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货典.田制原文加翻译.田制原文加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13.62 KB
- 文档页数:5
食货典田制原文及翻译《通典.食货典.田制》详细记述了北魏均田制的产生及其具体内容。
从北魏到唐朝都实行过均田制,这一田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中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食货典田制原文及翻译,欢迎查看。
食货典田制孝文太和元年三月,诏曰:“去年牛疫死太半,今东作既兴,人须肄业。
有牛者加勤于常岁,无牛者倍佣于余年。
一夫制理四十亩,中男二十亩。
无令人有余力,地有遗利。
”时李安世上疏曰:“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致理之本。
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
盖欲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
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
窃见州郡之人,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代。
三长既立,始返旧墟,庐井荒凉,桑榆改植。
事已历远,易生假冒,强宗豪族,肆其侵凌,远认魏晋之家,近引亲旧之验。
年载稍久,乡老所惑,群证虽多,莫可取据。
各附亲知,互有长短,两证徒具,听者犹疑,争讼迁延,连纪不判。
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欲令家丰岁储,人给资用,其可得乎!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
细人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
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
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
然后虚诈之人,绝于觊觎,守分之士,免于凌夺。
”帝深纳之,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九年,下诏均给天下人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不栽树者谓之露田。
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休及还受之盈缩。
人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但通入倍田分。
于分虽盈,没则还田,不得以充露田之数,不足者以露田充倍。
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
非桑之土,夫给一亩,依法课莳榆、枣。
奴各依良。
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
于桑榆地分杂莳余果及多种桑榆者不禁。
通典卷第四食貨四賦稅上唐殷周秦漢魏晉宋古之有天下者,未嘗直取之於人。
其所以制賦稅者,謂公田什之一及工商衡虞之入,稅以供郊廟社稷、天子奉養、百官祿食也,賦以給車馬甲兵士徒賜予也。
言人君唯於田及山澤可以制財賄耳。
其工商雖有技巧之作,行販之利,是皆浮食不敦其本,蓋欲抑損之義也。
古者,宅不毛有里布,地不耕有屋粟,人無職事出夫家之征。
言宅不毛者出一里二十五家之泉,田不耕者出三家之稅粟,人雖有閒無職事,猶出夫稅家稅。
夫稅者謂田畝之稅,家稅者謂出士徒車輦給徭役也。
蓋皆罰其惰,務令歸農。
是故歷代至今,猶計田取租稅。
古者人君上歲役不過三日,是故歷代至今,雖加至二十日,數倍多古制,猶以庸為名。
既免其役,日收庸絹三尺,共當六丈,更調二丈,則每丁壯當兩匹矣。
夫調者,猶存古井田調發兵車名耳,此豈直斂人之財者乎!什一者,天下之正中,多乎則大桀小桀,寡乎則大貊小貊。
故什一行而頌聲作,二不足而碩鼠興。
古之聖王以義為利,不以利為利,寧積於人,無藏府庫,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是故鉅橋盈而殷喪,成皋溢而秦亡。
記曰:「人散則財聚,財散則人聚。
」此之謂也。
漢武攘四夷,平百越,邊用益廣,杼軸其空。
於是置平糴,立均輸,起漕運,興鹽鐵,開鬻爵,設榷酤,收算緡,納雜稅,更造錢幣,蕃貨長財。
雖經費獲濟,而下無聊矣。
夫文繁則質衰,末盈則本虧,反散淳朴之風,導成貪叨之行,是以惡其啟端也。
賢良文學,辯論甚詳,然處昇平之代,是古則理高;居多務之時,非今則事闕。
一臧一否,故悉存焉。
陶唐制:冀州,厥賦唯上上錯。
孔安國曰:「賦謂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上上,第一。
錯,雜。
雜出第二之賦。
」兗州,厥賦貞,貞,正也。
州第九,賦正與九相當。
厥貢漆、絲,厥篚織文。
地宜漆林,又宜桑蠶。
織文,錦綺之屬,盛之筐篚而貢。
青州,厥賦中上,第四。
厥貢鹽、絺,海物惟錯,絺,細葛。
錯,雜,非一種。
岱畎絲、枲、鈆、松、怪石,畎,谷也。
怪異好石似玉者。
岱山之谷出此五物,皆貢之。
厥篚檿絲。
檿桑蠶絲中琴瑟絃。
孝文太和元年三月,诏曰:“去年牛疫死太半,今东作既兴,人须肄业。
有牛者加勤于常岁, 无牛者倍佣于余年。
一夫制理四十亩,中男二十亩。
无令人有余力,地有遗利。
