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观测与标准作业.
- 格式:ppt
- 大小:384.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一部分TPS知识试题一、填空题1.标准作业指在指在节拍时间内,以有效的操作顺序,在同一条件下反复进行的操作。
2.合格工位要求1个作业循环中,作业部位不能超过3个,这样的目的是避免多余的步行。
3.生产中的七种浪费:制造过剩的浪费、库存的浪费、搬运的浪费、等待的浪费、加工的浪费、动作的浪费、不良品的浪费。
4.精益生产的两大支柱:自働化和准时化生产。
5.准时化生产的前提条件:平准化包含种类平准化、数量平准化两个面。
6.解决问题与改进流程必须追溯源头、亲自观察,然后验证所得数据。
7.评价合格工位的五项内容为:作业区域、作业干涉、部品的放置区域、作业部位、往返次数。
8.标准作业的前提条件应考虑①作业方面②人的方面③设备及生产线方面④品质方面。
9.决定标准手持时有哪些注意点:①作业顺序②有无设备自动加工③完成品不计入④有无自动取出装置⑤温度⑥检查作业。
10.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管理者需要跳出现场去观察现场。
11. 全员生产保全涵盖四大内容:预防保全;事后保全;改良保全;设备设计。
12.5S是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来强化管理,通过清洁来巩固效果。
13.解决问题的八个步骤为:明确问题、分解问题、设定目标、把握真因、制定对策、贯彻实施对策、评价结果和过程、巩固成果。
14.改善的顺序作业改善、设备改善、工序改善。
15.现场监察的观察点: 1、瓶颈作业2、堆积 3、材料流动 4、等待5、步行6、身体的动作7、手的动作 8、眼睛的动作。
16.时间观测表要求至少连续观测 10 个循环。
17.实现“准时化生产”的方式看板方式、后工序取用方式、单个流动方式、平准化生产。
18.平准化生产的优点使工人操作更容易、更熟练,提高了对市场的反应速度,降低了库存,缩短了每台产品的制造周期。
19.QC小组活动的主要特点明显的自主性、广泛的群众性、高度的民主性、严密的科学性。
20.T.T=1日的生产时间/1日的必要生产量,不是根据设备能力和人员来定的。
一、填空题1.标准作业指在节拍时间内,以有效的操作顺序,在同一条件下反复进行的操作。
2.合格工位要求1个作业循环中,作业部位不能超过3个,这样的目的是避免多余的步行。
3.生产中的七种浪费:制造过剩的浪费、库存的浪费、搬运的浪费、等待的浪费、加工的浪费、动作的浪费、不良品的浪费。
4.精益生产的两大支柱:自働化和准时化生产。
5.准时化生产的前提条件:平准化包含种类平准化、数量平准化两个面。
6.解决问题与改进流程必须追溯源头、亲自观察,然后验证所得数据。
7.评价合格工位的五项内容为:作业区域、作业干涉、部品的放置区域、作业部位、往返次数。
8.标准作业的前提条件应考虑①作业方面②人的方面③设备及生产线方面④品质方面。
9.精益制造追求的终极目标是:零库存、零切换、零浪费、零不良、零故障、零停滞、零事故。
10.丰田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改善活动彻底消除隐藏在企业里的种种浪费现象。
11.全员生产保全涵盖四大内容:预防保全、事后保全、改良保全、设备设计。
12.5S是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来强化管理,通过清洁来巩固效果。
13.解决问题的八个步骤为:明确问题、分解问题、设定目标、把握真因、制定对策、贯彻实施对策、评价结果和过程、巩固成果。
14.改善的顺序作业改善、设备改善、工序改善。
15.现场监察的观察点:①瓶颈作业②堆积③材料流动④等待⑤步行⑥身体的动作⑦手的动作⑧眼睛的动作。
16.时间观测表要求至少连续观测 10 个循环。
17.实现“准时化生产”的方式看板方式、后工序取用方式、单个流动方式、平准化生产。
18. TPS的最终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19.QC小组活动的主要特点明显的自主性、广泛的群众性、高度的民主性、严密的科学性。
20.T.T=1日的生产时间/1日的必要生产量,不是根据设备能力和人员来定的。
21.循环时间(C.T)指:一位作业者实际作业一个循环所需要的最短时间,是用秒表实际测出来的。
22.整理就是清理废品,把必要物品和不必要的物品区分开来。
产品标准工时测定与测定方法
产品标准工时的测定是生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生产效率,并为制定生产计划和分配生产资源提供依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工时测定方法:
1. 秒表测量法:此方法使用秒表或其他计时器对完成单个作业所需的时间进行直接观测和记录。
观测人员需对作业者进行反复多次的观测测量,以获取准确的数据。
