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时期服饰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15.89 KB
- 文档页数:2
洛可可时期的服装洛可可(ROCOCO)艺术是产生于18世纪法国的一种艺术形式。
来源于法语rocaille,原意是'贝壳式',引申含义指“像贝壳表面一样闪烁”它最初是指建筑的某些样式以及室内陈设和装饰的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由于受到了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大力推崇,也被称为路易十五艺术风格。
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洛可可强调了曲线和繁缛,这就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对称模式和厚重风格,摒弃了巴洛克艺术中的怪诞而追求纤细与轻巧,从繁缛的纹样中表现出流动和华丽。
洛可可风格是18世纪的艺术风格的代表。
洛可可服装风格保留了巴洛克式样在表面上的华丽色彩以及漂亮的外观和动荡的旋律,同时又增加了许多纤柔的形象和琐细的造型,惯用C形、S形的漩涡曲线及清淡柔和的配色,呈现出女性的娇柔气息,使服装更加向女性化发向发展,而男装中的女性化特征也日渐突出。
18世纪中叶,可可时期服饰达到了鼎盛时期,纤细与柔美更加洗练,女装更加性感,裙撑又一次出现,胸部袒露,美肩外现,大量花边、缎带及人造花用作装饰。
到了洛可可末期,头饰更趋华丽,裙长缩短,前直后鼓。
男子的背心前面出现精美的刺绣,假发更加精巧,帽边的波浪形曲线充满情趣。
服装面料质地轻柔,图案精巧,鲜花、海草、贝壳及S形、C型、漩涡形曲线成为装饰图案的主题,色调淡雅明快。
如果说17世纪的巴洛克风服饰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与此相对,1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饰则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
洛可可艺术的繁琐风格和中国清代艺术相类似,是中西封建历史即将结束的共同征兆。
一、女装(图1)初期当时流一种称为“响亮的长袍”的室内服,背部有褶皱,呈又宽又长的托裙形式,又叫罗布●吾奥朗特(robe volante)。
洛可可服装11120537 服装设计与工程章贤鉴洛可可样式集中表现在女服上。
这个时代是女性沙龙的中心,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女装的修饰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其女装的特点就是,Corset+Pannier 紧身胸衣+裙撑.到了18世纪中期,制作技术更加进步,主要在于嵌放鲸须的数量和方面.布的接缝处处理的十分巧妙,这时的紧身胸衣一般都在后边系扎。
胸衣外边罩的罗布前开,在胸前装饰有倒三角形的胸饰斯塔玛卡,斯塔玛卡的中央与里面的紧身胸衣一样向下呈很尖的锐角,这不仅在视觉上使腰显得更细,风俗家认为这还把人的视线引向那“快乐的谷间”洛可可服装面料多采用质感温软的材料,浪漫而华贵。
面料多采用高雅而精致的面料,如具有优雅和透明感的缎子、消纱和蕾丝花边等。
强化具有古典风格的局部特征设计,常饰以华丽花边,领部细褶和袖部装饰,精巧的刺绣工艺和诸如蝴蝶结、玫瑰花装饰等细部处理设计也非常普遍。
在秋冬季的材料中,多采用诸如马海毛、高比例兔毛及具有丝光感和柔软毛型感强的材料,并注重面料的表面凹凸感与浮雕感的表面处理。
服装设计题材喜好各种草叶及蚌壳、蔷薇和棕榈。
以轻柔的浅粉色调为中心,形成明亮、柔美而优雅的色彩倾向。
喜用娇艳的颜色,如嫩绿、粉红、猩红等,富丽堂皇.多采用夸张的假发、帽子、裙摆等烘托风格。
