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 格式:docx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5
子宫内膜癌诊疗规范一、概述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好发于老年女性,主要是绝经后妇女或围绝经期妇女,约占全部子宫内膜癌病例的75%以上。
子宫内膜癌中位发病年龄为60~65岁,绝经前妇女患子宫内膜癌的比例<25%,而年龄<40岁的患者则更少。
但是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绝经前的女性发病率逐渐增加。
二、诊断1.症状和体征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症状是异常子宫出血,少数患者以阴道排液为首发症状。
盆腔检查发现早期子宫内膜癌常无明显异常,约占40%的患者子宫体大小和性状往往正常,而子宫体增大与肿瘤扩散和伴有肌瘤或宫腔积脓有关。
2.辅助检查子宫内膜癌的辅助诊断技术包括经腹或经阴道超声、CT、MRI 及PET/CT检查等。
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查也有助于鉴别良恶性病变。
但最终确诊需要依赖病理学检查。
(1)超声检查目前比较强调绝经后出血患者进行超声检查作为初步检查,已有许多超声研究显示子宫内膜厚度<5mm者,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1%。
可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2)核磁共振成像(MRI)M R I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是其最大的优点,对分期的准确性可达83~92%。
正确率优于B超检查,也可作为常规检查方法之一。
(3)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等血清肿瘤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价值较卵巢癌低,但可有助于预示子宫外转移,并有助于判断分期、提示预后和监测复发。
三、分期表1: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FIGO,1970年修订)表2: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FIGO,2009年修订)注:腹腔冲洗液需单独报告。
四、子宫内膜癌的播散与转移子宫内膜癌发展缓慢,扩散和转移较晚,但这主要指的是Ⅰ型子宫内膜癌(也即占绝大部分的子宫内膜样腺癌);对Ⅱ型子宫内膜癌而言,扩散和转移几率较高,尤其是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高级别内膜癌和癌肉瘤,临床早期即可出现子宫外播散和淋巴结转移。
其转移途径主要有直接蔓延扩散、淋巴转移和血路播散。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要点(全文)子宫内膜癌在中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发达国家居首位。
据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中国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为10.28/10万,死亡率为1.9/10万。
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持续雌激素暴露[如卵巢排卵功能障碍,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肿瘤(无孕激素保护的雌激素替代治疗,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治疗,如他莫昔芬等)]、代谢异常(如肥胖、糖尿病)、初潮早、未育、绝经延迟、携带子宫内膜癌遗传易感基因,如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以及高龄等。
近年来,由于高脂高热饮食和低运动量生活方式的影响,子宫内膜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约有70%的子宫内膜癌诊断时肿瘤局限于子宫体,属临床早期,预后较好。
部分患者可能因忽略早期不规则阴道流血和阴道排液等症状而失去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
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与发病年龄、分期、肿瘤的分化程度、病理学类型有关,高龄、分期晚、低分化的患者预后更差。
临床上可将子宫内膜癌分为型和型(Bokhman分型),型为激素依赖型,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样癌为主,预后较好;型为非激素依赖型,主要包括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等,预后较差。
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和放化疗。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开展,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在子宫内膜癌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此外,基因检测的广泛应用,不仅为Lynch综合征等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提供依据,更为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和靶向药物的选择提供指引。
1 遗传咨询与干预子宫内膜癌绝大部分为散发性,但约有5%的患者为遗传性子宫内膜癌。
1.1 子宫内膜癌患者Lynch综合征的筛查在条件允许时,建议对所有子宫内膜癌患者行Lynch综合征筛查。
在条件有限时,至少对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Lynch综合征筛查:≤60岁时诊断为子宫内膜癌。
任何年龄被诊断为子宫内膜癌,同时具有以下一个或几个危险因素:患者本人同时或先后患有Lynch综合征相关癌症;一位一级亲属在60岁或更年轻时患Lynch综合征相关癌症;病理学检查强烈提示Lynch综合征相关癌症。
子宫内膜癌怎样治疗,治疗方法子宫内膜癌是指发生在子宫内膜上的恶性肿瘤,是妇女生殖系统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
如果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子宫内膜癌可能会导致死亡。
因此,对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方法包括手术、辅助放疗和辅助化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方法,适用于早期、中期和晚期子宫内膜癌。
这种方法的目的是完全切除癌组织,并在需要的情况下切除淋巴结。
手术的方式包括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
术后组织学检查可以确诊子宫内膜癌并确定其分期。
