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亚里士多德一.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生于马其顿的斯塔吉拉城,这是雅典的一个商业港口。
他父亲是马其顿君主的宫廷御医,虽他童年丧父,但还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7岁时,亚里士多德赴雅典柏拉图学园求学,他博览群书,刻苦用功,据说他每夜手握一只球,球下放一铜制容器,打盹时球便坠入容器,发出叮当声,以此鞭策自己,颇象中国的头悬梁、锥刺股。
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20年,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批判老师柏拉图的学说,被柏拉图称为“吃足母奶后用蹄子踢母亲的小驹”,尽管如此,亚里士多德始终对老师都非常尊重。
柏拉图死后,他离开学园前去小亚细亚的爱索斯办学,公元前342年,接受马其顿王腓力之聘,担任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亚历山大当时13岁,天资聪慧,雄心勃勃,十分敬重这位素有盛名的老师,他曾对别人说:“生我身者是我的父母,给我智能者是我的老师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36年,腓力在女儿的婚宴上遇刺身亡,亚历山大继位,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广招门徒,他习惯于在宽大的回廊下面边散步边讲学,被人们称为“逍遥学派”,他在这里讲学、著述,大部分著作都产生于此时。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染疟疾病死在巴比伦,雅典掀起了反马其顿的风潮,亚里士多德作为统治者的老师,被人刻骨仇恨,雅典人以不敬神的罪名通缉他,他逃到优卑亚岛,准备风潮平息后重返雅典,但第二年就暴病身亡,享年62岁。
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当时雅典的民主制逐步瓦解,祸乱频起,希腊的艺术也日渐衰微,思辨哲学却达到高潮,哲学家们在认真地探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问题,受这种思想背景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养成了一种务实的学风,他没有柏拉图那种恢宏的“理想”,也没有柏拉图那种神秘而玄虚的“理式”哲学,他从资料入手,进行冷静、严肃的分析,通过归纳、概括、分类、推理,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学术的集大成者,在他著作中专门研究文艺理论的有《诗学》和《修辞学》,其他像《伦理学》、《政治学》、《形而上学》等,也有涉及文艺问题的。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简介搜集整理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的故事话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吕克昂学院教学时期,经常和学生们在一起探讨人生哲学。
有一次,一位学生问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心怀嫉妒的人总是有低落而沮丧的心情呢?”亚里士多德听完学生的提问后,回答道:“心怀嫉妒的人不但要承受自己的失败和挫折,同时还承担着别人的成功,所以他总是以沮丧的心情示人。
”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一位宫廷医生,亚里士多德出生后,父母分重视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七岁时,被父亲送往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修学。
由于亚里士多德天资聪颖,并且勤奋刻苦,因此很受老师柏拉图的重视。
柏拉图担心亚里士多德误入歧途,便对亚里士多德说:“要给你戴上缰绳。
”言下之意就是,亚里士多德思维敏捷,不同于一般人,如果不严加管教的话,亚里士多德就不能成为柏拉图期望的人。
虽然亚里士多德很尊敬柏拉图,但是在学术问题上,亚里士多德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
所以,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我爱我的老师,但是我更爱真理。
”柏拉图晚年间,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因为学术观点不同,所以经常发生争吵。
等到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又在柏拉图学园呆了两年时间,等到新领导上任后,亚里士多德便离开了雅典。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
“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就像是现在有一只鼓翅乱飞的鸡,这只鸡的“形式”是它会鼓翅、会咕咕叫、会下蛋等。
《亚里士多德简介》亚里士多德简介(一):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简介(二):亚里士多德简介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所表述的观点是,人类生活及社会的每个方面,都是思考与分析的客体;宇宙万物不被神、机会和幻术所控制,而是遵循着必须的规律运行;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值得的;我们应当透过实验和逻辑分析,得出自已的结论。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反传统、反对迷信与神秘主义的主张,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土多德出生在马其顿的斯塔吉拉,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读达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后方才离开。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实证科学饶有兴趣;而在柏拉图的影响下,他又对哲学推理发生了兴趣。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靠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
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