运用具有洛可可式特征的发型、化妆和具有优雅感觉的服饰品等。
服装细部处理十分精巧,多采用柔美精巧的花草纹样,加进金属的闪光提花织物或手工性强的手绘印花及刺绣面料。
整体地把握设计的基调,合理而有选择地运用并强化原型样式中的局部装饰特点,是洛可可整体设计的要点。
总而言之,洛可可风格服装具有女性化、柔美、浪漫的主题个性,突出了女性纤美、动人、丰满的整体形象。
虽然它失诸纤巧、柔弱,但洛可可艺术所养成的对线条、色彩、光泽、花纹等方面的洗练感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给我们的设计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营养。
然而,如果认为洛可可纯粹是市侩有钱阶级的鄙俗浅薄轻浮的艺术,那就错了。
中国清代与西方洛可可时期服饰文化的比较研究 doc在清代和西方洛可可时期,服饰文化有许多显著的差异,下面是对两种文化的比较研究:一、服饰款式和设计在清代,女性的服饰基本上可以分为汉服、满族服饰和少数民族服饰三类。
其中,汉服的特点是色彩单一,款式较为朴素,以“襟、领、袖”为主要设计要素;而满族女子的服装则以颜色鲜艳、华丽装饰和多层次设计著称,它们穿着的是较为宽松的长袍,并且腰部会缠绕一条鎏金的腰带。
而少数民族服饰则是多种多样,以花色装饰和特殊材质为主要特点。
而在西方的洛可可时期,服饰的款式和设计则以突出身体曲线和流畅的线条为主要特征。
女性服装常常是宽裙和鼓小腰,上面配有低襟和褶皱饰边。
衣服总体上采用了丰富多彩的面料和装饰,同时也经常出现裙撑和胀裙等辅助性饰品来营造出更加饱满的感觉。
二、颜色的差异清代服饰的颜色主要以红、绿、黑、蓝、黄等为主。
其中,红色是最高级的颜色,一般只有皇室家族和高级官员可以穿着红色的衣服。
而在满族服饰中,更加鲜艳、豪华的颜色被广泛使用。
而西方的洛可可时期则以粉色、咖啡色和海洋蓝等浅而柔和的色调为主,这种颜色组合旨在营造出一种柔美、温柔的感觉。
三、面料的差异清代服饰的主要面料是丝绸,它有凉爽的感觉,适合夏季穿着;同时也有布质的服饰,比较适合冬季穿着。
满族服饰则以金色镶边和贵族专用的绣花面料为主要特点。
而在西方的洛可可时期,服装的面料有丝绸、棉绸、麻绸和绢缎等多种材质,这些材料既能满足身体的需求,还能使穿着者显得更加华丽。
总而言之,在清代和西方洛可可时期,服饰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两种文化的服饰款式、设计、颜色和面料都各有特点,这些特点是由当时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观念等方面所决定的。
这些差异在今天的服装设计中仍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洛可可时期服装特点洛可可艺术是 18 世纪初发源于巴黎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绘画、建筑和雕塑等设计中的艺术风格。
其特色是轻松、优美、高尚、风雅,大量使用曲线和自然形态作装饰。
一、洛可可服饰的形成原因洛可可艺术的产生受多种方面的影响,表现在服饰方面主要是受以奢华骄奢著称的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和以挥霍无度闻名的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亚•安托瓦内特两人的影响。
在这两位女性的影响下,洛可可服饰得以产生和发展,并且在服装历史舞台上永不落幕。
洛可可在服饰方面的表现是通过工业革命带动了纺织业的飞速发展而得以实现的。
工业革命后纺织业快速发展,从而使服装面料有了更多的选择,花样也更加繁多起来,蕾丝(lace)、花朵(flowers)、蝴蝶结(bow)、缎带(ribbon)、堆褶(puffed up)等装饰艺术大量运用到女装和男装设计中。
这种花样繁多的装饰物在服饰上的大量运用就是洛可可时期典型的服饰特点。
其装饰效果突出了女性的妩媚、娇柔和男性的细腻、精致。
