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难愈合创面最近进展-结合-治疗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34
慢性伤口护理新进展随着医学技术和护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对慢性伤口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慢性伤口是指愈合时间较长,甚至长期未能愈合的伤口,如糖尿病足溃疡、压疮、静脉溃疡等。
这类伤口由于伤口面积大,组织缺血缺氧,微生物易滋生等特点,治疗难度较大。
因此,慢性伤口护理的新进展需要不断更新和探索,以提高慢性伤口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局部治疗方面局部治疗是慢性伤口治疗中的重要环节,采用适当的药品和方法可有效促进伤口愈合和防止感染。
近年来,溶脂酶、激素、生长因子等生物制剂被广泛应用于慢性伤口治疗中,通过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等作用,达到促进伤口愈合的效果。
另外,新型的创面敷料如蜡质敷料、渗透性敷料、多孔敷料等也被逐渐应用于慢性伤口治疗中,这些敷料能够透气、吸收渗出液、保持局部温度和湿度等,有利于伤口愈合。
慢性伤口的治疗不仅局限于创面护理,全身治疗也非常重要。
例如,糖尿病足溃疡的患者需要控制细胞膜的高血糖,改善微循环,预防感染等。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帮助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和心理疏导等综合治疗。
3.综合性护理方面慢性伤口治疗涉及到伤口处的创面护理、身体护理、营养支持、心理疏导等多方面,应该采用综合性护理方案,以促进伤口愈合的同时,维护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二、慢性伤口护理的注意事项1.定期更换敷料敷料的定时更换是慢性伤口治疗中的关键环节之一,避免敷料斑积、过期、脱落等情况。
对于不同类型的伤口,更换敷料的频次也不同,严密跟踪每次换药的效果,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2.注意创面清洁和消毒创面清洗和消毒是保持伤口舒适、防止感染的重要措施,需要根据伤口类型、清洗水的温度和含量、消毒药物的种类等因素选择恰当的消毒方法。
3.科学合理的饮食营养营养不良会影响伤口愈合和免疫功能,给与患者科学合理的饮食营养和膳食干预是慢性伤口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身体素质,有助于创面愈合。
4.定期观察伤口状况慢性伤口治疗需要严格观察患者的伤口状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指导患者合理管理创面,预防创面恶化。
老年慢性创面治疗进展发布时间:2021-11-15T05:51:17.07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2期作者:高维鹏曾航甘旭东布艳军[导读]高维鹏曾航甘旭东布艳军(云南省老年病医院外科;云南昆明650011)【摘要】我们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不断严重,根据大量统计数据资料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早在2015年就突破了2亿人次,同时这个数字还在逐渐增长,老年病人的数量也随之出现增长,老年慢性创面疾病的临床发病率不断升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老年病人生活质量以及生存率的主要因素。
因为一些慢性难愈性孙损伤与溃疡普遍继发在老年疾病、糖尿病以及放射治疗中,所以导致慢性难愈性损伤与溃疡的出现几率升高,治疗难度加大,治疗疗程增长,治疗费用增高,为病人造成比较重的心理负担与经济负担。
最近几年以来,由于疾病谱出现改变,各种慢性创面的出现几率显著增多,老年慢性创面的共同特点为病程时间较长,基础疾病较多,创面各异,同时创面情况非常复杂,病人的自理能力偏弱,不同点为病因不同,创面部位不同,基础性疾病不同,同时病人的经济条件不同,病人与家属的治疗预期不同,因此临床治疗老年慢性创面需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提供个体化治疗。
【关键词】老年慢性创面;治疗方法;研究进展慢性创面主要是因为烧伤或是创伤等意外伤害引起,没有按照伤口正常病理生理过程,在预计时间之内创面得以愈合,最近几年以来,由于老年性疾病导致的包含长时间卧床引发压迫性溃疡、糖尿病足溃疡和下肢循环障碍引发血管性溃疡等慢性创面的出现几率不断升高,临床治疗工作也获得了不断的改进与完善[1]。
老年病人的基础代谢非常缓慢,组织的修复能力明显低于青壮年,同时存在多种基础性疾病,导致慢性创面的病程时间延长,治疗难度增加,良好的心理状态与依从性可以帮助创面处置效果,老年人,尤其是慢性创面病人,心理情况非常复杂,影响因素很多,不良的心理状态能够直接影响到的创面愈合效果。
1 老年慢性创面目前救治工作具有的问题现在我们国家慢性创面修复的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缺少相对应的临床专科,所以病人通常被皮肤科、内分泌科、骨科以及烧伤科等科室收治,因为缺少专科进行救治,导致病人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创面治疗,引发治疗周期出现延长,临床治疗费用出现增加,部分病人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此外现在各种可以帮助创面愈合的新治疗措施不断出现,但是对于创面修复医护工作人员来说,部分人员并未深入了解治疗新方法,或是认识不统一,造成使用不规范现象层出不穷,所以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创建创面修复指南,大力推广创面修复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方法[2]。
2023创伤骨科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指南:治疗概要
熊元;曹发奇;刘梦非;周武;米博斌;夏天;刘国辉
【期刊名称】《临床外科杂志》
【年(卷),期】2024(32)1
【摘要】慢性难愈性创面(chronic refractory wound,CRW)是指经过规范系统治疗后未能在预期时间内完成结构和功能上完全修复的创面,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感染、糖尿病、缺血和炎症等。
常规的创面治疗方法包括创面清洁、抗感染、缺血管理、炎症控制和营养支持,但对于CRW,治疗显得更为复杂且具有挑战性。
首先,感染是影响CRW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糖尿病可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和神经损害,影响创面愈合,是引发CRW的常见原因之一。
【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熊元;曹发奇;刘梦非;周武;米博斌;夏天;刘国辉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负压创面治疗技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加速创面的再上皮化及愈合率