这是最传统、常用的工时测定方法,适用于工序级的工时确定和过程分析。
2. 录像观测法:通过录像设备记录作业过程,然后对录像进行解析,以获得每个作业动作的时间消耗。
此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但成本也较高。
3. 抽样推算法:通过抽样观测作业者一段时间内的作业情况,根据观测数据推算出标准工时。
此方法简单易行,但精度相对较低。
4. 标准资料法:利用已有的标准作业资料,结合实际作业情况进行工时测定。
此方法适用于间接时间研究。
5. 预定时间标准法:根据作业性质和复杂度,预先设定时间标准,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此方法简单易行,精度较高,适用于间接时间研究。
在进行产品标准工时测定时,需要综合考虑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作业者的技能水平、机器设备的性能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
同时,还需要对测定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得出准确的标准工时数据。
标准工时计算方法标准工时计算方法一、目的:规范标准工时制定与修改作业,使标准工时具有完整性,使ERP系统运行之排程合理和成本准确。
二、名词定义:2.1、标准工时:在特定的工作环境条件下,用规定的作业方法和设备,以普通熟练工作者的正常速度完成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工作所必需的时间。
2.2、宽放时间:指作业员除正常工作时间之外必须的停顿及休息的时间。
包括操作者个人事情引起的延迟,疲劳或无法避免的作业延迟等时间。
对于没有规定发生时间、发生频率、所需时间的不规则要素作业,并不在正常时间范围之内,而属于宽放时间。
2.3、标准速度:没有过度体力和精神疲劳状态下,每天能连续工作,只要努力就容易达到标准作业成果的速度。
三、标准工时的构成:3.1、标准时间=正常时间+宽放时间=观测时间*(1+熟练修正数+努力修正数)+观测时间*宽放率3.2、正常时间:3.2.1、主体作业时间:按照作业目的进行的作业。
指能创造价值的作业,如改变产品外形,改变产品性能等。
3.2.2、副作业时间:与主体作业同步发生,起附属作用。
如取放工具、检查等。
正常时间设定方法如下:直接观测法:秒表观测法;摄影分析法;work sampling法。
优点:比较简单;任何人都可以做。
缺点:难于跟标准速度相比较,需要评价标准速度;生产之前不能设定。
合成法:动作分析法、历史数据法。
优点:信赖程度和一贯性高;客观性和普遍性高;不需要评价标准速度;可在生产之前设定;容易消除不必要动作。
缺点:需要教育和训练。
3.3、宽放时间:3.3.1、私事宽放时间:作业过程中,满足生理要求的宽放时间,如上厕所,喝水,擦汗。
3.3.2、疲劳宽放时间:为了补偿工作过程中体力和精神疲劳,采取的休息或操作速度减弱的宽放时间。
3.3.3、特殊宽放:学习宽放、机械干涉宽放、奖励宽放、工厂宽放、其它宽放. 作业宽放时间:补偿作业过程中发生不规则的要素作业。
如用处理不良品等。
3.3.4、集体宽放时间:集体作业时,对于个体差异产生损失的补偿。
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
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
标准时间=观测时间*评比系数*(1+宽放率)=正常时间*(1+宽放率)。
观测时间:是实际观测得到的时间值的平均,而观测时间由于受到作业者熟练度、工作意愿、情绪等的影响,并能代表真实的情况,故此应加以修正,乘上一定的评价系数,求得实际时间作为标准时间的主体,而实际时间应考虑一定的宽放,作为疲劳、等待、喝水、上厕所等必须要项的预备,这样才得到标准时间。
评比系数:评比是一种判断或评价的技术,目的是将实际的操作时间调整到平均工人的正常速度。
其中影响评比的因素包括:
a)操作者的熟练程度;
b)设备工具的完善度;
c)操作者的教育程度;
d)工作的困难度。
以100%作为正常速度的基准,如果评价系数为1.1(即110%),代表比正常速度快10%左右,如果评价系数为0.6(即60%),由代表作业速度相当于正常速度的60%。
宽放:宽放是指由于疲劳,生理需求,管理需求等不可避免的因素而给予标准工时制定调整的一个方法。
标准工时是在正常操作条件下,以标准的作业方法及合理的劳动强度和速度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所需的作业时间标准工时是指操作者在中等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下连续完成一件产品所需要的时间。
标准工时=正常时间+宽放时间正常时间=观测时间X评定系数观测时间采用秒表测时法获得,或者直接用MTM、WF、MOD等方法计算标准时间,也可以用标准资料法来预测标准工时。
