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办公楼电梯系统设计浅析
- 格式:pdf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3
浅论200米以下超高层建筑电梯系统优化设计发表时间:2019-06-25T14:22:59.77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4期作者:高伟业[导读] 电梯服务的人数,是整个电梯系统设计的基础前提参数。
电梯服务总人数的两种估算即按人均使用面积计算和按人口系数关系计算。
上海力高澜湖实业有限公司 200092摘要:进入21 世纪,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超高层建筑作为一个区域、一座城市的地标建筑,其外在的形象、对于区域规划的制约、对于城市生活的影响等问题已经得到了重点关注和研究。
然而,作为超高层建筑的“心脏”——超高层建筑核心筒,相关的研究却少之又少。
而核心筒作为超高层建筑上下联系的交通枢纽,电梯系统又是整个核心筒设计的重中之重。
在如今的城市建设中,200米以下的超高层建筑是最为常见的类型。
因此,研究200米以下的超高层建筑的核心筒电梯优化方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结合实际项目——苏州云彩时代集团总部项目,探讨200米以下超高层建筑核心筒电梯系统优化设计的一般方法。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电梯;系统;优化一.精确电梯服务总人数电梯服务的人数,是整个电梯系统设计的基础前提参数。
电梯服务总人数的两种估算即按人均使用面积计算和按人口系数关系计算。
然而,在实际工程中电梯服务总人数的估算却是一件复杂而又不断反复的工作。
本文以按人均使用面积计算法为例探讨优化电梯服务总数的关键点。
首先根据初步方案、业态布局(专用办公楼、出租办公楼)、估算总建筑面积,然后根据通用的标准层使用率求得总有效使用面积。
这两个步骤应随着方案设计的深入,细化业态布局和精确估算总建筑面积。
根据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4.1.4,云彩总部基地项目按办公建筑面积每5000平米至少设置一台电梯的要求,本项目主楼办公区标准层面积2400平米,主楼办公楼层2~16层,共15层,去除主楼2~4层区域局部的中庭,总办公面积约35000平米,根据规范要求应至少配置7台电梯,办公区域目前的办公人数约15*(2400-500)/4=7000人左右,办公区总的行程为82.200,停站服务层数19层(地下三层,地上十六层),因而采用的井道尺寸为2700*2500,一般可以设计载重重量为1600KG,乘客人数为21人的乘客电梯,考虑经济性和实用性,电梯的额定速度取值2.5(m/s)。
浅谈高层住宅和办公建筑的电梯系统设计高层建筑电梯系统的性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安全性、舒适性和高效性。
其中,安全性主要取决于建筑和电梯的品质、建筑和安装工程质量、检验维护水平等几个方面。
舒适性主要体现在电梯的加减速度控制、振动控制、噪音控制、平层控制以及温度调节等方面。
以上两方面的性能参数应在项目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进行掌控,本文不做赘述,在此仅就电梯系统的高效性-即电梯系统的运行效率进行探讨。
下面以一栋高层住宅和一栋高层写字楼为例,参考国内外相关电梯标准以及实际应用中的经验数据对高层民用建筑的电梯系统配置进行分析。
其中住宅楼总高度为90m,层数为30层,每层层高为3m,每单元共有5户;办公楼高度为99m,层数为21层,首层层高5m,标准层层高4.5m。
首层为大堂,标准办公层每层办公人数为130人。
一、住宅电梯的选配在目前的很多设计中,住宅建筑的电梯数量、载重量、梯速等多由建筑设计单位根据经验值确定,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不少住宅项目存在上下班时段电梯运力不足的问题。
我们认为,住宅电梯也要遵循其设计标准,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计算,才能合理的选配。
做到满足住户需求,同时又不致过大的占用公共面积。
1.1住宅电梯设计标准高层住宅电梯设计在平均间隔时间和5分钟运载能力上,国内外常用的标准如下:1.1.1平均间隔时间关于住宅电梯配置的国内标准为JG/T5010-92 《住宅电梯的配置和选择》,其中,根据每台电梯在主楼层上的最大间隔时间,为电梯运行规定了60s、80s、100s 三个级别,标记为级别60,级别80和级别100。
1.1.2电梯运载能力电梯运载能力主要反映的是在电梯使用高峰时段,电梯在单位时间内所能运载的人数与大楼总人数的比值,住宅楼用梯高峰时段为上下行双向交通阶段,该交通流量基于长期以来的统计结果,且相对办公楼来说比较分散,国内外标准对于住宅建筑5分钟运载能力的要求低于办公楼的标准。
1.2住宅電梯参数的选择为了使住宅电梯系统能够满足上述间隔时间和运载能力的要求,我们对本项目住宅电梯配置的三个关键因素-电梯数量、电梯载重量和电梯速度分别进行分析。
高层建筑的电梯系统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日益成为现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在如此高楼林立的城市中,高效、安全的电梯系统成为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本文将探讨高层建筑的电梯系统规划,包括电梯数量、设计要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电梯数量高层建筑的电梯数量的确定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建筑的高度、使用人群数量、建筑用途等。
