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的地区的一些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84.00 KB
- 文档页数:4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地区是指由于黄土中具有较高含水量、较弱黏性、易于吸水膨胀等特点而导致的地基沉陷和变形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一、综合考虑地质、地貌和水文环境等因素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黄土具有较强的吸水膨胀性和较弱的抗剪强度,因此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需要综合考虑地质、地貌和水文环境等因素,以确定地基处理方案。
二、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勘察工作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包括《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黄土地基处理技术规程》(JGJ 130-2011)等。
勘察内容主要包括场地调查、水文地质勘察、钻探取样、室内试验等。
三、深入研究地质、土壤和水文特性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质、土壤和水文特性对地基处理起着重要作用。
在勘察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黄土的工程性质、含水量、含盐量、渗透系数等参数。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黄土的水分运移与变形规律。
四、确定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加固处理和排水处理两方面。
加固处理包括土体改良、加固填土、地下连续墙等措施,主要目的是增加地基的抗剪强度和抗沉陷性能。
排水处理主要是通过排水系统将地下水位降低至安全水平,减小黄土的吸水膨胀性。
五、实施地基处理过程中的监测和控制在进行地基处理过程中,需要进行监测和控制工作,包括地表沉降观测、地下水位监测、土体变形观测等。
通过实时监测和控制系统,及时了解地基处理效果,对处理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主要包括综合考虑地质、地貌和水文环境因素、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勘察工作、深入研究地质、土壤和水文特性、确定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以及实施地基处理过程中的监测和控制。
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科学有效地进行地基处理,才能保证工程的安全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在各个地区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特别注意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保证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重点探讨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的要点。
一、区域特点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区指的是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因潮湿而容易产生陷落和流失现象。
该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土壤多为黄土和粉土,湿陷性较强。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充分了解地区的地质特点和土壤结构。
二、岩土勘察要点1. 地质调查:充分了解地质构造、土层分布、地下水位等信息,为后期地基处理提供依据。
2. 土壤性质:通过取样分析,掌握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质,为地基处理设计提供依据。
3. 陷落特征:了解土地的陷落特点和程度,评估土地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三、地基处理要点1. 基础设计:根据勘察结果,设计合适的地基结构和基础形式,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地基加固:采用适当的加固方法,如搅拌桩、灌注桩、土钉墙等,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3. 排水处理:采用合适的排水系统,保证地下水排泄通畅,减少地下水对地基的影响。
4. 地基处理机械:选择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机械和设备,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四、施工管理要点1. 土地保护: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土地的保护,避免进一步的陷落和流失。
2. 质量监控: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进行施工操作,加强对地基处理质量的监控和检验。
3. 安全考虑:考虑到地基处理过程可能对周边环境和建筑物产生影响,需要加强安全管理和保障措施。
纵观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需要全面了解地区的特点和复杂性,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勘察和处理。
只有充分考虑地质、土壤、地下水等因素,合理设计地基结构,严格施工管理,才能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岩土工程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湿陷性黄土路基是一种常见的土壤工程问题,特别是在黄土地区,因为其土质状况和水文特性,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进而导致路基破坏和车辆通行的困难。
