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生平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59.00 KB
- 文档页数:6
牛顿简介一、生平简介牛顿(1643—1727)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
1643年1月4日(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牛顿诞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小镇乌尔斯索普的一个自耕农家庭。
12岁进入离家不远的格兰瑟姆中学。
牛顿于1661年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64年成为奖学金获得者,1665年获学士学位。
1665~1666年伦敦大疫。
剑桥离伦敦不远,为恐波及,学校停课。
牛顿于1665年6月回故乡乌尔斯索普。
1667年牛顿返剑桥大学,10月1日被选为三一学院的仲院侣,次年3月16日被选为正院侣。
当时巴罗对牛顿的才能有充分认识。
1669年10月27日巴罗便让年仅26岁的牛顿接替他担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
1672年起他被接纳为皇家学会会员,1703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主席牛顿于1696年谋得造币厂监督职位,1699年升任厂长,1701年辞去剑桥大学工作。
1705年受封为爵士。
牛顿晚年患有膀胱结石、风湿等多种疾病,于1727年3月30日深夜在伦敦去世,葬在威斯特教堂,终年84岁。
人们为了纪念牛顿,特地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力的单位,简称“牛”。
二、科学成就牛顿一生对科学事业所做的贡献,遍及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等领域。
1.牛顿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创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从而光成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
2. 对于光学,牛顿致力于光的颜色和光的本性的研究,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3. 牛顿在数学方面,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工作,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
4. 在天文学方面,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并且用它初步观察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牛顿在17世纪70年代设计的望远镜。
它一般被称为反射望远镜,效果远优于伽利略所设计的著名的折射望远镜。
三、趣闻轶事1. 关于苹果落地的故事一个偶然的事件往往能引发一位科学家思想的闪光。
这是1666年夏末一个温暧的傍晚,在英格兰林肯郡乌尔斯索普,一个腋下夹着一本书的年轻人走进他母亲家的花园里,坐在一棵树下,开始埋头读他的书。
物理学家的生平与贡献普朗克普朗克(Max Planck)是一位伟大的德国物理学家,他的生平和贡献对于量子物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普朗克的生平以及他对物理学领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一、生平介绍普朗克于1858年4月23日出生在德国的基尔市。
他在年轻时展现了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决心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因此,他在慕尼黑大学学习了数学和物理学,并于1879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普朗克游历了欧洲各地,向许多知名物理学家学习和交流。
这些经历使他的科学思想得到了日益完善和发展。
1896年,普朗克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并在那里开始了他辉煌的科研生涯。
他的工作不仅仅关注于理论物理学,还涉及到声学、热力学、电磁学等多个领域。
二、量子论的建立普朗克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贡献是他对量子理论的提出和建立。
在研究黑体辐射(一种热能辐射)的过程中,普朗克发现传统的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辐射能量的发射和吸收现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普朗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能量的辐射和吸收是以离散的形式发生的,即能量是由一小包一小包地传递的。
他进一步假设这些能量的最小分包被称为“量子”,且能量的大小与频率成正比。
通过这一假设,普朗克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的实验数据,而这也被认为是量子理论的开端。
他的理论被称为“普朗克辐射定律”,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三、普朗克常数的提出为了支持他的量子理论,普朗克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物理常数:普朗克常数。
这个常数被用于量子力学中的计算和描述,成为了量子物理学的基石之一。
普朗克常数被表示为h,其数值为6.62607015×10^-34 J·s。
它与能量和频率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即E = hν,其中E表示能量,ν表示频率。
普朗克常数的提出对于量子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的原则性和普适性使得普朗克成为了量子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四、普朗克的其他贡献除了量子理论,普朗克还在其他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最全的物理学家介绍赵忠尧一、生平简介赵忠尧(1902年—)1902年6月27日生于浙江诸暨。
出身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只有少量田产。
