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第一节 文字和语言一、文字的作用“文字”一词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个的字,一是指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的体系。
这一章所讲的文字,指的是后面一个意思。
语言和人类一样古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语言。
语言是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没有语言,人类社会是组织不起来的。
但是,凭口、耳进行交际的语言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声音是一发即逝的,人们说话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甲在这里讲话,乙站得远了就听不见;或者甲讲完了,乙才来到,同样也听不见。
只靠口、耳相传,所及的范围是很有限的。
人们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经过长期的摸索,发明了文字,使语言除了说和听的形式以外又增加了一种写和看的形式。
我国清代学者陈澧说得好:“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东塾读书记》卷十一)这段话清楚他说明了文字与语言的关系:文字是语言的“意与声之迹”,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语言的书写符号。
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这样,远隔千山万水的人也可以相互进行交际,交流思想,协调彼此的行动。
同时,人类的知识,前辈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经验也可以大量地、系统地流传下来,使后辈能够在前辈所取得的全部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我们在第二章说过,如果把36亿年生物进化的过程缩短为一年,那么文字是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分钟产生的。
这一分钟的发展速度,是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
比如,鸟类从在地上爬进化到能在天上飞,经历了几千万年的时间,相当于上述缩短了的时间的好几天;人类解决上天的问题从意大利人最早设想飞机算起,到进入现在的喷气机时代,还不到一千年,即不到压缩时间的1/7分钟。
这样的发展速度是人类文明的奇迹,而文明的基础则是文字。
有了语言,人类脱离动物界面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这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但是,仅仅只有语言,人类大脑这个“加工厂”的材料来源只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和口耳相传的间接经验,信息量有限,无法充分发挥它的潜力,因而人类也只能应付一些生存所必需的事情。
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
一、解释下列名词(20分,每词4分)
1.文字:是指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书面上代表语言的符号。
2.拼音文字:是用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节或音位的文字,文字体系比较简明,一个字的拼写反映出语言的一个符号的读音。
3.字母:拼音文字的书写单位,一个字母基本上就代表语言中一个音素;一种文字体系一般只要数十个字母符号。
4.形声字:是运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创造出来的汉字,一部分字符表示字的意义类属,一部分表示字的读音。
5.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比口语规范严谨,是同一种语言不同的风格变体。
二、填空题(40分,每空2分)
1.文字突出的作用是打破了有声语言的(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扩大了有声语言的使用范围。
2.文字包括(字形)、(字音)、(字义)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在文字中缺一不可。
3.据考古材料,一般认为文字大约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距今六千年以上。
4.文字的特点要受到(所记录的语言)特点的制约。
5.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使用(实物记事)和(图画记事)帮助记忆。
6.从造字方法角度看,文字的发展经历了(表意)、(表意兼表音)和(表音)三个阶段。
7.各种不同体系的意音文字都包含(表意字)、(表音字)和(兼用表意表音两种方法的文字,即形声字)三种不同类型的字形。
8.人类造字的方法主要有(表意)和(表音)两种。
9.汉字的简化和整理异体字,属于文字的(改进)。
10.(书面语)是在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
三、辨别正误(20分,每小题2分)
1.现代社会,文字使用十分频繁,比有声语言还重要。
(×)
(在任何社会,文字的作用都不可能超过语言。
)
2.文字的主要作用是记录人类的文化。
(×)
(文字的主要作用是记录人类的语言。
)
3.拼音文字同语音联系紧密,只记录语音。
(×)
(无论的拼音文字还是非拼音文字,记录语言都是既有记录语音,同时又要记录意义。
)
4.非拼音文字记录意义,不记录语音。
(×)
(非拼音文字同样要记录语音和意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而语言的音义在文字中是统一为一体的。
)
5.汉字与汉语的特点是相适应的。
(√)
(如果汉字不能适应汉语的需要,可能早就被淘汰了。
)
6.汉字具有超方言、超时间的特性。
(√)
(汉字是语素文字,与读音联系不紧密,字音可以随方音而异,也不受古今读音变化的影响,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
)
7.汉字与汉语的音节是对应的,一个字记录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只用一个汉字记录。
(×)
(汉字虽然是代表音节的,一个汉字一般就是一个音节,但不能反过来说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汉字,汉字与音节之间没有对应关系。
)
8.日文是音节文字,汉字也是音节文字。
(×)
(日文是音节文字,假名和音节之间有对应关系,汉字不是音节文字。
)
9.意音文字中的表音字,其实就是拼音文字。
(×)
(意音文字中的表示字音的符号,不能看作拼音文字,因为这些符号不是专门的表音符号,而且往往都不是表示音素的符号。
)
10.书面语的发展,总是要先于口语发展。
(×)
(书面语是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出口语决定,所以书面语的发展总是落后于口语的。
)
四、问答题(20分,每小题5分)
1.“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怎样理解这句话?
第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第二,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的产生;
第三,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工具是多种多样的,而文字的辅助语言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
2.汉字与汉语相适应,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汉字和汉语相适应,主要是汉字的单音节形式和汉语的语素的单音节形式比较一致,用汉字记录汉语语素往往有一种对应的关系。
汉字和汉语基本上相适应,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领会:
第一,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一个语素基本是也是一个音节,因此汉字和语素是相对应的,用汉字记录汉语语素非常合适。
第二,汉语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语法意义、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词序和虚词表示,而不像印欧语那样要用音素表示形态变化,所以汉语的特点决定了它用汉字记录是合适的。
第三,汉字记录汉语可以非常有效地区别同音词。
汉语音节结构简单,声韵母配合只有400来个音节,声韵调配合只有1200多个音节,加之词形简短,以双音节词为主,单音节词依然十分活跃,可以说是汉语词汇的基础,这样同音语素和同音词就非常多,很容易混同,而形态各异的汉字就起到了分化同音词的作用。
第四,现代汉语方言众多,语音上的差别很大,但是由于各个方言的语法系统和词汇系统一致性比较突出,用汉字记录汉语,书面上起到了沟通方言的作用,同样的词语,虽然各地发音不同,但大都用同一个汉字记录,所以大家都看得明白清楚,所以汉字具有很好的沟通方言的作用,而拼音文字就难以适应汉语方言分歧的特点。
3.汉字能否改革为拼音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汉字体系还不能改革实现拼音化,原因有四个:
(1)汉字有区别同音语素或同音词的功能。
(2)和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具有更强的超方言的功能。
目前普通话还不普及,汉字能起到沟通各方言地区交际的重要作用。
(3)和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具有更强的超时间性。
(4)汉字已经记录了丰富的文本,汉字对于文化遗产的继承是必不可少的。
(本题可以从赞同汉字改革为拼音文字角度谈自己的看法。
)
4.简要说明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口语和书面语相互依存,互相对立,又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共同发展。
第一,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口语是活的语言,是书面语产生的源泉、存在的前提、发展的动力。
没有口语的存在,就没有书面语的产生和发展,书面语是不能离开口语而独立存在的。
第二,书面语又不是被动地记录语言,它对口语的发展变化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提炼形式,选词用句十分规范,对人们的语言实践很有指导意义,使得口语也向规范化方面发展;另一方面,统一的书面语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一种特殊的凝聚力,对语言的分化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比如汉语,方言众多,差别很大,统一的汉语书面语对限制方言分化、沟通各地人民之间的交际无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