本文将介绍湿陷性黄土路基的病害原因和防护技术。
1. 土质状况湿陷性黄土的主要成分是黏土,这种土壤的含水量较高,易形成泥泞状,减小了土体的稳定性。
土壤在遇到水分时会发生体积变化,容易出现沉降、漏水和起坑等情况。
2. 环境因素自然因素是造成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包括降水、冰雪、冻融循环、温度等。
在黄土地区,由于地形、气候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导致不同地段泥土含水量和固结性差异较大,因此在设计和施工中需要充分考虑路基所处的环境和水文地质特征。
3. 过度使用和错误管理错误的管理和维护也是导致湿陷性黄土路基发生病害的原因之一。
由于黄土地区交通条件差,交通流量大,而又容易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水、温度等,因此长期的过度使用会使路基逐渐疲劳和老化。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忽略了路基的维护和管理,就容易出现路面坑洼、浸润及多种病害,并且对人员的安全也会造成威胁。
因为黄土路基湿陷性病害的缘由较复杂,且受多个因素影响,因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管理和防治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1. 选择适宜的建造方案选择适宜的建造方案对湿陷性黄土路基的防治至关重要。
针对不同地形和环境条件,确定正确的路基厚度和其他设计参数是预防病害发生的关键。
此外,使用适合黄土地区特征的地基加固材料等,可以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和强度,从而提高路基的耐用性。
2. 加强维护管理对湿陷性黄土路基进行定期的检查、维护和管理,是预防路基病害发生的非常必要的手段。
针对不同的湿陷性病害,采取不同的维护方法和方案。
如对于出现的巨坑、深沟、裂缝,应及时予以处理。
在防治路面浸润病害方面可以采用设置排水设施的方法,促进路基内部水分的排出,减少水分对路面的侵蚀。
3. 应用新型加固材料技术采用新型加固材料技术对路基进行加固和改良,可以提高路基的抗沉降能力,减少路基的波动变形,确保路基稳固。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湿陷性黄土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特点,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进行探讨。
一、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特点湿陷性黄土地区具有以下特点:1.水分敏感性强:湿陷性黄土在含水量变化时会发生体积变化,造成地基沉降、裂缝等问题;2.强风蚀性:在干燥的条件下,湿陷性黄土容易发生风蚀现象,造成地表的侵蚀;3.抗剪强度低:湿陷性黄土的抗剪强度较低,容易产生滑塌、坍塌等问题;4.土体松软:湿陷性黄土的土体较松软,需要进行地基处理来增加土体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二、岩土工程勘察在进行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地层情况: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需要了解不同地层的特点和分布,包括黄土、砂岩、泥岩等地层的厚度、分布和工程性质等;2.土体性质:需要对湿陷性黄土的含水量、压缩性、剪切性等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土体的工程性质和变形特点;3.地下水情况:需要了解地下水位、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和调控措施;4.地质构造:对地质构造、断裂带、滑坡、地震活动等地质灾害因素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三、地基处理措施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地基处理措施:1.加固处理: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桩、灌注桩、钢片桩等加固处理手段,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2.排水处理:可以采用加设排水沟、设置排水管或进行地下排水等方式,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基的湿陷性;3.土体改良:可以采用灰土加固、水泥土加固、土石方加固等手段,改善土体的力学性质和变形特性;4.地基加固:可以采用碎石填料、地基喷浆、加厚软基等方式,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5.新型地基处理技术:可以尝试利用新型地基处理技术,如岩石爆破成形、地下冻结加固等方法,改善地基的力学性质。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地区是黄土地区中的一种特殊地质类型,其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和较强的可塑性,容易发生地基沉降、裂缝和变形等地质灾害。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一地区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重点介绍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的要点。
一、岩土工程勘察要点1. 了解地质背景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质背景主要由黄土、粘性土、黏土等构成,其中黄土层较厚,含水量高,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地下水位较浅。
在进行勘察时,需充分了解地质背景,掌握地下水位、土质特性和地层分布等信息。
2. 地质勘察方法为了准确了解地下情况,需采用多种地质勘察方法,如钻孔、岩土采样、地质雷达探测等,以获取地层的物理性质和地下水位数据。
