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快慢(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737.00 KB
- 文档页数:39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二、能力目标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教学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教学方法观察比拟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拟,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物体运动有快有慢,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1.龟兔赛跑的故事中,判断乌龟胜利的依据是什么?2.百米短跑中以什么为标准来确定冠军的?二、速度1、比拟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拟运发动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拟运发动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拟运发动游得快慢?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拟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拟快慢。
2、 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4、 公式ts=υ 5、 单位: 6、例1 我国优秀运发动刘翔在2021年年雅典奥运会上勇夺 110m 跨栏金牌,成绩是。
这项奥运会纪录的运动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行驶中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 30km/h 。
哪一个的速度比拟大?例2 2008年8月16日,牙买加选手博尔特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进行的北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中以 9秒69的成绩夺得金牌并打破 9秒72的世界纪录。
这个工程新纪录的运动速度是多少?三、匀速直线运动正确全面地理解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2〕特点: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在任何时刻、任何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3〕计算: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可用公式v =s/t 求出,但速度的大小与s 、t 的大小无关. 理解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1〕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可以粗略地反映作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3〕平均速度可用公式ts=υ求出.〔4〕计算平均速度时,式中的路程s 和时间t 要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因不同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不同,故计算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 四、小结〔内容见幻灯片〕 五、课堂练习 〔练习题见幻灯片〕 六、布置作业:P22 2、3题物理量 国际制单位 常用单位 关系速度(υ) 米每秒(m/s) 千米每时(Km/h) 1m/s= 路程(s) 米(m) 千米(Km) 1Km=103m 时间(t)秒(s)小时(h)1h=3600s注意:平均速度并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教学反思:分子热运动设计思想联系生活实际,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出发,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根本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2.2 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参与-活动教具:微机、投影仪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讨论】【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板书课题)新课教学:(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总结】(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10min)【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说课稿教材分析:《运动的快慢》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机械运动》的第二节。
本节内容由速度、匀速直线运动二部分构成。
“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联系力与运动的纽带。
按课标要求和教学实际情况,本节课只讲速度部分。
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
难点:速度――时间图象的理解,公式ν=s/t的应用。
教法学法分析:物理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本节内容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情境教学法,分析推理法,讲授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法学法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分析:八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对物理充满好奇、渴求学好物理知识,但也有一些担心,担心学不好物理。
所以在讲授这一节课时,讲概念讲细讲透,学生对某个知识掌握后再学下一个知识。
使用同学间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有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评价方式:通过学生获得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学习目标分析: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本节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判断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知道速度的定义,会利用公式做简单的计算,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包含了新课的引入,教学内容,达标检测和小结。
(一)引入课题教师播放冬季学校冬运会上学生百米赛跑的场景,启发学生思考:图片中哪个跑得快?终点裁判又是怎样判断哪个跑得快的?两种判断方法是通过什么方式判断的?从而归纳得出判断物体运动的两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含了2个知识点。
知识点一:速度。
通过判断物体运动的两种方法,设计问题:两个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同,让学生讨论如何判断运动的快慢。
如甲3秒钟走了4.5米,乙4秒跑了6.4米,哪个运动得快?学生分析判断后,教师归纳得出速度的概念:物体的运动速度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与它所用时间的比值。
《运动的快慢》-完整课件一、导言运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为了保持健康还是为了放松自己,运动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然而,人们在进行运动时,却有时会考虑运动的快慢问题,究竟是快速运动好还是缓慢运动好?本课件将从运动的作用、快慢运动的优缺点、适合的人群等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二、运动的作用1.促进健康运动对人体健康极其重要。
适当的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等。
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心理健康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放松心情运动不仅有身体上的益处,还有助于放松身心。
在运动过程中,身体会释放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有助于缓解紧张和焦虑,促进愉悦情绪和睡眠质量等。
3.提高注意力和智力运动还有助于提高注意力和智力。
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大脑灌注,增加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提高处理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增加创造力等。
