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 格式:pdf
- 大小:26.43 MB
- 文档页数:168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1-60-)1 总则1.0.1 为确保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包指构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地基处理、施工、使用与维护。
1.0.3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应根据首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困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对建筑物产生危害。
1.0.4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工程,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现行的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湿陷性黄土 collapsible loess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
2.1.2 非湿陷性黄土 non collapsible loess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无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
2.1.3 自重湿陷性黄土 loess collapsible under overburden pressure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湿陷性黄土。
2.1.4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loess noncollapsible under overburden pressure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不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湿陷性黄土。
2.1.5 新近堆积黄土 recently deposited loess沉积年代短,具高压缩性,承载力低,均匀位差,在50~150kPa压力下变形较大的全新世(2Q)黄土。
42.1.6 压缩变形 compression deformation天然湿度和结构的黄土或其他土,在-定压力下所产生的下沉。
2.1.7 湿陷变形 collapse deformation湿陷性黄土或具有湿陷性的其他土(如欠压实的素填土、杂填土等),在一定压力下,下沉稳定后,受水浸湿所产生的附加下沉。
2.1.8 湿陷起始压力 lnitial collapse pressure湿陷性黄土浸水饱和,开始出现湿陷时的压力。
1 总则1.0.1 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
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以及在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基础设计,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应专业标准的规定。
1.0.3 地基基础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
1.0.4 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地基Subgrade, Foundation soils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2.1.2 基础Foundation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1.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2.1.4 重力密度(重度)Gravity density, Unit weight单位体积岩土体所承受的重力,为岩土体的密度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2.1.5 岩体结构面Rock discontinuity structural plane岩体内开裂的和易开裂的面,如层面、节理、断层、片理等,又称不连续构造面。
2.1.6 标准冻结深度Standard frost penetration在地面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的实测最大冻结深度的平均值。
2.1.7 地基变形允许值Allowable subsoil deformation为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确定的变形控制值。
2.1.8 土岩组合地基Soil-rock composite subgrade在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有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的地基;或石芽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或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出露的地基。
1 总则1.0.1 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
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以及在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基础设计,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应专业标准的规定。
1.0.3 地基基础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
1.0.4 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地基Subgrade, Foundation soils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2.1.2 基础Foundation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1.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2.1.4 重力密度(重度)Gravity density, Unit weight单位体积岩土体所承受的重力,为岩土体的密度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2.1.5 岩体结构面Rock discontinuity structural plane岩体内开裂的和易开裂的面,如层面、节理、断层、片理等,又称不连续构造面。
2.1.6 标准冻结深度Standard frost penetration在地面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的实测最大冻结深度的平均值。
2.1.7 地基变形允许值Allowable subsoil deformation为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确定的变形控制值。