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
但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理解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构成物体的主要物质。
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
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带给的机构和作用。
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到达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的简介
亚里士多德(前公元前384年-前公元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开创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古典之父”,综合古今之学,为人类精神文明奠定基础。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五脉绝尊的哲学家,系统地概括古今世界的知识,分析研究客观事物的本质,把结构归结为形而上学中的归纳法。
亚里士多德还从实践出发,介绍上帝的存在,认为上帝的元首原则以及上帝是宇宙的中心,推出以上帝之名进行追求真理的行动。
亚里士多德系统地把自然科学、数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宗教学等学科发展成一个统一的体系,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打下足够的基础,并为新古典主义思想的形成和演变集中发挥学术上的指导作用,被尊为古今思想史界的“古典之父”。
亚里士(斯)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斯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
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达式。
牛顿在系统地总结了伽利略、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后,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
伽利略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宝贵的。
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的开端!”。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
他生于希腊北方的斯塔吉拉。
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宫廷侍医。
他18岁到雅典,在柏拉图学院跟从柏拉图学习、工作了20年之久,被柏拉图称为"学园之精英"。
柏拉图去世后,他赴小亚细亚各地讲学。
公元前343年,应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任王太子亚里山大三世的教师。
公元前335年返回雅典,创办了吕克昂学园,从事讲学和科学研究。
他是西方古代最渊博的学者,在许多学科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他的教育观点主要反映在《政治学》和《伦理学》两部著作中:1.强调教育的政治作用。
他认为"立法者"应首先注意少年人的教育,忽视教育就会危害政治。
主张教育由国家管理,对奴隶主子弟进公共教育。
2.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划分教育阶段。
第1阶段,从初生到7岁,在家庭受教育,重点在于注意儿童身体的健全发展发育。
第2阶段,男孩从7岁到青春期(约14岁)进国立初等学校,学习阅读、书写、体育、音乐、绘画。
第3阶段,从青春期到21岁,以智育为主,学习内容包括物理、天文、生物、政治、伦理、哲学、美学等。
3.从实践上总结了雅典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实践;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
认为人是肉体与灵魂的统一体。
灵魂由3部分构成:植物灵魂,具有营养与繁殖的功能;动物灵魂,具有欲望、感觉的功能;理性灵魂,具有思维的功能。
据此必须实施3方面的教育:体育,发展儿童健美的体格;德育,净化儿童的非理性灵魂,培养公正、节制、勇敢等美德;智育,发展儿童的理性灵魂,这是教育的最高任务。
在教育中,将体、德、智互相联系起来,使人得到和谐的发展。
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土多德首次论证了"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提出"遵循自然"的教育原则,发展儿童的天性,根据儿童身心发展顺序划分教育年龄阶段,对后世教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总结范文]亚里士多德简介亚里士多德简介亚里士多德简介(一):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简介(二):亚里士多德简介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所表述的观点是,人类生活及社会的每个方面,都是思考与分析的客体;宇宙万物不被神、机会和幻术所控制,而是遵循着必须的规律运行;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值得的;我们应当透过实验和逻辑分析,得出自已的结论。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反传统、反对迷信与神秘主义的主张,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土多德出生在马其顿的斯塔吉拉,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读达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后方才离开。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实证科学饶有兴趣;而在柏拉图的影响下,他又对哲学推理发生了兴趣。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靠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
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
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