2.微氧联合负压封闭辅助伤口闭合技术在骨科慢性难愈性创面中的应用效果
3.负压创面治疗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研究进展I. 综述慢性难愈性创面(Chronic nonhealing wounds)是指在较长时间内未能达到正常愈合状态的创面,通常超过23个月。
这类伤口的治疗难度较大,容易引发感染、疼痛、瘢痕和功能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对慢性难愈性创面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重点关注新型敷料、生物材料、生长因子、干细胞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
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定义和常见原因慢性难愈性创面是指在正常治疗和护理措施下,创面愈合时间超过6周,甚至更长时间仍未愈合的创面。
这类创面通常由于感染、糖尿病足、缺血坏死等原因引起,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并发症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康复进程。
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是导致创面难以愈合的主要原因之一。
感染会导致创面炎症反应加重,破坏组织结构,影响创面愈合。
缺血缺氧:血管病变、血液循环障碍等因素导致局部组织供血不足,缺氧从而影响创面的愈合过程。
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良,容易发生神经病变、血管病变等并发症,导致足部溃疡、感染难以愈合。
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系统受损或功能低下的患者,如长期使用激素、放疗、化疗等药物或患有某些免疫性疾病,容易导致创面感染、炎症反应加重,影响愈合过程。
外伤:严重的外伤创伤可能导致组织损伤严重,创面面积大、深度深,使得创面愈合难度增加。
其他原因:如营养不良、放射治疗后遗症、手术后并发症等都可能导致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形成。
当前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创面愈合机制复杂: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如炎症、感染、血管新生、细胞增殖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创面的愈合过程变得异常复杂,难以预测和控制。
因此在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时,需要深入研究创面愈合的各种机制,以便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有限:目前针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主要包括局部应用药物、生物敷料、物理疗法等。
2023创伤骨科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9条推荐意见慢性难愈性创面(chronicrefractorywound,CRW)是一类接受规范系统治疗后仍不能在预期时间内完成结构和功能上完全修复的创面。
国际创面修复学会曾对CRW进行界定,即无法及时完成正常而有序的生理修复过程,达到结构和功能上完全恢复的创面称为CRW;在临床上,通常将经过规范且完整的4周及以上治疗后,仍未能愈合且无愈合倾向的创面称之为CRW o也有一种临床观点认为,当创面每周不能缩小10%~15%,或超过1个月不能缩小50%,则被认为CRW0然而,不同原因形成的慢性创面的愈合过程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故4周的时间界定并非为绝对的定义标准。
目前,有专家认为,CRW的界定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条件:(1)有明确的致病原因;(2)正规治疗4周无愈合趋势。
对CRW准确而统一的界定,是早期准确诊断和提高疗效的前提。
在付小兵院士牵头实施的规范化体表CRW治疗体系研究中,已将CRW明确界定为有特定致病原因且经严格治疗4周后未愈的创面。
临床上,常见的创伤骨科CRW包括糖尿病创面、压力性创面、感染性创面及创伤性创面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造成巨大的医疗负担。
目前,CRW 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且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病程较长,常需临床多学科的协作诊疗。
在创伤骨科的诊疗工作中,CRW因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多样和患者机体状况差等原因,成为临床治疗难题。
近年来,随着多学科交叉协作的不断发展,创伤骨科CRW的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改善。
然而,我国在处理该类创面时缺乏统一的规范化诊疗指南,导致该类创面的诊疗现状并不令人满意。
因此,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创伤骨科与多发伤学组组织全国多位创伤骨科专家,基于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制订《创伤骨科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指南(2023版)》,从CRW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术后管理、并发症预防与合并症管理及康复治疗与健康教育等方面提出9条推荐意见,为CRW的诊疗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干细胞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研究进展慢性创面愈合过程机制复杂,涉及炎性反应、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胶原的形成与沉积、创面血管化和皮肤再上皮化等过程,目前临床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干细胞的应用在慢性创面的治疗方面备受瞩目,其主要优点是避免了潜在的有害的外科手术过程,避免皮肤移植或皮瓣等手术带来的负荷等。
