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古乐-竹枝词
- 格式:docx
- 大小:19.51 KB
- 文档页数:3
武汉竹枝词介绍
武汉竹枝词是流传于湖北武汉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以其优美的词曲和深情的表达而闻名。
它以武汉方言为基础,以歌颂家乡风土人情、表达人们的情感为主题,被誉为“武汉的音乐名片”。
武汉竹枝词的名字源于其中一种乐器——竹枝。
竹枝是一种简单的乐器,由竹子制成,吹奏时发出悦耳的声音。
竹枝词的音乐节奏欢快明快,旋律流畅动听,常常伴随着轻松愉快的舞蹈。
武汉竹枝词的歌词多以武汉的风土人情为题材,描绘了武汉的美丽风景、独特的饮食文化和勤劳善良的人民。
词曲中融入了武汉方言的特点,使歌曲更具地域特色。
武汉竹枝词的歌词既有抒发爱情、友情的歌颂,也有讴歌家乡、祝福百姓的内容,真实反映了武汉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世界。
武汉竹枝词的演唱者通常是一些擅长民间音乐的歌手,他们用真挚的情感和饱满的声音演绎出了竹枝词的美妙之处。
他们通过歌声传递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忱,让人们感受到武汉的独特魅力。
除了在歌唱表演中,武汉竹枝词还在一些特殊场合得到广泛运用。
例如在节日庆典、婚礼、寿宴等场合,人们常常会邀请竹枝词演唱者到现场演唱,以增添喜庆气氛。
竹枝词的音乐和歌词充满了无穷的乡愁和情感,使人们在聆听中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亲切。
武汉竹枝词作为武汉地区的传统音乐形式,承载了武汉人民对家乡
的热爱和情感表达。
它不仅是一种歌曲形式,更是武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竹枝词的演唱,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武汉的风土人情,感受到武汉人民的热情和热爱。
让我们一起沉浸在武汉竹枝词的音乐之中,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宫廷音乐竹枝词教案宫廷音乐是古代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竹枝词则是其中一种脍炙人口的音乐形式。
竹枝词是宫廷音乐中的一支重要曲调,其歌词优美、婉转动人,常常以爱情、离别、思乡等情感为主题,深受宫廷贵族的喜爱。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宫廷音乐竹枝词的教案,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音乐形式。
一、课程目标:1. 了解竹枝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学习竹枝词的基本特点和表演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宫廷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步骤:1. 介绍竹枝词的历史背景和起源。
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展示,让学生了解竹枝词的起源于宋代,是宫廷音乐中的重要曲调之一。
2. 分析竹枝词的基本特点。
通过播放竹枝词的音乐录音,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受竹枝词的独特魅力。
3. 学习竹枝词的表演技巧。
通过观看专业演员的表演视频,让学生了解竹枝词的舞台表演形式和技巧,如身段、手势、面部表情等。
4. 分组学习竹枝词的演唱和表演。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竹枝词,学习其歌词和曲调,并进行分组表演。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展现自己的才艺。
5. 展示和评价。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表演,其他同学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师也可以给予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三、教学资源:1. 竹枝词的音乐录音和视频资源。
2. 宫廷音乐和竹枝词的图片资料。
3. 学生分组表演的道具和服装。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演水平。
2. 学生对竹枝词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3. 学生对宫廷音乐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通过这样一份宫廷音乐竹枝词教案,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竹枝词这一宫廷音乐的珍贵遗产。
通过学习和表演竹枝词,学生不仅可以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审美能力,还可以感受到古代宫廷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宫廷音乐竹枝词这一重要的艺术形式。
词牌(001):竹枝词|词牌简介|竹枝,又名《巴渝辞》、《竹枝词》、《竹枝子》。
唐教坊曲名。
本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