术前一般需要完成一些必要的检查,如B超、CT等。
术中应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导并做好麻醉管理。
手术后需加强护理,注意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长期的随访也是必要的。
二、放疗放疗是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肿瘤复发和减轻症状,同时可降低复发和死亡的风险。
放疗的方式包括内、外放射治疗和回声定向放射治疗等。
内放射治疗:包括子宫腔内放疗和子宫颈放射。
子宫腔内放射治疗主要适用于早期子宫内膜癌,它可以直接作用于肿瘤部位,防止其扩散。
而子宫颈放射适用于分型为Ⅱ型的子宫内膜癌。
外放射治疗:适用于晚期子宫内膜癌或高危复发患者。
其作用是消灭患者体内癌细胞,防止癌细胞扩散。
回声定向放射治疗:是一种新型放射治疗方法,通过通过回声定向设备将剂量定位在癌组织区域进行深部放疗,减少了副作用和并发症等。
三、化疗化疗可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癌晚期、复发和转移。
其主要目的是消灭体内残余的癌细胞,从而降低复发和死亡的风险。
化疗有多种方法,如单药化疗、多药化疗、靶向治疗等。
单药化疗: 使用单种化疗药物。
多药化疗:使用两种或三种化疗药物在一定时间内交替使用,以增强治疗效果。
靶向治疗:在标靶分子的基础上,选择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由于具有较高的疗效和特异性,越来越受到了关注。
四、注意事项1.尽早发现: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治愈的关键,需要积极开展常规的专业检查和筛查。
宫颈癌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由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发布的常见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滋养细胞肿瘤、子宫肉瘤、外阴癌、阴道癌)诊治指南,将自本期开始连续刊登。
1990年由原国家卫生部委托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和中国抗癌协会编写了第一版妇科恶性肿瘤诊治指南,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又分别于1999年和2005年编写了第二版和第三版指南。
本指南是由国内妇科肿瘤学家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结合目前国内诊治现状,并借鉴国外相关指南共同讨论制定的第四版,其意义在于规范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指导临床实践,以提高我国妇科临床肿瘤医师的诊治水平。
宫颈癌是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的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每年有新增病例53万,约25万女性因宫颈癌死亡,其中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的80%。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宫颈癌筛查的普及,宫颈癌发病率缓慢下降。
在中国,每年新增宫颈癌病例约14万,死亡约3.7万。
本指南适用于宫颈鳞癌、腺癌及腺鳞癌,其他特殊病理类型,如小细胞癌、透明细胞癌、肉瘤等发病率低,国际、国内尚未达成共识,本指南不包括这些少见病理类型,但可以参照本指南。
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医院的设备和技术条件以及患者的病情,国际上推荐采用最适合的符合指南的方法诊治患者。
对于病情复杂的宫颈癌,临床医师应灵活应用指南,不适用于本指南的情况下建议参加临床试验。
1 分期1.1 分期规则宫颈癌分期采用国际上统一使用的FIGO分期(见表1),其他分期作为参考。
FIGO 2009宫颈癌分期与原有分期相比,主要有以下两点不同:(1)取消了宫颈癌0期,即原位癌,将宫颈原位癌归为CINⅢ(宫颈上皮内高度病变)。
(2)将宫颈癌ⅡA期根据宫颈病灶大小分为:直径≤4cm为ⅡA1期,直径>4cm为ⅡA2期。
FIGO 2009宫颈癌分期为临床分期,2009年FIGO临床分期委员会再次强调分期原则:(1)需2名以上高年资医师共同查体,明确分期,有条件时最好在麻醉状态下行盆腔检查。
妇科常见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规范——子宫内膜癌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中华妇产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高发年龄为58~61岁;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与子宫颈癌收治率比较,已趋接近甚至超过;由于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相关因素、病理类型与分级、转移途径、预后相关因素等认识的深入,和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的问世,目前,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也趋于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为提高子宫内膜癌诊治水平和5年存活率,提出以下诊治规范;诊断一、病史不孕、未产或长期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或延迟绝经史;与雌激素水平增高相关的妇科疾病史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粒层细胞瘤,子宫内膜增生等;使用外源性雌激素史;垂体功能失调相关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家族癌瘤史,有多发癌及重复癌倾向乳腺癌,卵巢癌病史等;乳腺癌术后长期服用他莫昔芬史;有以下因素者均应视为高危人群,若有症状可立即进行分段诊刮,送组织进行病理检查:1肥胖、不育、未产、延迟绝经52岁后;2 与垂体功能失调相关的疾病:糖尿病、高血压;3 与雌激素增高有关的妇科疾病等: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颗粒细胞瘤、有子宫内膜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史和子宫肌瘤不规则出血者;4有使用外源性雌激素史者;5 有癌家族史、多发癌和重复癌倾向者乳腺癌、卵巢癌等;二、症状1.阴道出血:1 绝经后阴道出血:绝经后阴道出血,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症状,子宫内膜癌患者中,70%~75%为绝经后妇女,90%以上有阴道出血症状,绝经时间愈长而出现阴道出血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机率愈高;2围绝经期月经紊乱:约2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为围绝经期妇女; 40岁以下妇女月经紊乱或经量增多:约5%~10%子宫内膜癌患者为40岁以下的年轻妇女;2.