父亲赵继和一边教书一边行医,赖以维特生活,但他很希望子女多读些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赵忠尧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的男孩,从小备受庞爱。
他15岁进入诸暨县立中学,由于成绩优良,一年后就享受免收学费的待遇。
1920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学习,1924年毕业。
以后又在工作中补足了高等师范与大学本科所差的学分,1925年取得东南大学毕业资格。
赵忠尧在校虽然学的是化学专业,但他学习数学、物理同样认真,物理学得也相当好,以致毕业后东南大学请他当了物理系的助教,从此他便毕生从事物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1924年冬天,赵忠尧给叶企孙教授当助教,协助准备物理实验。
第二年,随叶企孙教授到清华大学,赵忠尧在那里担任实验课程,清华大学物理实验室的基础就是他和其他几位教师共同建立起来的。
同时,自修了电学、力学、数学、物理、德文、法文等。
1927年,赵忠尧自费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部深造,他的导师是192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R.A.密立根(Millikan)。
1930年,赵忠尧获得博士学位。
1932年—1937年,赵忠尧回到清华大学物理系当教授。
除教学外,他积极组织建设核物理实验室,为核物理研究及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到云南大学教了一年物理和数学。
1938年秋,他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1945年冬,赵忠尧应中央大学吴有训校长聘请,到暂迁重庆的中央大学任物理系主任。
1946年夏,又被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萨本栋教授推荐,作为观察员去比基尼群岛参观美国在太平洋上进行的原子弹试验。
之后,赵忠尧又到美国一些核物理实验室访问,了解核物理实验的新进展,并做一些研究工作。
同时,萨本栋教授委托他在美国为中央研究院购置核物理实验设备和其他科研器材。
1949年春,他到加州理工学院核反应实验室进行核物理研究。
和电有关的十位科学家一、库仑1、生平简介查尔斯·奥古斯丁·库仑(1736~1806),法国物理学家。
1736年6月14日出生于法国昂古莱姆,1806年8月23日在巴黎逝世。
2、主要贡献库仑的主要贡献有扭秤实验、库仑定律等。
1785年发现的库仑定律,使电磁学的研究从定性进入定量阶段,是电磁学史上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1)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同性电荷相互排斥,异性电荷相互吸引。
(2)库仑力带电体可看作是由许多点电荷构成的,每一对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遵循库仑定律,称为库仑力,又称静电力。
影响库仑力的因素有电荷量、两电荷之间的距离、带电体的形状、大小、电荷分布情况等。
库仑力的计算公式为F=kq1q2/r2,式中:F为库仑力,N;k为库仑常量;q1、q2为带电粒子的电荷量,C;r为两个带电体之间的距离,m。
(3)电荷量单位为了纪念库仑,人们将电荷量的单位取名库仑,简称库,用C表示,其定义为:1A电流在1s内运输的电量,即1C=1A·s。
1C约相当于6.25×1018个电子所带的电荷数。
二、伏特1、生平简介亚历山德罗·伏特(1745~1827),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
1745年2月18日出生于意大利科莫一个富有的天主教家庭,1827年3月5日去世。
2、主要贡献1800年3月20日宣布发明了伏特电堆,这是历史上的神奇发明之一。
(1)伏特电堆因音译不同,伏特电堆又称为伏打电堆,即伏打电池。
伏打电池是能产生恒定电流的化学电源,它利用盐水分解产生的氢离子带正电向着铜片移动,使铜片带正电作为电池正极;盐水分解产生的氢氧根离子带负电向着锌片移动,使锌片带负电作为电池负极。
(2)电动势单位为了纪念伏特,人们将电动势单位取名伏特,简称伏,用V表示,其定义为:在载有1A恒定电流的导线上,当两点之间导线上的功率耗散为1W(1W =1J/s)时,这两点之间的电势差。
爱因斯坦,犹太裔物理学家,被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下面是为你搜集爱因斯坦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爱因斯坦简介爱因斯坦于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市,是一位纯粹的犹太人,年幼时期跟普通孩子没有什么不同,从10岁开始接触到了科学、哲学、数学方面的知识,12岁和16岁时分别自学了欧几里德几何和微积分。
爱因斯坦于1900年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毕业,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提出了量子论和《狭义相对论》,之后又在伯尔尼大学当讲师,1913年回到德国,在科学院和研究所任职。
1914年,一战爆发,爱因斯坦参加反战团体,在组织成员遭到迫害的情况下,仍然参加活动,并在反战书上签字。
此后两年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的引力方程,总结了《广义相对论基础》,1921年,他凭借光电效应的解释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美国作了四次关于相对论的演讲。
1932年爱因斯坦前往美国,并在那里定居、做研究,并在二战期间倡导和平。
晚年的爱因斯坦致力于和平事业,呼吁大家反对战争,抗击法西斯,跟罗素一起商讨和平宣言的事宜并在上面签字。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医院确诊主动脉瘤,当天午夜因主动脉瘤破裂而去世。
爱因斯坦发明了什么要回答爱因斯坦发明了什么确实有点困难,因为爱因斯坦是一个理论家,他基本上是发现某种问题,自己在脑海中演绎一下,再通过分析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实验,最终得到结果,他更多的是去思考并提出理论,很少参与到发明创造中。
不过还是可以找到爱因斯坦发明了什么的,那就是一种冰箱。
当时的传统冰箱有可能致人中毒,在发生一起制冷剂中毒事件后,爱因斯坦与自己的朋友一起,发明了一种吸收式冰箱,这种冰箱很环保,虽然在当时很快被淘汰,但是压缩式冰箱对大气层的破坏又使他们发明的冰箱重新受到人们关注。
关于爱因斯坦发明了什么,其实更多应该是他的研究帮助人们发明了什么。
由于爱因斯坦对时空、光电的全新解释,极大得丰富了人们的眼光,也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
