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故事二则

《庄子》故事二则

《庄子》故事二则
《庄子》故事二则

《庄子故事二则》教学设计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比较法2.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江义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课文分析和练习 新人教版

20 《庄子故事两则》 一、解释加框的字词和翻译划线的句子。《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二、课文理解和分析、练习。 《惠子相梁》【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吓 仰而视之曰:“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用作动词,威胁 ②于 夫鹓鶵发于南海:起飞、从 于是鸱得腐鼠:在 而飞于北海:到达 ③于是 于是惠子恐:表转折 于是鸱得腐鼠:在这时 ④之 仰而视之:代指鹓鶵 子之梁国:结构助词“的” 2、通假字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邪,通“ 耶” 语气词,相当于“吗” 3、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原句:惠子相梁改:惠子相于梁 译:惠子在梁国做宰相 (2)倒装句 原句:夫鹓雏发于南海状语后置 改:夫鹓鶵于南海发 译:鹓鶵从南海出发 (3)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惠子相梁相:做宰相 (4)古今异义 ①非梧桐不止 止——古义:栖息今义:停止

②于是鸱得腐鼠 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因果关系 庄子(约前三六九年—前二八六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道德经》或《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惠子相梁》 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这则故事很富有趣味性,主要表现在:其一,故事发展常常出于人的意料之外。做了大官,好朋友来看望自己,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情,惠子对庄子来梁国起初的反应可能也是欣喜。可是在别人的挑拨下,他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而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大搜捕,非要把庄子拿捏在自己手里不可。气氛骤然紧张。庄子对此的反应呢?他没有躲,没有逃,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面对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子,庄子是不是要破口大骂呢?不是。他远远地从奇鸟“”讲起,直到最后勾连一句,才让惠子意识到原来“”的故事是在骂他。其二,人物形象形成鲜明对照。惠子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的心思,以为庄子像他—样,贪图高官厚位,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关于庄子对爵禄的态度,《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个故事可从正面给本文的故事以补充。其三,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以比喻志向高洁之士,以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尖锐深刻。尤其是写鸱卫护“腐鼠”的丑态,更是传神。刘凤苞说:“一赫(即“吓”)字,且护且拒。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真传神之极笔。结句径以赫字坐梁相,看得自己身份绝高。孰为腐鼠?孰为?可想见其胸中寄托。惠子非真有此事,特庄子寓言以醒世耳。”(《南华雪心编》)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任务形成鲜明对照,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一)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 善于运用比喻。其中的“鹓鶵”“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特别是把鸱吓鹓鶵的情景刻画地惟妙惟肖,活画出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按:庄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先于庄子而逝,在《庄子·徐无鬼》中表现了庄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3-1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3、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4、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5、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疏通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 相(xi a ng)梁鹓雏(yu o n ch u ) 夫(f u ) 醴(I 1 )泉邪(y e ) 吓(h e ) 鸱(ch i ) 濠(h a o)梁鯈(ti a o)鱼 2. 有节奏地朗读课文。3、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惠子相梁》。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4、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 翻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 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三、教学过程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 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庄子故事两则练习题及答案

《〈庄子〉故事两则》同步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惠子相梁( )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 ) 非醴泉不饮( ) 于是鸱得腐鼠( ) 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 游于濠梁( ) 鲦鱼出游从容( ) 2、《〈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庄周,是(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3、《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鹓鶵”比喻,“鸱”比喻,“腐鼠”比 喻。 4、一词多义。 ①于: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夫鹓鶵发于南海( ) 而飞于北海(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②之: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我知之濠上也( ) 5、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 惠子相梁( ) 或谓惠子日( ) 夫鹓鶵发于南海( ) 非梧桐不止( ) 非醴泉不饮( ) 于是鸱得腐鼠( )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是鱼之乐也( ) 安知鱼之乐( )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6、翻译下列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7、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8、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二、文言文阅读。 (一)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日:“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日:“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2)其名为鹓鶵( ) (3)仰而视之日( ) (4)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2、翻译下面句子。 ①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②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20庄子故事两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

20 《庄子》故事两则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惠子相梁》是<庄子>一书中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故事。文中庄子不直言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借讲鹓鶵鸟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利禄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的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采用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了庄子与惠子的一次辩论。显示了二者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庄子〉故事两则》选的都是庄子和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两人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从这个矛盾可以约略看出《庄子》一书的突出特色:迷离倘恍,无所拘束。 (二)学法引导 《庄子》一书有极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于一般性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学习时,可以查阅有关庄子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庄子〉的主要艺术特点的资料,以助于对本文的了解。也可以拓宽阅读视野,增加对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三)审美鉴赏 精彩的诡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整个一个故事,便是由人物之间的论辩组成的。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但从论辩的过程和结果看,充分体现了庄子的论辩的机敏和巧妙。尤其是故事的结尾,是庄子最后的反击。庄子说:惠子你说我怎知道鱼的快乐时,便已显示你已经知道我明白了鱼的快乐才问。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说是扭曲了惠子的原意。此外,最后一个答案:我是在濠上知道的,又把惠子“你怎样知道鱼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乐”,在逻辑上可说是个偷换概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设计

