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
- 格式:ppt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99
语言学纲要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文字识记要点(一)识记:1. 文字;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2. 字符;也就是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单位,也就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如汉字的“字”和拼音文字的字母。
3. 意符;意符也就是表意的字符。
4. 音符;音符也就是表音的字符,但是语音没法用图形来表示,因此,音符最初都是由已有的意符转化而来的。
5. 记号;各种文字的字符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即意符,音符和记号。
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字符是记号。
6. 自源文字;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称为自源文字。
7. 他源文字;在已有的别的文字的基础上上创制的文字可以称为他源文字。
8. 单纯字符;单纯字符是不能再分解为更小的字符的字符。
每一个拉丁字母都是一个单纯字符。
9. 复合字符;复合字符是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也包括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再组合而成的字符。
10. 词语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词语相联系的文字是词语文字。
11. 语素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素相联系的文字是语素文字。
12. 音节文字;全部字符都只跟语言单位中的音节相联系的文字是音节文字。
13. 音位文字;全部字符只跟辅音音位相联系的文字是辅音音位文字,平时就称为辅音文字。
既有代表辅音音位的字符,也有代表元音音位的字符的文字是全音位文字,平时就称为音位文字。
14. 表意文字;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是表意文字。
15. 表音文字;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习惯上又称为拼音文字。
16. 意音文字;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是意音文字。
17. 假借字;自源文字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表示无法用图形来表示的词语,都采用了假借已有的同音或音近的字符来替代的办法,这就是“假借字”。
18. 楔形文字;高度象形的古苏美尔文字。
第6章文字和书面语6.1 复习笔记一、文字和语言(一)文字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1.文字使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2.文字使人类文化得以积累;3.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文字的基本性质1.文字是用书写/视觉形式对语言进行再编码的符号系统。
2.文字有形、音和义三个方面。
3.文字有大小不同的各级形体单位,有文字单位的聚合类和组合规则。
同时,由于文字是对语言的再编码,所以文字单位与语言单位、文字的组合规则与语言的组合规则有着系统的对应关系。
4.文字必有一级较小的单位是可以用语言中的音读出来并表达语言中音义结合体的意义的。
(三)汉字和汉语1.采用拼音文字的语言,一个字的拼写反映出语言中一个符号的语音面貌,人们基本上按照字母的拼法就能读出音来。
方块汉字与此不同,往往能见“形”而知“义”。
2.一些汉字的形体确实有提示意义的作用,但是作为一个文字系统的汉文和其他拼音的文字一样,同样有一级文字单位和语言里的音义结合体相联系,这就是“字”这一级单位。
汉字不仅跟特定的语素义相连,也跟特定的语音形式相连。
二、文字的基本性质与文字的产生(一)实物记事1.比较普遍的实物记事的办法是结绳,讯木也是一种记事的方法。
2.实物能够表达的信息很少,与文字的产生没有直接的关系。
(二)图画记事1.图画记事的进步性和实物记事相比,图画记事表达的信息更加丰富:(1)实物记事只能表达静态的事物或事件整体的大小或数量(2)图画记事不仅可以记录事物,还可以记录有发展过程的事件,事件内部的各个要素及其空间关系,可以表达心里的意愿和要求。
2.记事图画和文字的关系(1)记事图画常常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图形来表示特定的名物,也常使用一些与现实事物外形相似的简单图形来表示事物。
以上两种形体往往直接为早期文字继承,成为早期文字系统中的文字符号。
由于以上原因,图画记事一般认为是文字产生的前身。
(2)记事图画还不是文字,图画表达信息的方式是以形体直接描画现实,而文字是通过以形体对应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成分和排列的方式来表达信息的。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第一节 文字和语言一、文字的作用“文字”一词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个的字,一是指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的体系。
这一章所讲的文字,指的是后面一个意思。
语言和人类一样古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语言。
语言是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没有语言,人类社会是组织不起来的。
但是,凭口、耳进行交际的语言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声音是一发即逝的,人们说话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甲在这里讲话,乙站得远了就听不见;或者甲讲完了,乙才来到,同样也听不见。
只靠口、耳相传,所及的范围是很有限的。
人们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经过长期的摸索,发明了文字,使语言除了说和听的形式以外又增加了一种写和看的形式。
我国清代学者陈澧说得好:“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东塾读书记》卷十一)这段话清楚他说明了文字与语言的关系:文字是语言的“意与声之迹”,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语言的书写符号。
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这样,远隔千山万水的人也可以相互进行交际,交流思想,协调彼此的行动。
同时,人类的知识,前辈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经验也可以大量地、系统地流传下来,使后辈能够在前辈所取得的全部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我们在第二章说过,如果把36亿年生物进化的过程缩短为一年,那么文字是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分钟产生的。
这一分钟的发展速度,是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
比如,鸟类从在地上爬进化到能在天上飞,经历了几千万年的时间,相当于上述缩短了的时间的好几天;人类解决上天的问题从意大利人最早设想飞机算起,到进入现在的喷气机时代,还不到一千年,即不到压缩时间的1/7分钟。
这样的发展速度是人类文明的奇迹,而文明的基础则是文字。
有了语言,人类脱离动物界面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这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但是,仅仅只有语言,人类大脑这个“加工厂”的材料来源只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和口耳相传的间接经验,信息量有限,无法充分发挥它的潜力,因而人类也只能应付一些生存所必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