”时李安世上疏曰: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元年三月,下诏书说:"去年耕牛得疫病死去了一大半,现在春耕不久就要兴起,人们必须尽力于农业生产!有耕牛的人要比平常的岁月更加勤劳,没有耕牛的人更要充分利用剩余时间细心从事耕作.一个成年男子治理40亩田地,未成年的男子治理20 亩田地,不要使人们有剩余的精力,土地仍有剩余可利用的价值(要求人们务必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此时李安世上奏议对皇帝说:"“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致理之本。
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
盖欲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
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
我听说丈量土地,划分田野,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制度.城邑附近的肥沃土地与乡村的荒地相互交错,这是达到治理的基础.田赋的建立,兴起,由来已久;耕地与休闲不耕之地的数目,应当制定一个限度!要使得土地不荒废功效,人群中没有无业的流民.强大而有权势的家族,不独占肥沃的土地;无权势的孤寒低微之人,也拥有几顷几亩分到的土地.窃见州郡之人,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代。
三长既立,始返旧墟,庐井荒凉,桑榆改植。
事已历远,易生假冒,强宗豪族,肆其侵凌,远认魏晋之家,近引亲旧之验。
年载稍久,乡老所惑,群证虽多,莫可取据。
各附亲知,互有长短,两证徒具,听者犹疑,争讼迁延,连纪不判。
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欲令家丰岁储,人给资用,其可得乎!我私下里见到州郡的人们,有的人因为歉收而流浪迁徙,舍弃卖掉田地房屋,漂泊地居住在异地他乡,这类是牵涉到数代!确立三长制后,流浪在外的人们才开始返回故乡.房舍田园荒芜,更换交替的生长着桑树,榆树,事情已经过去了好久,很容易产生冒认房舍田园产权,疆域内的地方毫族,肆强凌弱,侵占田地,冒认魏晋时代与己同姓人为自己的祖先,把产权追溯到曹魏,晋代!年代稍微久远的,乡间老人所迷惑.虽然有好多人的证明,却都不能拿来作为证据,各自依附于他们交好的亲戚,互相都有各自的道理和不足之处.仅仅具备物证,人证, 判决的人尚且疑惑,争执的诉讼被推延很久,拖延多年的诉讼仍未得到判决.良田被丢弃而不开垦,柔韧的桑叶直到枯萎却不采摘,想要让每户人家丰收,每年存很多粮食,每个人都有供给积蓄的费用,这样做能办到吗?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
卷十一食货十一鬻爵(汉后汉晋后魏大唐)汉孝文时,晁错说上曰:"欲人务农,在於贵粟;贵粟之道,在於使人以粟为赏罚。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如此,富人有爵,农人有钱,粟有所洩。
(洩,散也,先列反。
)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馀者也;取於有馀以供上用,则贫人之赋可损,所谓以有馀补不足,令出而人利者也。
顺於人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爵者,上之所擅,出於口而无穷;粟者,人之所种,生於地而不乏。
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
使天下入粟於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於是从错言,令人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第二等爵。
)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第九等爵。
)万二千石为大庶长,(第十八等爵。
)各以多少级数为差。
错复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
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洩天下粟。
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
(入诸郡县,以备凶灾。
)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人租。
如此,德泽加於万人矣。
"从之。
孝景时,上郡以西旱,复修卖爵令,而裁其价以招人,(裁谓减省。
)及徒复作,得输粟於县官以除罪。
孝武元朔元年,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国用空竭,乃募人能入奴婢得以终身复,为郎增秩及入羊为郎,始於此。
五年,有司议,令人得买爵及赎禁锢,免臧罪;请置赏官,名曰武功爵。
(茂陵中书有武功爵:一级曰造士,二级曰闲舆卫,三级曰良士,四级曰元戎士,五级曰官首,六级曰秉铎,七级曰千夫,八级曰乐卿,九级曰执戎,十级曰政戾庶长,十一级曰军卫,此武帝所制以宠军功也。
颜师古云:"此下云级十七万,凡直三十馀万金。
所引茂陵书止十一级,则计数不足,与本文乖矣。
或者茂陵书说之不尽乎。
")级十七万,凡直三十馀万金。
诸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先除千夫,如五大夫。
(五大夫,旧二十等爵之第九级也,至此以上,始免徭役,故每先选以为吏。
千夫者,武功十一等爵之第七也,亦得免役,今则先除为吏,比於五大夫也。
宋史·志·卷一百二十六食货上一(农田)作者:脱脱、阿鲁图等◎食货上一(农田)昔武王克商,访箕子以治道,箕子为之陈《洪范》九畴,五行五事之次,即曰"农用八政",八政之目,即以食货为先。
五行,天道也;五事,人道也。