阴道不正常排液:可为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3.下腹疼痛及其他症状:下腹疼痛可由宫腔积脓或积液引起,晚期则因癌肿扩散导致消瘦,下肢疼痛等;应重视阴道出血、排液等症状;有以上症状妇女均应考虑有无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并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三、检查1.全面查体:注意有无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2.妇科检查:排除阴道、宫颈病变出血及炎性感染引起的排液;早期盆腔检查多正常,晚期可有子宫增大、附件肿物、贫血及远处转移的体征;四、辅助检查1.细胞学涂片:阴道细胞学涂片阳性率低,宫腔细胞学涂片阳性率高;2.阴道B超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内膜厚度、肌层有无浸润、附件肿物大小及性质等;3.分段诊刮:确诊或排除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方法,并可作为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的依据;应将宫颈管刮出物及宫腔刮出物分别送活检;4.宫腔镜检查:近年来,宫腔镜检已广泛应用于宫内膜病变的早期诊断;接触性宫腔镜和放大宫腔镜下,可直接对可疑部位进行活检,提高诊断准确性,避免常规诊刮的漏诊;因使用膨宫剂时有可能引起子宫内膜癌的扩散,在选用进行辅助诊断时应予注意,以经阴道B超检查子宫内膜无明显增厚和病变;或经诊刮后活检阴性,仍有反复阴道出血的患者为宜;5.MRI、CT、淋巴造影等检查:有条件者可选用MRI、CT和淋巴造影检查及血CA125检测;五、诊断步骤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步骤, 根据分段诊刮、病理检查结果等作出诊断;分段刮宫时,应注意子宫内膜腺癌浸润、腺癌掉入宫颈管和宫颈腺癌的区别;根据病理检查结果,配合其他辅助检查进行术前临床分期;分期一、临床分期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1971年规定,于1989年10月以前,对子宫内膜癌按1971年的规定进行临床分期,见表1;对无法手术,单纯放疗者现仍采用1971年的临床分期;注:根据组织学病理腺癌分级:G1高分化腺癌,G2中分化腺癌,有部分实质区域的腺癌,G3大部分或全部为未分化癌表2 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注:组织病理学分级:G1:非鳞状或桑葚状实性生长类型为≤5%;G2:非鳞状或非桑葚状实性生长类型为6%~50%;G3:非鳞状或非桑葚状实性生长类型为>50%3.肌层厚度应和癌瘤浸润的深度同时测量;有关病理分级的注意事项:1.细胞核呈明显的非典型性,病理分级时应提高一级;2.对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腺癌和鳞状细胞癌细胞核的分级更重要;3.伴有鳞状上皮化的腺癌,按腺体成分中细胞核的分级定级;病理分型按国际妇科病理协会ISGP,1987年的规定,进行病理分型,见表3;表3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手术-病理分期步骤和治疗一、手术目的和术式的选择1.目的:1进行全面的手术-病理分期;2切除子宫及癌肿有可能转移或已有转移的病灶;2. 术式选择依据:1术前临床分期;2术中探查,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剖视子宫检查及冰冻切片检查结果;3结合患者年龄,全身健康状况,有无内科合并症等具体情况,决定术式或手术范围;二、手术分期staging laparotomy临床Ⅰ期分期步骤见图3;三、治疗选择一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治疗中应重视患者年龄和内膜非典型增生的程度轻、中、重度;年轻、未生育或要求保留子宫者,可采用激素治疗,密切随访;对40岁以上无生育要求者,若为中或重度非典型增生可切除子宫,轻度非典型增生可选用黄体酮10~30 mg/日,安宫黄体酮8 mg/日,于经前7~8天周期性用药;中度以上非典型增生则应用大剂量孕激素持续治疗甲地孕酮160 mg/日, 2个月;己酸孕酮500mg/日, 3个月;或18-甲基炔诺酮3~4 mg/日,3个月,定期诊刮,检查内膜对治疗的反应,决定是否继续激素治疗或改用手术治疗;二子宫内膜癌目前,子宫内膜癌的治疗趋于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和激素等综合治疗;应结合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和有无内科合并症等,综合评估选择和制定治疗方案;1.临床Ⅰ期:1开腹后冲洗盆腹腔NS 200ml:冲洗液进行细胞学检查; 2术式:经腹次广泛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或取样术;3有关手术范围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①次广泛子宫全切除术应包括宫颈旁组织,阴道穹窿各2 cm;②因临床I期中,多数转移为组织学转移,故如果无明显增大的淋巴结或淋巴结取样冰冻切片阴性者,原则上应进行系统淋巴结清扫术或分多区域淋巴结取样;若腹膜后淋巴结有明显增大,疑有转移可取样或进行细针抽吸检查,以明确诊断;③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范围为,上界:十二指肠2、3段,跨腹膜后血管处肠系膜下动脉分支水平;下界:腹主动脉分支处;包括:右、前、左侧及骶前4组淋巴结,共15~20个;④术中剖视子宫检查:癌瘤大小、部位、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峡部及双侧附件有无受累等均应有冰冻检查结果;2.临床Ⅱ期:1术式: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2术后治疗:根据手术分期及病理检查结果,综合评估若为高危组,术后可辅以腔内照射、外照射,或化疗、激素治疗;3合并症治疗:对老年、过度肥胖、严重内科合并症,或宫颈癌瘤过大患者,可采用放疗与手术联合治疗;先放疗后再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此可缩小手术切除范围,减少术中危险及术后并发症;此类患者分期按1971年分期见放疗部分;3.临床Ⅲ期或以上:治疗应以综合治疗为主,一般首选放疗,或经放疗后癌灶缩小后再手术;部分患者可首选手术; 1手术目的:确定诊断,行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 ,尽可能切除肉眼可见的癌瘤,达到镜下水平;2术后应用放疗,化疗和激素综合治疗:术后可立即应用化疗,防止远处转移,消灭盆腹腔残留病灶;对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如浆液性乳头状腺癌SPEC等,或已有腹主动脉淋巴结转移者,更应重视应用化疗; 3术后放疗:消除残留病灶,预防盆腔复发及阴道断端复发; 4激素治疗:孕激素可大剂量,长时间应用,对受体阳性者效果好; 抗雌激素治疗可应用三苯氧胺; 5肝、肺等单个脏器远处转移,可酌情进行介入治疗;四、辅助治疗选择辅助治疗见表4;五、放疗分为单纯放疗,术前放疗及术后放疗;单纯放疗主要用于晚期或有严重内科疾患、高龄和无法手术的其他期患者,可按临床分期进行放疗;术前放疗,主要是为控制、缩小癌灶创造手术机会或缩小手术范围;术后放疗是对手术-病理分期后具有高危因素患者重要的辅助治疗,或作为手术范围不足的补充;表4 子宫内膜癌的辅助治疗注:孕激素受体PR阳性者可加用激素治疗;中、高危组和G3者可加用静脉化疗1.