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描述
- 格式:ppt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47
第2节 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简单、最普遍的一种运动[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除了机械运动还有多种形式的运动,如微小粒子的运动等等。
二、参照物1、定义: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即:事先假设为静止的物体]。
2、参照物选择标准[1]、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2]、在选择参照物时一般以方便研究为标准,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通常选地面(或者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当同时研究多个物体运动时,应当选择同一个参照物,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会引起混乱。
3、物体运动与静止的判断方法[1]、首先选择参照物;[2]、看所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来讲是否发生变化;[3]、作出判断:若位置有变化,则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
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相对参照物位置改变静止相对参照物位置不变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比如,某物体选择参照物A是运动的,选择参照物B可能就是静止的,而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
这就是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例:[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八年级物理第二节运动的描述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运动的描述。
哎,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觉得,运动这玩意儿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调味品,少了它可真没滋味。
那我们就来一探究竟,看看运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吧!1. 什么是运动?运动,说白了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东西从这儿跑到那儿。
就好像你从家里跑到学校,或者从沙发上爬到床上,这都是运动。
听起来简单吧?但其实,它的描述可是大有学问的呢!1.1 运动的基本概念首先,运动的基本概念就是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
你想象一下,如果你在车上坐着,车子在跑,窗外的景物快速后退,那就是你在运动。
而你坐在车里,车里的一切(比如你自己的手臂)看起来是不动的,这也是运动的一个有趣的现象。
1.2 运动的种类运动有很多种,常见的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周期运动等等。
直线运动就像你在滑滑梯一样,一路向下。
曲线运动呢,比如你在玩蹦床,身体跳得又高又远。
周期运动则像是钟表的摆锤,一下子往这边摆一下子往那边摆,不停地重复。
2. 速度的描述了解了运动的基本概念,那速度就是运动的“快慢”了。
我们平时说的速度就是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距离。
打个比方,你跑步时,如果每秒钟跑10米,那你的速度就是10米每秒。
这就像开车时,车速表上的数字,越大表示跑得越快。
2.1 速度的计算速度计算起来也很简单,记住这个公式:速度 = 距离÷ 时间。
比如你从家到学校一共跑了400米,花了10分钟,那你的速度就是40米每分钟。
是不是感觉很神奇?其实,速度就是这么个简单的玩意儿。
2.2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说到速度,我们还得聊聊“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就是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计算出的速度,就像你整个跑步的时间和距离综合得出的速度。
而瞬时速度呢,就是在某一瞬间的速度,比如你跑到学校门口时的速度,可能就比你在中间跑的时候快点儿,或者慢点儿。
3. 加速度的描述加速度嘛,就是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的描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的一节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掌握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物体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位移、路程等。
但他们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
2.掌握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展示物体运动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3.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思维碰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PPT。
3.实例和图片。
4.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物体的运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你们可以看到这些物体的运动吗?如何描述它们的运动呢?”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性。
2.呈现(15分钟)介绍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基本概念,并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定义和公式。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实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
可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思维碰撞。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节《运动的描述》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节《运动的描述》主要介绍了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位移、平均速度公式、速度与时间图线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等,但对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度与时间图线等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和绘制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本节课中加强练习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掌握平均速度公式。
2.掌握速度与时间图线的绘制方法和意义。
3.培养学生的图形绘制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和区别。
2.平均速度公式的应用。
3.速度与时间图线的绘制方法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思考和探索,理解和掌握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和方法。
2.通过图形绘制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速度与时间图线的绘制方法和意义。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2.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绘图。
