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方言研究愿景_曹志耘

汉语方言研究愿景_曹志耘

汉语方言研究愿景_曹志耘
汉语方言研究愿景_曹志耘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5期

汉语方言研究愿景*

曹志耘

提要本文在分析汉语方言研究历史、现状以及所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学理研究”到“问题研究”转型的主张。呼吁研究者把目光从方言内部转向方言外部,从方言本体转向方言的使用者、方言生存的环境以及方言所承载的文化,去关注、解答和解决方言在使用及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自己的研究工作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汉语方言;方言文化;问题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愿景”:所向往的前景。本文所谈的是笔者个人对汉语方言研究“所向往的前景”。

汉语方言学的发展已接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汉语方言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1.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本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培养体系日趋完备,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多。不少高校成立了以方言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例如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方言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方言与文化研究所、南昌大学客赣方言与语言应用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方言研究所、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省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基地,等等。

2.学术活动非常活跃

除了“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年会”这样的全国性、综合性学术会议以外,每年还举办多个分区或专门性的学术会议。分区会议涉及各大方言区或方言地区,尤以粤语、闽语、客家话、吴语、官话、东南方言、海外汉语方言学术研讨会最为频繁,专门性会议例如地理语言学、濒危方言、方言民俗、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等等。

3.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汉语方言调查研究当中,在沿袭传统的描写、比较、分析方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运用了地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以及新型录音摄像设备、电脑绘图技术、方言调查处理软件、数据库等等,尤其是数据库已经成为方言研究的重要工具。此外,地

*本文研究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方言文化典藏”(11JZD035)资助。

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也开始逐渐与方言调查研究相结合。

4.研究成果丰硕

据笔者不完全的统计,2001-2010年十年间,大陆出版的方言专著151部,仅《方言》、《中国语文》两家杂志发表的方言论文就达644篇,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立项的方言研究课题达105项。也是在这个时期,汉语方言学者完成了规模宏大的《汉语方言地图集》的调查编写工作(已于2008年出版),完成了《中国语言地图集》的修订增订工作(尚未出版),在《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的基础上编写出版了《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本(2002)。此外,还创办了《中国方言学报》(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粤语研究》(澳门粤方言学会)等刊物,与已有的《方言》杂志、《吴语研究》、《湘语研究》、粤语会议论文集、闽语会议论文集、客家话会议论文集等一起,构成了一个比较全面丰富的汉语方言学术园地。

现代化、全球化、城市化、网络化这“四化”彻底改变了当今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在这种大变革中,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各种语言方言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延续千百年的语言格局和语言生态发生了巨大的、不可逆转的改变。随着这种碰撞和改变,各种各样的语言问题、方言问题应运而生。

以汉语方言领域来说,目前在方言文学创作、方言歌谣曲艺整理、方言节目表演、方言教学、方言用字、方言人名地名、方言鉴别和刑侦、方言信息处理、方言规划、方言政策等等方面,都存在大量悬而未决的问题。其中,最突出、最严峻的问题无疑是方言的生存危机和保存保护问题。在当今社会中,汉语方言的使用空间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弱,总体上呈现出日益萎缩的态势,有些方言甚至已经走上消亡之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现象所引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造成方言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的信息严重流失,结果造成文化断裂、文化雷同和文化苍白,对我国优良的语言文化多样性造成严重的和不可挽回的破坏。

第二,语言权、母语权是人权的重要体现,同时,方言是一个区域或一个族群内部认同的主要标志,方言的萎缩、消亡大大弱化甚至消解了既有的母语权益以及区域认同和族群认同。这种状况越来越引发方言使用者的焦虑感和危机感,并促使他们奋起保护方言。在现体制下,这种行为很容易造成社会对立和冲突。