2.1.8 土岩组合地基Soil-rock composite subgrade在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有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的地基;或石芽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或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出露的地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年月日www.bzfxw.com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号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年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年月日www.bzfxwom前言在修订期间广泛征求了全国各有关单位的意见经多次讨论和修改修改和增加的主要内容是原规范附录一中的名词解释通过修改和补充作为术语列入本规范第体现了它在本规范中的重要性并解决了各类建筑的名称出现在将其放入本规范的第章第陷性的试验将陕西关中地区的修正系数由改为改为累计至基底下值和录十黄土的承载力表基础底面积ww.bfxw.cm将原规范附录二中的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略图附表在本规范附录中原规范通过全面修订本规范实施后对全面指导我国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在执行陕西省西安市环城北路号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电力公司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省电力勘察设计研究院兰州有色金属建筑研究院国家电力公司西北电力设计院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兰州设计院主要起草人文君田春显刘厚健朱武卫任会明汪国烈张敷张苏民沈励操杨静玲邵平张豫川张炜李建春林在贯郑永强武力赵祖禄郭志勇高永贵高风熙程万平滕文川罗金林www.bzfxw.om总则术语和符号术语湿陷性黄土非湿陷性黄土自重湿陷性黄土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新近堆积黄土沉积年代短压力下变形较大的全新世压缩变形天然湿度和结构的黄土或其他土湿陷变形湿陷起始压力湿陷性黄土浸水饱和湿陷系数单位厚度的环刀试样自重湿陷系数单位厚度的环刀试样在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下下沉稳定后试样浸水饱和所产生w w.b zf xw .c o m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湿陷量的计算值剩余湿陷量防护距离防护范围符号孔隙比含水量液限.b zxw .c o m基本规定并应符合表表建筑物分类当建筑物各单元的重要性不同时xw .c o m防水措施在基本防水措施的基础上对防护范围内的地下管道应增设检漏管结构措施减小或调整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勘察一般规定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场地湿陷类型和地基湿陷等级的平面分布各阶但应符合初步ww .zxw .c o m简单场地中等复杂场地场地湿复杂场地地形起伏很大工程地质测绘除应符合一般要求外还应包括下列内容或附录调查既有建筑物的现状级土样质本规范附录其数量应为取土勘探点总数的少于现场勘察和试验等工作w.bfxwcom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用在平初步勘察勘探点的间距宜按表表其数量不得少于全部勘探点的勘探点的深度应根据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和地基压缩层深度的预估值确定控制性对新建地区的甲类建筑和乙类中的重要建筑应按本规范条进行现场试坑浸本阶段的勘察成果应查明场地湿陷类型为确定建筑物总平面的合理布置提供依详细勘察阶段应进行下列工作条划分的建筑物类别以及工程地质条表w .b zf xw m表详细勘察阶段的勘察成果应符合下列要求按建筑物或建筑群提供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当场地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至地基压缩层的深度以内时测定黄土湿陷性的试验测定黄土湿陷性的试验采用室内压缩试验测定黄土的湿陷系数土样的质量等级应为试样浸水宜用蒸馏水试样浸水前和浸水后的稳定标准应为每小时的下沉量不大于在压力以内每级增量宜为大于每级增量宜为wwbzxw.c测定湿陷系数算起基底下以内的土层宜用和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分级加荷稳定试验终止试样上覆土的饱和密度式中土的孔隙比自重湿陷系数式中下附加下沉稳定后的高度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压力以内每级增量宜为压力每级增量宜为分别加至不同的bf.cm下如相对差值大于在现场测定湿陷性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可采用单线法静载荷试验或双线法静单线法静载荷试验个或试验终止双线法静载荷试验在同一场地的相邻地段和相同标高应设其中另个应在现场采用静载荷试验测定湿陷性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尚应符合下列要求承压板的底面积宜为每级加压增量不宜大于各测读观测的下沉量小于试验结束后于坑底宜铺设置深度及数量宜按个方向均wfxw.com黄土湿陷性评价当湿陷系数值小于当湿陷系数值等于或大于值的大小分为下列三种当当当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当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应定为非自重湿陷性当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大于地当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和计算值出现矛盾时湿陷性黄土场地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式中层土的自重湿陷系数陇东陕北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应自设计地的土层不累应符合下列规定湿陷量的计算值式中在缺ww.zxw.om的湿陷量的计算值累计至基底下在自重其中湿陷系数以下为湿陷性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当按现场静载荷试验结果确定时应在取其转折当曲线上的转折点不明显时当按室内压缩试验结果确定时在曲线上宜取所对应的压力作为因素按表表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设计一般规定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力值或剩余湿陷量结合当地建筑经验和施工条件等综合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条第款和www.om应采取结构措施和基本防水措施符合本规范条第款和条第款的要求并应采取结构措施和检漏防水措各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丁类建筑但在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严格防水措施对各类建筑采取设计措施除应符合条的规定外还可按下列情况确定场地内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较薄和湿陷系数较大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对乙类建筑和丙类建筑均大于其附加压力与在新近堆积黄土场地上条规定计算场址选择与总平面设计场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避开洪水威胁的地段避免将重要建设项目布置在很严重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或厚度大的新近堆积黄土和高压缩性的饱和黄土等地段总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ww .zf w .c o m避免雨水沿斜坡排泄陡槽的表防护距离的计算起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得小于湿陷性黄土层厚度的内不宜小于在建筑物周围在建筑物周围不得小于厚的灰土面层其压实系数不得小于wcom建筑物的平面为冲沟发育的山区地段在转弯及跌水处路基顶也可采用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多层砌体承重结构的建筑妥善处理建筑物的雨水排水系统多层建筑的室内地坪应高出室外地坪材料的水落管其末端距离散水面不应大于集水面积大的其坡度不得小于当屋面为无组织排水时檐口高度在以内宜为场地不得小于的回水坡或散水的宽度宜为散水应用现浇混凝土浇筑其下应设置厚的土垫散水宜每隔对采用严格防水措施的建筑地面坡向集水点的坡度不得小于w.b zf xw c o m对地下室内的本规范结构设计基湿陷等级或地基处理后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力值或剩余湿陷量以及建选择适宜的结构体系和基础型式墙体宜选用轻质材料并应加强上部结构刚度和基础刚采用桩基础或采用减小沉降的其他有效措施控制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或倾斜值在并采取丙类建筑的基础埋置深度不应小于洞顶与管道及管洞边与承重外墙转角处外缘的距离不宜小于洞底距基础底不应小于洞宽的应按下列要求设置单层厂房与单层当地基处理后的剩余湿陷量分别不大于时均应其他各层宜隔层设置当地基www.bzfxw.com对采用严格防水措施的多层建筑水平间距不宜大于不应小于主梁或开间轴线间距的门窗洞孔边缘至土板的支承长度在砖墙上不宜小于管道接口应严密不漏水地下管道应结合具体情况ww .b zf xw m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可适当降可采用其他形式的检漏管沟或有电汛检设计检漏管沟除应符合本规范于在使用和构造上需保持地面检漏管沟在穿过建筑物基础或墙处不得断开检漏管沟穿出外墙应符合本规范检漏井应设置在管沟末端和管沟沿线的分段检漏处但检漏井可与检查井或尚应在土垫层上设ww .b zf xw .c m对重点监采用管沟敷设的供热管道条和应采用与管沟相应的材料及做法在防护距离其深度不应小于应符合本规范地下风道和地下烟道的入孔或检查孔等当确地基计算本规范条和但其中沉降计算经验系数可按表表沉降计算经验系数式中zxw .c o m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等方法综合确定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基础底面积当基础宽度大于正式中和可按本规范类别由表查得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计算基础埋置深度应自天然地面标高算起对于地下室如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形基础时基础埋置深度可自室外地面标表基础宽度和埋置深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bzf.m桩基础采用地基处理措施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建筑对不均匀沉降有严格限制的建筑和设备基础主要承受水平荷载和上拔力的建筑或基础在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桩基础求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在湿陷性黄土场地较常用的桩基础可分为下列几种向承载力特征值应按本规范附录的试验要点在现场通过单桩竖向承载力静载荷浸水试当单桩竖向承载力静载荷试验进行浸水确有困难时其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可按有关经验公式和本规范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ww.bzxw.com可采取减小桩侧负摩擦力应严防雨水和地表水流入当采用泥浆护壁钻孔施工时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工程桩规范地基处理一般规定理应符合下列要求甲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采用桩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或将基础设置在非湿性黄土层上每边应超出基础底面宽度的础底面宽度的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乙类建筑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最小处理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土层的湿陷起始压力值不应小于w ww .b zf xw .c o m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应小于丙类建筑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最小处理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当地基湿陷等级为级时应小于当地基湿陷等级为级时应小于基处理厚度不宜小于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厚度不应小于不应小于单层及多层建筑均不应大于地基压缩层的深度的如小于式中在基础底面下深度处土的附加压力值在可计算至对筏形和宽度大于的基础可取其基础宽度的式中地基处理后下式计算条形基础矩形基础ww.bzxw.cm地基压力扩散线与垂直线的夹角一般为用灰土处理宜取大值当时可取的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力修正系数宜取湿陷性黄土表湿陷性黄土地基常用的处理方法雨和防冻措施选择垫层法和挤密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束后的静载荷试验要点ww o m当仅要求消除基底下湿陷黄土的湿陷量时应在工程现场采取有代表性的扰动土控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小于或等于大于其超过压实系数可按下式计算式中土并利用基坑内或宜取该场地天然土的塑限含水量为其填料厚取样的数量及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每层取样点位置宜在各层的中间及离边缘强夯法或试验性施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应在土w.bzfm重新进行试夯一般可取当土的天然含水量大于塑限含水量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强夯施工击遍数等参数宜与试夯选定的相同夯击遍数宜为均应小于选择强夯方案处理地基或中所列的相应单击夯击能表测检查强夯施工记录基坑内每个夯点的累计夯沉量不得小于试夯时各夯点平均夯fx.co挤密法采用挤密法时并应取挤密孔的孔位孔心距可按下式计算式中孔心距预钻孔直径个孔之间土的平均挤密系数不宜小于当挤密处理深度不超过挤密处理深度超过为个孔之间土的最小挤密系数式中孔内填料宜用素土或灰土必要时可用强度高的填料冬季每台班不应少于www.bx.cm预浸水法浸水准为最后的平均湿陷量小于陷性既有建筑物的地基加固和纠倾单液硅化法和碱液加固法采用单液硅化法或碱液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前应在拟加固的建筑物附至沉降稳定止w ww .b z f x w .c o