单纯放疗:1 腔内照射后装高剂量率:A旁及F旁总剂量为45~50 Gy,每周1次,分6~7次完成;2体外照射:40~45Gy,6周完成;2.术前放疗:1全剂量照射:腔内加体外照射同单纯放疗,于完成放疗后2~3个月手术行单纯全子宫及附件切除术;2腔内照射:腔内照射45~50 Gy,完成照射后8~10周手术;部分性腔内术前放疗:A旁及F旁总剂量不低于20 Gy,分2~3次完成,每周1次,放疗后10~14日手术切除子宫及双侧附件;3术前体外照射:不利于腔内照射者如子宫大于10~12周,或有宫腔以外播散者;盆腔外照射剂量20Gy, 2~3周完成;或A旁及F旁剂量20Gy,每周1次,分3次完成;3.术后放疗:1术后全盆腔照射:总剂量40~50Gy, 4~6周完成;2腹主动脉旁扩大照射区:总剂量30~40Gy,3~4周完成;照射前行肾扫描定位,并加以保护若术前已行体外放疗,应减少术后照射剂量;3术后腔内放疗:手术范围不够;有癌瘤残存,或疑有癌瘤残存者,可于手术后2周行腔内放疗,总剂量10~20 Gy,2~3周完成;表5 子宫内膜癌的化疗方案六、激素治疗为辅助治疗之一,多用于晚期或复发患者,以高效药物、大剂量、长疗程为好,4~6周可显效;对癌瘤分化良好、PR阳性者疗效好,对远处复发者疗效优于盆腔复发;治疗时间目前尚无统一看法,但至少应用药1年以上;1.孕激素:1甲孕酮MPA:口服, 100mg/日;肌内注射,每日1次,每次400 mg,7日后每周3次,显效后每月1 000 mg长期维持;2甲地孕酮MA:口服;每日80~160mg;3氯地孕酮:口服;每日20~40 mg;4己酸孕酮:肌内注射;每日500 mg,1个月后改为每日250 mg;2.抗雌激素药物治疗:三苯氧胺为非甾体类雌激素受体竟争剂,有抗雌激素作用,低浓度时也可刺激肿瘤内生成,使PR水平上升,有利于孕激素治疗;口服每日20 mg,数周后可增加剂量,或先用2~3周后用孕激素,可提高孕激素治疗效果;七、化疗1.多用于特殊病理类型:癌瘤分化差,PR、雌激素受体ER阴性患者;或为晚期复发癌的辅助治疗;常用药物有5-FU, 噻替哌TSPA, CTX, DDP和ADM等;单一药物的有效率为25%~37%;目前,单一用药已被联合用药取代;2.常用的联合化疗方案:经临床观察,疗效可达50%~60%;见表5; 疗程根据患者病情、全身状况和术后是否放疗等确定,一般可应用3~6个疗程;3.腹腔化疗:若有子宫以外播散或仅腹腔冲洗液为阳性者,可选用5-FU、DDP和TSPA等进行腹腔化疗; 5-FU每次1 000 mg,或DDP每次50 mg/m2,或TSPA每次20~30mg,NS 1 000~1 500 ml,均于腹腔内输入,每月2~3次,以术后2个月内完成4~6次为好; 若同时应用全身化疗时,应从联合用药方案中减去相应的同类药物即腹腔化疗用DDP时,全身化疗则不用DDP;腹腔化疗选用TSPA时,全身用药则不用CTX静脉注射;。
宫颈癌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由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发布的常见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滋养细胞肿瘤、子宫肉瘤、外阴癌、阴道癌)诊治指南,将自本期开始连续刊登。
1990年由原国家卫生部委托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和中国抗癌协会编写了第一版妇科恶性肿瘤诊治指南,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又分别于1999年和2005年编写了第二版和第三版指南。
本指南是由国内妇科肿瘤学家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结合目前国内诊治现状,并借鉴国外相关指南共同讨论制定的第四版,其意义在于规范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指导临床实践,以提高我国妇科临床肿瘤医师的诊治水平。
宫颈癌是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的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每年有新增病例53万,约25万女性因宫颈癌死亡,其中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的80%。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宫颈癌筛查的普及,宫颈癌发病率缓慢下降。
在中国,每年新增宫颈癌病例约14万,死亡约3.7万。
本指南适用于宫颈鳞癌、腺癌及腺鳞癌,其他特殊病理类型,如小细胞癌、透明细胞癌、肉瘤等发病率低,国际、国内尚未达成共识,本指南不包括这些少见病理类型,但可以参照本指南。
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医院的设备和技术条件以及患者的病情,国际上推荐采用最适合的符合指南的方法诊治患者。
对于病情复杂的宫颈癌,临床医师应灵活应用指南,不适用于本指南的情况下建议参加临床试验。
1 分期1.1 分期规则宫颈癌分期采用国际上统一使用的FIGO分期(见表1),其他分期作为参考。
FIGO 2009宫颈癌分期与原有分期相比,主要有以下两点不同:(1)取消了宫颈癌0期,即原位癌,将宫颈原位癌归为CINⅢ(宫颈上皮内高度病变)。
(2)将宫颈癌ⅡA期根据宫颈病灶大小分为:直径≤4cm为ⅡA1期,直径>4cm为ⅡA2期。
FIGO 2009宫颈癌分期为临床分期,2009年FIGO临床分期委员会再次强调分期原则:(1)需2名以上高年资医师共同查体,明确分期,有条件时最好在麻醉状态下行盆腔检查。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子宫内膜癌在发达国家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据2015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发病率为63.4/10万,死亡率21.8/10万。
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水平的雌激素(可能由肥胖、糖尿病、高脂肪饮食引起),初潮早,未育,绝经延迟,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高龄(55岁以上)以及应用激素替代和他莫昔芬等。
近年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本指南更新基于临床重要规范的修正,不能解决临床所有的问题,也不能替代好的临床判断和个体化治疗。
约有70%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发现时局限于子宫体。
子宫内膜癌大部分是局限性病变,生存率相对较高,但常忽略早期不规则阴道流血和阴道排液等症状,失去早期诊断的机会。
有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病死率增速超过了发病率的增速。
增高的病死率可能与晚期病例的增加,高危型病理类型(如浆乳癌),诊断时处于高龄等相关。
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数据显示,年轻患者、早期病例、低级别病变的患者有更好的生存率。
与生存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病理级别、浸润深度、年龄、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病变累及子宫下段等。