20、《庄子》故事两则教案设计 作者:佚名教案来源:别处引用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2 教材分析: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想象奇幻;第二,构思巧妙;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3、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4、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5、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阅读品位。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2、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教学难点: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双方的辩论思维。 2、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谆谆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

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二、自主学习汇报 (一)、关于庄子; (二)、关于《庄子》; (三)、字词;(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推荐给大家) (四)、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 (二)、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三)、字词:请学生把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到黑板上。 (四)、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这一专题此时无须讲透,可视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深浅度。 三、自学《惠子相梁》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把握故事的寓意。 教师参考: 1、课文直译:见参考译文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如省略句、倒装句“惠子相梁”,应为“惠子相于梁”,即“惠子在梁相”。词语方面:如“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这一环节可以结合直译予以关注。) 3、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鹓鶵的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chī)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四、合作探究: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庄子故事两则

《庄子》故事两则 学习目标 1、通过资料助读,了解庄子和《庄子》的相关文学常识。 2、通过翻译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3、引导学生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作者介绍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世称“老庄”。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资料助读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预习检测:给红体字注音 相梁()鹓鶵()( ) 醴泉()鸱() 濠梁()鯈鱼() 从容()吓() 自学指导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自学指导2: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用3——5分钟左右的时间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疏通文意,并归纳归纳相关文言现象。有不理解的字、词、句标出来共同解决。方法指导:增、删、调、留、换。 质疑释疑 你有哪些字、词、句不理解意思,请提出来,共同解决。 检测: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惠子相梁() 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③于是鸱得腐鼠() ④是鱼之乐也() ⑤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⑥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⑦请循其本() 一词多义:固: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②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③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研读故事一:《惠子相梁》

庄子故事两则练习题及答案

庄子故事两则练习题及 答案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庄子〉故事两则》同步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惠子相梁( )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 ) 非醴泉不饮( ) 于是鸱得腐鼠( ) 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 游于濠梁( ) 鲦鱼出游从容( ) 2、《〈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庄周,是(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3、《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鹓鶵”比喻,“鸱”比喻,“腐鼠”比喻。 4、一词多义。 ①于: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夫鹓鶵发于南海( ) 而飞于北海(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②之: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我知之濠上也( ) 5、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 惠子相梁( ) 或谓惠子日( ) 夫鹓鶵发于南海( ) 非梧桐不止( ) 非醴泉不饮( ) 于是鸱得腐鼠( )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是鱼之乐也( ) 安知鱼之乐( )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6、翻译下列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7、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8、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二、文言文阅读。 (一)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日:“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日:“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2)其名为鹓鶵( ) (3)仰而视之日( ) (4)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2、翻译下面句子。 ①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②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3、鹪鹪的故事中鹓雏比喻什么样的人鸱比喻什么样的人腐鼠比喻什么

庄子故事两则同步练习试题及答案

庄子故事两则同步练习试题及答案 20《庄子》故事两则邱孔龙 5分钟训练(预习类练习,可用于课前)1. 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⑴.南方有鸟,其名为?g?R() ⑵.非 醴()泉不饮⑶.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⑷.?() 鱼出游从容答案:⑴yuān chú ⑵ lí ⑶ háo liáng ⑷tiáo 2. 解 释下列加点字⑴.惠子相梁⑵.非梧桐不止⑶.是鱼之乐也⑷.安 知鱼之乐答案:⑴.做宰相⑵.栖息⑶.这⑷.怎么。 3.《〈庄子〉故事两则》节选自《庄子》是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家经典之一,庄子即,国时期宋国蒙人,家。答案:《庄子?秋水》庄周道庄周战哲学课中10分钟(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下列加点字 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国家) B. 发 于南海,而飞于北海(于:在) C.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D.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全:完全,确定是)解析:本题A项中“国”应理解为“国都”,B项“于”是“向、到”之意,C项“吓”应解释为“吓唬”。D项解释正确。答案:D 3. 一词多义4. ⑴于发于南海()于是鸱得腐鼠()⑵固子固非鱼也()我非子,固不知子矣()解析:一词多义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平时要注意积累辨析。解答本题时,根据该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其作用来理解,该词的含义应能将其前后的词语连接起来。答案:⑴ 于:介词,引出动作处所,从。于:介词,在⑵ 固:副词,本来。固:副词,固然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于是鸱得腐鼠 B.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C.请 循其本 D. ?g?R过之解析:本题中A项中“于是”在句中并非一个词,而是一个介宾短语,这个短语是由介词“于”加上代词“是”构成,可译为“在这时”,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作为表承接关系的连词。答案:A 4.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人恒 过然后能改 B.惠子相梁 C.庄子来,欲代子相 D.我知之濠上也解析:本题中有三项属于词类活用,A、B、C三项中加点词语都是名词用作动词,A项中“过”由名词“过错”变为动词“犯过错”, B、 C选项“相”由名词“辅助君主的人”变为动词“当宰相”,只有D项是一般用法。答案:D 5. 庄子见了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施,用讲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庄子故事两则阅读练习1无答案新人教版