天人之道治,而国家之政兴焉。
是故食货而下,五卿之职备举于是矣:宗伯掌邦礼,祀必有食货而后仪物备,宾必有食货而后委积丰;司空掌邦土,民必有食货而后可奠于厥居;司徒掌邦教,民必有食货而后可兴于礼义;司寇掌邦禁,民必有食货而后可远于刑罚;司马掌邦政,兵必有食货而后可用于征戍。
其曰"农用八政",农,食货之本也。
唐杜佑作《通典》,首食货而先田制,其能推本《洪范》八政之意欤。
宋承唐、五季之后,太祖兴,削平诸国,除藩镇留州之法,而粟帛钱币咸聚王畿;严守令劝农之条,而稻、粱、桑、枲务尽地力。
至于太宗,国用殷实,轻赋薄敛之制,日与群臣讲求而行之。
传至真宗,内则升中告成之事举,外则和戎安边之事滋,由是食货之议,日盛一日。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两陲,费累百万;然帝性恭俭寡欲,故取民之制,不至掊克。
神宗欲伸中国之威,革前代之弊,王安石之流进售其强兵富国之术,而青苗、保甲之令行,民始罹其害矣。
哲宗元祐更化,斯民稍望休息;绍圣而后,章惇倡绍述之谋,秕政复作。
徽宗既立,蔡京为丰亨豫大之言,苛征暴敛,以济多欲,自速祸败。
高宗南渡,虽失旧物之半,犹席东南地产之饶,足以裕国。
然百五十年之间,公私粗给而已。
考其祖宗立国初意,以忠厚仁恕为基,向使究其所为,勉而进于王道,亦孰能御之哉?然终宋之世,享国不为不长,其租税征榷,规抚节目,烦简疏密,无以大异于前世,何哉?内则牵于繁文,外则挠于强敌,供亿既多,调度不继,势不但已,徵求于民;谋国者处乎其间,又多伐异而党同,易动而轻变。
殊不知大国之制用,如巨商之理财,不求近效而贵远利。
宋臣于一事之行,初议不审,行之未几,既区区然较其失得,寻议废格。
明史食货一○户口田制屯田庄田志卷077 志第五十三食货一类别:史部作者:张廷玉(清)书名:明史【原文】《记》曰:“取财於地,而取法於天。
富国之本,在於农桑。
”明初,沿元之旧,钱法不通而用钞,又禁民间以银交易,宜若不便於民。
而洪、永、熙、宣之际,百姓充实,府藏衍溢。
盖是时,劭农务垦辟,土无莱芜,人敦本业,又开屯田、中盐以给边军,餫饷不仰藉於县官,故上下交足,军民胥裕。
其后,屯田坏於豪强之兼并,计臣变盐法。
於是边兵悉仰食太仓,转输住往不给。
世宗以后,耗财之道广,府库匮竭。
神宗乃加赋重征,矿税四出,移正供以实左藏。
中涓群小,横敛侵渔。
民多逐末,田卒污莱。
吏不能拊循,而覆侵刻之。
海内困敝,而储积益以空乏。
昧者多言复通钞法可以富国,不知国初之充裕在勤农桑,而不在行钞法也。
夫缰本节用,为理财之要。
明一代理财之道,始所以得,终所以失,条其本末,著於篇。
○户口田制屯田庄田太祖籍天下户口,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
籍上户部,帖给之民。
有司岁计其登耗以闻。
及郊祀,中书省以户籍陈坛下,荐之天,祭毕而藏之。
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馀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
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
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
在城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
里编为册,册首总为一图。
鳏寡孤独不任役者,附十甲后为畸零。
僧道给度牒,有田者编册如民科,无田者亦为畸零。
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册,以丁粮增减而升降之。
册凡四:一上户部,其三则布政司、府、县各存一焉。
上户部者,册面黄纸,故谓之黄册。
年终进呈,送后湖东西二库庋藏之。
岁命户科给事中一人、御史二人、户部主事四人厘校讹舛。
其后黄册只具文,有司征税、编徭,则自为一册,曰白册云。
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
民有儒,有医,有阴阳。
军有校尉,有力士,弓、铺兵。
匠有厨役、裁缝、马船之类。
濒海有盐灶。
寺有僧,观有道士。
毕以其业著籍。
人户以籍为断,禁数姓合户附籍。
孝文太和元年三月,诏曰:“去年牛疫死太半,今东作既兴,人须肄业。
有牛者加勤于常岁,无牛者倍佣于余年。
一夫制理四十亩,中男二十亩。
无令人有余力,地有遗利。
”时李安世上疏曰:
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元年三月,下诏书说:"去年耕牛得疫病死去了一大半,现在春耕不久就要兴起,人们必须尽力于农业生产!有耕牛的人要比平常的岁月更加勤劳,没有耕牛的人更要充分利用剩余时间细心从事耕作.一个成年男子治理40亩田地,未成年的男子治理20亩田地,不要使人们有剩余的精力,土地仍有剩余可利用的价值(要求人们务必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此时李安世上奏议对皇帝说:"
“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致理之本。
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
盖欲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
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
我听说丈量土地,划分田野,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制度.城邑附近的肥沃土地与乡村的荒地相互交错,这是达到治理的基础.田赋的建立,兴起,由来已久;耕地与休闲不耕之地的数目,应当制定一个限度!要使得土地不荒废功效,人群中没有无业的流民.强大而有权势的家族,不独占肥沃的土地;无权势的孤寒低微之人,也拥有几顷几亩分到的土地.