3.准备计时器,用于控制教学环节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复习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体运动的描述方法。
2.呈现(10分钟)呈现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和定义,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给定的物体运动情况,计算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并绘制速度与时间图线。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其他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如加速度、位移时间图线等。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课题2《运动的描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课题2《运动的描述》。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物理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
2. 运动描述方法:图形法、表格法、语言描述法。
3. 运动类型的判断: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法、表格法、语言描述法描述物体运动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判断不同类型的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联系。
2. 教学重点:运用图形法、表格法、语言描述法描述物体运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悬挂的风铃,思考风铃的运动状态。
2. 新课导入:介绍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3. 课堂讲解:a. 讲解位移:以教室里的学生为例,说明位移的概念。
b. 讲解速度:以学生从教室走到操场的过程为例,说明速度的概念。
c. 讲解加速度:以学生从静止开始跑动的过程为例,说明加速度的概念。
4. 方法讲解:a. 图形法:以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为例,说明如何用图形表示运动状态。
b. 表格法:以表格形式展示学生从教室走到操场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表格法。
c. 语言描述法:以学生从教室走到操场的过程为例,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描述运动状态。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不同类型的运动。
6. 例题讲解:分析并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加深对运动描述方法的理解。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位移:概念、物理意义、表示方法。
2. 速度:概念、物理意义、表示方法。
3. 加速度:概念、物理意义、表示方法。
4. 运动描述方法:图形法、表格法、语言描述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运动类型,并说明理由。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运动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运动运动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在八年级的物理学里,我们将学到运动的各种知识点。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运动。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位置上不断发生变化的状态。
运动的三个要素是: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1. 位移:物体从一个位置变到另一个位置所经过的路程,是矢量量。
2.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是矢量量。
在八年级里,我们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非匀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速度计算方法。
3. 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也是矢量量。
在八年级里,我们学习了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和速度、加速度、位移的计算方法。
二、运动的描述运动可以通过位移-时间图、速度-时间图和加速度-时间图三种图形进行描述。
这些图形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运动的规律。
1. 位移-时间图:图中的横轴为时间,纵轴为位移。
这张图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体是否在做匀速运动、匀加速运动和非匀速运动。
2. 速度-时间图:图中的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
这张图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变化是否匀速、非匀速或匀加速。
3. 加速度-时间图:图中的横轴为时间,纵轴为加速度。
这张图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体在运动中是否具有加速度,并且加速度是否匀速。
三、牛顿运动定律牛顿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提出了三个运动定律,又称为牛顿运动定律。
它们分别是: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如果物体不受外力作用,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一种作用力都必定与另一种对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相抵消。
在八年级上册的物理学里,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与运动有关的问题。
四、机械功和机械能机械功是指力所做的功。
当力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能量发生改变,这种能量称为机械能。
物理八年级运动的描述运动,哎呀,这可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想想看,咱们从早到晚,走来走去,跑来跑去,基本上就是在不断地运动。
你早上从床上起来,先是懒洋洋的,最后为了赶时间飞奔到学校,这不就是一种运动吗?运动其实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像个小精灵,悄无声息地陪伴着我们。
说到运动,咱们不得不提的就是速度和方向。
想象一下,咱们家那只小狗,追着自己的尾巴,转来转去,简直是个小旋风!它那样的转圈圈,速度和方向的变化真是让人目不暇接。
骑自行车的时候,哎呀,那种迎风而行的感觉,绝对爽翻了。
风在耳边呼啸,心里一阵激动,仿佛自己就是风中的骑士,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
说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骑得飞快,突然一个急刹车,哇,那瞬间的失重感简直让人肾上腺素飙升,心脏也跟着咚咚跳,真是好刺激啊!运动中,速度可不是孤单的。
方向也是个重要的家伙。
就像你打球,随便一脚,球飞向了篮框的方向,那种瞬间的期待感,简直就像中了彩票,心里那个乐啊,恨不得跳起来欢呼!运动可不止是在球场上。
走路、跑步、游泳,甚至是家务活,都是运动的一部分。
想象一下,周末的时候,咱们带着家人一起去公园野餐,带着美味的食物,边吃边聊,突然就有人提议:“咱们来场足球赛吧!”哎呀,大家瞬间就燃起了激情,奔向草坪。
奔跑在绿草如茵的场地上,那种自由的感觉,简直让人陶醉。
就算是摔倒了,也没关系,大家哈哈大笑,瞬间的尴尬就烟消云散,团结的力量让人温暖。
运动的过程就像人生,有时你跑得飞快,有时又被绊了一跤。
别担心,摔倒了就爬起来,继续向前冲。
咱们运动,不就是要享受这个过程吗?尤其是当你看到同伴们的笑脸,那个时刻,让人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运动还教会了我们坚持和努力。
就像跑步一样,刚开始的时候,呼吸急促,腿有点酸,仿佛全身的力气都用光了。
但当你咬紧牙关,继续往前跑,那种突破自我的感觉,哇,真是太棒了!运动还让我们认识了很多朋友。
你在球场上拼搏,旁边的队友一起加油,默契配合,简直像是一支精英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