还需进行地下水水质分析,掌握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和污染情况。
3. 环境勘察湿陷性地区容易发生地层下滑和侵蚀,因此需要进行环境勘察,了解周围环境的情况,包括土地利用、河流情况、降雨情况等,以评估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4. 地震性能评价湿陷性黄土地区地震频繁,需进行地震性能评价,以评估工程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性能,为地基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二、地基处理要点1. 地基改良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关键是地基改良,通过加固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常用的地基改良方法包括土石方填筑、灰土桩、搅拌桩等,可以有效减少地基沉降和裂缝的产生。
2. 排水处理地下水位较浅是湿陷性地区的常见特点,因此需要进行排水处理,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常用的排水处理方法包括井点排水、管道排水、抽水排水等,可有效减少地基沉降和软弱地层的塌陷。
3. 地基监测地基处理完成后,需要进行地基监测,实时监测地基的沉降和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地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常用的地基监测方法包括测量法、遥感监测法、振动监测法等。
4. 技术应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需结合实际情况,科学选用适当的工程技术和材料,如高效地基加固材料、新型土工材料等,以提高地基的抗裂抗渗能力,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一、西安土质为黄土(沙质),属于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征为黄色为主要色调,含盐量较大,粉土颗粒含量较多,具有大孔性,在天然剖面上有垂直节理。
土质稳定性好,再没有遇到水的情况下,土质坚硬。
受水浸湿容易湿陷,使建筑物大幅度沉降、倾斜而影响其安全和正常使用。
湿陷性黄土是指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的湿陷变形,强度也随之降低。
这种黄土一般来说质地均匀,属大孔隙土,具有中、高压缩性,在天然含水情况下,受荷载作用即产生压缩变形,可自重或非自重湿陷。
自重湿陷性黄土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下受水浸湿后,即发生湿陷;在自重应力下受水浸湿后不发生湿陷,需要在自重应力和由外荷载引起的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才发生湿陷的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黄土产生湿陷性的原因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先从它的形状和构成来考虑。
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而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在其形成初期,季节性的少量雨水把松散的粉粒粘聚起来,而长期的干旱又使水分不断蒸发。
于是土层中的水分散失。
水中所含的盐类,如碳酸钙,硫酸钙等,在土粒表面上形成一种胶结物质,它和土粒之间由分子引力形成的水膜共同构成一个胶结骨架。
胶结骨架起到了阻止土结构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压密的作用,从而使土中出现了很多肉眼可见的多孔隙结构。
这种孔隙结构具有明显的强度,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能保持土的原始基本单元结构而形成不被破坏的能力,由于结构强度的存在,使得湿陷性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和强度特性表现出与其它土类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而且黄土由于胶结物的凝聚和结晶作用被牢固地粘结着,使其结构强度在未被破坏软化时,常表现出压缩性低、强度高等特性。
但是,当这种孔隙结构被水浸湿后。
水又溶解了里面的盐类,也就破坏了胶结骨架的结构性,使土的强度大大降低,这时由于上部荷载或自重的作用,土颗粒被挤进土结构大孔中,便出现了大量湿陷现象。
由于受水浸湿这一特定条件的不确定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特性对建筑物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性,轻者使工程结构产生裂缝或下沉,重者使结构物大幅度沉降、倾斜以致影响其安全和使用。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湿陷性黄土地区是岩土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特殊地质类型,其特点是土质较松软,含水量较高,易发生流变变形,对工程建设及地基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就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特点湿陷性黄土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其地质特点主要表现为土层较松软、含水量较高、易受水分影响而产生流变变形。
由于黄土地区的土质本身就不够坚实,再加上水分的影响,往往容易引发地基沉降、开裂等问题,给工程建设带来诸多困难。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可以为后期的工程设计和地基处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勘察内容主要包括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勘察等。