窃见州郡之人,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代。
三长既立,始返旧墟,庐井荒凉,桑榆改植。
事已历远,易生假冒,强宗豪族,肆其侵凌,远认魏晋之家,近引亲旧之验。
年载稍久,乡老所惑,群证虽多,莫可取据。
各附亲知,互有长短,两证徒具,听者犹疑,争讼迁延,连纪不判。
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欲令家丰岁储,人给资用,其可得乎!
我私下里见到州郡的人们,有的人因为歉收而流浪迁徙,舍弃卖掉田地房屋,漂泊地居
住在异地他乡,这类是牵涉到数代!确立三长制后,流浪在外的人们才开始返回故乡.房舍田园荒芜,更换交替的生长着桑树,榆树,事情已经过去了好久,很容易产生冒认房舍田园产权,疆域内的地方毫族,肆强凌弱,侵占田地,冒认魏晋时代与己同姓人为自己的祖先,把产权追溯到曹魏,晋代!年代稍微久远的,乡间老人所迷惑.虽然有好多人的证明,却都不能拿来作
为证据,各自依附于他们交好的亲戚,互相都有各自的道理和不足之处.仅仅具备物证,人证,判决的人尚且疑惑,争执的诉讼被推延很久,拖延多年的诉讼仍未得到判决.良田被丢弃而
不开垦,柔韧的桑叶直到枯萎却不采摘,想要让每户人家丰收,每年存很多粮食,每个人都有供给积蓄的费用,这样做能办到吗?
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
细人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
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
我认为虽然现在的桑榆,庐井难以恢复到原先的状况,应当改为平均计量.测量这些土地疆界,使分配的土地有一定的标准.劳动力和分配的土地相当.地位低微的人得到生活所需的资财.豪门大族没有占据肥沃.多余的田地.大公无私的恩泽,就同样散布到万民之中,就像是高大山丘的一样,可使得家家户户都会有剩余的积蓄.
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
然后虚诈之人,绝于觊觎,守分之士,免于凌夺。
”帝深纳之,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对于所争执的土地,应该规定一个年限加以判决.事件经历久远难以明确主人的田地,都归属于现在的田地主人.从此以后虚假狡诈的人断绝(占据田地)非分的希望和企图,安分守己的农民免于被侵凌掠夺田地.孝文帝采纳了李安世的意见.均田制就产生于这个时候.