爱因斯坦的生平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是一位享誉全球的科学家,被公认为现代物理学之父。
他的学术成就和独特的思考方式深深影响了世界,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今天,我们将一起回顾爱因斯坦的生平及其对世界的贡献。
1. 爱因斯坦的早年生活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名商人,母亲是一位音乐家。
爱因斯坦在家中排行第一,从小就表现出对数学和物理学的天赋。
他的家庭文化氛围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对他的智力和品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学校,爱因斯坦表现出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但对传统学校的教学方式不满意,总是寻找新颖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解题方法。
他后来写过一本名为《我的学校——继续阅读自我教育》的书,讲述了自己被动接受既定知识的痛苦经历,和寻找新思路的历程。
这本书一时间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
2. 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首先,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通过对电磁场的分析,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的不变速度,引出了著名的等效原理,进而推出了广义相对论的重力理论。
这一发现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于物理学的观念和理解,催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科学家们可以梳理出整个宇宙的基本运作规则和宏大结构。
其次,爱因斯坦也对光子的物理特性做了突出的贡献。
他注意到,通过解释某些电子发射光子的过程,可以探索光的本质。
在此基础上,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粒子性质,后来得到了实验的证实。
这一发现为光学和电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引发了新的物理学门类——量子力学的诞生。
最后,爱因斯坦在综合性研究和思考上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
他深刻洞察自然界的规律和趋势,提出了著名的“统一场论”思想。
这一思想试图将电磁学,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这三大领域寻求统一和解决,尽管最终未能完成此理论,但成为了后人探索物理学最前沿和未解之谜的一大启示。
牛顿的生涯简介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牛顿简介一、生平简介牛顿(1643—1727)是英国着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
1643年1月4日(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牛顿诞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小镇乌尔斯索普的一个自耕农家庭。
12岁进入离家不远的格兰瑟姆中学。
牛顿于1661年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64年成为奖学金获得者,1665年获学士学位。
1665~1666年伦敦大疫。
剑桥离伦敦不远,为恐波及,学校停课。
牛顿于1665年6月回故乡乌尔斯索普。
1667年牛顿返剑桥大学,10月1日被选为三一学院的仲院侣,次年3月16日被选为正院侣。
当时巴罗对牛顿的才能有充分认识。
1669年10月27日巴罗便让年仅26岁的牛顿接替他担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
1672年起他被接纳为皇家学会会员,1703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主席牛顿于1696年谋得造币厂监督职位,1699年升任厂长,1701年辞去剑桥大学工作。
1705年受封为爵士。
牛顿晚年患有膀胱结石、风湿等多种疾病,于1727年3月30日深夜在伦敦去世,葬在威斯特教堂,终年84岁。
人们为了纪念牛顿,特地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力的单位,简称“牛”。
二、科学成就牛顿一生对科学事业所做的贡献,遍及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等领域。
1.牛顿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创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从而形成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
2. 对于光学,牛顿致力于光的颜色和光的本性的研究,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3. 牛顿在数学方面,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工作,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
4. 在天文学方面,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并且用它初步观察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牛顿在17世纪70年代设计的望远镜。
它一般被称为反射望远镜,效果远优于伽利略所设计的着名的折射望远镜。
三、趣闻轶事1. 关于苹果落地的故事一个偶然的事件往往能引发一位科学家思想的闪光。
爱因斯坦生平简介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革命的旗手。
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乌尔姆一个犹太人家庭。
父亲和叔父开的电气小工厂和家庭的自由派思想,使他童年就受到科学和哲学的启蒙加上音乐熏陶。
他从小脑中就充满许多奇思还想,例如4岁时就奇怪为什么罗盘针总是转向南方?它周围有什么东西推动它?小学时排犹浪潮、军国主义教育方式和宗教礼仪等使他厌恶权威,他说:“我这个教徒在12岁时突然终结了,通过阅读科普书籍,我很快领悟到圣经里的许多故事不是真的。
我认为青年被政府用谎言故意地欺骗了”。
12岁时他一口气读完《几何学原》本,并练习用自己的方法证明定理。
他特别喜欢读《自然科学通俗丛书》中如《力与物质》等书。