地质勘察需要详细了解地层的分布和结构,包括土层的厚度、密实度、孔隙水压力、承载力等参数;水文地质勘察则是为了了解地下水的分布、水位、水质情况等,这些对于地基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工程地质勘察则需要重点了解自然地质环境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包括构造地质、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以便在设计中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三、地基处理措施的探讨1. 土体改良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土层含水量高,土质松软,常常需要进行土体改良,以提高土体的承载能力和抗沉降能力。
常见的土体改良方法包括灌芯桩、土钉墙、人工挖孔桩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抗压能力和抗剪承载力,为工程的安全稳定提供保障。
2. 地基加固3. 地表排水地表排水是指通过排水系统,将地表积水迅速排放出去,以减少地下水位上升及土体松软化的影响。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表排水对于降低地下水位及减少地基沉降具有重要作用,是地基处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四、结语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是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对于工程建设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总结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项工程也随之得到发展。
地基处理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通过对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技术进行分析,期望能对我国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地基加固引言湿陷性黄土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具有大孔和垂直节理,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对工程建设危害性大。
因此,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规定,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受水浸湿引起湿陷,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一般在其竖向或横向采用夯实挤密的方法,使处理范围内土的孔隙体积减小,干密度增大,压缩性降低,承载力提高,湿陷性消除。
它与其它类土的地基处理为了提高强度和减小压缩性的目的不完全相同,故其它类土的地基处理方法,对湿陷性黄土地基不一定适用。
同样,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对其它类土地基也不一定适用。
一、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征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征为松散多孔性、垂直大孔性和土颗粒遇水时凝聚力降低甚至消失,这些特性即是黄土发生湿陷的主要内部因素,湿陷的外部条件为压应力和水。
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地基处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善土的结构和性质,减少土的渗透性以及压缩性,最大限度的避免发生湿陷性。
目前道路上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强夯法、垫层法、挤密灰土桩法和深层搅拌法等。
通过对这几种路基处理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对比之后发现强夯法是最适合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方法。
二、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原则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和经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积累,归纳起来其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这种方法对于湿陷性黄土厚度较小时才容易达到。
常用的方法有垫层法、强夯法、挤密法等,常用于甲类建筑。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路基处理关键词:黄土;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垫层法;冲积碾压法;强夯法;挤密法黄土在我国分布极广,面积达440680平方公里,具有湿陷性的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三。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公路建设,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路基湿陷,保证公路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湿陷性黄土的性质湿陷性黄土,是指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主要为晚更新世马兰黄土(Q3)、全新世黄土状土(Q4)。
它除了具备黄土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其它特点:含有大量的粉土颗粒、一般占50%以上;具有肉眼可见的孔隙,孔隙比≥1.0,呈松散多孔的结构状态;天然剖面具有垂直节理;富含碳酸盐、硫酸盐等水溶盐。
压力和水是黄土产生湿陷的外部条件。
根据试验,当湿陷系数δs≥0.015时,定为湿陷性黄土;当累计自重湿陷量Δzs≥7cm时,定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2.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处理2.1垫层法。