但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理解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构成物体的主要物质。
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
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带给的机构和作用。
亚里士多德的简介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 BC - 322 BC),是古希腊的哲学家、科学家、逻辑学家和政治学家。
他是柏拉图学派的学生,在柏拉图之后成为了学院的领导人。
亚里士多德被誉为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自然科学、倫理學、政治學等领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出生在一个位于希腊马其顿地区的斯塔基拉。
他的父亲尼科马科斯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医生。
在亚里士多德13岁的时候,他被送到雅典学习,进入了柏拉图的学院,在那里成为了柏拉图的学生。
柏拉图的哲学和思想深深影响了亚里士多德的思维和哲学,但是他对柏拉图的哲学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柏拉图去世之后他离开了学院。
离开学院之后,亚里士多德开始进行独自的学术工作。
他花了一段时间在亚述的亚历山大城,成为了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一世的教育家。
在此期间,他开始对自然科学领域展开了自己的独特研究,他对生物学、天文学、物理学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后世的科学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亚历山大去世和自己的学术成果日益丰硕,亚里士多德开始接受学生和粉丝,自成一派。
他在雅典创办了一所学院,开始系统地教授自己的哲学,这被称为亚里士多德学派。
该学派的思想影响着整个希腊和罗马世界,成为了古代希腊思想的代表之一。
在政治学领域,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至今仍然是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他认为,政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全体公民的幸福。
他提倡建立一种平等和稳定的政治制度,其中包括民主和寡头政治。
他认为只有在这种制度下,才能实现全体公民的幸福和和谐社会的建立。
在哲学领域,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也非常有影响力。
他提倡通过感性经验来认知事物,这与他的老师柏拉图的理论有很大的区别。
他认为,知识不仅仅是思考,还需要通过感觉来获取。
他还提出“宏观到微观”的分类法,对世界进行了系统的归类和区分。
在逻辑学领域,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被称为经典逻辑。
他将逻辑的研究融入到哲学的研究中,他的思想在中世纪有着显著的影响,他的名字被用来称呼那个时代的哲学和科学。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概述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是古希腊的哲学家、逻辑学家、自然学家、政治学家和诗人,他在多个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
在政治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政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政治学》(Politics)是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文献。
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探讨了城邦(polis)的概念、起源、组织结构和目的。
他强调城邦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是人类实现最高善的场所。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天生是政治动物,即人本性中包含与他人合作、参与政治生活的倾向。
城邦的目的在于实现公民的幸福和优良的生活,这需要通过合理的政治组织和法律制度来实现。
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不同的政体形式,如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探讨了公民与城邦的关系,他认为公民应当积极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并通过实践美德来维护城邦的稳定和繁荣。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不仅在古希腊时代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后来的罗马帝国、中世纪以及现代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都有所体现。
尽管如此,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例如他的某些观点被用来为奴隶制和种族不平等辩护。
因此,在评价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时,需要结合当代的价值观和语境来进行适当的解读和批判。
1。
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简介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希腊三贤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亚里士多德生平简介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的384年,于公元前的322年去世。
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是非常有名,非常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那么亚里士多德简介是什么呢?他是古希腊人,当时在古希腊是非常有名的,当时的人们都把亚里士多德称为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历山大大和柏拉图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两个人在历史上都是特别有名的人物。