二、洛可可服饰整体造型的特点18 世纪中后期以后,洛可可女装造型上最醒目的特征是由裙撑托起的向两侧突出膨大的臀部,腰部以下呈长方形;由紧身胸衣将躯干在腰部以上束裹成平挺的圆锥体,正视呈倒三角形,有丰富装饰的肚兜强化了倒三角型的轮廓。
这种视觉上像圆弧形穹顶一样的整体造型就是洛可可时期人们相互追捧的夸张的造型。
蓬巴杜夫人是洛可可女装最华丽的代表。
其服装特别注重额外的装饰,以无数花边、缎带花结、人造花饰物和繁琐复杂的褶皱缀满全身,内裙和外裙上、下都装饰着弯弯曲曲的飞边、蕾丝,整个服装上上下下如花似锦,美丽富贵。
在具体局部造型上,洛可可服饰也有其典型的特点。
比如以蓬帕杜夫人命名的蓬帕杜领口样式,它是一种设计为宽而低的领口,呈倒梯型,领口部位开口较宽,并且很低,可以坦露四分之一的胸部,而接近肩部的上领口较窄,这样的造型足以和宽而弯曲的宫廷服装领口相媲美。
这种倒梯形领口款式造型与室内装饰中窗帘的自然下垂样式很相似。
服装洛可可时期服装风格概述洛可可时期,也被称为洛可可时代或洛可可风格,是18世纪下半叶的欧洲流行时尚。
这个时期的服装风格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和优雅的元素。
洛可可时期的服装风格以其花俏、奢华和精致的特点而闻名,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洛可可时期服装的特点洛可可时期的服装风格有以下特点:1.细节装饰:洛可可时期的服装注重细节装饰,服装上常常出现大量的褶皱、花边、蝴蝶结等装饰元素。
这些装饰元素使得服装更加华丽、复杂,展现了人们对奢华生活的向往。
2.蓬裙结构:洛可可时期的女性服装以蓬裙为主要特征。
蓬裙通常是由多层蓬松的布料构成,通过布料的叠加和褶皱使得裙摆呈现出丰满的效果。
这样的设计使得女性的腰部变得更加纤细,强调了女性的优雅和娇美。
3.浅领设计:洛可可时期的女性服装通常采用浅领设计,展现女性的颈部和锁骨,强调女性的柔美和娇媚。
领口通常采用花边或细褶饰边的设计,增加了服装的装饰性和精致感。
4.丰富色彩:洛可可时期的服装色彩丰富多样,常见的颜色有粉色、蓝色、紫色和金色等,这些色彩都给人一种柔和、浪漫的感觉。
同时,服装上常常使用丝绸、缎子等高质量的面料,使得服装显得更加奢华。
洛可可时期男性服装洛可可时期的男性服装相对于女性服装来说,较为简约,但同样充满了奢华和精致的元素。
以下是洛可可时期男性服装的特点:1.高腰裤:洛可可时期的男性通常穿着高腰长裤,这种设计使得男性显得更加修长、挺拔。
裤腿通常是宽松的设计,也会有细褶或装饰带等细节装饰。
2.长外套:洛可可时期的男性通常穿着长款外套,外套下摆常常有褶皱和装饰饰边。
外套的颜色和面料选择也比较丰富,常见的颜色有黑色、棕色和深蓝色等,面料则多为绸缎等高档材质。
3.精致饰物:洛可可时期的男性服装也注重细节装饰,常见的饰物包括花边领口、蝴蝶结领结、金属扣子等。
这些饰物使得男性服装更加华丽、精致。
洛可可时期女性服装的影响洛可可时期的女性服装风格对后世的服装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学期学了这门选修课,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特点。
从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服饰特点是:人体曲线成为了服装的审美关键。
所以女子服装,重心下移,上身则收细腰,下身被夸大使身体像铜钟。
这种风格加上东方丝绸、折扇,以及精巧的服饰配件,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旋律。
一直到包洛克服饰,这一时期女子服饰仍然讲究曲线、垫臀、配合紧身上衣,呈现出丰乳翘臀的形象。
将女人推到繁华之间的盛装的是洛可可时期的服饰。
在这个时期,女装强调温润柔艳、装饰琳琅,将浮华装饰于女子的服饰上。
但是这种美是建立在对女性身体的摧残上的。
一、洛可可服饰的形成原因
