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因素现场检测及控制-噪声
- 格式:ppt
- 大小:7.30 MB
- 文档页数:139
防止职业危害(粉尘噪音)的综合措施防止职业危害(粉尘、噪音)的综合措施预防职业病.防止职业危害一、什么就是职业危害因素、职业病1、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生产劳动或者其他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各种有害因素的总称。
本企业主要职业危害来自露天作业环境中的紫外线照射和寒冷天气对人体的伤害,人孔内的有毒、有害气体等。
2、职业病,本企业就是指施工作业人员在紫外线照射、人孔内的有害、有毒气体等有毒因素产生职业危害因素引发的疾病。
二、预防噪音三个措施1消除和减弱生产中的噪声源;○2掌控噪音的传播;○3加强个人防护。
○三、强化职工卫生宣传教育,提升职工卫生意识。
1根据危害的性质、环境条件等有针对性发给作业人员有效的防护用○品、用具。
电焊作业的辅助人员,必须配戴有色护眼睛,以避免电光性眼炎;在噪音环境下作业人员必须戴护耳塞;从事有粉尘作业人员戴纱布口罩或过滤式防尘口罩;专门从事有机溶剂、腐蚀剂和其它损毁皮肤的作业,应当采用橡皮或塑料专用手套。
2对从事粉尘、有毒作业人员,工作下班后,必须淋浴后,换上自己○的服装,以避免工人头发和衣服上的粉尘、毒物、电磁辐射物送回家中,危害家人身心健康。
3教育工人不能在有害作业场所吸烟,吃食物,饭前班后必须洗手,○洗手、防范有害物随着食物步入人体内。
4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对有害作业场所每天搞好清洁卫生。
○5定期对有毒作业职工展开健康检查,辨认出存有不适合某种有毒作业的疾病○患者,应及时调换工作岗位。
6秉持文明施工,维持现场清洁卫生,以免尘土飞扬。
○四、水泥除尘措施在搅拌机出料口加装胶皮护罩,堵住粉尘置之不理,在煮料筒上方加装吸尘舱盖,将煮料筒进料口舞动的粉尘抽走。
对木工加工机械的上方安装吸尘罩,使木工作业的粉尘浓度降至2mg/m2以下。
五、防毒1现场电焊作业必须在绝对优势方向操作方式,以增加锰烟尘的危害。
○2加强个人防护措施,戴口罩,穿工作服,戴手套等。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一、总则为了确保企业生产过程中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环境的安全与卫生,有效防备和掌控职业危害因素的产生和发展,订立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职工。
每个员工都有责任遵守本制度,公司将为员工供应必需的安全保障和培训,以防范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健康带来的潜在风险。
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1.公司将建立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体系,对工作场合的空气、噪声、振动、辐射、化学物质等影响员工身体健康的危害因素进行监测。
2.监测将定期进行,监测频率依据工作岗位的特性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调整。
3.监测内容包含但不限于:空气质量、噪声、振动、辐射、化学物质等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浓度变动趋势、暴露时间等。
4.监测工作由专业监测人员负责执行,监测结果将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员工。
三、职业危害因素评价1.公司将进行职业危害因素评价,对各类职业危害因素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定量分析其对员工健康的影响程度。
2.职业危害因素评价包含但不限于:危害程度评估、暴露风险评估、健康效应评价等。
3.评价结果将作为订立职业危害防控措施的依据,确保员工健康和生产环境的安全。
四、职业危害因素管控1.员工职业危害因素暴露防控责任由公司与员工共同承当,公司将为员工供应必需的防护设施和培训。
2.公司将建立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包含但不限于:供应个人防护装备、建立防护设施、开展岗位培训等。
3.员工在操作过程中必需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严禁私自改动或不使用防护设施。
4.员工如发现职业危害因素超标或有其他安全隐患时,应立刻向上级汇报,并采取临时措施减少危害。
5.各部门负责人应定期检查岗位防护设施的完好性和员工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的情况,并及时修复或更换有缺陷的设备。
6.公司将定期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管控效果的评估,调整防护措施并确保其有效性。
五、培训与教育1.公司将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安全培训,确保其了解工作岗位的职业危害因素及相关防护知识和操作要求。
2.公司将定期组织职业危害因素防护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本领。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与控制措施周转房项目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与控制措施以下是周转房项目中主要工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1.挖掘机、推土机工作人员: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驾驶室内的密闭空间、高温、全身振动、粉尘和噪声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设置空调、减振处理、使用耳器、防尘口罩和热辐射防护服,同时进行简易体检和入场教育。
2.护机、铲运机工作人员: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噪声、粉尘、高温和全身振动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使用耳器、防尘口罩、热辐射防护服和防尘口罩,同时进行简易体检和入场教育。
3.安清槽工、护耳器、防尘口罩、热辐射防护服、全帽、防震动手套、入场教育。
4.安修、护坡工、护耳器、防尘口罩、热辐射防护服、全帽、防震动手套、入场教育。
5.土石方工程人员: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噪声、粉尘和高温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使用耳器、防尘口罩、热辐射防护服、安全带和入场教育。