九年,下诏均给天下人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不栽树者谓之露田。
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休及还受之盈缩。
人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但通入倍田分。
于分虽盈,没则还田,不得以充露田之数,不足者以露田充倍。
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
非桑之土,夫给一亩,依法课莳榆、枣。
奴各依良。
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
于桑榆地分杂莳余果及多种桑榆者不禁。
诸应还之田,不得种桑榆枣果,种者以违令论,地入还分。
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下诏令平均分配给天下人田地:男子15岁以上的,授给露田(不栽种树木的无主荒地)40亩,女子授露田20亩,奴婢按照正丁一样授田.耕牛一头授田30亩,每户人家被限制最多拥有4头耕牛,所授之田大多加倍,以备休耕,耕种一年需要二年贫瘠的土地再加倍授予,供休耕及还田,受田时的增减变化的需要.人们到了负担租调力役的年龄就授予土地;老年即免除赋税.劳役,到人死以后就要归还田地;有奴婢和耕牛即可授田,而无奴婢.耕牛即须还田。
种植桑,榆,枣等果树的土地作为人户世业的土地,只领种,不还受。
桑田虽不在授田,还田之内,但要计算在加倍授予的露田份内。
分配的桑田即使有余,不得用来充当露田的数目;桑田不足的可以用加倍授予的露田充数!原来没有桑田,现在由国家授予桑田的人,男子一人授田20亩,督促种植其他的作物。
种植50株桑树,5株枣树,3株榆树。
没有被授予桑田的人,男子被授予1亩地,依照法令督促种植其它的果树和多种植桑树,榆树的不加以禁止约束。
应当归还政府的田地不得种植桑树,枣树,榆树与其它果树,种植的就按违令罪论处,违令者罚还其土地,分与他人。
诸桑田皆为代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
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
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
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诸麻布之土,男夫及课,别给麻田十亩,妇人五亩,奴婢依良,皆从还受之法。
诸有举户老小残疾无受田者,年十一以上及疾者,各授以半夫田。
年踰七十者不还所受。
寡妇守志者,虽免课亦授妇田。
诸还受人田,恒以正月。
若始受田而身亡及卖买奴婢、牛者,皆至明年正月乃得还受。
桑田作为人户世业的土地,人死以后不还授,每户占有的桑田数按现有人口计算。
有充足桑田的人不再授予也不用归还,桑田不足的,按法令受田种植树木。
桑田有多余的人可以出售多余的桑田,桑田不足的人们也可以购买桑田,不得出卖自己份内的土地,亦不得自己有了足够土地后再买土地。
适合种麻织布的地区,男子到负担租调力役的年龄。
每个应授田的男子另外可以领种麻田10亩,每个女子可以领种麻田5亩。
奴婢按照正丁一样授予麻田。
麻田要按照法令归还国家,不能成为“永业”。
对于家庭中有老弱病残的人,
没有授予土地的,年龄在11岁以上和带有残疾的人都授予正丁男所受田数的一半.年龄超过70岁的人不用归还所授予的田地.寡妇不改嫁的,即使免除了负担租调的力役也同样授予妇田. 归还授予的田地,以正月作为固定的时间.假如方才授予田地就死去的人和买卖耕牛的人,都要等到第二年的正月,才能归还授予的土地.
诸土广人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人种莳。
后有来居者,依法封授。
诸地狭之处,有进丁受田而不乐迁者,则以其家桑田为正田分,又不足不给倍田,又不足家内人别减分。
无桑之乡,准此为法。
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
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
诸人有新居者,三口给地一亩,以为居室,奴婢五口给一亩。
地广人稀的地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由官府雇人开垦荒地来耕种.以后有人来定居这些地区的,依照法令授予他们田地.对于所处偏僻荒远的地区,成长为壮年的人授予田地
却不原外迁去边远地区的人,则把他们家中的桑田定名为正分田,田地不足的,政府不再授
给倍田,还缺少的田地,家庭内部成员另外减少原定的份额,以补新增丁口的份田.不适宜种桑树的地区,都依据这条法令来实施授田.田地不足又不愿外迁的人,听凭他们到其他有空
闲荒地的地方去垦植,不限制他们去异地的州郡,但不得逃避赋役.土地充足地区的人们不
得无故而迁移.有新的人来定居的,3个人就授给1亩地用来作为家庭的住所,奴婢5个人1亩
地作为居所.
男女十五以上,因其地分,口课种菜五分亩之一。
诸一人之分,正从正,倍从倍,不得隔越他畔。
进丁受田者,恒从所近。
若同时俱受,先贫后富。
再倍之田,放此为法。
诸远流配谪无子孙及户绝者,墟宅、桑榆尽为公田,以供授受。
授受之次,给其所亲,未
给之闲,亦借其所亲。
诸宰人之官,各随近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相付。
卖者坐如律。
每个人所受的份田,不论是正份还是加倍授予的倍田,都不得夹隔他人的份田.对新增
人口授予的土地,应从最近的土地中授予.假如同时授予田地,依据先授予贫困的人后授予
富人田地的原则.对于加倍授予的田地,仿效这条法令作为依据.贬职或调往外地的人,没有子孙或家中户口断绝,荒废的家宅和桑树,榆树,都充入公田.以此来供给政府授予的土地.
分授土地的次序,按亲疏远近而定;没有转授期间,也可以借给其亲戚经营.治理人民的官员,在任职地方随地给公田.规定刺使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各8顷,县令.郡丞6顷.官吏调
任或免职,所授之田交给接任之官,私自买卖所授之田的官员按法律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