将基底以下湿陷性土层全部挖除或挖至预计的深度,然后以灰土或素土分层回填夯实。
垫层厚度一般为1.0~3.0m。
它消除了垫层范围内的湿陷性,减轻或避免了地基因附加压力产生的湿陷,可以使地基的自重湿陷表现不出来。
这种方法施工简易,效果显著,是一种常用的地基浅层处理或部分湿陷性处理方法,经这种方法处理的灰土垫层的地基承载力可达到250KPa(素土垫层可达180KPa),且有良好的均匀性。
2.2冲击碾压法。
冲击碾压是压实技术的新发展,冲击压路机由牵引车带动非园形轮滚动,多边形滚轮产生的势能与行驶的动能相结合,沿地面进行静压、搓揉、冲击的连续冲击碾压作业,形成高振幅、低频率的冲击压实作用。
高能量冲击力周期性连续冲击地面,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向下具有地震波的传播特性,产生的冲击碾压功能,可使地下土层的密实度增大,达到压实的目的。
冲击压路机对于土基表面进行冲击作用,冲击滚轮运转一周共有三次压实、三次冲击作用,一周内对任一点冲击次数的概率为1/6,采用冲击压路机碾压6遍为一作业循环。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总结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特性,会对结构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使结构物大幅度沉降、开裂、倾斜,甚至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
因此,在黄土地区修筑桥涵等结构物时,应对湿陷性黄土地基有可靠的判定方法和全面的认识,并采取正确的工程措施,防止或消除它的湿陷性,这个过程称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湿陷性土包括湿陷性黄土及具有湿陷性的碎石土、砂土和其他土。
湿陷性土的特点是当其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
但受水浸湿后,在上覆土层的自重应力或自重应力和建筑物附加应力作用下,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并发生显著的附加下沉,其强度也随着迅速降低。
湿陷性土主要由湿陷性黄土组成。
湿陷性黄土是指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
常用的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有、素土桩挤密法、浸水处理等。
可根据地基湿陷类型、等级、结构物要求等条件选用。
灰土或素土垫层将基底以下湿陷性土层全部挖除或挖到预计的深度,然后用灰土(三分石灰七分土)或素土(就地挖出的黏性土)分层夯实回填,垫层厚度及尺寸计算方法同砂砾垫层,压力扩散角φ对灰土采用30°,对素土采用22°。
垫层厚度一般为1.0~3.0m。
它消除了垫层范围内土的湿陷性,减轻或避免了地基因附加应力产生的湿陷,如将地基持力层内σh+γh≥Phs的部分挖除,采用垫层,可以使地基的非自重湿陷消除。
它施工简易,效果显著,是一种常用的地基浅层湿陷性处理或部分处理的方法。
施工时必须保证工程质量,对回填的灰土、素土层,应控制其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
重锤夯实及强夯法重锤夯实法能消除浅层的湿陷性,如用15~40kN的重锤,落高2.5~4.5m,在最优含水量情况下,可消除在1.0~1.5m深度内土层的湿陷性。
强夯法根据国内使用记录,在锤重100~200kN,自由下落高度10~20m,锤击两遍,可消除4~6m范围内土层的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的危害及施工防治措施要点湿陷性黄土的危害黄土湿陷是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变形,也可导致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危害较大:会造成构筑物倾斜,房屋墙身破坏,梁柱等承重结构开裂等。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对建筑物地基需要采取处理措施,以减小湿陷性黄土地基因浸水而引起的湿陷变形,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减少后期的维保费用。
另外对道路工程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遇水后的不均匀沉降,引起市政道路大面积的开裂,下沉影响道路的施工质量和行车安全。
防治措施为防止黄土地基受水浸而湿陷,可采用垫层法,强夯法,冲击压实法,素土桩挤密加固法,换填等措施加固,提高土层承载力,减少下沉,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施工方法分析如下。
1.换填为调整地基土的均匀性及扩散附加应力和提高地基承载力并消除粉砂②层的湿陷性,在取土场对棕红色粉砂取样进行重型击实试验,棕红色粉砂的最大干密度为2.06~2.09g/立方厘米,最佳含水量为6.5%~7.5%。
将地基土保持最佳含水量,经碾压密实后,防渗效果好,强度可大幅度提高。
故采用分层碾压换填法进行地基处理,换填厚度不宜小于1.0 ~1.5m,压实系数不小于0.95,碾压回填之后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可按180KPa 考虑,经过碾压回填后,地基土的湿陷性可以得到显著的改善。
分层碾压回填施工要求。
(1)采用不小于15t的振动压路机。
(2)换填材料采用本场地内广泛分布的洁净的棕红色粉砂。
(3)确保控制在最佳含水量上下。
(4)每层压实厚度不大于0.3m。
(5)碾压回填方案为基底下挖至设计处理深度后,对基底洒水直接碾压,然后再按照分层碾压回填的要求进行。
(6)雨季施工时需做好相关施工措施。
2.强夯对于中等~强烈湿陷区域,对于重要建筑物应全部消除地基的湿陷性,处理深度为自重湿陷性地基应处理基础底面以下的全部湿陷性土层。
为了提高地基承载力和降低土层压缩性采用强夯法进行。
强夯法施工的优点和效果:施工工艺、设备简单,易操作和控制,工程造价低等诸多优点,是目前最为常用和最为经济的深层地基处理方法之一。
三门峡地区湿陷性黄土结构体特性分析三门峡地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一部分,该地区的土壤主要是由黄土构成的。