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
声调宛转动人。
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仿照楚辞九歌,写了数篇佳作。
时人争相唱和,流行一时。
|格律规范|(1)单调十四字,两句两平韵皇甫松芙蓉并蒂(竹枝)一心连(女儿)。
平平仄仄仄平平花侵隔子(竹枝)眼望穿(女儿)。
平平仄仄仄平平ps:“竹枝”、“女儿”乃歌时群相随和之声,下同。
(2)又一体单调十四字,两句两仄韵皇甫松山头桃花(竹枝)谷底杏(女儿)。
平平平平仄仄仄两花窈窕(竹枝)遥相映(女儿)。
平平平平仄仄仄(3)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孙光宪门前春水(竹枝)白苹花(女儿)。
平平平仄仄平平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
仄仄平平仄仄平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
平仄平平平仄仄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
仄平平仄仄平平|例词名作|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例词名作|孙光宪门前春水白蘋花,岸上无人小艇斜。
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
乱绳千结绊人深,越罗万丈表长寻。
竹枝词正谱
《竹枝词》是一首古代汉族诗歌,起源于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又名《竹枝》。
它属于乐府近代曲名,原为一种民间歌舞曲调。
下面是《竹枝词》的正谱:
竹枝词(单调)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子在爱情上遭遇不幸,由眼前的美景联想到自身境遇的情景。
诗中以江南水乡的美景为背景,表现了女子心中的纠结与期待。
关于《竹枝词》的谱子,由于它是古代诗歌,原本没有具体的音乐谱子。
后来经过演变,成为了民间歌舞曲调,有不同的演唱和演奏方式。
如今,我们可以根据古代乐谱和民间传统,尝试恢复和演绎这首诗的旋律。
一般来说,《竹枝词》的曲调优美、婉转,以抒发情感为主。
演奏时,可以采用古筝、琵琶、二胡等传统乐器,结合民间歌舞表演,再现诗中的意境。
如果您希望了解《竹枝词》的更多演奏版本,可以查找相关的音乐作品或观看古代戏曲表演。
此外,现代也有许多音乐人将《竹枝词》改编成现代歌曲,您可以尝试聆听不同版本的演绎,感受这首古代诗
歌的魅力。
竹枝词刘禹锡刘禹锡与竹枝词刘禹锡与竹枝词一、竹枝词 *竹枝词,简称“竹枝”,又名巴渝辞。
据《乐府诗集》载:“竹枝,巴歙也。
”巴即巴郡,在今重庆市东部奉节至宜宾一带;歈即民歌。
这种流传于渝东一带的民歌,古已有之,盛行在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的部落里。
巴人善歌舞,巴人民间的竹枝词,都是能唱能跳的,类似于今于的灯歌。
每逢佳节喜庆,巴人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击鼓踏歌,联唱竹枝。
今天,我们已无从目睹远古的竹枝歌舞,但从宋朝孙光宪所作的竹枝词中,还可依稀看到远古竹枝词的原貌。
其中一首是:门前春水(竹枝)白频花(女儿),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
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撒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
从这首涛中可以看到,竹枝词的原型在每句第四个字后衬以“竹枝”,每句句末衬以“女儿”。
至于这两个衬词的确切意义,运用现在的汉语词义已无法解释。
有学者考证认为,这两个衬词是唱竹枝时群相随和之声,其汉字记音已经遗失,但估计与唱竹枝时使用的道具和动作有关。
竹枝词的得名,就缘于第一个衬词。
竹枝词一直在巴人民间流传,但到了唐代,竹枝词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诗体形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将竹枝词从巴人民间引入文学殿堂并发扬光大的,当推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可以说,竹枝词是经过刘禹锡的发掘、加工和创新,才得以广为传播并大放异彩的。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七年(公元791年)进士。
刘禹锡曾和柳宗元等参加永贞政治革新的王叔文集团,革新失败后遭贬。
公元822年,即唐穆宗李恒长庆二年,刘禹锡来到三峡,这期间,刘禹锡创作了《竹枝词九首并序》、《竹枝词二首》。
刘禹锡的这十一首竹枝词,汲取了巴人竹枝歌舞的精华,色泽清莹,音调和美,具有优美圆熟的艺术技巧。
至此,竹枝词终于吐露芳华,在中唐诗坛上别开生面,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 :,北宋诗人黄庭坚评价说:“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
”清代翁方纲评说刘禹锡“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
竹枝词概说竹枝词是古代流行于巴渝湘沅之间的一种民歌体裁。
具有形制短小、语言通俗、风格生动活泼、含蓄婉转、幽默风趣的特点,为历代文人所喜爱,也是今天诗词爱好者十分喜爱的诗歌形式。
竹枝词的由来原生态的民间竹枝歌因无历史记录已不可考。