在这样的形势面前,作为政府、学术界、社会大众三者中的一方,汉语方言学界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对策呢?应当作出什么样的行动呢?这是学术界和学者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自索绪尔以来,语言学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也产生了像“社会语言学”这样把语言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的学科,但从总体上说,近百年的语言学基本上都把目光和精力投注在了语言结构本身或者说语言内部。方言学是语言学的组成部分,亦莫能外。汉语方言学自诞生以来,一直致力于汉语方言本体现象的调查和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汉语方言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来看,方言本体的调查和学理研究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这些方言工作者即使穷其一生也仍然无法全部完成这项工作。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继续只局限于方言的学理研究而不去关注与方言相关的各

种“问题”呢?对于部分学者来说,继续做这样的研究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整个汉语方言学来说,显然是不可以的。因为这已不完全是学者个人选择的问题,而是一种历史选择,是一种历史使命。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汉语方言研究工作者应该自觉适应外部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学科的重点和方向,应该把目光从方言内部转向方言外部,从方言本体转向方言的使用者、方言生存的环境以及方言所承载的文化,应该去关注、解答和解决方言在使用及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该让我们的研究工作为社会服务。

这种学术转型就是笔者个人对汉语方言研究的一个愿景,为了方便起见,本文称之为“面向问题”。

早在1919年,胡适先生就发表了著名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他指出:“要知道舆论家的第一天职,就是细心考察社会的实在情形。”“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的问题下手的。”然而,当时社会上的实际情况是空谈成风,各种理论、口号、“主义”满天飞,“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有鉴于这种“高谈主义的危险”,他大声疾呼:“请你们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请你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胡适1983:342)

可见,“面向问题”不是什么新主张。从历史上看,我国的方言调查往往是与民风民俗、诗歌歌谣的采集记录以及训读古籍的需求等结合在一起的。周秦时代,中央王朝每年八月就要派輶轩使者到各地去采集方言民俗,西汉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正是在这种传统背景下诞生的。上世纪初叶的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研究会”,发起了搜集民间歌谣的运动。在歌谣调查整理工作中,人们自然遇到了方言词的用字、注音、释义等问题,于是提出了调查方言的要求,认为“研究方言,可以说是研究歌谣的第一步基础工夫”(沈兼士《今后研究方言之新趋势》,载《歌谣》纪念增刊,1923年12月,此处引自沈兼士1986:42)。可以说,现代汉语方言的调查首先是出于民间歌谣调查研究的需要,而由“歌谣派”提出来的(游汝杰2004:237)。

在现代汉语方言学的发展过程中,也一直有人关注方言与文化的关系,关注方言的应用问题。远者如罗常培先生的《从客家迁徙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罗常培1989:150-161),贺登崧(W.A.Grootaers)神父对山西、河北等地方言、民俗和宗教现象的调查(参看贺登崧2003:157-163)。近者如周振鹤、游汝杰的《方言与中国文化》(1986),该书论及方言与移民、方言地理与人文地理、历史方言地理与文化背景、方言与地名、方言与地方文艺、方言与民俗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后有林伦伦《潮汕方言与潮汕文化》(1991),王建设《泉州方言与文化》(1994),侯精一《平遥方言民俗语汇》(1995),李如龙等《福建双方言研究》(1995),崔荣昌《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1996),张映庚《昆明方言的文化内涵》(1997),李如龙《福建方言》(1997),李如龙《方言学应用研究文集》(1998),罗福腾《汉语方言与民间文化新观察》(1998),罗昕如《湖南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2001),刘镇发《客家———误会的历史、历史的误会》(2001),詹伯慧等《广州话正音字典》(2002),黄尚军《四川方言与民俗》(2002),徐波《舟山方言与东海文化》(2004),邢向东主编《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论丛》(2004),甘于恩主编《七彩方言———方言与文化趣谈》(2005),邢向东主编《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论丛(二)》(2006),

邵慧君、甘于恩《广东方言与文化探论》(2007),伍云姬《湘西瓦乡话风俗名物彩图典》(2007),李如龙、姚荣松主编《闽南方言》(2008),王新作《三峡峡口方言词汇与民俗》(2009),等等。在日本,也有平田昌司等人的《中国の方言と地域文化》1-5分册出版(1994-1996)。(曹志耘2005)此外,应该指出,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汉语方言普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服务的。