黄土是一种典型的风化土壤,具有较高的膨胀性和收缩性,因此容易形成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结构体是指在湿润条件下,由于土体内部吸水膨胀而导致地表或建筑物出现下沉、变形等现象的黄土土体。
本文将对三门峡地区湿陷性黄土结构体的特性进行分析。
首先,三门峡地区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性是具有较强的吸水性。
由于黄土中高含量的黏土矿物,其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孔径大小,因此能够吸水乳胶,造成土体体积膨胀。
当土体吸水膨胀时,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导致地表或建筑物产生变形或破坏。
因此,在三门峡地区,黄土的吸水性是造成湿陷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三门峡地区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比较松散。
由于黄土的风化作用较为充分,土体中的颗粒粒径较大,结构比较松散,容易发生膨胀和收缩。
当土体吸水膨胀时,由于结构松散,土体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导致地表或建筑物发生下沉和变形。
因此,土体结构的松散性也是造成湿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三门峡地区湿陷性黄土在干湿变化时的体积变化较大。
由于黄土的含水量对土体的体积有很大影响,当土体在干湿变化时,容易产生体积变化。
当土体吸水时,土体体积膨胀;而当土体失水时,土体体积收缩。
这种干湿变化导致土体的体积变化较大,容易引发地表或建筑物的下沉和变形。
最后,三门峡地区湿陷性黄土的稳定性较差。
由于黄土的结构比较松散,土体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形和破坏。
在三门峡地区的地质构造较为特殊,地震、降雨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这些外部因素易导致湿陷性黄土结构体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三门峡地区湿陷性黄土结构体的特性主要包括具有较强的吸水性、结构比较松散、在干湿变化时体积变化较大、稳定性较差等。
针对这些特性,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土体的湿陷性,保障地区的建筑物和交通设施的正常使用。
土方施工中几种地区特殊土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1.1 湿阳性黄土1.现象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建(构)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水(雨水,生产、生活废水)的不一致程度的浸湿后,地基常产生大量不均匀下沉(陷),造成建(构)筑物裂缝、倾斜甚至倒塌。
2.原因分析湿陷性黄土又称大孔土,与其他黄土同属于粘性土,但性质是完全不一致的,它在天然状态下,具有很多肉眼可见的大孔隙,并常夹有由于生物作用所形成的管状孔隙,天然剖面呈竖直节理,具有一定抵抗移动与压密的能力。
它在干燥状态下,由于土质具有垂直方向分布的小管道,几乎能保持竖直的边坡。
但它受水浸湿后,土的骨架结构迅速崩解破坏产生严重的不均匀沉陷,因此使建筑物也随之产生变形甚至破坏。
3.预防措施(1)换土法:将湿陷性黄土挖去一层(厚约1.0~3.0m),用原土或者灰土再分层回填夯实,夯实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或者规范规定。
夯实后,土的孔隙减小,湿陷性降低。
(2)重锤夯实法;使用重2.0~3.0t的截头圆锥体钢筋混凝土夯锤,起吊4.0~6.0m高自由下落夯击土层,一夯换一夯,使土层密实度提高,夯实范围每边应超出基础宽不小于0.6m,适于消除1.0~2.0m厚的土层湿陷性。
使用重锤夯实回填土地基时,应分层进行,每层虚铺土厚度通常相当于锤底直径,夯击遍数应通过试夯确定,试夯层数不宜少于二层,土的含水量通常操纵在相当于塑限含水量±2%较合适。
(3)强夯法:用8~16t的重锤,从6~20m高自由落下夯击土层,以提高地基承载力,适于消除5~8m厚的土层湿陷性。
(4)灰土挤密桩法;基底设灰土挤密桩,处理宽度每边超出基础宽0.5m,桩顶设不小于0.5m厚的灰土垫层,可挤密地基土,提高承载力,消除5~10m厚土层的湿陷性。
(5)做好排水防水;做好建筑场地周围的排水、防洪设施,建筑场地应有不小于2%的坡度,防止雨水浸泡基坑,建筑物周围散水应适当加宽(做成1.2~1.5m),并设隔水层。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地区是中国西北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质条件,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地质特点和湿陷性黄土的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
下面将就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岩土工程勘察要点1. 了解地质背景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首先要了解该地区的地质背景,包括地层分布、岩土特性、地下水情况等。
湿陷性黄土地区常常存在土层松软、含水量高的特点,容易发生塌陷和变形,因此地质条件的了解对于后续的工程设计和地基处理非常重要。
2. 地层勘测和取样在勘察中,需要对地下地层进行详细勘测,并取样送检。
通过对地下地层的勘测和分析,可以了解到地层的性质和特点,为后续的地基处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3. 地下水位和水文地质调查湿陷性黄土地区地下水位通常较浅,对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勘察中要重点关注地下水位的情况,进行水文地质调查,了解地下水的来源和分布情况,为后续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4. 地质灾害和地基稳定性评价湿陷性黄土地区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如塌陷、滑坡等,因此在岩土工程勘察中需要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价,确定工程地基的稳定性,并制定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