本文就胚胎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对慢性创面的治疗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Abstract:The mechanism of chronic wound healing is complex,which involves inflammatory reaction,abnormal proliferation of fibroblasts,collagen formation and deposition,wound vascularization and skin re epithelialization. At present,there is no ideal treatment method in clinic. In recent years,the application of stem cells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wounds. Its main advantages are avoiding potential harmful surgical procedures and avoiding skin graft or flap operation. In this paper,the treatment mechanism,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mbryonic stem cells,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nd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n chronic wounds were reviewed.Key words:chronic wound;stem cells;vascularization;regeneration;healing慢性难愈性创面简称慢性创面,是指经规范临床治疗4~8周后仍难愈合或不愈合的创面。
专家论坛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774327);广西特聘专家专项资助(桂人才通字〔2019〕13号);广西医学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139”计划项目资助(桂卫科教发〔2018〕22号)作者简介:唐乾利,男,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领域:普外科及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专长于创面修复及胆石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Email:htmgx@163.com[本文引用格式]唐乾利,唐强,龚元勋.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J].右江医学,2020,48(11):801 806.唐乾利1,唐强2,龚元勋3(1.右江民族医学院桂西高发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广西百色533000;2.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外科,广西百色533000;3.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湖南长沙410208) [专家介绍]唐乾利,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广西重点学科(外科学)学科带头人,广西肝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广西医学高层次领军人才。
现任右江民族医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与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西科协常委、广西卫生法学会会长及党委书记,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兼外科分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擅长于普外科手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疾病,主要研究方向为胆石症防治、创面修复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先后主持1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29项,9项成果鉴定为国内、国际领先水平。
获专利授权6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1项。
主编、参编专著16部,参编全国统编教材、规划教材15部(其中任副主编6部),发表专业论文330余篇,其中SCI论文23篇。
应邀在区内外180多家单位主讲专题讲座200余场次。
慢性伤口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创伤外科的发展,伤口湿性愈合理论则应运而生。
湿性愈合理论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伤口可与创面周围皮肤紧密贴合形成低氧、微酸、湿润的环境,从而抑制创面细菌的生长,保护创面,减轻疼痛,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从而缩短伤口愈合时间,降低感染率。
【关键词】伤口治疗慢性伤口湿性愈合随着外科学特别是创伤外科的发展,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伤口处理的基本原则是“最少干扰”[1],并一直沿用至今。
随着医学的发展,伤口愈口已进入控制愈合的阶段。
MetzgerS[1]通过临床研究证实伤口处理的最好方法是采用保湿敷料对伤口进行保湿处理。
它可与创面周围皮肤紧密贴合形成低氧、微酸、湿润的环境,从而抑制创面细菌的生长,保护创面,减轻疼痛,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从而缩短伤口愈合时间,降低感染率。
为进一步推动伤口治疗学科的发展,促进临床伤口处理的规范化,进行以下综述:1伤口愈合理念的发展传统干性愈合理论认为伤口愈合需要干燥环境、氧气的作用。
但干性愈合环境差,容易使伤口脱水、结痂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或伤口疼痛,更换敷料时损伤创面,不利于上皮细胞的爬行,使生物活性物质丢失,不能隔绝细菌的侵入,易造成痂下脓肿。
随着1962年英国动物学家Winter博士提出的“湿性愈合环境理论”,应运而生了湿性疗法,其核心是应用“湿性愈合环境理论”指导实践中使用各种活性敷料促进坏死组织软化、溶解、清除和营造有利于愈合的微环境。
2伤口愈合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新近对伤口愈合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全身因素可能延长伤口愈合时间;而局部因素也可能延长伤口愈合时间[1]。
现代伤口愈合理论认为:正常的伤口渗液包含了抗微生物物质,有保护和清洁伤口作用[2],并能营造有利于愈合的湿润环境。
3采用伤口湿性愈合治疗的意义3.1清洗伤口有研究表明,温和而全面的清洗能去除阻止愈合的碎片和异物,然而频繁清洗会干扰伤口愈合的环境[2],致使非常脆弱的新生肉芽或上皮细胞受损害和被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