13岁时读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使他的思考转向宇宙、哲学和自然现象中的逻辑。
他的数学物理很出色,但其余学业成绩不佳。
15岁时,即他中学毕业前一年本已准备“因神经系统状况不佳”休学,学校却以其自由主义思想令其退学。
他在辗转意大利和瑞士的高校人学考试中曾因无中学文会和外语、生物课成绩不佳而落榜。
1895年在阿。
劳人大学预科班,过了一年愉快的学习生活。
他随时将思考记人身边的小本,例如“追光问题”:观察者随光前进时,会不会看见电磁波形成停止的驻波?1896年,他进人瑞士苏黎世工科大学师范系(实即数理系)。
他喜欢在物理实验室观察实际现象。
读科学原著和思考现代物理学中的重大问题。
1900年毕业后失业两年才到瑞士专利局任三级鉴定员,这里的七年是他辉煌的科学创造时期。
1902~1905年,他和两个青年朋友每晚阅读和讨论哲学与自然科学著作,戏称为“奥林比亚科学院”。
1908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
1909年离开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
1911年任布拉格德国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
1912年任母校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教授。
1914年任柏林大学教授和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
爱因斯坦生平简介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革命的旗手。
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乌尔姆一个犹太人家庭。
父亲和叔父开的电气小工厂和家庭的自由派思想,使他童年就受到科学和哲学的启蒙加上音乐熏陶。
他从小脑中就充满许多奇思还想,例如4岁时就奇怪为什么罗盘针总是转向南方?它周围有什么东西推动它?小学时排犹浪潮、军国主义教育方式和宗教礼仪等使他厌恶权威,他说:“我这个教徒在12岁时突然终结了,通过阅读科普书籍,我很快领悟到圣经里的许多故事不是真的。
我认为青年被政府用谎言故意地欺骗了”。
12岁时他一口气读完《几何学原》本,并练习用自己的方法证明定理。
他特别喜欢读《自然科学通俗丛书》中如《力与物质》等书。
13岁时读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使他的思考转向宇宙、哲学和自然现象中的逻辑。
他的数学物理很出色,但其余学业成绩不佳。
15岁时,即他中学毕业前一年本已准备“因神经系统状况不佳”休学,学校却以其自由主义思想令其退学。
他在辗转意大利和瑞士的高校人学考试中曾因无中学文会和外语、生物课成绩不佳而落榜。
1895年在阿。
劳人大学预科班,过了一年愉快的学习生活。
他随时将思考记人身边的小本,例如“追光问题”:观察者随光前进时,会不会看见电磁波形成停止的驻波?1896年,他进人瑞士苏黎世工科大学师范系(实即数理系)。
他喜欢在物理实验室观察实际现象。
读科学原著和思考现代物理学中的重大问题。
1900年毕业后失业两年才到瑞士专利局任三级鉴定员,这里的七年是他辉煌的科学创造时期。
1902~1905年,他和两个青年朋友每晚阅读和讨论哲学与自然科学著作,戏称为“奥林比亚科学院”。
1908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
1909年离开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
1911年任布拉格德国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
1912年任母校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教授。
1914年任柏林大学教授和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
一.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
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担任大学教授。
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二.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1939),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
1890年3月3日生于加拿大安达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一个牧师家庭。
青年时代,当过轮船侍者、伐木工、小学教员、记者。
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
曾在欧美一些国家观摩、实习,在英国和加拿大担任过上尉军医、外科主任。
1922年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
1933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
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
他的胸外科医术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享有盛名爱迪生一、生平简介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1847~1931)美国著名的发明家、企业家。
1847年2月11日诞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镇的一个农民家庭。
8岁进学校读书,只学习了三个月,就不得不退学回家,由当过乡村教师的母亲、辅导他自学。
12岁时,家庭生活困难,开始在列车上卖报,16岁时发明了自动定时发报机,之后不断有发明问世,一生中共完成2000多项发明,1928年被授与美国国会金质特别奖章。
1931年10月18日,爱迪生在西奥伦治逝世,终年84岁,1931年10月21日,全美国熄灯以示哀悼。
二、科学成就爱迪生是一位闻名世界的伟大发明家。
他一生的发明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牛顿简介一、生平简介牛顿(1643—1727)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
1643年1月4日(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牛顿诞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小镇乌尔斯索普的一个自耕农家庭。
12岁进入离家不远的格兰瑟姆中学。
牛顿于1661年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64年成为奖学金获得者,1665年获学士学位。