现在可以查到的最早的竹枝词是中唐诗人顾况(约725~约814年)的一首《竹枝》: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
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顾况题为《竹枝》的这首诗也许只是一首记述当时民间对唱竹枝歌情景的七绝,并不是竹枝词,因为它还缺少竹枝词的一些特点。
但顾况应该是文人中较早注意到竹枝词的。
在竹枝词的整理和创作上作出开创性工作的是中唐诗人刘禹锡。
他在《竹枝词九首并引》中说:“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
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
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
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
昔屈原居湘、沅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
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刘禹锡有一首传唱不衰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再看一首: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之后,唐朝诗人写竹枝词的不少,爱唱竹枝词的更多。
晚唐诗人孙光宪(约895~968年)有两首竹枝收入《花间集》:其一门前春水竹枝白萍花女儿,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
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
其二乱绳千结竹枝绊人深女儿,越罗万丈竹枝表长寻女儿。
杨柳在身竹枝垂意绪女儿,藕花落尽竹枝见莲心女儿。
这两首与顾况的那首比较更接近民歌本色,尤其是第二首,“藕花落尽见莲心”径直是民歌口吻。
一是保留了和声,二是语言更通俗,比兴更生动。
也许这就是文人写了直接交给村夫民女唱的歌词。
宋朝也有不少大诗人写作竹枝词,苏轼兄弟、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汪元量等,都有成名之作。
幼儿园《竹枝词》魅力:艺术教学案例共享与探索在幼儿教育中,艺术教学一直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感,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艺术教学中,音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竹枝词》这首古老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和共享的艺术教学案例。
1. 对《竹枝词》的介绍《竹枝词》是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它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情感,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
2. 《竹枝词》在幼儿园艺术教学中的应用在幼儿园的艺术教学中,可以通过《竹枝词》这样经典的音乐作品,引导孩子们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妙。
通过欣赏和学唱《竹枝词》,可以培养幼儿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3. 艺术教学案例共享在实际的艺术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各种活动和教学案例来引导幼儿们学习《竹枝词》。
比如可以组织幼儿们一起欣赏《竹枝词》的音乐和歌词,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也可以让幼儿们用简单的乐器伴奏《竹枝词》,提高他们的音乐感知和表演能力。
还可以通过手工制作来体验《竹枝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让幼儿们在艺术中感受快乐和成就。
4. 《竹枝词》的魅力与意义通过《竹枝词》的艺术教学,幼儿们不仅可以学习到优美的音乐和歌词,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情感体验。
《竹枝词》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情感,可以让幼儿们在欣赏和表演中感受到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5. 结语通过《竹枝词》这样具有中国传统音乐魅力的艺术教学案例,可以让幼儿们在欢快的音乐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幼儿园的艺术教学中,可以通过《竹枝词》这样的经典作品,让幼儿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综合能力和审美情感。
在上述艺术教学案例共享中,我们可以看到《竹枝词》作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通过音乐、歌词和相关活动的教学方法,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养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温馨的氛围。
《竹枝词》诗歌解析
竹枝词
新鸢放出万人看,
千丈麻绳系竹竿。
