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具体案例
一、认识世界的例子:
1、通过科学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
例如,科学家们通过研究DNA的结构和功能,揭示了基因遗传的奥秘。
2、通过旅行和文化交流,人们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制度。
例如,去中国旅游可以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发展。
3、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电影等媒介,人们可以了解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性弱点。
二、改造世界的例子:
1、通过科技创新,人们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和解决环境问题。
例如,发明电动汽车可以减少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研发新型材料可以提高建筑安全性和节能性。
2、通过教育改革,人们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和竞争力。
例如,推行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推广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3、通过社会公益活动,人们可以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
例如,组织志愿者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教育帮助;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体例子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广泛的概念,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领域和行动。
以下是一些具体例子:
1. 认识世界的例子:
- 深入学习历史、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以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 阅读大量的书籍、报纸和杂志,以拓宽视野,了解不同人们的观点和经验。
- 参加国际交流项目或旅行,亲身体验不同文化和社会的差异。
- 在社交媒体上关注国际新闻和其他国家的动态,以保持对世界事务的了解。
2. 改造世界的例子:
- 参与慈善和志愿活动,为改善社区和弱势群体的生活做出贡献。
- 参与环保运动,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 参与社会运动,争取平等、正义和人权。
- 创立或支持社会企业,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来解决社会问题。
- 进入政治领域,推动政策变革,为更公正和包容的社会作出努力。
这些只是举几个例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途径非常多样,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实现这些目标。
马原教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目的】了解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的重要意义,把握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1(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2(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3(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4(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时间决定了认识的发生。
首先~劳动实践活动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其次~劳动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活动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认识图示~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
最后~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和语言、符号的产生~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第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实践决定认识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冬夜书示自律》“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知行始终不相离~知行相资以为用”~“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
-----王夫之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认识问题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认识本质观1(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立场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代表:从西方古代的“回忆说”,把认识看作是人对头脑中已经潜在具有的东西的一种回忆,~中国古代“生而知之”和“良知”、“良能”的认识论思想~一直到西方近代的“天赋观念”说~都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不同形式。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案例: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故事。
明代中期,在我国江南一个大官僚地主的庭院里,有个小亭子,亭子旁边长着一片茂密的竹子。
这时,年轻的王阳明伙同一个姓杨的朋友坐在亭前,面对着竹子,全神贯注;目不旁视,静静地体会着关于竹子的道理。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到了第三天,姓杨的朋友累病了,被人抬下去了。
王阳明依然面对竹子,静坐体会。
第三天、第四天过去了,没有体会出关于竹子的道理来;第五天、第六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一点效果。
到了第七天,王阳明也病倒了,同样被人抬了下去。
面对竹子,静坐七天,关于竹子的道理,是一无所获。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人和动物不同。
动物只是本能地适应客观世界,因此,它只能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从而这种反映只能停留在低级的水平上。
人不仅能适应环境,重要的是能够改造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不仅是人的认识对象,而且首先是人的实践对象。
所以,人的认识不限于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而且能够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反映外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把握客观外界的规律性。
我们说人的认识好像镜子反映外界事物,但与镜子反映事物又有很大不同,镜子只能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而人的认识则可以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的本质。
像王阳明那样,在竹子面前静止地观看,只能看到竹子的青枝绿叶等表面现象,而通过变革竹子的各种实践活动,人们就可以逐步了解有关竹子的科学道理。
总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点:一是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的反映;二是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第谷是丹麦著名的天文学家,他长期观测行星绕日运动,三十年如一日,共观察750颗星,并记录了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终究未能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
正如恩格斯所说:“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
”他的学生和助手开普勒,精于理论思维和数学推导,因而能够借助老师所积累的宝贵资料,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件和发展方向,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合理,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
人们对价值的追求越自觉、越合理、越深入,也就表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同时也就越能够激发起人们探索真理的热情。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作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
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
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
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发展的时期,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案例1:认识是什么观点1 柏拉图的“回忆说”回忆说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为论证他的理念论而提出的一种认识学说。
柏拉图认为,人的感觉只能认识有变化生灭的、不真实的现实事物,而不能认识永恒的、真实的理念,人们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有通过回忆的途径才能获得。
为什么人能够通过回忆来获得知识呢?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以前,灵魂中原本已经具有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是在灵魂和肉体结合出生之时忘记了。
在人出生以后,通过对一些具体事物的认识,并加以启发,人们便回忆起和这些具体事物相类似的知识。
正如看到一个人的肖像或他用过的物品时就能够回忆起这个人一样,人通过美的花、美的人等具体的荚的事物,便回忆起绝对的完全的美的理念。
柏拉图在对话《美诺篇》中以一个童奴为例,说这个童奴虽然从来没有学过几何学和数学,但通过诘难和启发,却能解答几何学的难题,由此证明:这些知识本来就存在于人的心中,只不过是需要通过辩驳和诘难才能回忆起来。
观点2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蜡块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是感性灵魂的一种机能,它接受的是事物的形式而不是质料,正如蜡块一样,当刻有图纹的金属作用于它的时候,它接受的是印纹而不是金属本身。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灵魂有认识的能力,但自身不会产生知识,感觉和思维都是在外部对象作用下发生的。
蜡块说的意义在于它肯定了人类的知识起源于外部世界。
观点3 洛克的“白板说”约翰·洛克(John L。
cke,1632—1704)是英国经验论的代表人物,然状态说”、“社会契约论”的提倡者,著有《政府论》、《论宗教宽容》、类理智论》等。
在认识论上,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洛克反对当时盛行于欧洲哲学界的天赋观念论。
他认为,天赋观念不仅是一个没有必要的理论假设,而且也是不可能的假设。
天赋观念论的主要理由之一是认为一些观念和原则是全人类普遍同意的,洛克批评说,即使足以证明一些观念和原则是人类普遍同意的,也不能证明它们是天赋的,它们很可能缘于其他的途径,更何况根本没有什么全人类普遍同意的与生俱来的观念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