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第六章2
- 格式:pptx
- 大小:179.68 KB
- 文档页数:41
第6章群体心理概述6.1 群体的定义及发展阶段人是社会的人,在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会加入到各种各样的群体中。
美国北得克萨斯州大学的工作团队研究中心认为,在2000年80%的《财富》500强公司中,有一半或一半以上的员工在团队中工作,并且属于同一种类型的群体。
可以说,群体是构成组织的重要基石。
6.1.1 群体的定义群体(group)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群体与由于某些因素偶然聚集在一起的人群有所不同,它有两个重要的特点:1.共同目标。
群体成员之间具有某种共同的目标。
而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群体通常会制订一系列规范。
长期存在的群体往往还发展和形成了自己特定的亚文化、价值观、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等。
2.相互作用和影响。
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而火车站排队买票的人,咖啡厅里的顾客和电梯间里的乘客,这些偶然聚合在一起的人群是没有共同目标和归属感的,因此都不能称之为群体,而是属于聚合体亦称为集合体(aggregate)。
有时聚合体也可以转化为群体,例如被劫持飞机上的乘客,为了共同制服罪犯,求得生存的目标,可能会很快成为一个结构化的群体。
6.1.2 群体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群体做出不同的分类。
例如按群体形成的方式,可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按群体的开放程度,可划分为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按群体所发挥的作用,可划分为参照群体(或标准群体、示范群体)和一般群体;按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划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按群体成员联系的紧密程度和群体的发展水平,可划分为松散群体、联合体和集体。
下面重点分析与管理工作联系密切的一种分类——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这种分类法最早是由梅奥在霍桑实验中提出的。
1.正式群体正式群体(formal group)是指具有正式的社会结构,成员有明确的地位与社会角色分化,并有相应权利和义务规范的群体。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挫折冲突与管理1.教学差不多要求教学目的:明白得挫折的含义及产生的缘故,了解受挫折时的行为表现,寻求战胜挫折的方法,认识冲突的含义、性质、缘故,了解解决冲突的正确观念与方案。
教学重点:挫折和冲突的含义、性质、缘故以及处理的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处理挫折、冲突的方法。
教学时数:4学时。
2.教学具体内容第一节挫折与治理一、挫折的概念挫折(frustration)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遭遇障碍或干扰,使其动机受阻而导致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挫折,那个词在日常生活中是指情况进行得不顺利、失败、失利,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心理学则将挫折定义为一个人在实现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受到阻碍,使其需要得不到满足,引起内心剧烈冲突时的情绪状态。
在需要的基础上,个人会产生多种愿望:期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自己的事业,还有说不尽的雄心壮志。
然而,天下事哪会事事如意,由于自身能力、社会环境、个人际遇、天灾人祸等多方面的限制,个人不得不承担“恶者不能避,好者不能取,恨者不能除,爱者不能得”等各种精神压力,这时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就叫挫折。
挫折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发生一系列变化。
以利而言,它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给人以丰富的体会,增强性格的坚强性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一个人产生制造性变迁,查找到更好的人一辈子道路。
因此,古人云:“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昔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此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以弊而言,挫折会造成个人心理上的伤痕,导致行为上的缺陷,甚至会导致人格分裂,形成行为失常或心理疾病。
二、挫折产生的缘故挫折产生的缘故有两大因素:客观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和主观因素(要紧是指个体自身的条件和动机冲突)。
引起职工产生挫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分述如下:1、挫折产生的社会缘故现代社会下列矛盾常常导致个人内心的心理冲突,引发挫折:(1)竞争与合作的矛盾。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十分猛烈的社会,不管是升学、就业、婚姻、事业和其他社会活动,都必须进行剧烈的竞争,赛过别人以后才能如愿。
第六章个体行为动机与激励第一节行为与动机一、人类行为的共同特征1.自觉性与主动性:自发、自觉,提高人的自觉性,才会有积极主动的行为2.因果性:人的行为都是具有一定的起因,人的动机、需要等都是行为发生的内部原因3.目的性:人类的行动不仅有起因,更是有目标。
4.持久性、持续性:指导目标完成之前、向新目标调整5.稳定性与可塑性。
二、动机与目的1.动机(1)概念:动机是指把能激励人的行为,并引起行动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理想、新年等主观心理因素叫动机,引起个体行动,维持该行为,并向某一目标(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过程叫做动机,该行为为动机性行为。
(2).特征:原发性、内稳性、实践活动性(3)机能:始发机能:人的行为发动的动力和根本原因调节、定向、选择机能:是行为朝向特定的方向(4)产生:动机一般是由于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欲望或驱力,而驱力是一种无特定方向的力量,需要、驱力和外界环境结合产生既有力量又有方向的动机,再由动机引导个体进行行动以达到目标(5).产生的条件:内部条件:个体自身缺乏某种东西而引起的需要,由身心失去平衡而感到的紧张状态或身体不舒服外部条件:个体身外的刺激诱因,声音、色、香味、奖金等管理者应做到,通过员工的外显活动,来了解员工的需要,通过实行有效的措施来满足员工的需要,唤醒员工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状态,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2.目的(目标)(1)概念:指行为所要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的结果(2)作用:启动作用、调节作用、激流作用、聚合作用(3)激励作用:目标具有诱发动机的作用,即把目标成为诱因,把诱发动机、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激励过程。
目标的激励过程主要体现的目标的选择的标准方面:——目标价值或效价标准目标的员工参与度目标的可能性或概率判断目标的低消耗标准目标的丰富性标准目标的最佳化、满意化标准3.动机与目的的关系一致性:目标属于动机体系的范畴,目标、动机对人类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目标具有诱发动机的作用。
第六章工作态度、心理契约、心理压力与管理第一节工作态度与工作满意度第二节心理契约、组织承诺与忠诚管理第三节职业倦怠、心理压力、情商管理与EAP第一节工作态度与工作满意度一、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参与的概念和研究(a)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是一个人对工作肯定、愉悦和满意的一般性态度。
工作满意度与人的价值观、认知、需要满足、工作的感受有关。
工作满意度与其他态度倾向一样,其心理结构包括对工作的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
①认知是指对某种工作的评价;②情感是指对工作所产生的喜欢、热爱、厌恶等情绪体验;③意向是指对工作的反应倾向,即个体做出何种行为的反应。
工作参与是人们对工作的认同与投入的程度。
参与感对工作满意度有积极影响。
工作满意度早期的研究成果是美国心理学家赫波克于1935年出版的《工作满意》专著。
满意水平通常是动态变化的,在不同时期、不同人或不同的单位中,职工的满意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工作满意度的测量—工作描述指标(JDI)是从工作的五个特定方面来测量满意度工作满意度要素调查表:工作本身(趣味性、自主性、复杂性、反馈等);薪酬(工资、福利等);晋升机会(资历晋升、工作绩效晋升、高层晋升);上司管理(上司的技术援助、利益关注、员工导向程度、员工参与度);同事关系或工作团队(友好合作、支持帮助、团体和谐)。
显然,一名员工有时会对其中几个方面满意,对其他方面不满意。
四、工作满意度提升策略(c、d)提升工作满意度的主要方法和策略有如下几种:(1)从领导者、管理者及员工自身进行自主选择,使工作变动有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2)给予公平的激励报酬、福利和晋升的机会;(3)从兴趣、技术与能力的角度将人和工作进行有效匹配,能够扬长避短,发挥特长,促进成长与发展;(4)鼓励员工参与设计工作,使工作环境、条件、工作关系、工作本身变得有吸引力和创造性,进而使员工得到更高的兴奋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