1665~1666年伦敦大疫。
剑桥离伦敦不远,为恐波及,学校停课。
牛顿于1665年6月回故乡乌尔斯索普。
1667年牛顿返剑桥大学,10月1日被选为三一学院的仲院侣,次年3月16日被选为正院侣。
当时巴罗对牛顿的才能有充分认识。
1669年10月27日巴罗便让年仅26岁的牛顿接替他担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
1672年起他被接纳为皇家学会会员,1703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主席牛顿于1696年谋得造币厂监督职位,1699年升任厂长,1701年辞去剑桥大学工作。
1705年受封为爵士。
牛顿晚年患有膀胱结石、风湿等多种疾病,于1727年3月30日深夜在伦敦去世,葬在威斯特教堂,终年84岁。
人们为了纪念牛顿,特地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力的单位,简称“牛”。
二、科学成就牛顿一生对科学事业所做的贡献,遍及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等领域。
1.牛顿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创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从而形成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
2. 对于光学,牛顿致力于光的颜色和光的本性的研究,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3. 牛顿在数学方面,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工作,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
4. 在天文学方面,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并且用它初步观察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牛顿在17世纪70年代设计的望远镜。
它一般被称为反射望远镜,效果远优于伽利略所设计的著名的折射望远镜。
三、趣闻轶事1. 关于苹果落地的故事一个偶然的事件往往能引发一位科学家思想的闪光。
这是1666年夏末一个温暧的傍晚,在英格兰林肯郡乌尔斯索普,一个腋下夹着一本书的年轻人走进他母亲家的花园里,坐在一棵树下,开始埋头读他的书。
物理学家的生平与贡献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物理学家的生平与贡献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是20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对现代物理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将为您介绍爱因斯坦的生平及其在物理学领域的重要贡献。
一、早年生活爱因斯坦于1879年3月14日在德国乌尔姆出生。
他在家庭中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但很快显示出对数学和物理的浓厚兴趣。
在他的教育中,他遇到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这位数学家启发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并为他提供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二、理论物理学的突破在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他的相对论颠覆了牛顿力学的观念,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和引力的非凡性质。
这项理论对整个物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量子力学的贡献爱因斯坦在量子力学领域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虽然他本人对量子力学存在一定的疑虑,但他的著名研究之一是关于光子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爱因斯坦的研究揭示了光的量子性质,为后来的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并为其它科学家提供了深入探索光子本质的思路。
四、相对论与引力波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在2015年,科学家们通过探测引力波成功地证实了这一理论。
这是相对论理论的又一成功验证,也是对爱因斯坦贡献的重要认可。
五、政治与和平活动除了在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爱因斯坦还是一位著名的和平活动家。
面对20世纪的动荡和冲突,他一直积极倡导和平并参与宣传。
他的和平信念也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奖。
六、晚年与遗产爱因斯坦于1955年逝世,但他的思想和贡献将永远铭记在物理学界。
他的理论仍然对现代物理学的研究产生着重要影响,而他对和平的追求也是我们应该崇敬和学习的榜样。
结论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的生平与贡献不仅仅是对科学领域的影响,也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的理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并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知识的边界。
物理学家库仑一、生平简介库仑(Charles-Augustin de Coulomb,1736~1806年)法国工程师、物理学家。
1736年6月14日生于法国昂古莱姆。
他在美西也尔工程学校读书。
分开学校后,进入皇家军事工程队当工程师。
他在西印狄兹工作了9年,因病而回到法国。
法国大革命时期,库仑辞去一切职务,到布卢瓦致力于科学研究。
法皇执政统治时期,他回到巴黎,成为新建的研究院成员。
1773年发表有关材料强度的论文,1777年库仑开场研究静电和磁力问题。
1779年他分析摩擦力,还提出有关光滑剂的科学理论。
他还设计出水下作业法,类似现代的沉箱。
1785—1789年,库仑用扭秤测量静电力和磁力,导出有名的库仑定律。
1806年8月23日库仑在巴黎逝世。
二、科学成就1.在应用力学方面的成就。
他在构造力学、梁的断裂、砖石建筑、土力学、摩擦理论、扭力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他也是测量人在不同工作条件下做的功(人类工程学)的第一个尝试者。