近几年来,随着方言生存危机的日益加重,社会各界对保护方言的呼声越来越高,汉语方言学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方言的保存和保护问题,并开展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例如,自2001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了“中国濒危语言方言调查研究与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课题(张振兴主持),迄今已出版丘学强《军话研究》(2005)、陈立中《黑龙江站话研究》(2005)、陈云龙《旧时正话研究》(2006)等著作。自2008年以来,国家语委和教育部语信司牵头组织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项目,计划对全国所有汉语方言县的有声语料进行调查记录和保存,目前已在江苏、上海、北京、辽宁、广西先行实施。2010年,由语文出版社申报的“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侯精一、李守业、曹志耘总主编)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立项,并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该项目拟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编写出版20卷分地方言民俗图典,以反映中国方言民俗的概貌。2011年,“中国方言文化典藏”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详见下文)。同时,“汉语方言博物馆”的建设工作也已被提出来(曹志耘2010),并在社会上得到积极的反响。此外,“西北方言与民俗学术研讨会”自2004年以来已连续举行了5届,“濒危方言学术研讨会”已于2009、2011年连续举行了2届。

然而,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科研管理部门的学术导向和评价体系,还是研究者本身的学术理念和学术兴趣,学理研究仍然占据绝对主流的地位。而且可以预料,这一局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难以改变的。而现有的一些调查研究工作,有的是进展较慢(例如有声数据库建设),有的是刚刚起步(例如方言民俗图典、方言文化典藏),有的则尚未开始(例如方言博物馆),相对于形势的紧迫性和任务的艰巨性来说,有如杯水车薪,远远不够。据笔者所做的统计(刊物限《方言》和《中国语文》,课题限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项目),2001-2010年期间共901项汉语方言论著和课题中,属于濒危方言研究的只有12项,属于方言文化研究的只有14项,属于问题研究、应用研究的更是屈指可数。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向汉语方言学界大声疾呼,呼吁那些有志于问题研究、有志于应用研究的人,特别是那些“功成名就”、已无职称之虞的学者放下身段,让自己的研究工作“面向问题”、面向应用、面向人间烟火。每一个做过方言调查的人,大概无一例外地都遇到过发音人的质问:“你研究方言有什么用?”但有谁理直气壮地回答过呢?时至今日,我们不应该再回避这个问题了。让我们的研究“有用”吧!实际上它本来就很“有用”,社会也非常需要它“有用”。

一些前辈学者例如李如龙先生曾多次呼吁汉语方言学界应该重视应用研究。李先生本人更是以身作则,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方言与移民、方言与地名、方言与文化、方言与语言教学、方言与普通话推广等等问题的研究,论文后来汇集成《方言学应用研究文集》一书。在该书的序言里,他写道:“中国的人文科学历来有厚古薄今、重道轻用的倾向。”“方言学工作者在编纂了大量的方言志、方言词典、方言调查研究报告之后,若能向相关学科拓展,与各方面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合作,就应用方向的课题作一番研究,一定能为社会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李如龙

1998:7)这些话在今天看来仍然非常中肯,可以作为“面向问题”一词的阐释。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向来以汉语方言调查研究作为其研究重点。自2001年至2008年,组织国内外学术界57名研究人员,按照统一规范,实地调查了全国930个地点的方言,收集到100多万条第一手方言资料,编写出510幅方言特征地图,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统一的实地调查为基础,全面反映20世纪汉语方言基本面貌的语言特征地图集———《汉语方言地图集》。

在地图集出版之后,经过近两年时间的论证和准备,北语语言所于2010年启动了“中国方言文化典藏”项目,该项目已获201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这可以视为我们对“面向问题”学术理念的一项实践。实施“中国方言文化典藏”项目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保存中国传统方言文化实态资料

本项目的“方言文化”是指用特殊方言形式表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包括地方名物、民俗活动、口彩禁忌、俗语谚语、民间文艺等。

