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
- 格式:docx
- 大小:997.11 KB
- 文档页数:15
第2课时酸碱中和滴定本节教材分析(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酸、碱滴定管的结构特点和使用方法。
2、解中和滴定的原理,能够绘制中和滴定过程中PH变化的曲线。
3、在理解中和滴定原理的基础上,掌握实验误差分析策略。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中和滴定的过程,知道中和滴定的步骤,初步掌握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体验水洗、标准液洗涤、滴定、读数、平行实验等操作,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定量实验的重要性,发展动作技能。
(2)教学重点酸碱中和滴定原理(3)教学难点酸碱中和滴定的计量依据及计算(4)教学建议“酸碱中和滴定”是学生要掌握的一种化学分析方法。
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力图改变平铺直叙、就教材讲教材的讲述方法,在三个知识点的教学中,分别引入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以基础知识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目的。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将教材内容、教师分析、学生思考有机融合在一起,更好的发挥了课堂教学中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协同作用,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有实效。
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实践。
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
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意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培养集体意识,很好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
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酸式碱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并应用,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第2课时酸碱中和滴定[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知道酸碱中和滴定中溶液pH的变化是判断滴定终点的依据,了解指示剂的选择方法。
2.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知道酸碱中和滴定的主要仪器及用途,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及其在定量测定中的迁移应用。
一、酸碱中和滴定实验1.概念和原理(1)概念依据中和反应,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
(2)原理在中和反应中,酸提供的H+与碱提供的OH-之间的物质的量相等。
即:c(H+)·V酸=c(OH-)·V碱,则c(H+)=c(OH-)·V碱V酸或c(OH-)=c(H+)·V酸V碱。
2.主要仪器使用(1)仪器:滴定管,铁架台,滴定管夹,锥形瓶,烧杯。
仪器a是酸式滴定管,仪器b是碱式滴定管。
精密度:0.01 mL。
(2)滴定管的使用方法①检查仪器:使用前先检查滴定管活塞是否漏水。
②润洗仪器:在加入溶液之前,洁净的滴定管要用所要盛装的溶液润洗2~3遍。
③加入溶液:分别将溶液加入到相应滴定管中,使液面位于滴定管0刻度线以上。
④调节起始读数:在滴定管下放一烧杯,调节活塞,使滴定管尖嘴部分充满溶液,然后调节滴定管液面使其处于“0”刻度或“0”刻度以下的某一刻度。
准确读取数值并记录。
3.主要试剂(1)待测液;(2)标准液;(3)指示剂(一般用酚酞或甲基橙,一般不用石蕊,颜色改变不明显)。
4.指示剂的选择(1)原理:由曲线可以看出,在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在接近滴定终点时有一个突变过程,在此范围内,滴加很少的酸(或碱),溶液的pH就有很大的变化,能使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明显,所以即使酚酞、甲基橙的变色不在恰好中和的pH=7的点上,但体积差距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图: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 HCl溶液的滴定曲线。