通常情况下,高层建筑的电梯数量应该足够以满足大量的人员流动需求,并且能够避免产生长时间的等待时间。
电梯数量的确定需要考虑每个电梯的服务能力,以及在高峰时段的人员流动情况。
二、设计要素在高层建筑的电梯系统规划中,设计要素是至关重要的。
其中包括电梯的速度、容量、门的数量、乘客的舒适度等等。
首先要考虑的是电梯的速度,高层建筑中的电梯应该能够快速且平稳地运行,以满足人们的迅速上下楼的需求。
其次,电梯的容量应该能够适应高峰时段的人流量,同时也要保证乘客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电梯门的数量也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要素,应该根据人员流动情况和舒适度要求来确定。
此外,还需要考虑电梯系统的灵活性,能够适应楼层规划的变化和未来的扩建需求。
三、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层建筑的电梯系统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智能化。
通过引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电梯的优化调度和故障预警,提高了电梯运行的效率和安全性。
其次是节能环保。
未来的电梯系统将更加注重节能和环保,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再次是多功能化。
未来的高层建筑电梯系统将更多地考虑乘客的需求,增加多功能电梯的设计,如配备WiFi、充电设施等,提升乘客的体验。
此外,还有提高电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更加个性化的设计等方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的电梯系统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高度、使用人群数量等因素,并且合理设计电梯的数量、速度、容量等要素。
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智能化、节能环保、多功能化等方面。
通过科技的应用和改进,高层建筑的电梯系统将会更加安全、高效和便利,为城市化进程提供重要的交通支撑。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高楼大厦在现代都市中成为了常见的建筑形态。
然而,一栋高楼大厦的设计不仅仅是外观的独特与美观,它还需要考虑到人们的出行需求,特别是电梯系统的设计。
电梯系统的设计对于高楼大厦的使用效率、安全性以及舒适度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高楼大厦的电梯系统需要考虑人流量和建筑布局。
因为大厦内的人流量通常非常大,所以电梯系统的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建筑布局的合理性也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减少电梯的等候时间,还可以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
例如,在大厦中设置多个电梯井可以分散人们的出行需求,减少等候时间。
另外,应该根据大楼内不同楼层的人流量情况,合理地安排不同的电梯服务。
其次,高楼大厦的电梯系统需要注重安全性。
电梯的安全设计是保障人们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
电梯系统应该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确保电梯的正常运行。
例如,设置电梯故障自动报警装置和消防设备,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及时采取措施。
此外,电梯装有防止超载的系统,能够避免因重量超载而发生故障。
同时,电梯的维修与保养也是确保安全的关键,应定期对电梯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另外,高楼大厦的电梯系统还需要兼顾舒适度。
舒适的电梯环境可以提升用户体验,增加用户的满意度。
为了提高舒适度,电梯设计应该考虑到噪音和震动的控制。
采用先进的减震和降噪技术能够减少电梯运行时对人体的不适感。
此外,电梯内的空气流通和温度控制也需要注意,保证乘客在电梯内的舒适度。
综上所述,高楼大厦的电梯系统设计对于大厦的使用效率、安全性和舒适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人流量和建筑布局是电梯系统设计的关键,安全性和舒适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因此,在设计高楼大厦电梯系统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确保电梯系统能够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