天下太平新样巧,
一行飞上碧云端。
【作者】
潘荣陛,清朝人,其著作《帝京岁时纪胜》内描写了大量的民俗学知识,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民生百科全书。
【翻译】
新做的风筝放出后许多人都在看,
千丈长的麻绳系在竹竿上。
这是一片详和的太平盛世做出来的各种新样式风筝,
一行行的风筝在云端飘扬。
【赏析】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
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歌;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本诗写出了当时放风筝时的宏大盛况。
关于《竹枝词》舞蹈的描述简介《竹枝词》是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之一,舞蹈《竹枝词》根据这首古代词曲而编排,以展示中国传统舞蹈的魅力和韵味。
本文将为您详细描述《竹枝词》舞蹈的创作背景、舞蹈形式、动作特点以及舞蹈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竹枝词》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古代音乐形式,充满了浓郁的古典气息。
舞蹈《竹枝词》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这首古代词曲,通过优美的舞姿和流畅的舞蹈动作,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竹枝词》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舞蹈形式《竹枝词》舞蹈通常采用独舞或群舞形式呈现,舞者们在整齐编排的舞台上展示出各具特色的舞姿和动作。
在编排层面上,舞蹈创作注重舞者之间的默契配合,流畅的舞步变化和优美的舞蹈动作,使观众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动作特点《竹枝词》舞蹈的动作特点多样且具有韵律感,以流畅优美的舞姿打动观众。
舞者们用身体的起伏、肢体的韵律变化和手部的流畅动作来演绎音乐的旋律和情感。
舞者们常常用轻柔的跳动、扭曲身体、旋转、摆动手臂等动作来表达歌词中所描绘的意象和情感,营造出恢宏而富有情感的舞蹈画面。
艺术价值《竹枝词》舞蹈以其独具匠心的编排和精妙的舞蹈动作,展示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独特魅力。
该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艺术交流的载体。
通过舞蹈形式的演绎,《竹枝词》舞蹈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传递着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回忆。
结语舞蹈《竹枝词》凭借其独特的创作背景、流畅的舞蹈形式、多样的动作特点以及深厚的艺术价值,在中国传统舞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通过舞蹈的语言,向观众展示了古代音乐的美妙和情感,唤起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思考。
愿更多的人欣赏并参与到《竹枝词》舞蹈的创作和演绎中,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中华历代咏渔竹枝词欣赏《竹枝词》即《竹枝》,系乐府《近代曲》名,是我国绚丽多彩的古典诗歌中的一簇奇葩。
源于广泛流传于四川东部、湖北西部沿江一带的民歌,语言通俗自然,音调轻快柔和,间有哀怨之作,形式都是七言绝句。
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改作新词,成为这一诗体公认的奠基人。
此后,历代写《竹枝词》的诗人很多。
现将从各地搜集的有关渔文化《竹枝词》选出151首、编为17篇,供诗词爱好者欣赏。
[生涯篇]自少生涯寄水中[清]王奇章:齐昌竹枝词侬家住在大桥东,自小生涯寄水中。
愿妾摇船郎撒网,得鱼沽酒醉江枫。
选自《齐昌竹枝词》[清]陈大基:东莞竹枝词自少生涯海月边,不知朝市不知年。
不愿我郎做官去,愿郎撒网我摇船。
选自《万江竹枝词》[清]王佃:桐江棹歌娇小吴娃犹髻年,轻衫窄袖舵楼边。
抢风打桨生来惯,侬是严州九姓船。
[注释]髻(ji):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各种形状的头发。
九姓船:旧时陈、钱、林、李、袁、孙、叶、许、何九姓渔户之船,常泊于严州(今浙江建德市)滩头。
选自《中国历代咏渔诗词三百首》[清]王鸣盛:太湖渔船竹枝斜风细雨作生涯,渔妇渔师共一家。
娇小可怜十三女,玉鲈青鲫便能叉。
选自《西庄始存稿》[清]查慎行:珠江棹歌词一生活计水边多,不唱樵歌唱棹歌。
疍子裹头长泛宅,珠娘赤脚自凌波。
[注释] 疍(dan)子:即疍民。
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
选自《珠江棹歌词》[耕海篇]万顷沧波海作田[清]郭钟岳瓯江竹枝词不讨崖头整钓船,收风欢喜得鱼鲜。
朝朝暮暮潮头弄,万顷沧波海作田。
选自《瓯江竹枝词》[清]李长荣珠江竹枝词腥风冉冉散江烟,水母捞归二百船。
疍户自来天负郭,只将沧海作桑田。
[注释] 疍(dan)户:见前。
选自《岭南竹枝词选》[清]徐镛山前竹枝词爱尝蜃蛤每垂涎,嫩剥蛏儿味更鲜。
广种海边赢种稻,何须沧海变桑田。
[注释] 蜃(shen)蛤:大蛤蜊。
选自《山前竹枝词》[清]戴文俊瓯江竹枝词公婆船小惯迎潮,相守孤篷暮复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