他提出使各种物体经受应力和应变直到它们的折断点,然后根据这些资料就能计算出物体上应力和应变的分布情况。
这种方法沿用到如今,是构造工程的理论根底。
他还做了一系列摩擦的实验,建立了库仑摩擦定律:摩擦力和作用在物体外表上的正压力成正比;并证明了摩擦因数和物体的材料有关。
由于这些卓越成就,他被认为18世纪欧洲伟大工程师之一。
2.最主要的奉献是建立著名的库仑定律。
当时,法国科学院悬赏,征求改进航海指南针中的磁针问题。
库仑认为磁针支架在轴上,必然会带来摩擦,要改进磁针的工作,必须从这一根本问题着手,他提出用细头发丝或丝线悬挂磁针。
他又发现线改变时的扭力和针转过的角度成比例关系,从面可利用这种装置算出静电力或磁力的大小。
这导致他创造扭秤。
扭秤能以极高的精度测出非常小的力。
库仑定律是库仑通过扭秤实验总结出来的,库仑扭秤在细金属丝的下端悬挂一根秤杆,它的一端有一个小球A,另一端有一平衡体P,在A旁放置一个同它一样大小的固定小球B。
物理学家的生平与贡献牛顿在物理学领域,艾萨克·牛顿 (Isaac Newton) 被广泛认为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
他的生平与贡献对于整个科学界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牛顿的生平及其对物理学所作出的贡献。
一、早年生活与教育背景艾萨克·牛顿于1642年12月25日出生在英国林肯郡的一个小村庄里斯比。
他出生时是个早产儿,父亲去世后,他与母亲一起生活。
牛顿在基督教世家长大,这在他后来的科学研究中也有深远影响。
牛顿年轻时展现出惊人的学术潜力。
他在牛顿最初的教育中显示出对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
1661年,牛顿进入了剑桥大学的特里尼蒂学院 (Trinity College),并开始接触到伽利略和笛卡尔等科学家的作品,这进一步加深了他对物理学的兴趣。
二、牛顿的重要发现1. 万有引力定律与经典力学牛顿最著名的贡献是他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
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他提出了物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力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有关。
这一理论对后来的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为经典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牛顿还建立了他的三大运动定律,这些定律解释了运动物体的行为。
其中,第一定律(惯性定律)说明了物体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除非有外力作用。
第二定律则给出了物体受力时的加速度计算方法,第三定律描述了力的作用和反作用。
2. 光的色散与反射牛顿对光学的研究同样有重要贡献。
他进行了光的色散实验,通过将光线透过一块三棱镜,观察到光的各个颜色分离出来。
这一实验展示了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并揭示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
牛顿的研究还帮助他建立了反射镜的原理,并发展了反射望远镜的设计。
他的这些发现对于当时的光学理论有了重大的影响。
三、其他贡献与成就除了上述的重要贡献外,牛顿还在其他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
1. 微积分的发展与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几乎同时,牛顿独立地发展出了微积分学。
牛顿的微积分理论为后来的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仅在物理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也成为了现代数学的重要分支。
爱因斯坦的故事50字左右
摘要:
1.爱因斯坦的生平简介
2.爱因斯坦的主要贡献
3.爱因斯坦的科研精神与人生哲学
4.爱因斯坦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爱因斯坦(1879-1955)是一位享誉全球的物理学家,他是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爱因斯坦于1879年出生在德国乌尔姆,青年时期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学习物理学。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理论物理学、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等。
爱因斯坦的主要贡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和质量之间的关系,为现代物理学奠定了基础;二是发表了光电效应方程,证实了光的粒子性,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两个贡献使他获得了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科研过程中,爱因斯坦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曾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是对问题保持好奇。
”这种好奇心和执着追求使他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爱因斯坦的人生哲学也深受人们喜爱,他提倡和平、宽容和自由思考。
他曾说过:“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我相信宇宙中存在一种普遍的正义。
”
爱因斯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他的科研成就激发了人们对科学的热爱,他的名言警句成为许多人的人生信条。
如今,爱因斯坦的形象已成为智慧和创新
的象征。
总之,爱因斯坦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他的科研成就和人生哲学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物理学家生平简介焦耳生平简介焦耳(J.P.Joule,1818.12─1889.10)──英国曼彻斯特一位酿酒世家的儿子,业余科学家。
致力于热功当量的精确测定达40年之久,他用实验证明“功”和“热量”之间有确定的关系,为热力学第一定律(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的建立确定了牢固的实验基础。
安培(Andre-Marie Ampere, 1775-1836)法国物理学家,电动力学的创始人。
