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讲义11-立他因素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35.50 KB
- 文档页数:29
利他行为分析在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中,我们知道了很多英雄的事迹: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雷锋……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在危难的时刻去营救、保护他人。
虽然我们自己没有这些光辉的事迹,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再公交车上为老人和孕妇让座位,也会为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捐赠衣物和钱财……而这些行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使他人,群体乃至社会获得益处。
社会学奠基者孔德曾对亲社会性的利他行为进行过最初的描述。
现代社会心里学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主他人当作唯一的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由此可见,利他行为应该包括下面四种特征: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2、不期望物质或精神的回报;3、完全自愿的行为;4、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那为什么一个利他的人即使再无利可图或不期望任何回报的情况下,也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呢?社会心理学家努力从不同角度对利他行为作出了解释。
由于人和动物在表现“利他主义”行为时,往往会冒着伤害自身利益的风险,难以符合进化论规律。
因此,197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尔逊出版了《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人的利他行为是由先天的基因遗传决定的,它是人类本性中的天性的部分,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一种行为,他的观点基于对动物的考察与实验的结果。
他发现,在一个蚁穴前,当危险来临时,工蚁走到其他蚂蚁前边来保卫巢穴,抵御入侵者。
当工蚁收到攻击时,受伤的工蚁比后边的没受伤的工蚁更有可能离开巢穴,但是他们不逃走,甘愿冒生命危险与进犯者搏斗,许多工蚁为了其他蚂蚁的生存和巢穴的存在而死去。
因此,威尔逊认为,动物的利他行为是由先天决定、通过遗传获得的。
我们会记得小的时候因为帮助了别人而受到家长的的表扬,或者因为提供帮助却袖手旁观时受到的批评。
在社会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眼中,利他行为就是就是这样在赞扬与批评中产生的。
有研究发现,4岁儿童,如果他们由于慷慨行为而得到奖励时,他们就会更愿意和其它小朋友分享弹珠玩具。
社会意理学之利他的理论解说-有的时候,人愿意无偿地帮助他人,即即是他其实不认识这人,或者他的助人行为也不会给他带来什么能够预示的利处,他却仍旧选择了助人的行为方式,我们把这类行为称为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中一类美好的事物,也是社会生活中不行或缺的一部分。
有些学者提出动物也有益他行为,比如,某些物种的老年动物会不惜牺牲自己来拯救同类中的年青动物,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种族繁衍的时机。
但是,只需有深入的思虑,人们就会产生一些疑问:动物的利他行为与人类的利他行为有何不一样呢?利他行为是否是源于本能呢?人类的利他行为遇到哪些要素的影响呢?本节的内容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利他行为的实质及其发活力制。
利他( altruism)是个人出于自发而不计较外面利益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个人牺牲,却能给他人带来实在的好处。
西方社会意理学研究利他行为始于 20 世纪 60 年月中后期,到70 年月中期已经获得了一些成就。
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提出理论看法,并用实验加以考证,渐渐深入剖析这一现象。
研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在一般社会交往中的利他行为;二是人们在紧迫事件中的利他行为,即旁观者介入行为。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社会学家和社会意理学家对利他行为( altruistic behavior)进行了大批的科学研究,依据很多学者公认的见解,本章将利他行为定义为对他人有益处,没有显然自私动机的自觉自发的行为。
从利他行为的定义中,我们能够看出利他行为有以下几个特色:①以帮助他人为目的;②不希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赏,比如荣誉或奖品;③自发的;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此中第二个特色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色。
假如某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而不希望获取什么回报,那么,这类行为就属于利他行为。
但是,人们利他行为的动机极少这样纯真。
往常的利他行为既包含利他的要素,也含有益己的要素。
当一个慈善家大批捐钱帮助穷人的时候,他可能也会希望在社会上获取名誉的回报。