只有这样,高楼大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出行需求,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层建筑中的电梯系统设计与安全管理电梯系统是现代高层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为人们提供了快速、方便的垂直交通方式。
然而,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电梯系统的设计和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层建筑中电梯系统的设计原则和安全管理措施。
第一部分:电梯系统设计原则1. 承载能力和速度高层建筑对电梯的承载能力和运行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梯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到建筑的人口流量和峰值时段,确保电梯能够满足高峰期的需求,并保证人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2. 器械安装与设置电梯系统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建筑结构和空间的特点,以确保电梯安全可靠地嵌入到建筑中。
这包括正确选择电梯的位置、尺寸和规格,并合理布置电梯井道、电梯间和开放式厅堂等部分。
3. 紧急疏散设施高层建筑的火灾和其他紧急情况可能导致电梯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因此,电梯系统的设计必须考虑到紧急疏散设施,如紧急下降装置、紧急通信系统、紧急开门装置等。
这些设施可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人员能够安全迅速地离开建筑。
第二部分:电梯安全管理措施1. 定期维护和检查电梯是一种机械设备,需要定期的维护和检查来保证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高层建筑的电梯系统应设立维护团队,并按照相关规定制定维护计划。
包括定期的清洁、润滑和故障排查等工作,以确保电梯系统的正常运行。
2. 监控系统高层建筑的电梯系统应配备有效的监控系统,以便实时监测电梯的运行情况。
这包括监控电梯的位置、运行速度、门的状态等重要参数,并将这些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控制中心。
通过监控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电梯故障,确保人员的安全。
3. 员工培训和应急演练高层建筑的物业管理人员应定期组织电梯员工进行培训和应急演练。
这包括电梯的操作、紧急疏散的措施、应对电梯故障等。
培训和演练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他们能够妥善应对紧急情况。
4. 定期安全评估高层建筑的电梯系统应定期进行安全评估,以评估电梯系统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浅谈高层住宅中的电梯设计在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中,电梯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
对于高层住宅来说,电梯的设计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居民的出行便捷与安全,还影响着整个住宅的品质和价值。
高层住宅电梯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是其运载能力。
这需要根据住宅楼的户数、居民人数以及日常出行的高峰时段等因素进行精确计算。
一般来说,电梯的运载能力要能够满足居民在短时间内的集中使用需求,避免出现长时间等待的情况。
比如,一栋 30 层的住宅楼,每层有6 户居民,如果按照每户平均 3 人计算,那么在上下班的高峰时段,电梯的运载能力就需要能够快速、高效地运送大量人员。
电梯的速度也是设计中的关键要素。
如果速度过慢,居民会感到等待时间过长,影响生活效率;但速度过快,又可能会带来不适感,同时增加成本和能耗。
通常来说,175 米/秒到 25 米/秒的速度是比较常见的选择。
在实际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楼层高度、人流量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电梯速度。
比如,对于 50 层以上的超高层住宅,可能就需要选择速度更快的电梯。
电梯的数量同样不容忽视。
过少的电梯数量会导致居民等待时间过长,降低生活质量;而过多的电梯则会增加建设成本和占用过多的建筑空间。
一般来说,每 60 到 90 户居民配置一部电梯是较为常见的标准,但在一些人流量较大的高层住宅中,可能需要适当增加电梯数量。
例如,一些大型的住宅小区,由于居民较多,可能会采用多部电梯分组运行的方式,提高运输效率。
安全性是电梯设计的核心要点。
电梯必须配备完善的安全保护装置,如限速器、安全钳、缓冲器等,以确保在各种异常情况下能够及时制动,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
同时,电梯的轿厢和井道也需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能够承受正常运行和可能发生的意外冲击。
此外,定期的维护保养和安全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专业的维护团队。
电梯的舒适性也是居民关注的重点之一。