A B C DX浓度(mol/L)0.12 0.04 0.03 0.09 Y浓度(mol/L)0.04 0.12 0.09 0.03[课后练习]1、下列是实验操作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用100mL量筒量取5.2mL盐酸用托盘天平称取25.20g氯化钠用100mL容量瓶配制50mL 0.1mol·L-1盐酸用25.00mL碱式滴定管量取14.80mL NaOH溶液2、有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直接加入已知浓度的盐酸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未知浓度的NaOH待测液荡洗2~3次滴定前没有排除滴定管尖嘴处的气泡D、读数时视线与滴定管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4、用0.1mol·L-1NaOH溶液滴定0.1mol·L-1盐酸,如达到滴定终点时不慎多加了1滴NaOH (1滴溶液的体积约为0.05mL),继续加水至50mL,所得溶液的PH是()A、4B、7.2C、10D、11.35、准确量取25.00mL高锰酸钾溶液,可选用的仪器是()A、50mL量筒B、10mL量筒C、50mL酸式滴定管D、50mL碱式滴定管6、下列仪器中,没有“0”刻度线的是()A、温度计B、量筒C、酸式滴定管D、托盘天平游码刻度尺7、用移液管取10ml烧碱溶液注入25ml洁净的碱式滴定管中,则液面读数应()A、在10mL——15mL之间B、恰好在15mL处C、小于15mLD、大于15mL[直击高考]1、(1)图I表示10mL量筒中液面的位置,A与B,B与C刻度间相差1mL,如果刻度A为4,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______mL。
(2)图II表示50mL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如果液面处的读数是a,则滴定管中液体的体积(填代号)______________。
是amL是(50-a)mL一定大于amLD、一定大于(50-a)mL2.某同学进行中和滴定实验,并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滴定曲线。
《酸碱中和滴定》讲义一、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在化学实验中,酸碱中和滴定是一种重要的定量分析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酸和碱在反应中按照一定的化学计量关系进行完全中和,通过测量所消耗的酸或碱的量来确定未知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我们知道,酸和碱在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时,其实质是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结合生成水(H₂O)。
例如,盐酸(HCl)和氢氧化钠(NaOH)的中和反应方程式为:HCl + NaOH =NaCl + H₂O。
在这个反应中,盐酸和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
也就是说,1 摩尔的盐酸恰好能与 1 摩尔的氢氧化钠完全反应。
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种溶液的浓度和体积,通过滴定操作,测量出恰好完全反应时所消耗另一种溶液的体积,就可以根据化学计量关系计算出另一种溶液的浓度。
二、酸碱中和滴定的仪器和试剂1、仪器(1)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酸式滴定管用于盛装酸性溶液和氧化性溶液,其下端有玻璃活塞。
碱式滴定管用于盛装碱性溶液,其下端连接着一段橡皮管,橡皮管内有一个玻璃球。
(2)锥形瓶用于盛放被滴定的溶液。
(3)铁架台、滴定管夹用于固定滴定管。
2、试剂(1)标准溶液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通常称为“滴定剂”。
(2)待测溶液浓度未知,需要通过滴定来确定其浓度的溶液。
(3)指示剂在酸碱中和滴定中,为了指示反应的终点,需要加入合适的指示剂。
常见的指示剂有酚酞、甲基橙等。
三、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步骤1、准备阶段(1)检漏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
(2)洗涤先用蒸馏水洗涤滴定管和锥形瓶,然后分别用待装溶液润洗 2 3 次。
(3)装液在滴定管中装入标准溶液或待测溶液,赶尽气泡,调整液面至“0”刻度或“0”刻度以下。
(4)取液用移液管或滴定管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待测溶液放入锥形瓶中。
2、滴定阶段(1)滴加指示剂根据待测溶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指示剂滴入锥形瓶中。
(2)滴定操作左手控制滴定管的活塞或玻璃球,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基础达标]1.用0.102 6 mol·L-1的盐酸滴定25.00 mL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达终点时,滴定管中的液面如图所示,正确的读数为()A.22.30 mL B.22.35 mLC.23.65 mL D.23.70 mL解析:选B。
图中液面在22~23 mL之间,分刻度有10个,因而每刻度是0.1 mL,液体的凹液面读数约为22.35 mL。
2.下面是一段关于酸碱中和滴定试验操作的叙述:①取一锥形瓶,用待测NaOH溶液润洗两次②在锥形瓶中加入25 mL待测NaOH溶液③加入几滴石蕊试液作指示剂④取一支酸式滴定管,洗涤洁净⑤直接往酸式滴定管中注入标准酸溶液,进行滴定⑥左手旋转滴定管的玻璃活塞,右手不停摇动锥形瓶⑦两眼凝视着滴定管内盐酸溶液液面下降,直至滴定终点。