而亚里士多德和这两个人物都有很大的交集。
柏拉图是他的老师,而亚历山大是他的学生。
他的一生已经算是辉煌了。
他的一生做了很多的大事件,比如说在公元前335年的时候,他曾经在雅典举报了一所学校,名字叫做吕克昂的学校。
这个学校被人们称为是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德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宽广,他的知识非常丰富,用个形象的比喻来说,亚里士多德就是一个活着的百科全书。
不算是在哪个学科的领域,亚里士多德都是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
他的写作范围非常宽广,比如说心理学,政治学,自然学,还有教育学,诗歌还有雅典法律等等,都是涉及非常多。
他的著作在历史上,构成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著作一直流传了下来。
不管是在哪个方面,亚里士多德都非常成功。
这样一个哲学人物,不管在什么时候,在历史上都非常受人们敬佩。
是一个真正的历史大人物,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简介的内容。
而亚里士多德和这两个人物都有很大的交集。
柏拉图是他的老师,而亚历山大是他的学生。
他的一生已经算是辉煌了。
他的一生做了很多的大事件,比如说在公元前335年的时候,他曾经在雅典举报了一所学校,名字叫做吕克昂的学校。
这个学校被人们称为是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德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宽广,他的知识非常丰富,用个形象的比喻来说,亚里士多德就是一个活着的百科全书。
不算是在哪个学科的领域,亚里士多德都是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
他的写作范围非常宽广,比如说心理学,政治学,自然学,还有教育学,诗歌还有雅典法律等等,都是涉及非常多。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前322) 古希腊哲学家,形式逻辑的创始人,对自然哲学,科学分类学等有不少贡献,是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对后来西方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
公元前384年生于希腊北部的斯塔吉拉,公元前322年卒于哈尔基斯。
17岁起随柏拉图学习和工作了20年,曾被聘为亚历山大大帝少年时的导师。
公元前335年起在雅典创立吕克昂学园,其中建有图书室、自然陈列馆等,常以和学生一起散步的形式进行教学,后世称为“逍遥学派”。
他的很多著作经其弟子整理而流传下来,成为西方古代的百科全书。
与物理学关系较多的有:《物理学》(8卷,有中译本,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82)、《天论》(4卷)、《起源与衰灭》(2卷)、《气象学》(4卷)。
另有一本《力学问题》为后人伪作。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是最后一个提出一套世界体系的人,也是最早从事广泛经验考察(特别在生物学方面)的人。
他一反其师柏拉图的“理念”论,把自然作为科学研究的客观对象,并首先进行科学分类,促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逐渐演变为若干门独立科学。
他所命名的“物理学”是泛指研究无生命物质的构成形式、运动现象及其原因与目的的科学。
他首先提出了自然科学中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如物质、空间、时间、运动等,并认为它们是彼此密切相关的,主张物质、空间与时间的连续性,反对存在“真空”的观点。
在科学方法论上,他首先提出归纳与演绎两类方法。
强调数学公理体系与逻辑推理的作用,主张应当严格地用数学来证明科学原理。
他的这一系列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后来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他的影响下不但出现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这样罕见的传世名著,而且也把后来西方一代又一代学者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对自然界基本法则进行深入的考察上来。
这些观点和方法正是亚里士多德学说中不可忽视的活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今天看来,有几条根本性的缺陷。
第一,在方法论上,他只注意简单的观察和严格的推理。
Aristotele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
古希腊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
生于卡尔基狄克半岛的斯塔吉罗斯城,父亲是著名的医生,受到马其顿王阿明塔斯二世的器重。
亚里士多德从小对自然科学感到兴趣,可能受他父亲影响。
他17岁时到雅典作柏拉图的弟子,柏拉图死后,他离开学园到小亚细亚的阿索斯从事学术研究,这里当时是研究柏拉图哲学的一个中心。
公元前343、342年间,应马其顿王腓力邀请担任王子亚历山大的师傅,主要讲授荷马史诗和悲剧。
公元前335年腓力死后,他回到雅典,创办一所学院,收集了不少抄本、地图和其他科学研究资料。
在他的领导下,编成许多有关动物学、天文学、物理学、形而上学、数学等方面的著作。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后,雅典出现反对马其顿统治的运动,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前往卡尔基斯,次年病死。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著作传世的有《诗学》和《修辞学》。
《诗学》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论喜剧的部分已失传。
《诗学》针对柏拉图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就文艺理论上两大根本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
第一个问题是文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式(一译“理念”,本义是“原型”)世界的摹本,而艺术作品则是摹本的摹本。