m硅酸钠溶液的模数值宜为式中地基加固前土的平均孔隙率溶液填充孔隙的系数可取灌注孔的间距压力灌注宜为加固拟建的设备基础和建筑物的地基基础底面外缘的宽度每边不应小于且每侧不宜少于加固既有建筑物地基时灌注溶液的压力宜由小逐渐增大但最大压力不宜超过深度采用单液硅化法加固既有建筑物或设备基础的地基时在灌注硅酸钠溶液过程中即停止灌注溶液行检测近干土时可采用氢www.bfxwcom加固黄土需氢氧化钠量约为干土质量的碱液浓度宜为采用双液加固时氯化钙溶液的浓度宜为坑式静压桩托换法坑式静压桩托换法适用于基础及地基需要加固补强的下列建筑物施后独立基础的中心或四角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或较大的承重部位方桩边长宜为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桩尖插入非湿陷性黄土中的深度不宜小于夯实混凝土浇筑密实使其与纠倾法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既有建筑物湿法纠倾主要为浸水法干法纠倾包括横向或竖向掏土法ww.bzfxw.com量时纠倾施工前在既有建筑物地基的压缩层内当土的平均含水量大于塑限含水量时宜采用距离拟纠倾建筑物施工一般规定场地修通道路和排水设施砌筑必要的护坡及挡土墙等敷设管道时应对建筑物及其周围范ww.zfxw.om现场防护临时搅拌站至建筑物外墙的距离不宜小于不应小于并应通水检查给水支管应装有阀门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应小于在现场堆放材料和设备时对需要浇水的材料宜堆放在距基坑或基槽边缘基坑或基槽的施工当大型基坑内的土挖至接近设计标高而下一工序不能连续进行时宜在设计标高以上保留于夯实至散水垫层底面或至室内地坪垫层底面止其压实系数不宜小于w w .b z f x w .c o m倍的开挖深度内进行土体垂直节理和防止水流入裂缝内宜采用饱和状态下黄土的物理力学指标进行设计与验算在基坑内或基坑附建筑物的施工施工中应防止雨水或地面水流入地基施工完毕以内当发现地基浸水湿陷和建筑物产生裂缝时查管道和水池的施工各种管材及其配件进场时施工管道及其附属构筑物的地基与基础时应将基槽底夯实不少于管道敷设完毕金属管道的接口焊缝不得低于当昼夜温差大或在负温度条件下施工时铺w w w .b z f x w .c m应进行次强度和严密性试验规定的表防合用管道的试验压力应为工作压力的保持恒压无漏水现象时严密性试验工作压力加对每一分段均应进行次严密性试验室外埋地无压管道闭水试验的方法雨水管道闭水试验的水头按上述试验水头进行闭水试验经为保ww.bzfx在管道外缘的上方范围内应仔使用与维护一般规定在使用期间发挥有效作用维护和检修每隔次其他建筑宜每半个月检查每年应全面检修如散水发生倒坡时必须及时修补和调整在建筑物周围清除淤积物整理沟堤供暖前必须对供热管道进w w w .b z f w .c o m每年应根据地区水准控制观测记录应及时整理附录黄土地层的划分表附录判别新近堆积黄土的规定堆积环境冲沟两侧及沟口处的洪积扇和山前坡颜色结构w w .c o m利用判别式判定当式中土的孔隙比压缩系数或土的天然含水量土的重度附录钻孔内采取不扰动土样的操作要点米即取土间距为慢速钻进压入法土段土薄壁取样器其内径不宜小于控制面积比为表黄土薄壁取样器的尺寸ww .b z f x w .c o m其废弃并重新采取土样应及时校正或更换图黄土薄壁取样器示意图附录各类建筑的举例表fxcom附录水池类构筑物的设计措施埋地管道与水池之间或水池相互之间的防护距离陷性黄土场地建筑物防护范围内的水池类构筑物当技术经济合理时预埋件和穿池壁的套管应在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灰土垫层的厚度不宜小于应设www.bzfxw当有困难时宜将建筑物分成若单元之间拉开一定距离房屋的单元长高比不宜大于当门廊等减少主体建筑下沉对门廊等附属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小附加对地下室和地下管沟应根据地下水位上升的可能判断场附录单桩竖向承载力静载荷浸水试验要点水如只测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不宜小于如需要测定桩侧的摩擦力不宜小于湿陷性黄土层的深度水量达到饱和时在土的天然湿度下分级加载加至单桩竖向承载力的预估值沉降稳定后向试坑内wwbzfxw.cm用工程桩作锚桩向承载力的确定等要求的有关规附录垫层静载荷试验要点及有关变形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土层厚度较大时倍和当桩孔按正三角形布置时板直径应为桩距的开挖试坑和安装载荷试验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试坑底面的直径或边长不应小于承压板直径或边长的倍应注意保持试验土层的天然湿度和原状结构倍范围以外次压板的下沉量以后每测记当连续的下沉量小于且每级荷载的间隔时间不应少于宜加至倍设计荷载下沉稳定后向试坑内昼夜浸水连续浸水时间不宜少于ww.bzf.com沉降卸荷可分为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曲线形态确定当当曲线上的极限荷载小于比例界限的当曲线上的比例界限不明显时之比值即相对变形确定或可取或所对应的压力或或按相对变形确定上述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压力的本规范用词说明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正面词采用不应或正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采用写法为的规定非必须按所写法为www.bzfxw.com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条文说明www.bzfxw.com总则规范湿陷性黄土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其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附加压力或在附加压力与土的对建筑物危害性其要用于防止或减少地基受水浸湿结构措施主要用于减小和调整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或使本规范是根据我国湿陷性黄土的特征编制的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设工程除应基本规定防止不论工程大小采取一刀切w w w .b z f x w .c o m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小原规范把高度大于鉴于高和层及层以上体可结合本规范附录埋地设置的室外水池防止和减小建筑主要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可勘察一般规定地基作出评价必须有可行性研究ww .b z f x w .c o m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一再证明探井是保证取得级湿陷性黄土土样质量的主要手段国取土勘探点总数的本规范允许在有足够数量的探井拟取的土试样不受钻进操作的影响保持原状不然再好的取样工艺和科学的取土器也无为此本规范要求在钻孔中取样时严格按附录但是由于湿陷并发挥计算单现场勘察物等地质环境据瑞典移的因此工程建设尚应考虑是否会形成新的地质环境原规范第款中原规范第应进行现场试坑浸水试验本规范条改为甲类和乙类中的重要建筑wwwbzfxw.com判定场地湿陷类型原规范第款挂钩原规范第款勘探点的深度场地还应大于基础底面以下本规范将原规定大于测定黄土湿陷性的试验原规范中的黄土湿陷性试验放在附录六试验章第节现场静载现场试坑浸水试验主要用于确定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单线法试验较为复已有的研究资料表明只要对试样及试验过程控制得当两种方法但在双线法试验中天然湿度试样在最后一级压力下浸水饱和附加下沉稳定高度与浸w w w b z f x w .c o m。
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水排水设计技术规范10. 1.1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等级的划分。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等级的划分,是根据湿陷量的计算和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等因素,按表10・1・1判定。
湿陷等级越高,对防水的要求也就越严。
我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分区详见附表Q 及附图P。
表10. 1. 1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注:l当湿陷量的计算值AJ>600mm,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AZs>300mm时,可判为III级,其他情况可判为II级。