6.降尘、清扫工: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噪声、粉尘和高温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使用防尘口罩、护耳器、热辐射防护服、安全带和入场教育。
7.安打桩工: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粉尘、噪声和高温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使用防尘口罩、护耳器、热辐射防护服、安全带和入场教育。
8.安降水工: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噪声、粉尘和高温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使用防尘口罩、护耳器、热辐射防护服、安全带和入场教育。
9.降水工程人员: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噪声、粉尘和高温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使用防尘口罩、护耳器、热辐射防护服、绝缘手套、绝缘鞋、安全带和入场教育。
10.砌筑工程人员: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高温和高处作业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使用防尘口罩、护耳器、热辐射防护服、安全帽、安全带和入场教育。
11.石工: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粉尘、噪声和高温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使用防尘口罩、护耳器、热辐射防护服、安全帽、安全带和入场教育。
12.混凝土制品工人: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粉尘、噪声和高温等。
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职业病是指由于长期接触或从事其中一种职业而引起的疾病,不仅严重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保障工人的健康和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对工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对工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的检测评价报告,详细介绍了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以及相应的建议措施。
一、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1.物理因素根据对工业场所的物理因素进行检测,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噪声:部分作业场所的噪声超过了国家标准,对工人的听力造成了潜在的危害。
-振动:一些机器设备的振动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化学因素在工业场所的化学因素检测中发现以下问题:-有机溶剂:一些工作区域的有机溶剂浓度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危害。
-金属粉尘:一些工作区域的金属粉尘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和肺部产生潜在危害。
3.生物因素在工业场所的生物因素检测中发现以下问题:-高浓度细菌:一些区域的细菌数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和皮肤产生危害。
-高浓度真菌:一些区域的真菌数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和皮肤产生潜在危害。
二、建议措施1.物理因素控制措施-采取隔离措施:对超标的噪声源进行音屏障的设置,减少噪声的传播。
对会产生振动的机器设备进行隔离或减振处理,降低振动的强度。
-佩戴个人防护设备:对于受到影响的工人,应提供合适的耳塞和耳罩,保护听力。
同时,提供护腰带等个人防护装备,减少腰部受振动的危害。
2.化学因素控制措施-加强通风设备:对受到有机溶剂影响的区域,增加通风设备,保持空气流通,降低有机溶剂浓度。
对金属粉尘比较严重的区域,增加排风量,减少粉尘浓度。
-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对于接触有机溶剂和金属粉尘的工人,应提供合适的呼吸器具和防护眼镜、手套等装备,减少化学物质对身体的直接接触。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1. 物理因素:如噪声、振动、电磁辐射、高温、低温、高湿度等。
可导致听力损害、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控制措施包括通过加装隔音设备、进行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耳塞、护目镜等。
2. 化学因素:如有害气体、毒性物质、粉尘、有害物质等。
可导致中毒、损害肝脏、肺部等。
控制措施包括加强通风换气、隔离有害物质、佩戴防护装备等。
3. 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霉菌等。
可导致传染病。
控制措施包括加强卫生管理、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做好职业暴露监测等。
4. 人体姿势和劳动强度:如长时间站立、坐姿不当、高度重复工作等。
可导致骨骼肌肉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控制措施包括改善工作姿势、配备辅助设备、定期休息等。
5. 精神压力和工作环境因素:如工作压力大、工作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等。
可导致心理疾病、身心疲惫等。
控制措施包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组织心理辅导、提供健康的员工关系等。
在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方面,生产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通过向员工提供必要的安全教育,使他们了解职业病的危害、防护知识和方法,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强化个人防护措施: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面具、手套、护目镜等,确保员工在工作中佩戴并正确使用。
3. 加强作业环境监测:定期对工作场所的空气质量、噪音等进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 定期体检和职业危害监测:根据相关法规要求,对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并进行职业危害监测,及时发现和防治职业病。