为了提高患者生存率,医师需要判断这些高危因素进行适当的个体化治疗。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子宫内膜癌筛查手段,可探索无创筛查方法。
1 遗传咨询与干预大部分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是散发性的,但有5%左右的患者是遗传性子宫内膜癌,其特点是这些患者发病年龄要比散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年龄要小10~20岁。
对于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如患有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NPCC)者]应该在50岁以前进行。
对于小于50岁或者有家族史的子宫内膜癌或结肠癌患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
林奇综合征患两种恶性肿瘤如结肠癌或者卵巢癌的可能性增加,这些患者的亲属也是林奇综合征的易感人群,因此建议根据子宫内膜癌患病年龄和家族患癌情况进行遗传咨询。
子宫内膜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Endometrial Canc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 2022。
Diagnosis:History and physical exam: Includes a pelvic exam and discussion of symptoms.Transvaginal ultrasound (TVUS): Uses sound waves to create images of the uterus and ovaries.Endometrial biopsy: Removal of a small sample oftissue from the uterine lining for microscopic examination.Hysteroscopy: A thin, lighted instrument is inserted into the uterus to visualize the uterine lining.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Provides detailed images of the uterus and surrounding structures.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Provides images of the uterus and other pelvic organs.Treatment:Surgery:Hysterectomy: Removal of the uterus and often the ovaries as well.Trachelectomy: Removal of the cervix and upper part of the vagina.Myomectomy: Removal of fibroids or other growths from the uterine muscle.Radiation therapy:External beam radiation: Delivers radiation from outside the body.Brachytherapy: Places radiation sources inside the uterus or vagina.Chemotherapy:Systemic chemotherapy: Drugs that travel throughout the body to kill cancer cells.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Drugs delivered directly into the peritoneal cavity.Hormonal therapy:Progestins: Blocks the effects of estrogen on the uterine lining.GnRH analogues: Suppress the production of estrogen.Targeted therapy:Anti-angiogenesis drugs: Inhibit the growth of newblood vessels that supply cancer cells.PARP inhibitors: Block the activity of an enzyme involved in DNA repair.PD-1/PD-L1 inhibitors: Enhance the immune system's ability to recognize and attack cancer cells.Surveillance:Regular pelvic exams and Pap smears: To detect any recurrence of cancer.Imaging tests: Such as ultrasound, MRI, or CT scans, to check for any suspicious changes.Blood tests: To monitor the levels of cancer markers.Follow-up:Regular appointments with the healthcare team: To monitor progress, adjust treatment as needed, and providesupport.Patient education and support: To help patients cope with the physical and emotional challenges of cancer and treatment.中文回答:宫内膜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版。
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是指原发于子宫内膜的恶性肿瘤。
80%的子宫内膜癌发生于绝经后的妇女,中位发病年龄为60岁。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迄今无肯定结论,目前普遍认为内膜癌的发生与长期、持续的雌激素作用(无论是内源性或外源性)密切相关。
而肥胖、不孕、绝经晚于52岁、高血压、糖尿病等为发生子宫内膜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危险性增加1~24倍。
[诊断标准]1.诊断依据(1)子宫诊刮病理活检发现癌变细胞;(2)宫腔及后穹隆吸片,宫颈涂片脱落细胞检查发现异常细胞;(3)宫腔镜检查发现可疑内膜组织;(4)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伴妇科检查发现宫体增大或变硬、有结节感;(5)CT、B超等检查发现子宫占位。
凡具有上述(1)者可确诊,(2)、(3)、(4)、(5)者可拟诊。
2.组织学分类1988年国际妇科病理协会(ISGP)提出子宫内膜癌的新分类,其中以子宫内膜样腺癌最为常见,且多数预后较好。
包括:①子宫内膜样腺癌(约占80%):亚型有伴鳞状上皮分化、腺癌伴鳞状上皮化生、腺鳞癌、分泌型和纤毛细胞型;②浆液性腺癌;③透明细胞腺癌;④粘液性腺癌;⑤鳞状细胞癌;⑥未分化癌;⑦混合癌。