方言是地域文化、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构成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条件。方言文化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语方言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阔,使用人口超过10亿,方言种类难以计数,方言差异极其复杂。中国是当今世界上罕有的方言文化资源大国。然而,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汉语方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化,许多方言正在急剧萎缩和消亡。(少数民族语言的情况大致类似,甚至可以说更为严重。)这种状况已越来越引起方言使用者的焦虑感和危机感,并成为社会大众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有的甚至已经引起社会动荡、民族冲突,对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造成严重影响。

在此形势下,系统科学地调查记录我国方言文化的传统面貌,及时抢救记录和保存方言文化资料,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方言文化遗产,已成为我国政府和学术界一项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我们设计的“中国方言文化典藏”项目,拟按照统一规划,采用科学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实地调查收集实态的中国方言文化资料,并利用多媒体、数据库和网络技术进行保存和展示,以达到“实态保存,永久使用”的目的。这里的“实态”,一是指调查收集的对象是当今中国社会实际存在、尚在使用的方言文化现象,二是指在记录、保存和展示时,除了采用传统的文字和音标以外,还广泛利用录音、摄像、照相等多媒体、形象化的技术手段,以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方言文化的实际面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唯有这样的“实态”资料才最具有传世的价值。因此,可以说“中国方言文化典藏”是一项顺应民意、具有前瞻性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工程。

2.拓展和深化方言文化研究

方言与文化本来就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的方言调查一开始就是与民风民俗、诗歌歌谣的采集记录结合在一起的。现代汉语方言的调查也是出于民间歌谣调查研究的需要而首先被提出来的。然而,长期以来,汉语方言学主要侧重于方言本体现象的调查和研究,对方言的外部环境以及方言所承载的文化等关注甚少。而民俗学、人类学等文化学者对地域文化中涉及方言的部分往往要么回避,要么仅用普通话记个大概(比如以往搜集出版的谚语和民间故事),致使方言文化的精髓和韵味严重丧失。

本项目首次把“方言文化”单独作为大规模调查的内容,调查时同时采用方言学、人类学(包括影视人类学)的方法,既保证了调查记录的科学性,又能够深入观察和挖掘与方言相关的文化现象,将大大拓展汉语方言学的研究领域,并对民俗、民间文化等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促进方言文化资源开发应用

我国是语言文化资源大国。随着语言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观念的逐渐普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方言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在旅游、文化产业、对外宣传、国家统一和安全等方面的应用价值。但迄今为止,方言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基本上仍属空白。

本项目把各地用特殊方言形式表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包括地方名物、民俗活动、口彩禁忌、俗语谚语、民间文艺等)记录下来,并采用多媒体、数据库和网络技术进行保存和展示,可为方言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切实促进该项事业的发展,并为加强国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方言文化典藏”项目预计取得下列成果:

1.中国方言文化典藏·多媒体资料库:以数据库的形式保存本项目所有调查点的所有调查资料。内容包括各地方言文化概述、方言音系、“调查表”里所有条目的调查结果(其他来源的方言文化资料亦可收入),形式包括文字、音标、录音、视频、图片。各种形式的内容之间相互关联,整合利用。通过开发网络版和单机版的多媒体资料库应用软件,向学术界和社会大众提供各种相关服务。

2.中国方言文化典藏·图册(分地系列):以调查点为单位,以调查条目为纲,收录方言文化图片及其方言名称(汉字)、读音(音标)、解说,以图带文,一图一文,图文并茂。书前附本地方言文化概述和方言音系。

3.中国方言文化典藏·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分别以调查点和调查条目为单位,同步使用文字、音标、录音、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各地方言文化内容。名物主要用图片,活动主要用视频,说唱用录音或视频,录音、视频、图片均配有相关的方言记录转写(汉字和音标)和普通话译文。各点均附本地方言文化概述和方言音系。

4.中国方言文化典藏·网站:该网站面向社会大众,一方面展示本项目的调查研究成果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另一方面将设立“中国方言文化采录系统”,吸引网友参与互动。因此具有数字博物馆的性质。

