的几种情况(1)NO2或NO2与N2(非O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
根据3NO2+H2O===2HNO3+NO①利用气体体积变化差值进行计算。
(2)NO2和O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根据4NO2+O2+2H2O===4HNO3②可知:当体积比(3)NO和O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
1.等质量的两块钠,第一块在足量氧气中加热,第二块在足量氧气(常温)中充分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块钠失去电子多B.两块钠失去电子一样多C.第二块钠的反应产物质量最大D.两块钠的反应产物质量一样大解析:选B。
本题只涉及钠与氧气的反应。
钠在氧气中加热生成过氧化钠,不加热则生成氧化钠,产物中的钠元素只显+1价。
解题时要抓住钠与氧气反应随温度不同产物不同,等质量钠被氧化时失去相同数目电子,等质量钠生成过氧化钠时结合的氧多,产物的质量大。
2.金属钠分别与下列溶液反应时,会使溶液质量减少的是()A.BaCl2B.K2SO4C.FeCl3D.NH4NO3解析:选C。
根据反应“2Na+2H2O===2NaOH+H2↑”可知,每向溶液中投入23 g Na,溶液质量会增加22 g;若生成的NaOH再与盐溶液反应,另当分析。
C项:3NaOH+FeCl3===3NaCl+Fe(OH)3↓,显然每向溶液中投入3 mol Na,会使溶液质量减少(107 g+3 g -69 g=41 g)41 g;D项:假设生成的NaOH全部与NH4NO3反应并全部将NH3放出:NaOH +NH4NO3===NaNO3+NH3↑+H2O,向溶液中投入1 mol Na,溶液质量仍然增加5 g(23 g -1 g-17 g),实际上不会放出那么多的氨气。
3.可用于判断碳酸氢钠粉末中混有碳酸钠的实验方法是()A.加热时无气体放出B.滴加盐酸时有气泡放出C.溶于水后滴加稀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D.溶于水后滴加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解析:选C。
解决此题关键要掌握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异同,特别是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两者都会产生白色沉淀,因此无法鉴别。
而加BaCl2溶液,现象不同,仅Na2CO3与BaCl2反应有BaCO3沉淀生成。
4.右图表示A~E五种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其中A为淡黄色固体,B为单质。
试回答下列问题:(1)各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C________,E________。
1.考察下述自然界的一些自发变化,可发现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都有一定的方向性,按某一物理量标度由高到低自发进行B .都可以用来做功,自发过程一旦发生后体系做功的本领就会降低C .有一定的进行限度,自发过程总是单向地趋向于非平衡状态D .有一定的数据差来判断自发变化能否发生解析:选C 。
自发过程是不借助外力,就能发生的过程。
由图知,都是从高―→低的过程,且都对外界做功,变化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数据差,可以判断过程是否自发进行,故A 、B 、D 正确。
2.将等物质的量的F 2和ClF 混合,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F 2(g)+ClF(g) ClF 3(g) ΔH <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 .恒温恒容时,当ClF 转化40%时,容器内的压强为初始时的0.8B .若c (F 2)∶c (ClF)∶c (ClF 3)=1∶1∶1,则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C .达到平衡后,若增大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左移D .平衡后再降低温度,保持恒容,达到新的平衡,则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增大 解析:选AD 。
设F 2和ClF 的物质的量均为1 mol ,F 2(g)+ClF(g) ClF 3(g)开始(mol) 1 1 0反应(mol) 0.4 0.4 0.4平衡(mol) 0.6 0.6 0.4P 末P 初=n 末n 初=0.6+0.6+0.41+1=0.8,A 项正确; 不同条件下的平衡,转化率不同,反应物与产物的比例不同,故B 项错;增大体积,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C 项错;降温,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 项对。
3.(2011年潍坊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放热反应的焓变小于零,熵变大于零B .放热及熵增加的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C .放热反应的焓变大于零,熵变小于零D .放热及熵减小的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解析:选B 。
放热反应的焓变一定小于零,但熵变不一定大于零,也不一定小于零,A 、C 错误;由ΔG =ΔH -T ΔS 可推知,当ΔH <0、ΔS >0时,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B 正确,D 错误。
第1课时 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知识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1.氮氧化物的产生、转化及其性质。
2.氮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a c目标 定位 1.理解氮氧化物(NO 、NO 2)的来源和性质。
2.了解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
一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1.在自然界中,氮元素既有游离态,也有化合态,大部分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不溶于水。
(1)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通常情况下与氧气不反应,但是在放电或高温条件下氮气和氧气能直接化合生成N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 2+O 2=======放电或高温2NO 。
(2)NO 与O 2反应生成N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 +O 2===2NO 2。
(3)氮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情况下,能与氢气化合生成NH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
2.两支大试管,分别充满NO 和NO 2气体,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嗅闻它们的气味,比较它们密度的大小。
填写下表:色、态 气味 密度 溶解性 毒性 NO 无色气体 无味 比空气略大 微溶于水 有毒 NO 2 红棕色气体刺激性气味比空气大易溶于水有毒3.将盛满一氧化氮的试管打开塞子,置于空气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气体的颜色由无色变为红棕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O +O 2===2NO 2,实验室收集一氧化氮气体的方法是排水法。
4.对于二氧化氮溶于水的实验,按表中要求将其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填入下表空格内: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试管内气体颜色慢慢变为无色,水面不断上升,最后静止在距试管底部约1/3处NO 2不能全部被水吸收,有无色气体NO 生成把充满NO 2的试管 倒立水中,再通入O 2水面不断上升,最后试管内无色气体约为原NO 2体积的1/3,通入适量O 2后液面继续上升,最后试管全部充满液体NO 2溶于水生成的NO 全部与O 2反应被水吸收归纳总结 氮氧化物的性质 (1)NH 3←――氧化性N 2――→还原性NOO 2H 2ONO 2――→H 2O HNO 3(2)二氧化氮溶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NO 2+H 2O===2HNO 3+NO ,氧化产物是HNO 3,还原产物是NO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是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