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教与艺术的关系

佛教与艺术的关系

浅谈佛教与艺术的关系

佛教与艺术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的。暂且不去讨论中国的艺术是在何种思想的背景里产生,就依“艺术”一词所所包括的几个方面来看,无论是文学、绘画;还是雕塑、建筑等等艺术领域,佛教都在其中占有显着的地位。可以这么说:“如果不研究佛教的艺术,那么中国的建筑史、语言史、绘画史、舞蹈史等等,都无法撰写得完整。”

佛教与中国雕塑领域的关系尤为密切。存世作品中,佛教造像不仅数量众多,更有着令世人瞩目的艺术价值。如果没有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等众多石窟中数以千万计的佛教造像,没有巍峨梵宇中的诸佛菩萨,雕塑艺术宝库将减少一半以上的珍藏,中国雕塑史也决不会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么丰厚、那么有份量。

而存世的古建筑中,也有相当部分是寺庙建筑。如现存最早的两座唐代古建,均为佛寺殿堂,即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至于古塔,基本都是佛教建筑。尤其是那些经典之作,如嵩山嵩岳寺塔、山西应县木塔、大理崇圣寺三塔、苏州云岩寺塔等等,虽然风格造型各异,但都是清一色的佛塔。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既因自然景观而名,亦因人文景观而胜,而佛教名胜正是人文景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石雕、骨雕、陶塑、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如红山文化的彩塑女神头像,三星堆文化的青铜人像;到后来有比较著名的妇好墓雕刻,最著名的有商代后期的司母戊鼎。有文字记载以来,著名的有秦始皇陵兵马俑和西汉霍去病墓大气磅礴的石刻,都是中国本土雕塑艺术的体现。

东汉明帝时,佛教东来,洛阳白马寺中出现了从印度带来的佛像,从此佛教雕塑艺术开始在中国传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主要表现为北方佛教造像为代表的佛教石窟艺术与南方以殿塔为代表的寺庙建筑。著名的有南北朝时期开始建造的敦煌石窟、龙门石窟,隋唐时期的修德寺、光宅寺、法门寺,五代的镇国寺,以至明清时期的藏传佛教寺院内的佛教群像,均为中国佛教造像典型。隋唐时期,雕塑最为辉煌的时代,佛教雕塑在武则天时达到高潮,具有代表性的是唐高宗时建的龙门奉先寺和武则天时开凿的大型摩崖像龛。其他重要的石窟有后来的有新疆拜克孜尔石窟,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四川大足石窟,云南大理剑川石窟和浙江杭州飞来峰造像等等。其中敦煌、云冈、龙门是是我国最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值得一提的还有泥塑佛像,这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本土化的雕塑手法,基本制作方法是先以木竹等为骨架,其外涂以厚土。于里层土中,杂以粗糙纸草;再在表面混以云母土,达到细致匀称的效果。手指耳朵等细腻部分以金针卷上麻丝,作为中心而制成。佛像粗成后,再在干燥的表面上涂漆、贴箔,并施以彩色颜料,做成的佛像栩栩如生。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中

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佛教对中国书法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自从有了汉字以来,书法艺术就伴随着汉字的成长而不断成熟。佛教的传入,犹如催化剂,使得中国书法艺术逐渐丰满与丰富。山水画中,有古寺梵刹、阿兰若处;人物画中,则有诸佛菩萨、金刚罗汉、高僧大德。而各个朝代抄写的经书,则在弘扬佛法的同时,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的古代书法作品。其中,书法大家的抄经名作便不胜枚举,如王羲之书《遗教经》、张旭书《心经》、柳公权书《金刚经》、苏轼书《圆觉经》、赵孟頫书《妙法莲华经》、林则徐书《阿弥陀经》、欧阳渐书《心经》、弘一大师书《华严经》等等。此外,敦煌还保存有大量唐人写经,既是珍贵的佛教典籍,也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宝库。

佛教壁画的产生,为中国绘画保留了大量的实物资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画家吸取佛教绘画技术,推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这里,最著名的是的敦煌莫高窟,其规模宏大,至今保留有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492 个,壁画45 000平方米,壁画十分精美,既是一大雕塑馆,又是一个佛教艺术画廊,成为世界美术史上的个奇迹,可为唐代佛教美术的代表。