良好的电梯设计应该能够减少噪音和振动,提供平稳的运行感受。
高层建筑电梯系统的优化设计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高层建筑在现代社会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面对日益密集的人流和复杂的运输需求,高层建筑电梯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层建筑电梯系统的优化设计,旨在提高运输效率和乘客体验。
首先,高层建筑电梯系统的优化设计需要考虑到乘客的需求和流量。
了解不同时间段的人流峰值和非峰值情况对电梯系统设计至关重要。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合理安排电梯的数量和布局,以满足不同需求。
此外,考虑到乘客的舒适度和安全,应该避免将过多电梯集中在同一个区域,从而减小拥堵和等待时间。
其次,高层建筑电梯系统的优化设计需要考虑到不同楼层之间的交通连接。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楼层之间的通道布局和电梯乘坐时间。
为了减少电梯乘坐时间,建议将电梯安装在建筑的核心位置,并提高电梯的运输速度。
此外,在楼层选择面板中设置智能预测系统,可以根据乘客的目的地预测需求,并在合适的时候调度电梯,提高运输效率。
除了乘客需求和楼层连接外,高层建筑电梯系统的优化设计还需要考虑到能源效率。
电梯是一个耗能较高的设备,特别是在高层建筑中,能源消耗更为突出。
通过使用节能技术,如智能照明和变频驱动器,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合理设计电梯系统的负载能力和速度,可以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减少能源浪费。
另外,高层建筑电梯系统的优化设计不仅局限于硬件设施,还需要考虑软件支持。
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电梯的远程监控和维护。
通过实时监测电梯运行状态和乘客流量,可以预测潜在故障,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此外,智能化管理系统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提供更精确的乘客需求预测和电梯调度,以进一步优化运输效率。
最后,高层建筑电梯系统的优化设计还需要充分考虑紧急情况和安全性。
设计应该符合相关的安全规范,并配备紧急救援设备和疏散通道。
在紧急情况下,乘客应该能够快速、安全地离开高层建筑。
因此,电梯系统的设计应该考虑到疏散的速度和安全性,以确保乘客的生命安全。
超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电梯系统设计摘要:经济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的稀缺,刺激了超高层建筑的发展。
超高层建筑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也是城市发展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而在超高层建筑中核心筒是其生命的核心。
在超高层建筑设计中,核心筒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好的核心筒设计不仅可以提高空间使用率,而且还能满足结构的受力要求,从而达到经济和谐统一的目的。
关键词:超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电梯系统设计一、电梯配置1、电梯数量的估算一般情况下,办公楼的电梯数量按照表1标准估算。
表1办公电梯数量配置表(不包含消防电梯和服务电梯)2、电梯数量的计算电梯数量=高峰期乘梯总人数/每台梯5min运输能力即:N=P/pp=300r/T式中:P为全部电梯5min的运客量=建筑物内总人数×5min处理能力;p———每台电梯5min运客量;r———底层大厅预计进入每台电梯的人数=电梯额定载人数×0.8;T———平均行程时间=平均间隔时间+停站时间(平均间隔时间为相邻两台电梯到达的间隔时间,可以根据表2取值;停站时间取决于停站的次数=50~90s。
表2办公电梯配置表二、超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设计核心筒是超高层建筑中的主要受力结构,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结构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核心筒是超高层建筑设计的核心,核心筒的主要元素有电梯井道、电梯厅、疏散楼梯以及其他空间安排布置的辅助空间,核心筒的设计不仅是要减少占地面积,提高使用率,还需要满足建筑物的竖向交通、机电等功能的需求。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电梯系统和疏散系统的设计,本文主要分析电梯系统、疏散系统的设计以及其他辅助空间设计。
1、电梯及电梯厅设计电梯设计是核心筒设计的关键,电梯的性能取决于建筑物内的人口密度、电梯的数量以及所服务的楼层。
对办公大楼来说,大堂层核心筒是人员最为密集的地方,上下班高峰期,人员数量骤增,电梯负荷过重。
在电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人员的因素,对各大竖向分区电梯厅的分布进行整体考虑,确立电梯的布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