教育部、财政部最新发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的宏伟设想。“2011计划”建设的基本原则第一条就是“需求导向。紧密围绕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通过协同创新,重点研究和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可见,“面向问题”不仅仅是汉语方言研究的迫切需要,更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的迫切需要。我们应该及时认清形势、把握方向、抓住机遇,把个人的研究工作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我国文化传承创新的伟大事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贡献。

附注

①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蒙张振兴先生赐阅尚未发表的《汉语方言研究的远景》一文,深受启发。“远景”是“将

来的景象”,是规划性、预见性的。拙作谨以个人的“愿景”(所向往的前景)与张先生的大作呼应,希望能从另一个侧面丰富汉语方言研究的内涵。在此谨向张振兴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也要感谢贾坤博士帮助我搜集整理近十年汉语方言研究的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曹志耘2005汉语方言与中国地域文化的研究概论,载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曹志耘2010关于建设汉语方言博物馆的设想,《语文研究》第2期。

贺登崧2003《汉语方言地理学》,石汝杰、岩田礼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适1983《胡适文存》第一集卷二,远东图书公司。

李如龙1998《方言学应用研究文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罗常培1989《语言与文化》,语文出版社。

沈兼士1986《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

游汝杰2004《汉语方言学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

Vision for Research on Chinese Dialects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a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of re-search on Chinese dialects,as well as the situation it will face in the future,the research on Chinese dialects should transit from‘theoretical research’to‘problem-oriented research’.This article calls on researchers to make the research focus transfer from the inside of dialects to the outside of dia-lects;from dialects themselves to the users of dialects,the survival circumstances of dialects,and the cultures that dialects take on.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researcher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that appear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dialects,and to solve the problems.Only in this way,can the dialect research work service for the society.

Key words Chinese dialects;dialect culture;problem-oriented research

(曹志耘100083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办公室)