2 A S 一湿陷量的计算值;AZs 一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
10. 1.2建筑物的分类与举例。
拟建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要求程度,分为甲、乙、丙、丁四类。
按其类别不同而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做到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
1甲类建筑:高度大于60m和14层及14层以上体型复杂的建筑;高度大于50m的构筑物;高度大于100m的高耸结构;特别重要的建筑;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的建筑物;对不均匀沉降有严格限制的建筑。
2 乙类建筑:高度为24〜60m的建筑;高度为30〜50m 的构筑物;高度为50〜100m的高耸结构;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较大的重要建筑。
3丙类建筑:除甲类、乙类以外的一般建筑和构筑物。
4 丁类建筑:次要建筑。
甲、乙、丙、丁类建筑物的划分,可结合表10. 1・2各类建筑物的举例确定。
10. 1. 3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建筑物的不同类别的不同要求,凡埋地管道、排水沟、雨水明沟和水池等与建筑物之间的防护距离不宜小于表10・1.3中所规定的数值。
10. 1. 4新建水渠与各建筑物之间距离。
新建水渠与各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得小于12m ;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得小于湿陷性黄10. 1.5防护距离的计算。
对建筑物,应自外墙轴线算起;对高耸结构,应自基础外缘算起;对水池自池壁边缘(喷水池等应自回水坡边缘)算起;对管道、排水沟,应自其外壁算起。
1总则1.0.1 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
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以及在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基础设计,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应专业标准的规定。
1. 0. 3 地基基础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
1. 0. 4 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 1. 1 地基Subgrade, Foundation soils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2. 1. 2 基础Foundation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 1. 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 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2.1.4 重力密度(重度) Gravity density, Unitweight单位体积岩土体所承受的重力,为岩土体的密度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2.1.5 岩体结构面Rock discontinuity structuralplane岩体内开裂的和易开裂的面,如层面、节理、断层、片理等,又称不连续构造面。
2.1.6 标准冻结深度Standard frost penetration在地面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 年的实测最大冻结深度的平均值。
2.1.7 地基变形允许值Allowable subsoil deformation为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确定的变形控制值。
2.1.8 土岩组合地基Soil-rock composite subgrade在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有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的地基;或石芽密布1并有出露的地基;或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出露的地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25-90主编部门:陕西省计划委员会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1年3月1日关于发布《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的通知(90)建标字第256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陕西省计划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25-90为国家标准,自1991年3月1日起施行。
原《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TJ25-78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陕西省计划委员会负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负责。
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0年5月18日修订说明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精神,由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会同有关勘察、设计、料研和高等院校等单位组成修订组,对原《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TJ25-78进行修订。
在修订过程中,曾向全国各有关单位广泛征求意见,经多次讨论和修改,最后由陕西省计委组织审查定稿。
修改后的规范共分6章、12个附录。
对原规范所作补充、修改的主要内容有:1、根据大量的工程实践和建筑物调查资料,将综合处理措施改为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
2、增加了第四章地基处理,并增加了名词解释、钻孔内取原状土样的操作要点、各类建筑的举例、水池类构筑物的设计措施、黄土的承载力、单桩浸水静载荷试验等6个附录。
3、基底下10m以下的土层,由原规定用固定压力300kPa改用其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测定湿陷系数判定黄土湿陷性,对压缩性较高的新近堆积黄土,在基底下5m内的土层,取消用150kPa压力测定湿陷系数的规定。
基底压力大于300kPa的建筑,增加可用实际压力测定湿陷系数判定黄土湿陷性。
4、判定场地湿陷类型的界限值,不论用计算自重湿陷量或用实测自重湿陷量,均以7cm 为准,按计算自重湿陷量取消以7~11cm综合判定的规定。
1 总则1.0.1 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
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以及在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基础设计,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应专业标准的规定。
1.0.3 地基基础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