-影响利他⾏为的因素 (⼀)利他⾏为的⽣物学基础 达尔⽂(C.Darwin)曾经指出,经过⼀个⾃然选择的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物更有可能使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
这⼀观点已经被当代的社会⽣物学家威尔逊(E.O.Wilson)所证实。
例如,斑鸠母亲在看到⼀只狼或者其它的⾷⾁动物接近它的孩⼦时,它就会假装受伤,⼀瘸⼀拐地逃出⽳窝,好像翅膀折断了⼀样。
这样,⾷⾁动物就会跟踪它,希望进⾏⼀次⽐较容易的捕⾷。
⼀旦⽼斑鸠将敌⼈引到安全距离之外,它就会⼀飞⽽⾛,斑鸠母亲的策略常常成功。
但有时侯也会失败,失败的话就会被敌⼈吃掉,它虽然牺牲了⾃⼰,却保护了它的物种,使⼩鸠有可能活到成年,繁殖后代。
⼈类历也有许多这样的例⼦。
例如,⼀个家庭、国家或民族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其中少数的勇敢者献出了⾃⼰的⽣命。
因此,许多社会⼼理学家假设,利他⾏为有遗传机制,虽然迄今为⽌还没有研究证实该机制的存在。
西⽅许多社会⼼理学家对年幼⼉童的观察研究也证明了⼈类天⽣有利他⾏为的倾向。
有⼈总结了⼀些对10个⽉婴⼉的观察研究后发现,即便是婴⼉也有利他⾏为。
例如,他们明显地试图安慰受伤的⽗母或兄弟姐妹,给坐在旁边的⼈喂⾷物,把⾃⼰的玩具给别⼈玩,看到⽗母痛苦的表情时表现出畏缩和痛苦等。
当然,这些⾏为不完全就是利他⾏为,有些只是观察模仿成年⼈的⾏为。
但是,有些⾏为是⼉童不可能观察到的,所以只能认为⼉童具有先天利他⾏为倾向。
不到⼀岁的⼉童在看到另⼀个⼉童受伤时,倾向于表现出与他⾃⼰受伤时同样的痛苦,这种同情和替代别⼈分担痛苦的⾏为往往是利他⾏为的前兆。
(⼆)⾃然环境对利他⾏为的影响 ⼀般来说,令⼈厌恶的环境(例如,烟雾弥漫或天⽓闷热)条件促使侵犯倾向增强。
那么,舒适的⽓候和环境会增加利他⾏为的可能性吗?⼀位社会⼼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们较有可能在晴朗的天⽓⾥帮助他⼈,⽽较少在寒冷和刮风的天⽓⾥帮助别⼈。
但是,这种微妙的联系是由于天⽓好坏⽽造成的⼈们⼼情好坏呢,还是由于天⽓的不同⽽使利他⾏为的代价不同呢?我们很难回答。
《社会心理学》攻击与利他知识点在社会心理学的广阔领域中,攻击与利他是两个引人深思的重要主题。
它们不仅反映了人类行为的多样性,也对我们理解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有着关键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攻击行为。
攻击可以被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的行为。
这种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直接的身体冲突,如打架斗殴,到间接的言语攻击,如诽谤、侮辱等。
攻击行为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一些研究表明,个体的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其攻击倾向。
例如,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个体更容易冲动、情绪不稳定,从而增加攻击行为的发生风险。
心理因素在攻击行为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挫折是引发攻击的常见心理因素之一。
当一个人的目标受阻,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感到挫折,这种挫折感可能会转化为攻击行为。
例如,一个学生在努力学习后考试成绩依然不理想,可能会因为这种挫折而对身边的同学发脾气。
社会学习也是攻击行为形成的重要途径。
通过观察他人的攻击行为以及其带来的后果,个体可能会模仿并习得这种行为模式。
比如,孩子经常看到家长通过暴力解决问题,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可行的应对方式,并在自己遇到类似情况时也采取攻击行为。
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长期生活在充满暴力、冲突和不稳定的环境中,个体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例如,生活在犯罪率较高的社区的居民,可能会因为周围的不良影响而增加攻击他人的可能性。
接下来,我们将目光转向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任何外在回报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社会中处处可见,从简单的为他人开门,到在紧急情况下舍己救人。
利他行为的动机多种多样。
其中,同理心是一个关键的驱动因素。
当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痛苦和需要时,往往会激发帮助他人的愿望。
比如,看到一个受伤的人在路边呻吟,我们因为能够体会到他的痛苦而选择伸出援手。
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观也对利他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一些文化中,互助和关爱他人被视为重要的美德,人们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更有可能表现出利他行为。
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利他行为的种类,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利他行为产生原因1定义:利他行为:能使他人受益的社会行为。
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报酬帮助他人。