标准工时主要用于人员编制(人事)、工时成本计算(财务)、工厂的先期规划(规划)、以及计划排产(生产管理及计划)等,标准工时是一个企业的基础性数据,属于企业机密。
什么是标准工时制,哪些工种实行标准工时制?问:什么是标准工时制,哪些工种实行标准工时制?答:标准工时制是指职工实行每日工作8小时,平均每周工资40小时,星期六、星期日为周休息日的工作制度。
实行这一制度,应保证完成生产和工作任务,不增加人员编制和财政支出,不减少职工的收入。
我市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的职工,一律实行没日工作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40小时的标准工时制度。
什么是标准工时制度、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不定时工作制和非全日什么是标准工时制度、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不定时工作制和非全日制工作制?答:(1)我国现在实行的是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的工时制度,这是标准工作时间。
(2)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是针对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连续作业或受季节及自然条件限制的企业部分职工,采用的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的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一种工时制度。
在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周期内,具体某一天、某一周的工作时间可以超过8小时或40小时。
(3)不定时工作制是指每一工作日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限制的工作时间制度。
经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不受日延长工作时间标准和月延长工作时间标准的限制,但用人单位应采用弹性工作时间等适当的工作和休息方式,确保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和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
(4)非全日制工作制是指以小时计酬,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同时为一个以上用人单位提供非全日制工作的,每周累计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0小时的用工形式。
ST 标准工时含义:标准工时是在标准工作环境下,进行一道加工所需的人工时间。
标准工时的制定方法有多种,通常使用的方法有标准工时=标准作业时间+辅助时间标准作业时间由工艺过程决定,主要为直接增加产品价值的人工/机器时间消耗。
对标准工时的降低只能通过工艺改善和辅助时间降低。
1.直接观测法,即使用秒表(也叫码表)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通常选择一般熟练员工在正常环境下作业,进行时间测量;秒表测量也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使用多次测量,也可以选择连续测量; 2.模特法,即将人体的各种动作分解为21种基本的动作,制定标准工时的时候,将员工作业的动作分解成模特法中对应的动作,并根据对应动作相对应的时间来制定标准工时,模特法中最基本的动作单元时间为0.129秒,可以根据熟练度等条件不同而加以调整; 3.简明工作因素法(BWF:Brief Work Factor ),BWF也是将各种动作分解成基本动素,基本单位为BU,每个BU的时间为0.06秒,每个动素为5个BU,通过将员工动作分解为BWF中的基本动素,以制定标准工时。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之外,还有MTM(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法)、WF(工作因素法)等其他的标准工时制定方法。
这是指理论上的方法,实际上制定标准工时的方法可以灵活运用,比如有新机种需要制定标准工时是,可以参考以往的相似机种来制定标准工时。
标准工时主要用于(1)作为部门和人员的考核标准;(2)安排生产加工任务;(3)与实际值比较不断调整修正标准工时。
标准工时的局限性在于,没有任何两个人、两台设置和工作环境是一样的,因此标准工时只是一个参考值,在反复从事相同工作的流程性企业或岗位有意义,对以项目为主导的企业和单位不适用。