3.临床分期目前使用FIGO的二个分期法:①1971年的临床分期,用于单纯放疗或术前放疗者。
②1989年的手术-病理分期,用于手术作为首次治疗者。
表10-3子宫内膜癌的FIGO分期1971年临床分期1989年手术-病理分期0期原位癌Ⅰ期癌限局于宫体Ⅰa 宫腔深度<8cmⅠb 宫腔深度>8cmⅡ期癌累及宫体及颈管,但未超出子宫外Ⅲ期癌浸至子宫外,但未超出真骨盆Ⅳ期癌超出真骨盆,或明显累及膀胱、直肠粘膜,但泡样水肿不属Ⅳ期Ⅳa 肿瘤累及邻近器官,如膀胱直肠、乙状结肠或小肠Ⅳb 远处器官转移Ⅰa期G1、2、3癌局限于内膜Ⅰb期G1、2、3子宫肌层侵犯<?Ⅰc期G1、2、3子宫肌层侵犯>?Ⅱa期G1、2、3颈管腺体受侵Ⅱb期G1、2、3宫颈间质受侵Ⅲa期G1、2、3肿瘤浸至浆膜和/或附件受累和/或腹腔细胞学阳性Ⅲb期G1、2、3阴道转移Ⅲc期G1、2、3盆腔和/或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Ⅳa期G1、2、3肿瘤累及膀胱和/或肠粘膜Ⅳb远处转移,包括腹腔内转移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注:G1、2、3:代表组织学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TNM国际分期(UICC,1992)T--原发肿瘤TX 原发肿瘤不能确定T0 未发现原发肿瘤Tis 原位癌T1 肿瘤局限在宫体T1a 肿瘤局限在子宫内膜T1b 肿瘤侵犯1/2子宫肌层或更浅T1c 肿瘤侵犯1/2以上子宫肌层T2 肿瘤侵犯子宫颈,但未超出宫外T2a 仅宫颈内腺体受侵犯T2b 宫颈间质受侵犯T3 局部和(或)区域扩散T3a 肿瘤侵犯子宫浆膜和(或)附件和(或)腹水中找到癌细胞T3b 侵犯阴道T4 肿瘤侵犯膀胱粘膜和(或)肠粘膜N 区域淋巴结NX 区域淋巴结转移不能确定NO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 有区域淋巴结转移M 远处转移MO 无远处转移M1 有远处转移临床分期(按TNM分期)0期Tis NO MOⅠA期T1a NO MOⅠB期T1b NO MOⅠC期T1c NO MOⅡA期T2a NO MOⅡB期T2b NO MOⅢA期T3a NO MOⅢB期T3b NO MOⅢC期T1 N1 MOT2 N1 MOT3a 3b N1 MOⅣA期T4 任何N MOⅣB期任何T 任何N M1[治疗方案]1.治疗原则: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和放疗,当前强调综合治疗。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要点
1.子宫内膜癌的诊断:
-对于可疑的子宫内膜癌病例,需要进行宫腔镜下活检以确定诊断。
组织学病理诊断是确诊的金标准。
-对于高危人群或高度怀疑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可以考虑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诊断。
2.子宫内膜癌的术前评估:
-对于已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包括完整的病史记录、详细的体格检查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必要时,可以进行盆腔超声、MRI、CT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肿瘤的扩散情况。
3.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治疗:
-对于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以考虑行子宫切除术或子宫肌瘤剥宫腔术。
保留双侧附件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和子宫内膜癌的分级等因素进行决策。
-对于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需要联合全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以及化疗或放疗进行综合治疗。
4.子宫内膜癌的辅助治疗:
-对于高危因素存在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需要进行辅助化疗或辅助放疗,以减少复发和提高生存率。
-化疗方案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病理类型进行个体化选择。
5.子宫内膜癌的随访:
-随访是子宫内膜癌患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手术后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生殖内分泌检查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随访包括对病情、瘤情和术后并发症的评估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随访方案。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的发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规范且具体的治疗指导,有助于改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该指南并非硬性规定,医生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决策和方案制定。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子宫内膜癌在发达国家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据2015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发病率为63.4/10万,死亡率21.8/10万。
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水平的雌激素(可能由肥胖、糖尿病、高脂肪饮食引起),初潮早,未育,绝经延迟,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高龄(55岁以上)以及应用激素替代和他莫昔芬等。
近年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本指南更新基于临床重要规范的修正,不能解决临床所有的问题,也不能替代好的临床判断和个体化治疗。
约有70%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发现时局限于子宫体。
子宫内膜癌大部分是局限性病变,生存率相对较高,但常忽略早期不规则阴道流血和阴道排液等症状,失去早期诊断的机会。
有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病死率增速超过了发病率的增速。
增高的病死率可能与晚期病例的增加,高危型病理类型(如浆乳癌),诊断时处于高龄等相关。
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数据显示,年轻患者、早期病例、低级别病变的患者有更好的生存率。
与生存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病理级别、浸润深度、年龄、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病变累及子宫下段等。