20《〈庄子〉故事两则》阅读练习1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习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肥沃,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字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加线词 (1)鯈鱼出游从容 (2)请循其本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2.判断文中划线句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修辞方法。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3.翻译句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4.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的问题。 [甲]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匆忙。 [乙]陈番立志

番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1.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百姓多闻其贤 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其一犬坐于前2.解释加线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闲处一室()(2)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 (3)甚奇之()(4)安事一室乎() (5)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6)书固佳矣()3.依据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太宗益刻意临学 ___________________。4.用“/”给乙文画线处断句。 番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又以问著,对如初。 (2)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6.读罢这两篇短文,可否产生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关的联想,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深层探究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在庄子与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三、中考链接 1.我国古诗文意蕴丰富,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请举一例,并简要说明其中蕴含的哲理。 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20庄子故事两则导学案新人教版

20.庄子故事两则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文言重点实词、虚词。 2. 正确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欣赏故事的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拓宽阅读视野,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2.难点 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三、知识梳理 1. 《惠子相梁》: 人物特点 庄子:鄙视功名、清高自守、机智、幽默 惠子:醉心功名、利欲熏心、无端猜忌、心胸狭窄 中心思想 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yuān chú),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表现庄子天到无为而自 然的哲学思想。 2.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人物比较 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有一种刨根问底的认知态度,重 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欣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感发挥到外物 上而产生的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中心思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写了惠子和庄子在濠梁上游玩,并就庄子能否知道“鱼乐”的问题

发生辩论,展现了两人不同的认知态度,同时表现了他们思维的敏捷。在辩论中,可见庄子认为 的“鱼乐”其实是他内心的愉悦心境的一种折射。 四、学法指导 1.朗读法。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人物的志趣。 2.比较法。比较惠子与庄子思想志趣的不同。 3.延伸拓展法。多介绍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了解庄子的生平、思想;课外阅读庄子的文章,拓宽阅读视野,进一步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 1.出示目标: 学生齐读板书的目标。 2.展示流程: 听范读—自由读—欣赏分析---感悟提升 (二)自学讨论释疑 1.自学指导(指导学习方法,设计问题)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作者以及时代背景,自由诵读,翻译课文。 1)惠子相梁: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国都、京城。 (3)非梧桐不止:止,栖息。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安,疑问代词,怎么 (5)于是鸱得腐鼠:。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6)鱼出游从容: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7)是鱼之乐也:是,这。 2.设问 (1) 庄子是惠子的朋友,惠子为何会派人抓捕庄子? (2) 庄子知道后为何不跑,反而要去见惠子? (3) 庄子无意于名利,为何不直接表达而要用寓言的形式? (4) 在辩论中庄子的观点是什么?他为什么持这种观点? (5)在这场辩论中谁是胜利者? 3.讨论释疑 先独立思考问题,小组再交流体会,组长组织大家准备发言。 1.你能否从这个小故事中领悟庄子的内心追求?

《庄子故事两则》课文资料

【课文资料】 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生平事迹不详,据有关史料来看,大体可知他思想上鄙视富贵、淡薄利禄,是个苟全性命、不求闻达的人。 《庄子》一书,现存33篇。一般认为,《逍遥游》等内篇7篇是庄子自己作的,外篇、杂篇共26篇,是庄子门徒或后学所作。 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大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上继承老子,对其中消极方面的东西有所发展。庄子不满于当时的战乱,对人民生活痛苦表示愤慨,他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它,不得不走隐居遗世的道路。他的蔑视礼法和权贵,放荡不羁,对统治阶级不合作,在一定历史时期曾有积极作用。但他由此得出抛弃一切的虚无主义结论,是十分错误的。 庄子散文 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风格。他吸收了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极富浪漫色彩。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都是通过这样的故事来表现的。他的故事形象生动,几乎一切生物非生物都会说话,会辩论,使逻辑思维的理论文章更加形象化。庄子散文不但譬喻特多,而且运用灵活。古人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深于取象者也”,这对庄子来说,尤其恰当。《庄子》一书,“寓言十九”。这些寓言本来是用做譬喻的,但不管庄子或其后学主观上企图用来说明什么观点,寓言本身的文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庄子的散文,汪洋恣肆,机趣横生,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在古典散文中罕有伦比,对后代文学家影响深远。韩愈曾把《庄子》和《离骚》并称;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近。 庄子故事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恍惚茫昧)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天地之间),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选自《庄子·至乐》)