标准工时制定过程中的宽放率的运用标准工时与宽放率的关系式如下所示:标准工时= 正常工时X (1+宽放率)正常工时是人工操作单元工时(经过速度评比)+机器自动作业公式(不可作速度评比)的总和。
宽放率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生理宽放2.疲劳宽放3.管理宽放4.特殊宽放工厂使用的宽放率一般在10%~20%,对一些特殊的工种,如体力消耗较大的工种,宽放率可适当放宽一些。
秒表法秒表法的定义:秒表法就是使用秒表直接进行作业时间观测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简单易用,无需特殊训练;其缺点是人为因素影响大,精确度不高。
我们介绍一下秒表法测量工时的方法以及主要步骤:一、直接用于作业时间的测定(一)准备工作A制定标准作业方法组织工时人员、工艺人员及经验丰富的工人对将要进行测量的工序进行充分讨论研究,取消不必要作业要素,改善不合理的作业单元,形成标准的作业方法,使作业结构合理化。
B分解作业单元将改善后的需要进行测量的工序分解为若干个作业单元,每个作业单元区分要明显,这样方便观测;同时为了便于记录,每个作业单元的时间长短要合适,不宜太短(最好大于2秒)。
最后确定各作业单元的测时始点和终点(即:定时点),并将各作业单元记录在测量表中。
C选择与训练工人为了使测得的结果合理和有代表性,应选择中等(平均)熟练程度的工人进行操作,并对其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要做好思想工作,取得他的配合,并按标准操作方法训练。
D准备观测工具秒表、观测板、观测记录用纸、计算器以及铅笔,橡皮,记录本等。
E确定观测次数作业测定是抽样过程,必须有足够多的测时次数,以期从统计总体中得到合适的样本。
因此,如何定出合理的观测数,乃是关键。
观测次数不必太多,以免浪费时间,但是又要符合统计上的可靠性的要求。
下面这个表(1—1)就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观测次数对照表(美国GE电器公司)(二)正式测时测量工时通常在作业者开始作业1-2小时、工作节奏稳定后进行。
在进行正式观测记录之前,宜先作2-3次试测,以证实标准的定时点是否正确无误。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秒表测时常用的两种方法:(1)连续法:观察过程中,读出并记下各作业单元定时点(一般采用终点)的瞬间时间值T'。
在观测结束后,再把记录的T'依次相减, 求出各作业单元的持续时间T。
记录用表可参考附表1-2。
(连续法是目前最常用工时统计方法。
)(2)瞬时返零法:观察过程中,读出并记下各作业单元终点时间值,随即立刻使表复零。
秒表法秒表法的定义:秒表法就是使用秒表直接进行作业时间观测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简单易用,无需特殊训练;其缺点是人为因素影响大,精确度不高。
我们介绍一下秒表法测量工时的方法以及主要步骤:一、直接用于作业时间的测定(一)准备工作A制定标准作业方法组织工时人员、工艺人员及经验丰富的工人对将要进行测量的工序进行充分讨论研究,取消不必要作业要素,改善不合理的作业单元,形成标准的作业方法,使作业结构合理化。
B分解作业单元将改善后的需要进行测量的工序分解为若干个作业单元,每个作业单元区分要明显,这样方便观测;同时为了便于记录,每个作业单元的时间长短要合适,不宜太短(最好大于2秒)。
最后确定各作业单元的测时始点和终点(即:定时点),并将各作业单元记录在测量表中。
C选择与训练工人为了使测得的结果合理和有代表性,应选择中等(平均)熟练程度的工人进行操作,并对其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要做好思想工作,取得他的配合,并按标准操作方法训练。
D准备观测工具秒表、观测板、观测记录用纸、计算器以及铅笔,橡皮,记录本等。
E确定观测次数作业测定是抽样过程,必须有足够多的测时次数,以期从统计总体中得到合适的样本。
因此,如何定出合理的观测数,乃是关键。
观测次数不必太多,以免浪费时间,但是又要符合统计上的可靠性的要求。
下面这个表(1—1)就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观测次数对照表(美国GE电器公司)(二)正式测时测量工时通常在作业者开始作业1-2小时、工作节奏稳定后进行。
在进行正式观测记录之前,宜先作2-3次试测,以证实标准的定时点是否正确无误。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秒表测时常用的两种方法:(1)连续法:观察过程中,读出并记下各作业单元定时点(一般采用终点)的瞬间时间值T'。
在观测结束后,再把记录的T'依次相减, 求出各作业单元的持续时间T。
记录用表可参考附表1-2。
(连续法是目前最常用工时统计方法。
)(2)瞬时返零法:观察过程中,读出并记下各作业单元终点时间值,随即立刻使表复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