三、快慢运动的优缺点1.快速运动的优点快速运动能够在短时间内消耗更多的热量,加速代谢,达到燃脂的效果,有助于减肥。
同时,快速运动还能够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心肺耐力,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
此外,快速运动还能够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2.快速运动的缺点快速运动对身体的消耗比较大,需要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否则会增加受伤的风险。
快速运动还可能对关节、韧带等部位造成影响,容易引起一些运动伤害。
3.缓慢运动的优点缓慢运动对身体的消耗较小,更适合一些没有运动基础或运动能力较弱的人。
缓慢运动还能够帮助身体放松,有助于缓解焦虑和压力,有益于心理健康。
同时,缓慢运动能够提高身体的灵敏度,改善运动协调性。
4.缓慢运动的缺点缓慢运动的能量消耗较少,无法达到燃脂的效果。
缓慢运动的时间较长,对于工作繁忙的人来说可能不太合适。
四、适合人群1.快速运动适合人群快速运动适合那些运动基础较好,能够快速调动身体的人。
同时,快速运动对心肺功能较弱的人也有益。
2.缓慢运动适合人群缓慢运动适合那些没有运动基础、或者年龄较大、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人。
1.3《运动的快慢》课件3完美版《运动的快慢》课件3完美版引言:运动的快慢不仅仅关乎运动员的表现和成绩,它还与运动对身体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密切相关。
因此,深入了解各种运动的快慢对身体的影响和适应性,有助于我们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一、运动的快慢在运动中,快慢指的是运动的速度,它通常由运动强度、频率、时长和运动种类等因素决定。
运动的快慢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以中低度的动态强度为主的运动,例如慢跑、快走、骑车、游泳等。
这种运动能够促进心肺功能的增强,提高身体代谢水平,降低血脂和血糖等。
有氧运动通常较长时间、低至中等强度,对于全身的肌肉和心肺系统均有很好的锻炼和促进作用。
2.无氧运动无氧运动是指短时间内以高强度的运动方式进行的锻炼。
例如举重运动、快速爬楼、伏地挺身、徒手健身等。
这种运动能够增强肌肉的力量和爆发力,提高爆发力和速度,打造出更加突出的肌肉线条。
3.间歇训练间歇训练是指在短时间内交替进行有氧和无氧运动的训练,例如快慢跑交替、重量训练和爆发运动交替。
这种运动能够提高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的适应性,促进全身的代谢和负荷,同时也能提高运动者的耐力和持久力。
二、运动的适应性正确认识运动的快慢对身体的影响和适应性,有助于我们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以下是运动快慢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和适应性的详细介绍:1.有氧运动(1)心肺功能有氧运动能够增加心肺系统的供氧能力。
运动时,肺部会呼吸更多的氧气,血液会带着氧气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从而促进心肺系统的健康发展。
(2)身体代谢水平有氧运动能够促进身体代谢水平的提高,从而降低体内的脂肪含量,减少体重,对预防肥胖和心血管疾病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增加免疫力有氧运动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等免疫物质,增加机体的免疫能力,有助于预防疾病。
2.无氧运动(1)肌肉力量无氧运动能够刺激肌肉的生长和增强,从而增加肌肉力量和爆发力,对于打造健康、强壮的身体非常有益。
《运动的快慢》公开课教案简阳市石板镇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张顺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教学难点】1、建立速度的概念2、“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速度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学生实验:“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
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3)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启发:有两个小球各自的运动的快慢都不变,其中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30m,用了1min;另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40m用了50s。
运动的快慢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速度,并能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定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3. 实际例子分析:如何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4. 速度的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等5. 速度的变化:加速、减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际例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计算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解决速度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速度?为什么需要研究速度?2. 讲解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并通过PPT展示公式推导过程。
4. 分析实际例子:如何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如自行车行驶速度、汽车行驶速度等。
5. 讲解速度单位及换算:米/秒(m/s)、千米/小时(km/h)等,并通过PPT 展示单位换算过程。
6. 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某种运动器材的速度等。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
8.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速度的计算和应用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速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延伸1. 讲解速度的变化:加速和减速,并通过PPT展示实例。
2. 分析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运动的快慢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速度,并能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意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3. 常用速度单位:米/秒、千米/小时等4. 实际问题举例: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速度计算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概念。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速度公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赛车比赛,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快慢?2. 讲解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3. 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并解释路程、时间的意义。
4. 学习速度单位:米/秒、千米/小时等,并进行单位换算练习。
5. 举例讲解如何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并进行课堂练习。
6. 开展小组讨论: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速度计算问题?7. 布置课堂作业: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9. 课后拓展: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速度数据,如交通工具、运动员等,并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速度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换算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评估其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收集学生对课后拓展活动的反馈,了解其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换算等内容的图文并茂的展示。
2. 实际问题实例:提供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速度问题,如交通工具、运动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