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牺牲,但却会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
也就是说,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行为,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
社会心理学家把利他行为的研究分为两类:一是在非紧急情况下即日常生活中;二是在紧急情况下即人们较少遇到的并有伤害生命和财产的危险成分在内的情境下,利他行为的决定过程和决定过程的诸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社会规范、榜样作用、以及个人的心理状态等因素,可以影响和促进人们利他行为。
在有关利他行为的研究中,备受关注的议题是对利他动机起源的探讨,即利他动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对利他行为的解释有生物本能论、学习论、动机论、社会规范论等。
1.1生物本能论。
这是由威尔逊提出的一种理论观点。
他认为认得利他行为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是一种本能行为。
他举了许多动物的利他行为来说明这一点,例如,在蜜蜂群中,工蜂会用针叮人的办法来攻击入侵者,当针扎入入侵者身体后,针就留在入侵者的体内,工蜂则会慢慢死掉。
但他的行为增加蜂群的生存机会。
这个例子说明,动物有牺牲个体去保护同类的本能,因此,认为人类也理所当然地具有这种天生的利他本能。
然而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的利他行为是先天的本能,动物并没有意识。
而人在做出利他行为之前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危险。
1.2学习论。
学习理论认为,利他行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这种行为在过去得到了强化。
当利他行为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更有可能再次发生。
除了直接经验外,人们是否做出利他行为,还受到个体对将来的奖励或惩罚期望的影响,例如,能否得到社会或周围人的赞赏,自己内心是否感受到安慰等。
因此,利他行为都是通过奖励或惩罚的强化作用而学习来的。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行为——为什么在生死关头会有人把生的机会留给战友姓名:学号:班级:专业:把生留给战友在社会心理学上是一种“利他行为”,而“利他行为”从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上来看利他是生物的本能,有助于物种保存。
动物往往帮助那些有保存基因价值的对象,使得这一物种的传递更有可能。
助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只有互相帮助,物种才能更好地战胜环境威胁,在竞争中胜出。
这被保存并在基因中传递下去,成为该物种赖以生存的本能。
所谓“利他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一般是这样来定义的,即:一个人所作出的行为对他人是有利的,而对自己则并没有明显的利益。
或者是一种无私的行为,只是为了他人的利益。
因而,在社会心理学的文献中,与利他行为相近的术语还有“助人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等。
利他行为社会规范理论的解释:助人是被社会认可并受到鼓励的行为规范。
社会责任规范:对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每个人都负有一定的责任,为了自身的声誉和社会责任而采取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
“纯粹利他”,即利他主义者不追求任何针对其个体的客观回报。
比如有人会在生死关头把生的机会留给战友。
在动物身上一样如此,比如,汤姆逊瞪羚的利他主义行为:当狮子或猎豹接近时,往往会有一只瞪羚在原地不停地跳跃向同伴们发出警告。
生物学家观察到,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行为方式,它只发生在最早发现危险的汤姆逊瞪羚身上。
按照一般的行为原则,最早发现危险应该最早逃跑才是最佳生存策略。
但汤姆逊瞪羚的“英雄主义”却放弃了第一时间逃生的机会,并以此代价向同伴报警,使自己暴露在捕食者面前。
这一行为看上去颇似我们前面提到的母鸟保护幼鸟的行为,但它们的内涵却有明显的差别。
因为汤姆逊瞪羚所保护的并非是它的子女或亲属,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项没有任何收益的投资。
这一行为与吸血蝙蝠的“互惠利他”有着更明显的区别,对个体来说这一行为的投资风险与预期回报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称,而且也不可能通过识别机制来剔除那些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搭便车”者。