佛教促进了中国绘画理论与技法的发展与成熟。中国传统绘画的伦理意义为佛教教义所充实,绘画技术技巧渐趋成熟。东晋画家顾恺之擅长画佛,他还提出了“以形写神”论。相传他在建康瓦棺寺壁上绘的维摩诘居士图,光彩耀目,轰动一时。盛唐时期,中国佛教绘画已除去摹仿痕迹,进一步融合民族传统,色彩绚丽,气势恢弘,创作达到了顶峰。有“画圣”之称的吴道子创作了大量具有艺术高度和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绘画。著名田园诗人王维,也是画家,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禅宗影响下,他开创了超然洒脱、高远淡泊的画风,对后世中国画的影响很深。

佛教的传入,更是对中国戏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最早的正式剧场,就是佛教的寺庙,在此之前则多是露天或野地。尤其是唐代寺院中的俗讲发达,本来始自以说唱佛经故事的方式传经,但后来演化成百戏杂陈的戏场和变场,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在文学和表演上铺平了道路。

佛教和佛教音乐传入我国后,经过僧人们的长期摸索和实践,逐渐地融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于一炉,形成了以“远、虚、淡、静”为特征的中国佛教音乐,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一部分。尤其是自中唐以后随着禅宗的出现,佛教音乐对传统文人的人生追求、文艺创作、审美情趣以及对我国民间和民族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佛教音乐到了明清之后,出现了明显的衰微。但这种衰微更多的是表现在原创的佛教音乐上。此时,佛教音乐已成了社会音乐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引古乐、时乐进入寺院,演化成百姓喜爱的佛教音乐。如北京的智化寺京音乐、潮汕的庙堂音乐等;二是向民间传播佛曲的曲目和演唱技巧,逐渐形成多种直接为民众生活服务的宗教性民间音乐。如山西八大套及西安古乐中的僧派等,目前我国现存的各地民间乐曲的诸多乐种在形成过程中,大部分都有佛教音乐影响的

痕迹。到了现代,佛曲已十分通俗化,许多佛曲都用民间曲调甚至现代流行歌曲演唱。如现代著名禅宗高僧弘一法师曾编写过很多佛教歌曲,曲调优美清新,歌词深邃典雅,很多是通过自然界现象来阐发人生的苦、空、无常、无我等佛法道理和赞叹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劝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他的不少歌曲富有浓郁的人情味。如:《忆儿时》:“春去秋来,岁月流逝,游子伤飘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低迷苦恼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鸟,曾把闲情诧。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还有《三宝歌》等一直是脍炙人口的佛曲。上个世纪80年代的电影《城南旧事》,就把他的《送别》作为主题曲。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少词曲作者通过移植和借鉴佛教音乐,谱写了一曲曲美妙动听的现代流行歌曲。他们一方面宣扬佛教经典的教义,一方面用群众喜闻乐见、善入人心的方式和忠孝的道理潜移默化地传播到群众中去,从而强化社会伦理教化功能。如:由王杰、王韵婵演唱的《祈祷》,不但是佛教音乐中梵呗唱颂的重要佛曲,又是现代音乐中久唱不衰的流行歌曲。每当我们唱起这首歌时顿感清凉爽静,一切烦闷烟消云散,心灵即刻得到净化。又如佛曲《佛音响起来》,是一首以宣讲佛法声音来教化娑婆世界众生的经典曲词,它能宣讲法理,开导众心,不但在佛教徒集众行香时可起到静摄专仰的作用,就是非佛教徒听起来同样能领略到佛教文化深邃的含意,产生净化心灵的效果。由《佛音响起来》而派生的《掌声响起来》曾唱遍大江南北,其歌唱效果可谓异曲同工,可以说它们是佛教音乐与现代音乐借鉴与融合的典范。此外,韩红的《家乡》,罗大佑的《明天会更好》等歌曲也都是佛教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的经典之作。

佛教的传入,给中国的艺术带来了福音,使得中国艺术的内容风格更加丰富多彩,开创了中国艺术新的样式,拓展了中国艺术新的风格,无论是古代或是当代,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与贡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