为了提高患者生存率,医师需要判断这些高危因素进行适当的个体化治疗。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子宫内膜癌筛查手段,可探索无创筛查方法。
1 遗传咨询与干预大部分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是散发性的,但有5%左右的患者是遗传性子宫内膜癌,其特点是这些患者发病年龄要比散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年龄要小10~20岁。
对于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如患有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NPCC)者]应该在50岁以前进行。
对于小于50岁或者有家族史的子宫内膜癌或结肠癌患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
林奇综合征患两种恶性肿瘤如结肠癌或者卵巢癌的可能性增加,这些患者的亲属也是林奇综合征的易感人群,因此建议根据子宫内膜癌患病年龄和家族患癌情况进行遗传咨询。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子宫内膜癌在发达国家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据2015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发病率为63.4/10万I死亡率21.8/10万。
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局水平的雌激素(可能由肥胖、糖尿病、高脂肪饮食引起),初潮早,未育,绝经延迟,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 )Z高龄(55岁以上)以及应用激素替代和他莫昔芬等。
近年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本指南更新基于临床重要规范的修正,不能解决临床所有的问题,也不能替代好的临床判断和个体化治疗。
约有70%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发现时局限于子宫体。
子宫内膜癌大部分是局限性病变Z生存率相对较高,但常忽略早期不规则阴道流血和阴道排液等症状,失去早期诊断的机会。
有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病死率增速超过了发病率的增速。
增高的病死率可能与晚期病例的增加,高危型病理类型(如浆乳癌),诊断时处于高龄等相关。
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 )数据显示,年轻患者、早期病例、低级别病变的患者有更好的生存率。
与生存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病理级别、浸润深度、年龄、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脉管滾润、病变累及子宫下段等。
为了提高患者生存率,医师需要判断这些高危因素进行适当的个体化治疗。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子宫内膜癌筛查手段,可探索无创筛查方法。
1遗传咨询与干预大部分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是散发性的,但有5%左右的患者是遗传性子宫内膜癌,其特点是这些患者发病年龄要比散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年龄要小10~20岁。
对于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如患有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NPCC)者]应该在50岁以前进行。
对于小于50岁或者有家族史的子宫内膜癌或结肠癌患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
林奇综合征患两种恶性肿瘤如结肠癌或者卵巢癌的可能性増加,这些患者的亲属也是林奇综合征的易感人群,因此建议根据子宫内膜癌患病年龄和家族患癌情况进行遗传咨询。
广义的DNA错配修复缺陷筛查基因包括MLHk MSH2、MSHβx MLH1、PMS2缺失,需要进一步评估甲基化启动子以判断是体系突变还是胚系突变。
所有患者如果有其他DNA错配异常或者其本人无基因改变,亲属有子宫内膜癌病史和(或)结直肠癌者,建议进行DNA错配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可参见结直肠癌林奇综合征/HNPCC筛查指南。
女性林奇综合征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人群,发病率高达60% ,建议林奇综合征患者密切监测子宫内膜,与患者讨论危险因素,降低患子宫内膜癌风险。
可根据患者选择Z在生育完成后进行预防性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并建议行肠镜等检查Z适当干预以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
其亲属有林奇综合征而没有子宫内膜癌,建议每年1次进行子宫内膜活检。
子宫切除标本或内膜取样标本基因检测,所有错配修复(MMR )异常的患者均需要进行遗传性肿瘤相关的基因检测,并做遗传咨询。
没有MMR异常的患者,有显著的家族性子宫内膜癌和(或)结肠癌的患者Z 也需要进行遗传咨询和检测(参照林奇综合征/HN PCC遗传咨询指南)。
2检查和诊断2.1症状与体征2.1.1不规则阴道流血约9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不规则阴道流血Z最常发生在绝经后。
对于围绝经期不规则流血的患者,应该进行全身体检和妇科检查,明确出血原因,并关注体征。
2.1.2子宫增大由于绝大部分子宫内膜癌为早期,往往没有明确的子宫増大和盆腔检查阳性发现,如合并子宫肌瘤可以有子宫增大。
2.1.3其他中晚期肿瘤侵犯宫颈及宫旁甚至阴道,可扪及宫旁增厚结节或阴道病灶。
2.2评估怀疑有子宫内膜病变,必须进行详细的全面评估。
初次评估包括既往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子宫内膜活检、必要的基因检测及其他检查。
鼓励治疗单位对病理诊断逬行复核,或者再次活检。
术前的影像学检查和病理诊断有助于判断肿瘤类型、分化程度和初步分期。
2.3子宫内膜活检内膜活检是子宫内膜癌明确诊断的必要方法。
子宫内膜活检病理需要详细描述,以确定患者的整体治疗方案。
鉴于子宫内膜活检可能有约10%的假阴性z如果高度怀疑子宫内膜癌或具有典型症状,子宫内膜活检阴性者,应在麻醉下再次分段诊刮、宫颈管搔刮,以减少漏诊。
对有持续或者反复的未明确内膜病变的阴道流血者,宫腔镜辅助检查有助于判断子宫内膜病变的良恶性。
子宫内膜活检并不能精确判断子宫内膜病变浚润深度,对子宫肌层的恶性肿瘤如间质肿瘤也不能鉴别。
2.4影像学检查术前的影像学检查十分必要,通过了解子宫肌层病变和盆腔情况,确定分期并制定治疗方案。
影像学检查内容:(1 )腹部CT和盆腔MRI O(2 )胸部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O(3)必要时选择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 ),可有助于确定具他部位是否扩散以及临床分期。