这样柏拉图就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否定了艺术作品的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作品所摹仿的对象是“人的行动、生活”,他这样就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第二个问题是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
柏拉图把感情当作人性中的卑劣部分,他攻击诗人逢迎人心的非理性部分,损害了理性,使人失去对感情的控制。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感情是人所不可少的,是对人有益的。
他说,悲剧的功用在于引起怜悯与恐惧的感情,使这种感情得到宣泄(或净化),这样,人的心理就恢复了健康。
另一种解释是,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也就是说,使怜悯与恐惧保持适当的强度,借此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总之,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对社会道德可以起良好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种艺术的创作过程都是摹仿自然。
他所说的摹仿是再现和重新创造的意思。
他认为诗人应创造合乎或然律或必然律的情节,反映现实中本质的、普遍的东西。
所以艺术应该比普通的现实更高,诗也比历史更高。
这种摹仿既然要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因此艺术可以帮助人更好地认识客观现实。
这个看法是亚里士多德对美学思想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对于摹仿自然的作品总会感到快感,悲剧能给人以快感,情节的安排、色彩、文字、音乐的美都能给人以快感,他这样肯定了艺术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把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作一种理性活动,而不归功于灵感。
他所要求于诗人的是清醒的头脑。
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艺术的组成包括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语言、思想(指思考力)、形象(指面具和服装)和歌曲。
其中最重要的是情节,所谓情节,指事件的安排。
他强调文艺作品应是一个有机整体。
他说:“悲剧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情节要有一定的安排,要有内在的密切联系,而且要完整,就是说要有头,有身,有尾。
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
要是某一部分是可有可无的,变动它并不引起显著差异,那它就不
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
亚里士多德只强调情节的统一,这是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至于后世提出的“三一律”中的“时间的统一”和“地点的统一”,则是出于对《诗学》的误解。
亚里士多德认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必须善良,性格还必须适合人物的身份,必须与真人相似,而又比一般人更好,更美,也必须合乎事物的必然律或或然律。
《诗学》在古代曾长期被埋没。
它对后世欧洲文学的影响开始于15世纪末叶。
17世纪的法国文艺理论家布瓦洛的《诗艺》,就是摹仿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写成的,成为权威性的美学经典,在古典主义文学运动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成为西方美学概念的主要根据。
“修辞学”指演说的艺术。
古希腊的演说辞是主要的散文,因此演说术也就是散文的艺术。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术是论辩术的对应物。
论辩术指哲学上的问答式论辩的艺术。
问者根据对方所承认的命题推出引论来驳倒对方,从而获胜。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术也是一种艺术,这是对柏拉图把修辞术贬低为“卑鄙的骗术”的回答。
演说中提出的证明主要是用“修辞式推论”(演绎法)推出来的。
修辞式推论的前提是或然的事,因为演说中所讨论的事都有另一种可能,所以修辞式推论就是“或然式推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听众对演说者的态度不同,他们的判断就不同,所以演说者必须懂得听众的心理。
他进而分析感情,如忿怒、友爱、恐惧、怜悯等。
演说者还必须了解听众的性格,要了解人们的不同性格才能激发或抑制他们的感情。
这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性格分析。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的头两卷主要讨论修辞术的题材和说服的方法,他认为这些是修辞学的主要内容。
第3卷讨论演说的形式──风格与结构。
亚里士多德首先指出,文章应求其容易诵读,这是一条有用的原则。
关于风格,亚里士多德说,散文的风格不同于诗的风格。
散文的美在于明白表达思想,散文的风格不能流于平凡,也不能过分夸张,而应当求其适度。
他特别重视隐喻的使用。
他说,隐喻可以使风格有所提高而不流于平凡。
不要说“生命的老年”,而要说“生命的夕阳”。
这一类的隐喻最能使文章风格鲜明,引人注意。
至于附加词(包括性质形容词),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如果用得太多,会暴露作者的技巧,而且使散文变成诗。
然而这种词又非用不可,因为它们可以使风格不致流于平凡。
使用这种词要掌握分寸,否则比不使用更有害。
亚里士多德又指出,各种技巧的使用,都必须掌握分寸。
他强调说,作家必须把技巧掩盖起来,使语言显得自然而不矫揉造作;话要说得自然才有说服力,矫揉造作适得其反。
这是一条重要的创作原则。
至于散文的句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应当采用紧凑的环形句,而不应当采用松弛的串连句。
环形句指本身有头有尾,有容易掌握的长度的句子,这种句子有如圆圈,自成整体,有别于用连系词连接的直线式的串连体。
至于节奏问题,他主张散文的形式不应当有格律,但也不应当没有节奏,没有限制;因为没有限制的话是不讨人喜欢、不好懂的。
在西方语言里,这成了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是一部论述古代散文写作的科学著作,它为罗马以及后世欧洲的修辞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