文中所述操作有错误的序号为()A.④⑥⑦B.①⑤⑥⑦C.③⑤⑦D.①③⑤⑦解析:选D。
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①错误;石蕊试液的变色范围太大,不能用作滴定时的指示剂,③错误;滴定管使用前应经过验漏、水洗、标准液润洗等步骤再加注标准液,⑤错误;滴定过程中目光应凝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⑦错误。
3.用某仪器量取液体,若仰视时读数为x mL,平视时读数为y mL,俯视时读数为z mL,若x>y>z,则所使用的仪器可能是()A.滴定管B.烧杯C.量筒D.容量瓶解析:选A。
从不同的角度读数时,x>y>z,则该仪器的刻度排布自上而下依次增大,符合此刻度排布的仪器只有滴定管。
4.用1.0 mol·L-1的NaOH溶液中和某浓度的H2SO4溶液,其水溶液的pH和所用NaOH溶液的体积关系变化如图所示。
则原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完全反应后溶液的大致体积是()A.1.0 mol·L-1,20 mLB.0.5 mol·L-1,40 mLC.0.5 mol·L-1,80 mLD.1.0 mol·L-1,80 mL解析:选C。
酸碱中和滴定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酸碱恰好完全中和时( D )A.酸与碱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B.溶液呈现中性C.酸与碱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D.酸所能提供的H+与碱所能提供的OH-的物质的量相等解析: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可知酸碱恰好完全中和时,酸所能提供的H+与碱所能提供的OH-的物质的量相等。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不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B.某同学用普通pH试纸测得盐酸溶液的pH为10.6C.某溶液中加入甲基橙后变黄色,则溶液一定呈碱性D.某溶液中加入石蕊后变红色,加入甲基橙呈黄色,则溶液pH在4.4~5.0之间解析:指示剂只能测定溶液pH的范围,如甲基橙的变色范围为3.1~4.4,当溶液的pH 大于4.4时呈黄色,而石蕊的变色范围为5.0~8.0,在pH小于5.0时,溶液呈红色,所以C项错误,D项正确。
酚酞的变色范围为8.2~10.0,在pH大于8.2时,溶液呈红色,而小于8.2时,呈无色,故A项错误。
普通pH试纸只能粗略测溶液的pH,读数时只能读取整数值,故B项错误。
3.用酚酞作指示剂,对某新制NaOH溶液进行中和滴定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待测液消耗标准盐酸(0.01 mol·L-1)的体积①20 mL NaOH溶液V1 mL②20 mL NaOH溶液+10 mL水V2 mL③敞口隔夜放置的20 mL NaOH溶液V3 mL则该新制NaOH溶液的浓度c为( B )A.0.01×V1+V2+V33×20mol·L-1B.0.01×V1+V22×20mol·L-1C.0.01×V1+V32×20mol·L-1D.0.01×V 120mol·L -1 解析: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一般重复2~3次,取体积的平均值用于计算待测液的浓度,故D 项不正确;用酚酞作指示剂时,敞口放置的NaOH 吸收CO 2生成Na 2CO 3,其与盐酸反应生成NaHCO 3,使所耗盐酸的体积偏小,故求待测液浓度时只能用V 1、V 2进行计算。
酸碱中和滴定1.概念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做酸碱中和滴定。
2.原理 c 待=cV V 标标标(以一元酸与一元碱的滴定为例)。
3.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1)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酸、碱溶液的体积。
(2)选取适当指示剂,准确判断滴定终点。
4.仪器与药品(1)主要仪器:酸式滴定管(图A)、碱式滴定管(图B)、铁架台(带滴定管夹)、锥形瓶、大烧杯。
(2)药品:标准溶液、待测液、酸碱指示剂。
(3)滴定管的使用①酸性、氧化性的试剂一般用酸式滴定管,因为酸性和氧化性物质易腐蚀橡胶管。
②碱性的试剂一般用碱式滴定管,因为碱性物质易腐蚀玻璃,致使活塞无法打开。
5.实验操作(以标准盐酸滴定待测NaOH溶液为例)(1)滴定前的准备①滴定管:查漏→蒸馏水洗涤→用待装液润洗→装液→排泡→调液面→记录。
②锥形瓶:蒸馏水洗涤→装液→加指示剂。
(2)滴定(3)终点判断:当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指示剂变色,且在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视为滴定终点,并记录标准液的体积。
(4)数据处理按上述操作重复二至三次,求出用去标准盐酸体积的平均值,根据c(NaOH)= ()()()c HCl HCl NaoH V V ⋅计算。
6.酸碱中和滴定时指示剂的选择[学有所思] 滴定过程中对指示剂使用有哪些具体要求? 提示:(1)不能用石蕊作指示剂。
(2)滴定终点为碱性时,用酚酞作指示剂,例如用NaOH 溶液滴定醋酸。
(3)滴定终点为酸性时,用甲基橙作指示剂,例如用盐酸滴定氨水。
(4)强酸滴定强碱一般用甲基橙,但用酚酞也可以。