(4 )对于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胸、腹部CT 检查排除可疑病灶,盆腔MRl检查,确定子宫肌层有无浸润,有条件者,PET-CT检查远处转移病灶作为必要选择。
2.5实验室诊断血清CA125 :对于有子宫外病变的患者,CA125 有助于监测临床治疗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腹膜炎症或者放射损伤的患者,CA125可能会异常升高。
而阴道孤立转移的患者CA125并不升高z 因此在缺乏其他临床发现的时候不能预测复发。
子宫内膜癌还没有已知敏感的肿瘤标志物可用于诊断与随访。
2.6术前病理诊断术前内膜刮取标本由专科病理医师判断子宫内膜肿瘤是上皮性肿瘤或者间质来源。
由于诊刮取材质量难以保证,子宫内膜癌确诊需要大体标本多点取材才能明确诊断。
3子宫内膜上皮性肿瘤病理类型3.1子宫内膜癌主要病理类型根据2014年女性生殖器官肿瘤WHO分类:(1 )单纯内膜样癌:①鳞状分化;②绒毛腺型;③分泌型。
(2)黏液癌。
(3)浆液性癌:①浆液性子宫内膜上皮内癌;②浆液性乳头状癌。
(4)透明细胞癌。
(5 )癌肉瘤亦称为恶性苗勒管混合瘤。
(6)神经内分泌肿瘤:①低级别神经内分泌肿瘤;②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
(7 )混合细胞腺癌。
(8 )未分化癌。
3.2子宫内膜癌分型根据2014年女性生殖器官肿瘤WHO分类:I型:又称雌激素依赖型,绝经前及围绝经期妇女多见Z合并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疾病,多伴有内膜不典型増生,G1/G2、分期早,进展慢,典型组织学类型有子宫内膜样腺癌,对孕激素治疗有反应。
∏ 型:又称非雌激素依赖型,发生在绝经后妇女,与高雌激素无关,无内分泌代谢紊乱,伴有萎缩性内膜,低分化、侵袭性强Z典型组织学类型有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对孕激素治疗通常无反应。
可以探索分子分型的方法。
4手术病理分期子宫内膜癌采用手术病理分期,手术所有样本必须是专科病理医师确定病理类型,病理全面评估内容应包括全子宫、输卵管、卵巢以及切除淋巴结。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肿瘤分化级别的升高,术中精确评估肿瘤侵犯子宫肌层深度的可靠性下降,而术前根据诊刮判断肌层浸润深度有20%可能低判。
手术分期的原则:子宫内膜癌没有手术禁忌证者均应该进行手术病理分期。
FlGO 2009手术-病理分期见表K表1手术-病理分期(F IGO 2009年}I期肿瘤局限于子宫体Ia期肿瘤浸润深度=U2肌层Ib期肿瘤浸润深度工山肌层∏期肿瘤侵犯宫颈间质,但无宫体外蔓延In期肿瘤局部和〈或)区域扩散Hi期肿瘤累及浆膜层和(或〉附件IlIb期阴道和〈或)宫旁受黑皿£期金腔淋巴结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IlICl期卷腔淋巴结阳性IlI¢2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和(或)金腔淋巴结阳性IV期肿瘤侵及膀胱和(或〉直肠黏膜,和(或)远处转移肌期肿瘤侵及膀胱或直肠黏膜Iyb期远处转移,包括腹腔内和(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4.1子宫切除范围对于术前评价和手术探查病变限于子宫者,目前广为接受的国际指南要求分期手术为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加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允许部分肿瘤中心行改良广泛性子宫及双附件切除加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
除非患者需要保留生育功能Z否则不予保留子宫。
4.2手术方式手术可以采用经腹手术、经阴道手术、腹腔镜、机器人等方式。
有随机研究及系统综述表明,微创手术具有相同的治疗效果,但出血量更少、手术切口感染少、术后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Z输血少、血栓性疾病减少等优越性。
4.3淋巴结切除淋巴结切除有利于评估转移和分期。
应该包括子宫引流范围的区域淋巴结,对于病灶仅限于子宫的病例可以仅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
盆腔淋巴结包括骼内外、闭孔淋巴结和骼总淋巴结。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需要从骼总到肾静脉下区域,对于术前评估有高危因素的患者Z如弥漫性病变、或病灶位于宫底深肌层浸润、低分化、浆乳癌、透明细胞癌或者癌肉瘤,需要进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
部分病例不适宜进行淋巴结切除术者例外。
4.4关于前哨淋巴结在有条件时选择病例进行,通过各种染色方式切除所有可疑淋巴结。
4.5术中探查开腹或腹腔镜下直视评估腹膜、膈肌,以及腹腔器官与腹膜,可疑处活检。
4.6腹水细胞学检查腹水或者腹腔冲洗液送细胞病理检查。
4.7其他选择性进行大网膜活检或切除。
5治疗5.1基本原则子宫内膜癌常见于绝经后妇女,通常有较多的内科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等Z治疗方案应该根据患者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影像)分期、根据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评分(EGOC), 评价是否能耐受手术,还应参考治疗机构的条件综合考虑予以决定。
5.2初次治疗5.2.1病灶局限于宫体5.2.1.1可以手术按照手术分期原则进行分期手术,腹腔冲洗液送细胞病理检查,基本术式为全子宫或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
5.2.1.2不可以手术选择根治性放疗,盆腔外照射40 ~ 45Gy ,近距离放疗A点、F点35~40 Gy ,内外照射给予参考点A点、F点等效生物剂量75~80Gy ,宫体癌的等剂量线的分布要包括整个宫体。
可同时给予孕激素治疗。
5.2.1.3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临床(影像学)分期I期,单纯子宫内膜样癌,有生育保留需求的特殊需要者,可以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Z完成生育功能后子宫切除。
5.2.2宫颈疑有或已有肿瘤侵犯需要术前宫颈活检或者盆腔M RI检查确定。
5.2.2.1可以手术按照手术分期原则行分期手术,包括术中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广泛性子宫附件切除、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
5.2.2.2不可以手术行根治性放疗,体外照射+近距离放疗,A点、F点总剂量80 ~ 85Gy Z可参照宫颈癌放疗。
5.2.3具他术前检查疑有子宫外病灶,需要进一步评估,以排除其他少见类型的子宫内膜肿瘤。
5.2.3.1病变超出盆腔的减瘤手术腹水送检,切除肉眼可见肿瘤Z 包括腹腔内病灶、卵巢肿块、大网膜转移灶、全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综合治疗,包括化疗+放疗(以体外照射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