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幕事件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1
茶馆教学设计优秀5篇《茶馆》测验题篇一(一)综合创新题:阅读《茶馆》第三幕中一段文字,回答文后各题秦仲义:日本人在这儿,说什么合作,把我的工厂就合作过去了。
咱们的政府回来了,工厂也不怎么又变成了逆产。
仓库里(指后边)有多少货呀,全完!哈哈!王利发: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
卖茶不行啊。
开公寓。
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
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常四爷: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可是,眼看着老朋友们一个个的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我呀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喽!松二爷,我的朋友,饿死啦,连棺材还是我给他化缘化来的!他还有我这么个朋友,给他化了一口四块钱的棺材;我自己呢?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看,(从筐中拿出些纸钱)遇见出殡的,我就捡几张纸钱。
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我只好给自己预备下点纸钱吧,哈哈,哈哈!秦仲义:四爷,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王利发:对!四爷,照老年间出殡的规矩,喊喊!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戏的内容和意义。
2、概括地归纳秦仲义、王利发、常四爷三个人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这一幕所反映的时代和三个人共同的思想情绪分析认识准确的一项是( )A.解放前夕,三人都充满了绝望情绪。
B.抗战刚刚胜利,他们充满了不平、懊恼和愤慨。
C.日本投降不久,三人都充满了绝望的情绪。
D.解放前夕,他们充满了不平、懊恼和愤慨。
茶馆一、介绍老舍及作品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
满族,北京人。
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
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介绍《茶馆》剧情全剧共三幕,分别截取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展现出气势庞大的历史画面。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问斩后不久。
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人生活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常四爷谈国事被抓;秦仲义雄心勃勃兴办工厂,工业救国。
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的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这一幕是全剧最凝练最集中的一幕。
没有中心故事,只有一些零星的事件,再用茶馆老板王利发将它们贯穿起来,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必然灭亡。
第二幕的事件发生在民国初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此时与第一幕相隔十多年。
经过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开张,王利发与妻子抱怨生意艰难,时局混乱,茶馆前景暗淡。
这时巡警来向王利发讨要公粮,王利发交不出,只好贿赂巡警免交。
一群大兵来到茶馆闹事,王利发又送钱打发了他们。
以卖菜为生的常四爷说起自己十多年前只因说·了“大清国要完”这句话,就被抓去坐了—一年多的牢,并述说了自己十多年来的经历。
高三名著《茶馆》阅读材料《茶馆》是一部话剧,作者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笔名老舍。
满族,北京人。
中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
《茶馆》写于1957年,是老舍话剧创作的高峰。
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
”在西欧的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一、情节概括《茶馆》社会背景是从戊戌维新后写起的,直到抗日胜利,历时近半个世纪。
作品通过北京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盛和与有关人物的升沉变化的叙写,侧面反映了这段时间的中国社会现实,并揭示了黑暗腐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必然要被推翻被埋葬的历史规律。
共三幕话剧,每一幕都承担了一个“埋葬”任务,作者也巧妙的应用了“埋葬三个时代”,刚巧与当时的三个统治时期相一致——中国所经历过的清朝末年、北洋军阀时期和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统治三个时期。
第一幕写的是戊戌政变后的清朝末年。
剧本通过政变后的一天在茶馆中发生的人和事,体现出这个时期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状况:特务、打手任意打人捕人,栽赃诬陷;就连太监都是一幅盛气凌人的样子,甚至荒唐的要娶老婆;帝国主义者在大肆倾销货物、贩卖鸦片、在幕后操纵封建官吏。
一些经济上困难的老百姓沦落到卖儿卖女。
政治上毫无人身权力还要挨打受辱。
这个时代就如剧中人所说的“你完啦!”剧本的第二幕的开始时,是经过十几年之后,中国进入了更悲惨的第二个时代,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
剧本第二幕反映的就是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
辛亥革命虽然将清朝帝国送进了坟墓,但国家和社会并没有因此安定和进步,胜利果实落入了反动军阀手里。
帝国主义列强趁袁世凯刚死,群龙无首,政局混乱之际,各自支持自己的代理人,大打内战,形成互相乱打、不讲理的局面,而他们只知道自己的利益。
特务、走狗比早年更加猖狂。
与此同时,大批的人在战祸中流离失所,男女难民乞食街头,无辜的学生被抓走。
连那曾经生意兴隆的王掌柜,现在也厄运临头。
裕泰茶馆“改良”后还没开张,巡警、特务、散兵游勇就接二连三的趁火打劫。
老舍茶馆读后感800字5篇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老舍茶馆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老舍茶馆读后感800字1《茶馆》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剧的剧本。
《茶馆》讲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馆几十年间的跌宕起伏,历经清朝、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统治时期这三个年代。
《茶馆》非常现实,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恶人不一定有恶报,充分体现了解放前社会的黑暗、官员的。
先谈谈这幕话剧中的人物吧。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十分鲜明。
每个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职业、阶级的不同群体。
看似多达几十位的出场人物,却无一显得重复。
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等等身世不同、个性显著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只需读过一次,就能把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深深刻在脑中。
例如裕泰茶馆的王掌柜,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坏。
通览全文,在我眼中他作为一个掌柜,很圆滑又显得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