5. 优化工作流程和设备: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和引进先进设备,减少职工长时间高强度的重复劳动,降低职业病发生的风险。
6. 加强职业病预防控制:建立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加强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包括职业病的诊断、治疗与监测等。
7. 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估:对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关的控制措施,确保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指标职业病是由于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因素引起的一类特殊疾病。
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可能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危害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心理等因素。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我们需要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和控制。
本文将从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心理等方面介绍职业病的危害因素及其相应的指标。
一、物理因素1. 噪声:噪声是一种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导致听力损伤、神经衰弱等问题。
指标包括噪声级、频率、持续时间等。
2. 振动:振动主要来自于机械设备、工具的运转,长期暴露于振动环境中会引起手臂、手腕、腰椎等部位的损伤。
指标包括振动频率、加速度、持续时间等。
3. 辐射: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常见的有电磁辐射和紫外线辐射。
长期接触辐射会导致皮肤病、白血病等。
指标包括辐射强度、频率、剂量等。
二、化学因素1. 有机物:有机物包括挥发性有机物、有毒有害物质等,长期暴露会导致中毒、呼吸系统疾病等。
指标包括浓度、接触时间、容许浓度等。
2. 无机物:无机物包括金属、酸碱、气体等,长期接触会引起中毒、肺部疾病等。
指标包括浓度、接触时间、容许浓度等。
3. 有害粉尘:有害粉尘主要来自于建筑、矿山、化工等行业,长期吸入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指标包括粉尘浓度、粒径、接触时间等。
三、生物因素1. 病原体: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长期接触会引起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指标包括病原体浓度、接触时间、传播途径等。
2. 生物气溶胶:生物气溶胶主要来自于动植物的体液、排泄物等,长期暴露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指标包括气溶胶浓度、微生物种类、接触时间等。
四、社会心理因素1. 工作强度:工作强度指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长期超负荷工作会导致身心疲惫、抑郁等问题。
指标包括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速度等。
2. 工作压力:工作压力是指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因素,包括工作目标、工作环境、工作关系等,长期承受过大的工作压力会引起心理问题。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1.物理因素控制措施: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温度等。
对于噪声和振动,在施工或生产现场可以通过隔离噪声源或振动源来减少噪声和振动的传播,同时职工可以配备个人防护设备如耳塞或耳罩来减少噪声对耳朵的伤害。
对于辐射,可以加装屏蔽罩或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减少辐射的暴露。
对于温度,可以控制环境温度或选择合适的工作服装进行防护。
2.化学因素控制措施:化学危害因素包括有毒气体、酸碱、有毒物质等。
对于有毒气体的防护,可以提供合适的通风设备或导入新鲜空气以稀释有毒气体的浓度。
对于酸碱和有毒物质,可以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防毒面具等,同时确保工作场所有清晰可见的标示和警示符号。
3.生物因素控制措施:生物因素包括病原菌、病毒、真菌等。
在医疗、实验室等环境中,应建立相应的防护设施如生物安全柜、防护服等,同时对职工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对生物危害的认识和防护措施的采取。
4.人体工效学控制措施:人体工效学是研究人体与工作环境的适应关系,通过合理设计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减少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例如,合理设置工作台高度、椅子高度、电脑显示器高度等,以减少颈椎、腰椎等部位的负担,提高工作舒适度。
同时,提供工作间隔或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造成疲劳。
5.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毒物、放射物质、噪声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对于粉尘,可以通过湿式除尘、通风系统和个人防护装备来减少粉尘的吸入。
对于毒物,可以采取局部通风、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装备来减少毒物的接触。
对于放射物质,可以设置屏蔽和隔离装置来减少放射物质的暴露。
对于噪声,可以采取隔音措施和个人防护装备来减少噪声对听觉系统的损害。
综上所述,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的目标是减少职工受到危害的可能性,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针对不同的职业危害因素,可以采取适当的防护和控制措施,包括物理因素的隔离和个人防护、化学因素的通风和防护装备、生物因素的防护设施和培训、人体工效学的合理设计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