5. 地下管线和地下设施勘察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还需要对地下管线和地下设施进行详细的勘察,了解其分布和情况,避免在施工中对其造成损坏,从而影响工程的进行。
二、地基处理要点1. 土质改良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首先需要考虑土质改良的措施。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加固土体、改良土质等方式,提高土壤的抗压强度和稳定性,降低地下水位对土壤的影响。
2. 基础设计在进行地基处理时,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基础形式和尺寸,确保基础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同时还需要考虑基础与地面的连接方式、支撑形式等细节问题,为工程的施工和使用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
3. 排水设计由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地下水位较浅,容易对土壤和地基构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排水设计。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一、引言湿陷性黄土地区是指在该地区出现的一种特殊的黄土,该黄土在遇水后会发生明显的膨胀和收缩现象,使得地面产生裂缝,建筑物和道路易受影响。
在这种地区进行岩土工程建设,必须认真了解其特点,并采取有效的地基处理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
二、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特点1. 膨胀性:湿陷性黄土在遇水后会发生膨胀现象,膨胀系数较大,地面易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
2. 收缩性:干燥时,湿陷性黄土会出现明显的收缩现象,地面容易产生裂缝。
3. 雨季和旱季的影响:雨季时,黄土吸水膨胀,地面易松动,旱季时,黄土失水收缩,地面易出现裂缝。
4. 荷载承受能力较差:由于膨胀和收缩的影响,湿陷性黄土的承载能力较差,难以承受大型建筑物和道路的荷载。
三、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1. 建立工程地质模型:通过对地质资料的分析和现场勘察,建立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质模型,明确地质构造、地下水情况和岩土层分布情况。
2. 地基勘察:采用地球物理探测和现场勘察方法,确定地基承载能力、地下水位和土壤的物理力学特性,为后续的地基处理提供依据。
3.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根据勘察结果,编制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描述地质情况、地基条件和地基处理建议,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数据和建议。
四、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措施1. 地基处理原则: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特点,地基处理应遵循“加固、排水、防护、变形控制”的原则,以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和减小地基变形。
2. 地基处理方法:(1) 地基加固:采用灌注桩、钢筋混凝土桩等方法,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2) 地基排水:采用排水沟、排水管等方法,降低地下水位,减小黄土的膨胀和收缩。
(3) 地基防护:在地基表层增加混凝土或沥青层,防止地面发生裂缝和坑洼。
(4) 变形控制: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橡胶支座等变形控制装置,减小地基变形引起的损害。
五、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的质量控制1. 施工质量检查:施工单位应按照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设计要求,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地基处理工程的施工,确保材料质量和施工工艺符合要求。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属于半粘土性土壤,因其具有较低的工程性能而被广泛认识。
在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中,湿陷性黄土的存在意味着需要特别注意一些要点。
本文将介绍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中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以便于相关工程师和设计师处理此类问题。
1. 勘察要点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需要特别关注以下问题:(1)湿陷特征:湿陷性黄土的特征是容易发生变形和沉降,经常会出现路面沉降、建筑物下沉等问题。
因此,应该特别关注土体的压缩变形性质,包括土样的初生压缩指数和固结指数等。
(2)水分含量:湿陷性土壤的特征是水分含量高,一般在自然状态下水分含量达到70%以上。
因此,在勘察过程中要进行现场含水率测试,以便于评估土体的工程性质。
(3)土体结构:湿陷性黄土通常具有疏松的结构,而且土颗粒含有较高的颗粒分形指数和粒度分形指数。
因此,在勘察过程中应该进行颗粒形态和颗粒大小的测试。
(4)含盐量:一些湿陷性黄土地区含盐量较高,这会影响土体的稳定性。
因此,在勘察过程中需要进行含盐量测试,以便于采取相应的措施。
2. 地基处理要点(1)加固和增强:湿陷性黄土的主要问题是弱的荷载承载力和沉降,因此需要采取加固和增强措施。
常见的措施包括钢筋混凝土桩、灰土桩、土钉墙、挖孔桩等。