庄子故事两则知识讲解

《<庄子>故事两则》知识讲解 编稿:王胜华责编:谢华 课前导入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在先秦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而《庄子》却机敏、幽默与诙谐。让我们走近庄子的世界。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理解文章的内容。 4、感受庄子的语言特色。 知识汇总 1、关于庄子和《庄子》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

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庄子》散文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2、掌握下列加红字的读音。 相梁(xiàng)鹓鶵(yuān chú)醴泉(lǐ)鸱(chī) 吓(ha)儵鱼(tiáo)濠梁(háo) 特别标注:“鹓鶵”一词的后一个字,教材的写法左边是刍,右边是鸟。 3、一词多义。 是: 于是,鸱得腐鼠(这时) 是鱼之乐也(这) 吓: 仰而视之曰:“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唬) 于: 夫鹓鶵发于南海(介词,从) 而飞于北海(介词,向)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介词,在) 4、古今异义。 【或】古义指有人,现在指或者。 【于是】古义是两个词语,意思是在这时,现在是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安】古义是怎么,现在指安全、稳定。 【固】古义是本来,现在指坚固。 5、词类活用。 惠子相梁:“相”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宰相”。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详案)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过程与方法: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二、教学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三、教学难点: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双方的辩论思维。 2、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谆谆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二、自主学习汇报 (一)、关于庄子; (二)、关于《庄子》; (三)、字词;(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推荐给大家) (四)、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 学生可以自选专题汇报交流。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二)、关于《庄子》: 1)《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

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想象奇幻;第二,构思巧妙;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3)《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大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juàn)”,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在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字词:请学生把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到黑板上。 (四)、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这一专题此时无须讲透,可视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深浅度。 三、自学《惠子相梁》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把握故事的寓意。 1、课文直译: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鶵,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如省略句、倒装句“惠子相梁”,应为“惠子相于梁”,即“惠子在梁相”。词语方面:如“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这一环节可以结合直译予以关注。) 3、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鹓鶵的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chī)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

初三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教案新人教版 (1)

【关键字】教案、语文、传统、认识、矛盾、难点、整体、合作、了解、特点、突出、思想、成果、精神、基础、重点、能力、方式、特色、作用、反映、汲取、分析、塑造、主张、借鉴、把握、拓宽、丰富、引导、发挥、提高 初三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20课庄子故事两 则教案新人教版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3)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2. 难点:学习庄子淡泊名利的思想,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预习展示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学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整体感知 1.初读正音。 要求:听录音,标记重点字词的读音。 教师板书: 鹓.鶵.(yuān chú)醴.(lǐ)泉鸱.(chī) 吓.(hè)濠.梁(háo)鲦.鱼(tiáo) 2.再读译文。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读出句子的节奏,注意文中重点词语的大致意思。 教师提示: 或:有的人恐:害怕国:国都 往:前往于是:在这时止:栖息 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3.学生互译。 结合疏通字义句意成果,学生口头翻译文本,讨论归纳各部分主要内容,把握文意。

庄子故事二则知识梳理2014版

《庄子》故事两则知识梳理2014版 惠子相梁 一、文学常识(两则) 选自《庄子·秋水》《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者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 庄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二、古文知识 (一)课本重点注释 1、惠子相(xiàng)梁:惠子在魏国做宰相。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2、或谓惠子曰:或,有人。 3、非梧桐不止。止:栖息 4、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 5、于是鸱得腐鼠:于是,在这时。鸱,猫头鹰。 (三)一词多义 1、国 ⑴国都搜于国中三日三夜⑵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吓 ⑴拟声词模拟鸱发怒的声音。仰而视之曰:“吓”⑵动词吓唬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3、于 ⑴从发于南海⑵到飞于北海 (四)古今异义 1、于是 古义:在这时于是鸱得腐鼠。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 (五)词类活用 1、相辅助君主的人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做宰相。惠子相梁 三、课后题答案 (一)朗读课文,注意表达人物的语气,并回答下列问题 1、庄子讲鹓鶵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答:鹓鶵的故事里,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答: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答:1、相,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2、国,国都,京城。 3、止,停止,这里是栖息的意思。 4、安,疑问代词,怎么。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