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件教案PPT】 国际理解教育之三
- 格式:ppt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32
语文教学中的国际理解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为增进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儿童认同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初步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教育实践。
它是在全球化、入世、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机遇与挑战面前,贯彻“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为“世界的中国”培养能在世界范围内交往、竞争、创新的中国人所作的努力。
世界各国基于各自国情,分别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
到底什么是国际理解,如何把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渗透到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呢?为此我听了很多专家的讲座,看了很多关于国际理解的文章,有了些许的感悟:其实国际理解教育旨在谋求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它有两个基本着眼点:共存与共生。
即:在全球化背景下,增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通过积极的合作,对关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强调的是养成人们共存和共生的意识。
“国际理解教育”是指促进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家和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的教育。
其核心理念是对他者的尊重,对多元文化、多元价值的理解,悦纳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存在,养成对不同文化、不同情感的理解尊重和宽容态度。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学习与其他学科课程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
主要表现为:以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各学科中的有关知识,也就是从国际理解教育课中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到各门相关学科知识中寻求答案。
这些问题不同于单纯的学科问题,而是围绕国际理解这一主题体现出综合性、基础性、选择性。
该课程所追求的不是教给学生一些问题的答案,而是教会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养成关注人类命运、关心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公民”的素质和态度。
国际理解教育一、教育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并得到各国政府积极响应的一门课程,其具有非常重要的需要和积极意义。
当今,国际教育界的交流日益繁密,教育早已跨越了民族国家的边界,成为一种国际化现象,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不仅是政府的政策,更是时代的需要。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
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改变命运。
教育国际化首先是教育理念的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不是西化、欧化,更不能全盘照搬。
真正的国际化,是一种理念、形式和方法上的借鉴。
教育国际化要具有国际认同感,要扎根民族教育的沃土,挖掘优势,对比不足,在借鉴国外优质教育的基础上,理性思考,不断创新、坚持用国际视野来把握教育、发展教育。
学校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与学校自身的特色相联系,只有本土的,才是国际的,学校要学会实现吸纳与创新,以提升学校办学整体水平。
要把教育国际化看做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理念为引领,以活动为抓手,探索教育国际化思路下的学校文化、教师培养、学生发展的新路径,促进学校工作不断创新。
二、教育国际化是孩子发展的需要。
1992年夏令营的较量撞出中国孩子的软肋,也撞出了中国教育的软肋。
短短的一次夏令营,暴露出中国孩子的许多弱点,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懦弱、自私、麻木使国人痛心疾首。
这不能指责我们的孩子,他们不是失败责任的承担者,他们是“失败”的受害者。
是要来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问题,这才是我们孩子们失败的根子。
同样是校园教育,要培养的是什么人?孩子是民族的未来。
日本教育特别重视生存状态和环境意识,培养孩子的能力加公德;我们呢?家长需要望子成龙,学校需要分数,这能成什么龙?脱离生活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某些能力,但不是生活能力和生活的幸福能力。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掌握全球化的基本知识。
2. 学生能通过实例分析,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社会、经济特点,增进对世界各国的基本认识。
3. 学生能掌握至少三种跨文化交流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分析国际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搜集、整理国际信息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国际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培养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2. 学生关注国际事务,树立正确的国际观念,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3. 学生通过国际理解教育,激发对人类和平、共同发展的关注,培养友善、公正、包容的品质。
本课程结合学生年级特点和学科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需求,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通过案例分析,引出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
- 教材章节:第一章,国际理解教育概述2. 知识传授:讲解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目标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义。
- 教材章节:第一章,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跨文化交流,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
- 教材章节:第二章,世界各国文化差异及交流方法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国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客观评价。
- 教材章节:第三章,国际问题分析5. 技能训练:教授信息搜集、整理方法和批判性思维技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 教材章节:第四章,信息搜集与处理;第五章,批判性思维6. 小组讨论:围绕国际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小学二年级国际理解教育教案《国际理解教育》第三课《走向海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师生互动,使学生更充分了解不同种类的海洋资源,尤其是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海洋旅游资源与海洋空间资源等,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通过分析地图及阅读教材,认识到海洋日益成为我们人类尤其众多沿海人民的生命线,而中国也是海洋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员,培养学生通过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分析近几年发生的海洋事件如海豹被屠杀、钓鱼岛事件、索马里海盗事件等,让学生了解海洋所存在的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破坏和海洋污染、海上安全、领土争端等问题。
进一步启发学生意识到维护海洋安宁需要各国合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朗诵表演、配乐图片欣赏、学生七嘴八舌举例等方式归纳总结海洋资源种类,重点推荐学生讲述旅游资源与空间资源。
通过看图分析、创设问题情境、步步深入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海上交通的重要性。
通过视频展示、图片直观视觉与学生介绍各项事件,归纳总结,感受到海洋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通过《我为钓鱼岛做辩手》的活动让学生明白面对领土争端我们要维护海洋权益,面对其他海洋问题,需要各国合作共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海洋是人类共同的遗产,需要人类共同合作开发与保护海洋;同时意识到海洋的世纪已经到来,我青年一代要增强海洋意识,增强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对正义、和平的责任意识。
摒弃“重陆轻海”的旧观念、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走向国际合作是我们未来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海洋存在的问题、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开发和保护海洋。
难点:面对领土争端一方面要维护海洋权益,另一方面要搁置争议、合作共赢。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渲染气氛,歌曲铺垫,朗诵导入:(课间重复播放《大海啊故乡》音乐)【提问】刚刚老师放的是什么歌曲?(答“大海啊故乡”)在这首歌里,将大海比作母亲、故乡,是人类对海洋的依赖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