少年时期主要跟随父亲学习技艺,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教育。
安培自幼聪慧过人,对事务有敏锐的观察力。
他兴趣广泛,爱好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1799年安培开始系统研究数学,1805年定居巴黎,担任法兰西学院的物理教授,1814年参加了法国科学会,1818年担任巴黎大学总督学,1827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他还是柏林科学院和斯德哥尔摩科学院院士。
安培是近代物理学史上功绩显赫的科学家。
特别在电磁学方面的贡献尤为卓著。
从1814年参加科学会开始,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他发现了一系列的重要定律、定理,推动了电磁学的迅速发展。
1827年他首先推导出了电动力学的基本公式,建立了电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成为电动力学的创始人。
安培善于深入研究他所发现的各种规律,并且善于应用数学进行定量分析。
1822年在科学学会上,他正式公布了他发现的安培环路定理。
在电动力学中,这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安培的研究工作结束了磁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观点,使电磁学开始走上了全面发展的道路。
为了纪念他的贡献,以他的名字命名了电流的单位。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1791-1867)法拉第是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
1791年9月22日萨里郡纽因顿一个贫苦铁匠家庭。
因家庭贫困仅上过几年小学,13岁时便在一家书店里当学徒。
书店的工作使他有机会读到许多科学书籍。
在送报、装订等工作之余,自学化学和电学,并动手做简单的实验,验证书上的内容。
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市哲学学会的学习活动,听自然哲学讲演,因而受到了自然科学的基础教育。
由于他爱好科学研究,专心致志,受到英国化学家戴维的赏识,1813年3月由戴维举荐到皇家研究所任实验室助手。
这是法拉第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他踏上了献身科学研究的道路。
同年10月戴维到欧洲大陆作科学考察,讲学,法拉第作为他的秘书、助手随同前往。
历时一年半,先后经过法国、瑞士、意大利、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国,结识了安培、盖.吕萨克等著名学者。
沿途法拉第协助戴维做了许多化学实验,这大大丰富了他的科学知识,增长了实验才干,为他后来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815年5月回到皇家研究所在戴维指导下进行化学研究。
1824年1月当选皇家学会会员,1825年2月任皇家研究所实验室主任,1833----1862任皇家研究所化学教授。
1846年荣获伦福德奖章和皇家勋章。
1867年8月25日逝世。
法拉第主要从事电学、磁学、磁光学、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之后,法拉第于1821年提出“由磁产生电”的大胆设想,并开始了艰苦的探索。
1821年9月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绕磁铁旋转以及磁体绕载流导体的运动,第一次实现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
接着经过无数次实验的失败,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
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使人类掌握了电磁运动相互转变以及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变的方法,成为现代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技术的基础。
法拉第能够这样坚持10年矢志不渝地探索电磁感应现象,重要原因之一是同他关于各种自然力的统一和转化的思想密切相关的,他始终坚信自然界各种不同现象之间有着无限多的联系。
也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继续研究当时已知的伏打电池的电、摩擦电、温差电、伽伐尼电、电磁感应电等各种电的同一性,1832年他发表了〈不同来源的电的同一性〉论文,用大量实验论证了“不管电的来源如何,它的本性都相同”的结论,从而扫除了人们在电的本性问题认识上的种种迷雾。
为了说明电的本质,法拉第进行了电流通过酸、碱、盐的溶液的一系列实验,从而导致1833----1834年连续发现电解第一和第二定律,为现代电化学工业奠定了基础,第二定律还指明了存在基本电荷,电荷具有最小单位,成为支持电的离散性质的重要结论,对于导致基本电荷e的发现以及建立物质电结构的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正确描述实验事实,法拉第制定了迁移率、阴极、阳极、阴离子、阳离子、电解、电解质等许多概念、术语。
在电与磁的统一性被证实之后,法拉第决心寻找光与电磁现象的联系。
1845年他发现了原来没有旋光性的重玻璃在强磁场作用下产生旋光性,使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偏转,此即磁致光效应,成为人类第一次认识到电磁现象与光现象间的关系。
1846年他发表了《关于光振动的想法〉一文,最早提出了光的电磁本质的思想。
他曾设计并不畏艰苦地作过许多实验,试图发现重力和电的关系,寻找磁场对光源所发射光谱线的影响,寻找电对光的作用等等,由于当时实验条件所限,虽未获成功,但他的思想和观点完全正确,均为后人的实验所验证。
法拉第是电磁场理论的奠基人,他首先提出了磁力线、电力线的概念,在电磁感应、电化学、静电感应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力线思想,并第一次提出场的思想,建立了电场、磁场的概念,否定了超距作用观点。
爱因斯坦曾指出,场的思想是法拉第最富有创造性的思想,是自牛顿以来最重要的发现。
麦克斯韦正是继承和发展了法拉第的场的思想,为之找到了完美的数学表示形式从而建立了电磁场理论。
法拉第对科学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为人类文明进步纯朴无私的献身精神,连同他的杰出的科学贡献,永远为后人敬仰。
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 1564—1642)意大利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是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合贯通了数学、天文学、物理学三门科学的科学巨人。