洛可可艺术的产生受多种方面的影响,表现在服饰方面主要是受以奢华骄奢著称的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和以挥霍无度闻名的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亚•安托瓦内特两人的影响。
工业革命后纺织业快速发展,从而使服装面料有了更多的选择,花样也更加繁多起来,蕾丝(lace)、花朵(flowers)、蝴蝶结(bow)、缎带(ribbon)、堆褶(puffed up)等装饰艺术大量运用到女装和男装设计中。
至此,大量装饰物的使用表现出以男性特征为主的巴洛克风格时期到以女性特征为主的洛可可风格时期的转变。
同时,服饰的奢华和精致表现出了洛可可时期服饰的文化特征。
另外,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化都对洛可可时期的文化发展起到影响和促进的作用。
二、洛可可服饰在色彩和装饰上的特点
(一)柔和艳丽的色彩和自然形态的装饰
洛可可服装的显著特点是柔媚细腻、纤弱柔和,这使整个服装风格趋于柔美化、繁复化。
在服装中大量运用夸张的造型、柔和艳丽的色彩以及自然形态的装饰,给人以奢华浪漫的视觉效果。
(二)对装饰效果的注重与表现
洛可可女装由内部的紧身胸衣、倒三角形脚片(斯塔玛卡)、裙撑(帕尼埃)和罩在裙撑外华丽讲究的衬裙以及最外面的罩裙(罗布)组成。
紧身胸衣和裙撑这对孪生姐妹在很大程度上缔造了洛可可女装浪漫、迷人的华贵风情。
紧身胸衣作为洛可可女装的重要部分,和裙撑一起把女人塑造成完美的X 型。
紧身胸衣这个在西方女装舞台上雄霸了300多年的塑身衣具,为塑造女性理想形象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进入洛克克时代,女装的形式美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为了博取男性的欢心和青睐,为了获得纤弱动人的腰支,女人们不惜忍受痛苦,天天被禁锢在紧身胸衣里。
许多贵族家庭的少女,在母亲的监督下,从小长期有计划地进行塑身活动,几年以后,腰部被束得如同蜂腰一样。
德国解剖学家(Som Mering)对当时女性的“蜂腰”进行了研究,发现长期穿着紧身胸衣的女性自第五根肋骨起,下面的肋骨严重折向内方。
正常情况下,这些肋骨应当呈钝角,而在这里却变成了尖锐的锐角,被挤向胸骨下缘。
胸廓下部与正常躯干相比,被压缩了近三分之一。
肌肉也遭到严重挤压,内脏也受到很大影响,容易引起肺病、严重的消化障碍、营养失调等二十多种疾病。
并且早期西欧人甚少沐浴,贴身的紧身胸衣往往带来寄生虫和皮肤病的困扰。
可见,历史上的紧身胸衣是一种缩短寿命,不卫生的服装。
洛可可的服饰华美精致,虽然是人类服装发展史的伟大的创举。
但人们在追求美的时候却以伤害身体为前提,这让我联想到中国封建时期的缠足。
紧身胸衣和三寸金莲都导致身体的极度变形,大大影响了身体健康,甚至缩短了寿命当二十世纪由于军事.经济,文化和科学的发展将中西日益拉近的时候,当中西服饰文
化日益文融相互促进的时候,当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不约而同地开始重视自身的生存与健康的时候,当中西方女性不约而同的放弃了损毁性的三寸金莲和紧身胸衣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看到殊选同归的中西方女服饰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
如果说,紧身胸衣和三寸金莲可对以后服饰的发展有所启示的话,那就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会促使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流,但绝不去相互取代;人类服饰的发展会向着更加有利于凡类身心健康,有利于人类生活的方向而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