摘要:人的原始本能实则上无利他行为与利己行为之分,利他行为是后天学习、培养的结果,受后天环境影响,本文通过对利他行为的含义、利他行为的类型、利他现象的形式进行分析,讨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利他行为产生的心理学依据,并介绍利他行为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利他行为含义原因培养人类社会尚未强大到以单个人的力量去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境,每个人都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因此,利他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利他行为的缺乏,不断出现一些严重的冷漠行为,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并造成了财产、生命损失,为什么利他行为不能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这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面对的问题,我们的生活需要利他行为,如何能够让利他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首先必须清楚什么是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才可以根据它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去培养利他行为,使利他行为能够更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1.利他行为的含义:不期望任何回报的、无偿的关心、帮助他人的行为,包括援助、救济、营救落水者、捐赠等,这些行为的表现方式有一个共同之处—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有别于一般的助人行为(助人行为包括要求回报的行为,助人行为不能等同于利他行为)。
2.利他行为的类型:2.1按利他行为的实现方式不同,利他行为分为:①在看到陌生人遇到困难时的利他行为,②人们对犯罪行为的制止和干预,一方面这种行为有利于犯罪行为的受害者,另一方面也使犯罪者不能得逞而得到惩罚,③个人节制自己,以克己的方式取得利他效果的行为,如戒烟、驾驶员驾前不饮酒等,④偿还行为,回报他人的恩惠,⑤补偿行为,补偿自己曾经使他人蒙受过的损失。
2.2按利他行为发生的情景不同,利他行为分为:①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一般没有生命或财产的威胁,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普通事情,不存在生命或财产的威胁,情境中有明确的线索与信息,帮助他人不需要紧急措施,②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有危害生命或财产的威胁,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危险性,面对紧急的情景,人们缺乏经验,此时的利他行为需要付出代价,甚至自己的生命;二是情况比较特殊,如落水、触电等需要用特殊手段去帮助他人;三是不能预见后果,并且无法预先制订计划,往往措手不及,需要当机立断。
社会心理学对个人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过程的学科。
它探究了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是如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通过研究这些影响因素,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做出某些特定的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这些因素包括人类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其他个人和环境因素。
首先,社会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将自己与特定社会群体进行联系的一种心理状态。
社会认同的形成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价值观、信念和经历。
例如,一个人在一个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社会中长大,可能会接受并内化其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种社会认同对个人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他们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其次,受其他个人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个体的行为往往受到其他人的观察和评价的影响,这被称为审视效应。
研究表明,人们常常会在他人注视下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遵守社会规范或符合他人的期望。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在公共场合保持良好的礼仪和态度,以避免他人的负面评价或批评。
这种审视效应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个体对他人看法的关注。
此外,社会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个体的行为受到团体和群体影响的因素也非常重要。
集体行为是指一个集体的成员之间相互影响而产生的行为。
在集体中,个体可能会受到集体思维和团队合作的影响,导致他们采取与个人行为不同的行为模式和决策方式。
例如,一个人在参与团队项目时可能会更倾向于追随群体的意见,避免冲突,以达到团队的共同目标。
除了这些已经提到的因素外,个体行为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个人态度、情绪和社会压力。
个人态度是个体对事物的评价和倾向,可能会影响个体对特定行为的选择。
个体的情绪状态也会对行为产生影响,例如愤怒情绪可能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增加。
此外,社会压力也可以对个人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例如通过对个人的期望和规范施加压力来约束个体的行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