(2)排水处理:湿陷性黄土的主要原因是水分含量过高,因此一些排水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常见的排水措施包括水平排水、垂直排水和地下水位降低等。
(3)防止液化:由于湿陷性黄土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液化,因此需要采取一些防止液化措施。
常见的防止液化措施包括排水降水、土工格栅和地基加强等。
(4)潜水面和带护坡:由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潜水面浅,因此有必要进行潜水面处理。
在一些多雨地区还需要进行带护坡处理,以便于防止坡面滑坡和坍塌。
3. 安全要点(1)工程安全: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易受地震、风灾、洪水等自然灾害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恰当的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
湿陷性黄土分布的分析湿陷性黄土分布的分析3.1 研究区黄土的工程地质特征为研究湿陷性黄土在陇东地区的分布,在陇东地区黄土塬、梁、峁以及河谷阶地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试样60个(图3-1)。
统计每个采样点所处的地貌单元类型,并分析其工程地质特征(表1),为研究湿陷性黄土的分布规律做铺垫。
图3-1 取样位置表1 陇东地区试样点特征3.2 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孔隙比、天然含水量和液、塑限是影响黄土湿陷性的重要因素,而湿陷性系数δs又是判定黄土湿陷性的重要指标。
因此,测定试样的孔隙比、天然含水量液、塑限和湿陷性系数δs至关重要。
分别做试样的孔隙比、天然含水量和室内压缩性试验,每组试样分三份做平行试验取其平均值,得出每组试样的孔隙比、天然含水量和湿陷性系数δs。
表2 试样试验结果结合上述试验得出的基本数据,可以发现一定的规律。
陇东地区地貌单元主要有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和河流谷地。
黄土塬在河道川以南,黄土梁和黄土峁在河道川以北,在黄土塬发育有2m后的全新世黄土。
马兰黄土深度大约为12m,马兰黄土下伏约为5m厚的古土壤。
黄土梁和黄土峁区具有5m厚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的深度和厚度变化很大,最深能有15m。
黄土塬区孔隙较为发育,孔隙比较大,塬面完整处天然含水量较多,液、塑限比较高,湿陷性系数较大,黄土梁、峁区空隙比很大,天然含水量较少,湿陷性也较小,河谷阶地上天然含水量很高,孔隙比较小,,湿陷性系数偏大。
而这些湿陷性系数的大小分布规律主要是受土的含水量和孔隙比指标的影响。
3.1.1 天然含水量黄土的湿陷性随着天然含水量的增高而降低。
天然含水量的大小与降水量、入渗量、蒸发量和地下水位有关。
陇东地区降水量少,而且降水集中,入渗量少,黄土含水量少,但雨季含水量增加,黄土的湿陷性减弱。
黄土的孔隙比越大,黄土的湿陷性就越强,在黄土骨架中的颗粒之间,形成的大量孔隙,对黄土的湿陷性有着严重的影响。
黄土的含水量与区域地形地貌、降雨量和黄土颗粒成分有关。
湿陷性黄土区给排水
湿陷性黄土区给排水
湿陷性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土壤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土壤。
分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和自重湿陷性黄土,前者在大于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包括附加压力和土自重压力)受水浸湿发生湿陷;后者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会发生湿陷。
在湿陷性地区设计给排水工程时,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避免发生事故,不仅要考虑防止管道和构筑物的地基因受水浸湿而引起沉降的可能性,而且要考虑防治因给排水管道和构筑物漏水而使得附近建筑物发生湿陷的可能性。
设计过程中要按照GB50025-200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的规定,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程度,建筑物的类别,地基处理措施,地下水位变化情况,以及施工、维护、使用等条件,因地制宜,综合考虑,采取合理措施。
湿陷性黄土评价
黄土的湿陷性应按室内单轴浸水压缩试验,在一定压力下测定的湿陷系数判定。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程度可以根据湿陷系数分为三种:
当0.015≤δs≤0.03为轻微湿陷性;
0.03≤δs≤0.07为中等湿陷性;
δs>0.07为强烈湿陷性。
通过自重湿陷系数δzs来判断:
δzs<0.015,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δzs≥0.015,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建筑场地分为: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和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见《建筑给水排水》表11-1。
根据建筑物地基受水浸湿的可能性大小,建筑物的重要性以及建筑物在构造上和使用上对不均匀沉降有限制的严格程度将建筑物分为甲乙丙丁四类。
建筑物防护范围
防护距离指的是防止建筑物地基受到管道或水池等渗漏影响的最小距离,建筑物周围防护防护距离以内的区域成为防护区域。
埋地管道、排水沟、雨水明沟和水池等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距离,可以参考《建筑给水排水》表11-3的规定,否则要采取与建筑物相应的防水措施。
各类建筑物与新建水渠之间的距离,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得小于12m。
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得小于湿陷性土层厚度的3倍,并不应小于25m。
建筑工程设计措施
分为3类:地基处理措施;防水措施;结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