1.0.4 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地基Subgrade, Foundation soils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2.1.2 基础Foundation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1.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2.1.4 重力密度(重度)Gravity density, Unit weight单位体积岩土体所承受的重力,为岩土体的密度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2.1.5 岩体结构面Rock discontinuity structural plane岩体内开裂的和易开裂的面,如层面、节理、断层、片理等,又称不连续构造面。
2.1.6 标准冻结深度Standard frost penetration在地面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的实测最大冻结深度的平均值。
2.1.7 地基变形允许值Allowable subsoil deformation为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确定的变形控制值。
2.1.8 土岩组合地基Soil-rock composite subgrade在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有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的地基;或石芽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或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出露的地基。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Code for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 collapsible loess regions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的公告现批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025—2004,自2004年8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4.1.1、4.1.7、5.7.2、6.1.1、8.1.1、8.1.5、8.2.1、8.3.1(1)、8.3.2(1)、8.4.5、8.5.5、9.1.1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 25—90同时废止。
2004年3月1日前言1 总则1.0.1 为确保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包括构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地基处理、施工、使用与维护。
1.0.3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物产生危害。
1.0.4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工程,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现行的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略)3 基本规定3.0.1 拟建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并应符合表3.0.1的规定。
表3.0.1 建筑物分类1当建筑物各单元的重要性不同时,可根据各单元的重要性划分为不同类别。
甲、乙、丙、丁四类建筑的划分,可结合本规范附录E确定。
3.0.2 防止或减小建筑物地基浸水湿陷的设计措施,可分为下列三种:1 地基处理措施消除地基的全部或部分湿陷量,或采用桩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或将基础设置在非湿陷性黄土层上。
2 防水措施1)基本防水措施:在建筑物布置、场地排水、屋面排水、地面防水、散水、排水沟、管道敷设、管道材料和接口等方面,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或生产、生活用水的渗漏。
强制性条文汇编目录第一篇施工质量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1)1 地基基础 (1)《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1)《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7)《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2013 (8)《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34-2004 (9)《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1-2012 (2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23)《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 (2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2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6)《复合土钉墙基坑支护技术规范》——GB50739-2011 (27)《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2011 (2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2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28)《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 (31)《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118-2011 (3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31)《载体桩设计规程》——JGJ135-2007 (32)《地下建筑工程逆作法技术规程》——JGJ165-2010 (32)2 主体结构 (33)《烟囱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78-2008 (33)《滑动模板工程技术规范》——GB50113-2005 (33)《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 (34)《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 (35)《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 (3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20204-2002(2011版) (36)《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38)《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6-2012 (4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 (42)《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GB50574-2010 (42)《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591-2010 (43)《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检测技术管理规范》——GB50618-2011 (43)《钢管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628-2010 (44)《无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及维护规范》——GB50642-2011 (45)《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755-2012 (45)《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924-2014 (45)《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46)《轻骨料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2006 (46)《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 (49)《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JGJ51-2002 (50)《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 (5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50)《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2006 (50)《建筑工程大模板技术规程》——JGJ74-2003 (50)《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2002 (51)《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JGJ82-2011 (52)《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2010 (52)《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2004 (53)《钢框胶合板模板技术规程》——JGJ96-2011 (54)《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0 (54)《清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169-2009 (54)《液压爬升模板工程技术规程》——JGJ195-2010 (54)《纤维石膏空心大板复合墙体结构技术规程》——JGJ217-2010 (55)《冰雪景观建筑技术规程》——JGJ247-2011 (55)《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256-2011 (57)《无机轻集料砂浆保温系统技术规程》——JGJT253-2011 (57)3 屋面工程 (58)《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12 (58)《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58)《坡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693-2011 (60)4 装饰装修 (61)《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10 (61)《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 (62)《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 (62)《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GB50327-2001 (65)《铝合金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76-2010 (65)《塑料门窗工程技术规范》——JGJ103-2008 (65)《建筑工程饰面砖粘结强度检验标准》——JGJ110-2008 (66)《铝合金门窗工程技术规范》——JGJ214-2010 (66)《建筑遮阳工程技术规范》——JGJ237-2011 (66)5 建筑安装 (67)《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12-2002 (67)《建筑防腐蚀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24-2010 (71)《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71)《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 (73)《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75)《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76)《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10-2002 (77)《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01-2010 (78)《建筑电气照明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617-2010 (78)《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33-2001 (79)《矿物绝缘电缆敷设技术规程》——JGJ232-2011 (81)《家用燃气燃烧器具安装及验收规程》——CJJ12-2013 (81)《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范》——CJJ143-2010 (82)6 智能建筑与建筑节能 (8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 (83)《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 (84)《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2009版) (84)《硬泡聚氨酯保温防水工程技术规范》——GB50404-2007 (85)《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 (85)《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规范》——GB50495-2009 (89)《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50606-2010 (89)《民用建筑太阳能空调工程技术规范》——GB50787-2012 (89)《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 (90)《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JGJ176-2009 (91)《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范》——JGJ203-2010 (91)《采光顶与金属屋面技术规程》——JGJ255-2012 (91)第二篇施工安全 (93)《安全帽》——GB2811-2007 (93)《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2014 (9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95)《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GB50656-2011 (105)《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B50720-2011 (106)《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统一规范》——GB50870-2013 (107)《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 (108)《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10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111)《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JGJ88-2010 (111)《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28-2010 (112)《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113)《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2013 (114)《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规程》——JGJ160-2008 (114)《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116)《建筑施工木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4-2008 (119)《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2008 (12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167-2009 (124)《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180-2009 (125)《液压升降整体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JGJ183-2009 (125)《建筑施工作业劳动保护用品配备及使用标准》——JGJ184-2009 (125)《建筑施工塔式起重机安装、使用、拆卸安全技术规程》——JGJ196-2010 (127)《建筑施工工具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202-2010 (128)《建筑施工升降机安装、使用、拆卸安全技术规程》——JGJ215-2010 (130)《建筑施工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架安全技术规程》——JGJ231-2010 (130)《建筑施工竹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254-2011 (130)《建筑施工起重吊装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276-2012 (131)《安全色》——GB2893-2008 (131)《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2008 (131)第三篇设计规范 (132)《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版) (132)《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 (134)《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45-95(2005版)即将更新 (145)《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15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157)《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161)《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 (16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 (16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166)《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 (169)《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2005 (174)《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174)《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12 (174)《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 (177)《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2011 (179)《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179)《城镇燃气技术规范》——GB50494-2009 (179)第四篇建筑设备 (180)《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规范》——GB50365-2005 (180)《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GB50738-2011 (180)《通风管道技术规程》——JGJ141-2004 (180)《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JGJ142-2012 (180)《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J173-2009 (181)《聚乙烯燃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63-2008 (181)《城镇燃气室内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94-2009 (181)《管道直饮水系统技术规程》——CJJ110-2006 (183)《建筑排水金属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27-2009 (184)《城镇地热供热工程技术规程》——CJJ138-2010 (184)《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40-2010 (184)《燃气冷热电三联供工程技术规程》——CJJ145-2010 (184)第一篇施工质量《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5.0.8 经返修或加固处理仍不能满足安全或重要使用要求的分部工程及单位工程,严禁验收。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一、基础抗滑强度。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应使用较大的桩基础,抗滑强度应大于或等于
1.5KN/m2,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
二、地基处理。
应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下水情况,进行合理地基处理,使地基处
于湿润而不潮湿的条件。
三、建筑物抗拔。
为保障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的抗拔性,需加强立柱的厚度、桩的
数量,增加承重面积,增加墙体面积。
四、抗震。
建筑物的节点需要加固,提高抗震能力,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
的抗震能力。
五、减少地震破坏。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震作用比较大,建筑物应采取加固技术,增加建筑
物的刚度,以减少地震破坏。
六、垫层及防水。
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地基润湿,应在混凝土基础上铺设防水层及垫层,以有效防止地下水的浸渍。
七、室内净水。
湿陷性黄土地区室内应安装水处理系统,确保室内用水安全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