(5)并不是所有的滴定实验都须使用指示剂,如用标准的Na 2SO 3溶液滴定KMnO 4溶液时,KMnO 4溶液颜色褪去时即为滴定终点。
突破1:中和滴定实验仪器的使用及指示剂选择1.中和滴定实验主要仪器与操作(1)酸碱中和滴定所用的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或移液管)、滴定管夹、铁架台、锥形瓶、烧杯、白纸等。
第2课时酸碱中和滴定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知道酸碱中和滴定中溶液pH的变化是判断滴定终点的依据,了解指示剂的选择方法。
2.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知道酸碱中和滴定的主要仪器及用途,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及其在定量测定中的迁移应用。
一、酸碱中和滴定
1.概念和原理
(1)概念
是利用中和反应,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
(2)原理
在中和反应中,酸提供的H+与碱提供的OH-之间的物质的量相等。
即:c(H+)·V(酸)=c(OH-)·V(碱),
则c(H+)=c(OH-)·V(碱)
V(酸)
或c(OH-)=
c(H+)·V(酸)
V(碱)。
2.主要仪器使用
(1)仪器:滴定管、铁架台、滴定管夹、锥形瓶、烧杯。
仪器a是酸式滴定管,仪器b是碱式滴定管。
(2)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3.主要试剂
(1)待测液;(2)标准液;(3)指示剂(一般用酚酞或甲基橙)。
4.实验操作
(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2)滴定
(3)终点的判断:等到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指示剂变色,且在半分钟内不变回原色,视为滴定终点并记录标准液的体积。
(4)数据处理:为减少实验误差,滴定时,要求重复实验2~3次,求出所用标准溶液体积的平均值,然后再计算待测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锥形瓶在水洗后,要用待测液润洗2~3次()
(2)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一般不用石蕊作指示剂,是因为石蕊变色不明显()
(3)滴定实验中左手控制滴定管的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
(4)当观察到锥形瓶中颜色发生变化,立即停止滴定并记下滴定管液面读数()
(5)量取20.00 mL待测液时可用量筒量取()
答案(1)×(2)√(3)√(4)×(5)×
1.为什么酸式滴定管不能用来盛装碱性溶液,碱式滴定管不能盛装酸性溶液?
提示酸式滴定管有磨砂的玻璃活塞,碱液容易与玻璃中的SiO2反应生成Na2SiO3溶液,使玻璃活塞与滴定管壁粘合在一起,碱式滴定管有胶皮管,容易被酸性溶液腐蚀。
2.强酸与强碱恰好中和时pH=7,而甲基橙、酚酞的变色均不在pH=7时,为什么还可以用它们作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
提示以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HCl溶液的滴定曲线为例。
由曲线可以看出,在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在接近滴定终点时有一个突变过程,在此范围内,滴加很少的酸(或碱),溶液的pH就有很大的变化,能使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明显,所以即使酚酞、甲基橙的变色不在恰好中和的pH=7的点上,但体积差距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3.用中和滴定法测定某烧碱样品的纯度,试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准确称量8.2 g含有少量中性易溶杂质的样品,配成500 mL待测溶液。
称量时,样品可放在________(填字母)称量。
A.小烧杯中B.洁净纸片上C.托盘上
(2)滴定时,用0.200 0 mol·L-1的盐酸来滴定待测溶液,不可选用________(填字母)作指示剂。
A.甲基橙B.石蕊C.酚酞
(3)滴定过程中,眼睛应注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铁架台上垫一张白纸,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下表数据,计算被测烧碱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 mol·L-1,烧碱样品的纯度是________。
滴定次数待测溶液体积/mL
标准酸溶液体积
滴定前的刻度/mL 滴定后的刻度/mL
第一次10.00 0.40 20.50
第二次10.00 4.10 24.00
答案(1)A(2)B
(3)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便于观察锥形瓶内液体颜色的变化,减小滴定误差
(4)0.400 097.56%
解析(1)称量氢氧化钠等易潮解、腐蚀性强的试剂时,样品应放在小烧杯中。
(2)酸碱中和滴定时,一般选甲基橙、酚酞等颜色变化较明显的指示剂,石蕊在酸或碱溶液中颜色变化不明显,易造成误差。
(4)根据c(NaOH)=c(HCl)·V(HCl)
V(NaOH)
分别求第一、二次的值,再求平均值,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