伽利略是科学革命的先驱,毕生把哥白尼、开普勒开创的新世界观加以证明和广泛宣传,并以自己在教会迫害下的牺牲唤起人们对日心说的公认,在人类思想解放和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300多年后的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才公开承认对伽利略审判的不公正,1980年10月,世界主教会再一次声明,为科学巨人伽利略沉冤昭雪。
伽利略1564年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城的一个没落贵族大家庭。
他从小表现聪颖,17岁时被父亲送入比萨大学学医,但他对医学不感兴趣。
由于受到一次数学演讲的启发,开始热衷于数学和物理学的研究。
1585年辍学回家。
此后曾在比萨大学和帕多瓦大学任教,在此期间他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成绩。
由于他反对当时统治知识界的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和物理学,同时又由于他积极宣扬违背天主教教义的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所以不断受到教授们的排挤以及教士们和罗马教皇的激烈反对,最后终于在1633年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强迫在写有“我悔恨我的过失,宣传了地球运动的邪说的“悔罪书”上签字,并被判刑入狱(后不久改为在家监禁)。
这使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很大的摧残。
但他仍然致力于力学的研究工作。
1637年双目失明。
1642年他由于寒热病在孤寂中离开了人世,时年78岁。
(时隔347年,罗马教皇多余地于1980年宣布承认对伽利略的压制是错误的,并为他“恢复名誉”。
)伽利略的主要传世之作是两本书,一本是1632年出版的《关于两个世界体系的对话》,简称《对话》,主旨是宣扬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另一本是1638年出版的《关于力学和局部运动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简称《两门新科学》,书中主要陈述了他在力学方面研究的成果。
伽利略在科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论证和宣扬了哥白尼学说,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地球的公转、伽利略自制的望远镜自转以及行星的绕日运动,他还用自制的望远镜仔细地观测了木星的4个卫星的运动,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太阳系的模型,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学说。
(2)论证了惯性运动,指出维持运动并不需要外力。
这就否定了亚里士多德“运动必须推动”的教条。
不过伽利略对惯性运动理解还没有完全摆脱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他也认为“维护宇宙完善秩序”的惯性运动“不可能是直线运动,而只能是圆周运动”。
这个错误理解被他的同代人笛卡尔和后人牛顿纠正了。
(3)论证了所有物体都以同一加速度下落。
这个结论直接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重物比轻物下落得快的说法。
两百多年后,从这个结论萌发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伽利略做落体实验的比萨斜塔(4)用实验研究了匀速运动。
他通过使小球沿`斜面滚下的实验测量验证了他推出的公式:从静止开始的匀加速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平方成正比,他还把这一结果推广到自由落体运动,即倾角为90°的斜面上的运动。
(5)提出运动合成的概念,明确指出平抛运动是相互独立的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匀加速运动的合成,并用数学证明合成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
他还根据这个概念计算出了斜抛运动在仰角45°时射程最大,而且比45°大或小同样角度时射程相等。
(6)提出了相对性原理的思想。
他生动地叙述了大船内的一些力学现象,并且指出船以任何速度匀速前进时这些现象都一样地进行,从而无法根据它们来判断船是否在动。
这个思想后来被爱因斯坦发展为相对性原理而成了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之一。
(7)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并证明了单摆振动的周期和摆长的平方根成正比。
他还解释了共振和共鸣现象。
此外,伽利略还研究过固体材料的强度、空气的重量、潮汐现象、太阳黑子、月亮表面的隆起与凹陷等等问题。
除了具体的研究成果外,伽利略还在研究方法上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是他首先把实验引进物理学并赋予重要的地位,革除了以往只靠思辨下结论的恶习。
他同时也很注意严格的推理和数学的运用,例如他用消除摩擦的极限情况来说明惯性运动,推论大石头和小石块绑在一起下落应具有的速度来使亚里士多德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从而否定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的结论。
这样的推理就能消除直觉的错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现象的本质,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曾评论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伽利略一生和传统的错误观念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对待权威的态度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他说过:“老实说,我赞成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并精心地加以研究。
我只是责备那些使自己完全沦为他的奴隶的人,变得不管他讲什么都盲目地赞成,并把他的话一律当作毫不能违抗的圣旨一样,而不深究其他任何依据”。
库仑 (Charlse-Augustin de Coulomb 1736 ~1806)法国工程师、物理学家。
1736年6月14 日生于法国昂古莱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