然而,在结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馆被高官与小人夺取,默默地在后院自杀。
这一情节,仿佛出乎了人们的意料,但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心酸不已。
这么一个走着中庸之道的掌柜,却选择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老舍先生通过一个人物,以其行为与性格的强烈反差,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哀,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与不满。
读完《茶馆》,我体会到我们现在是多么幸福,那时候的很多孩子连一碗热汤面都很难吃上,而我们现在汉堡牛扒可以随便吃。
那时的人们真是生不逢时,生活在那样一个黑暗的年代。
在《茶馆》里,我最敬佩的人还是常四爷,特别是他那种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
常四爷是满族旗人,在清朝时有份“铁杆儿庄稼”,不用干活就有钱拿。
后来清国灭亡了,常四爷并没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爷一样挨饿,而是自己去种菜卖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难低头。
2013江苏高考名著阅读《茶馆》一、《茶馆》阅读检测题第一幕中,_______曾做过国会议员,现在裕泰茶馆天天念经。
康顺子和康大力是_______关系。
3、常四爷因为_______而坐了一年多的牢房。
4、唐铁嘴后来不抽大烟,改抽_______。
5、王利发的妻子是_______。
6、裕泰茶馆的门面房的所有者是_______,后来投身实业救国。
7、第一、第二、第三幕时间分别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
8、烂肉面是第_______幕出现的面食9、刘麻子是_______而死的。
10、第三幕中,假若有什么突出惹眼的东西,那就是“莫谈国事”的纸条更多了,在这些条子旁还贴着_______的新纸条。
11、老舍先生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作者在《茶馆》中着力刻画了一批“小人物” 。
下列人物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王利发②松二爷③康顺子④崔久峰⑤吴祥子⑥刘麻子⑦宋恩子⑧唐铁嘴⑨常四爷⑩巡警⑾老林⑿老陈A、①②④⑤/⑦⑨⑾/③/⑥⑧/⑩⑿B、①②③⑨/④/⑤⑦⑩/⑥⑧⑾⑿C、①②③/④⑾/⑤⑦⑧⑩/⑨⑿D、①③/②/④⑾⑿/⑤⑥⑦/⑨⑩⑧12、裕泰茶馆惟一没变的是什么?王利发为什么对此不加以改变呢?13、《茶馆》中,王利发为了让茶馆生存下去,进行了哪些改革?《茶馆》检测答案崔久峰母子大清国要完白面王淑芬秦仲义7、1898 年戊戌变法袁世凯倒台军阀混战抗战胜利后第一幕逃兵就地正法10、茶钱先付11、B12、“莫谈国事”的纸条没变。
在黑暗统治下,老百姓没有言论自由,王利发怕惹火上身。
13、(1)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2)用小桌和藤椅替代以前的茶座或铺上了桌布,用美国的广告画替代了醉八仙大画(3)用唱戏来招揽客人(4)打算请女招待(5)增加了“茶钱先付”的字条。
二、简答题:1、简析《茶馆》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王利发是个继承祖业的小业主。
其性格特征是胆小自私、谦恭周到。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
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
这一幕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的是他们的下一代。
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
幕启,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的攀谈。
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猖撅,百姓生活更加困苦。
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
普通百姓呢,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
对此,王利发已失去生活的信心,他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
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
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为可悲的自己,也为那个可诅咒的时代送葬。
当沈处长大批人马来霸占茶馆时,王利发在后屋上吊死了,茶馆与他一起,被旧时代埋葬了。
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茶馆》第三幕
时间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的时候。
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不断的变化,生活在茶馆周围的人们也不断变化,这些处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从旧时代一直走到新时代的前夕,有的早就身首异处,有的苟延残喘,他们曾经上演着人生戏剧的舞台——茶馆也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终于成为即将灭亡的中国封建主义残存势力的陪葬品。
读到结尾,不禁让人唏嘘:时代的潮流,让身先士卒的革命者和渴望生存的庶民百姓都可能在潮流中迷失自己。
王利发.常四爷以及秦仲义的感慨尤为震撼,引人深思,而王利发上吊自杀的结局更让人联想到老舍结束自己生命的相同。
他们所代表的时代已经消亡,无法融入新时代的他们只能像尘土一样归去
鉴赏《茶馆》第三幕——看看茶馆的戏剧冲突:
听听三个老头的这三句台词:茶馆掌柜,一个一心想“实业救国”的实业家,一个一心想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都没有了活路,都有理由诅咒这个黑暗社会(而不是某个个人)了。
于是,戏剧冲突的性质变成了三个老头与整个旧社会的冲突。
【秦仲义】别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
到而今……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
【王利发】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常四爷】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最值得注意的是,《茶馆》头号主人公王利发,这个最初胆小怕事的王掌柜,到全剧结尾的时候成了个什么都不怕的王掌柜了,原因是他觉得他非死不可了。
连死都不怕了,还会有什么顾忌呢?老舍让观众看到了王掌柜从“一定要活着”到“非死不可了”的思想变化的全过程,也让演员有了充分发挥自己才情的机会。
看到王利发的结局,就会想到戏的开局。
王利发按着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
”王利发在第一幕里表现出的“精明”有时几近于“油滑”。
而在第二幕里,王利发一个劲儿地贴“莫谈国事”的字条,但“国事”不断找上门来,和特务兵痞的每一次照面,虽然表面上依然满面堆笑,委曲求全,但在内心里已经逐渐积累起不平。
到第三幕,当他使出浑身解数,想在“改良”中突围,结果反遭暗算,茶馆要落入贼人之手,他就决心把家人送到解放区,而自己以死相拼。
揭示王利发的性格命运对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有直接的意义。
一个本想当顺民、老老实实挣钱过日子的中国人,都不能见容于这个旧社会,这个旧社会是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了。
不要忽略《茶馆》结尾透露出的人生滋味。
三个老头奇迹般地相聚到一起时,有一小段因花生米引起的对话:【常四爷】我这儿有点花生米,(抓)喝茶吃花生米,这可真是个乐子!
【秦仲义】可是谁嚼得动呢?
【王利发】看多么邪门,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动!多么可笑!
尽管“多么可笑”,但“有了花生没有了牙”的窘境却是人生的一个最普遍性的尴尬处境。
因此,这些台词也成了一句常常被人引用的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