(责任编辑黄晓东)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年来汉语方言学研究著作以及学术论文的文献整理,从研究方向、研究历史、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新视角等几个方面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归纳分类。不仅只局限传统的汉语方言学,还结合了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以及描写语音学等方面。同时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对比,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关键词汉语方言学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地域方言 “方言”的概念最早大约出现在我国周代,就是所谓的殊方异语。在这里我们引用袁家骅提出的“方言”定义,“方言是共同语的继承或支裔,一个方言有异于其他亲属方言的某些语言特征,在历史时期往往从属与民族的统一标准”。 1.研究方向: 关于方言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在《汉语方言概要》中表示方言研究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方言本身的调查,系统地描写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第二,方言和标准语比较。第三,把以上研究的结果,跟该语言的较古阶段比较,揭示这个语言分化和发展的过程。 李如龙则认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可分为横纵两个方面:横向比较是指,就现代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做横向比较,也就是做结构系统的比较,自然包含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比较。这些比较,就其同的方面可以概括出现代汉语的特征,就其异的方面可以区别开各方言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展现现代汉语的共性及其方言的个性。纵向比较则是指,将方言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做比较。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描写研究的一个对象,一个方言就是一个语言单位,是全民性的,有它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袁家骅,1988)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的比较往往立足于自身情况的描写,通过与共时描写和历时演变的比较来探索出方言系统中的共性以及自身的个性。 2.研究历史: 我国有关汉语方言研究的第一人,应当是两千多年前汉代的扬雄,他编纂了我国第一本汉语方言词汇比较词典--《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但可惜的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关于汉语方言的研究往往是依附于文字学、音韵学等学科,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 而用现代语言的学科理论、技术方法来调查研究方言更是近七十年来才开始进行的。前三十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方言实地调查取证,以赵元任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大面积的方言调查,出版了一系列有关两广、江西、云川等地的方言著作,为后人的研究积累了大批语料。到了后四十年,中国的汉语的汉语方言研究有了极大的飞跃。学者不仅延续前辈开创的方言研究的传统,还接受吸取了海外方言研究的精髓,如桥本万太郎的语言地理类型学、贺登崧的汉语方言地理学,等等。此外,新生代的学者还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引申,提出一生成语法学、生成语音学来归纳总结汉语方言特点,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而与研究历史相关的--汉语方言学史,也是我们应多加以关注的一门学科。汉语自古就有方言的差别,但纵观中国方言史的研究,大多倾力于上古或近代,六朝唐宋方言研究则显得尤为薄弱。把汉语方言学史作为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研究开始于20世纪。罗常培的《汉语方音研究小史》是汉语方言学史学科草创的标志。所以汉语方言学史的研究总体上还是很薄弱的。何耿镛先生的《汉语方言研究小史》是最早的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部汉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本文的内容主要是讨论一些例子。例子就是资料,它是很重要的。李荣先生在《方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方言》1983年第2期81-91页)说过:“例子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要先想好例子,再表示意见。要是举不出合适的例子,那种意见是站不住脚的。例子一摆呀,你的功夫就出来了。就能看出你的学力如何,见识如何。例子就好比商店橱窗里陈列的商品。摆出来的都不怎么样,仓库里的就可想而知了。” 一关于方言词语的调查研究 (一)《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方言词 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词典》是具有规范性质的汉语共同语词典,但是很多人平时不太注意词典里收入了很多带<方>字标记的方言字、方言词。很多带<口>字标记的口语词,还有很多专用于地名、姓名的字头其实大部分也是方言字词。这些条目加起来在词典里至少都有上千或更多的数量。《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这么多的方言字词,是需要方言的词语研究的。这就是“普通话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的道理,现代汉语是整体的,它包括现代汉语方言。下面随意举一些《现代汉语词典》里方言词: 阿姨姨母 腌臜(1)脏;不干净。(2)(心里)别扭;不愉快。 娭毑(1)祖母。(2)尊称年老的妇女。 爱人儿逗人爱:这孩子的一双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多~啊! 俺代词。(1)我们(不包括听话的人)。(2)我。 熬心心里不舒畅;烦闷。 熬磨(1)痛苦地度过(时间)。(2)没完没了地纠缠:这孩子很听话,从不~人。 巴结(2)努力;勤奋:他工作很~ 巴望(1)盼望。(2)指望;盼头。 吧嗒(2)抽(旱烟):他~着叶子烟打主意。 拔白(天)刚亮。 白日撞白天趁人不备走进人家去偷东西的小偷儿。 摆子疟疾:打~。 板实(1)(土壤)硬而结实。(2)(书皮、衣物等)平整挺括。 半彪子不通事理,行动鲁莽的人。

湖南省的方言分布

湖南省的方言分布,总体上可以分为湘语区、赣语区、西南官话区三种。其中,湘语是湖南省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 如图所示,将湖南大致分为东、中、西、南4个部分,则中部属于湘语区,东部属于赣语区,西部、南部属于西南官话区。 湘语区内部,可以进一步分为新湘语区、老湘语区两部分。新湘语分布于湘语区的东部,以长沙话为代表;老湘语分布于湘语区的西部,以娄底话为代表。 湘语的具体分布: 湘语(新湘语长沙话、老湘语娄底话),又称湘方言或湖南话,属汉藏语系汉语的一个语支,是生活在湘江流域及其支系一带湖湘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湘语主要分布于湖南中部,处在赣语和西南官话的包围中。东北及东线主要为赣语:宜浏片,吉茶片,耒资片,西北、西、南分别是西南官话的常鹤片(也称为湘北片),以吉首怀化为中心的湘西片,以及以蓝山,嘉禾为中心的湘南片,这一片与广西北部的桂林连成一体。 现代湘语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中部地区,主要的湘语城市包括长沙,株洲,湘潭,益阳,岳阳,衡阳,娄底,邵阳等。2008年统计约为3600万人口,占汉族人口的5%左右。湘语也由于历史或移民的原因,在陕西南部,安徽南部,广西东北部,四川以及贵州局部地区亦有分布。湘语主要以长沙话和双峰话为代表,但其它各片皆有特色。 湘语分区比较复杂,特别是对于过渡方言的处理。按照历史上形成的时间,大致可以分为老湘语、新湘语两部分;老湘语以娄底话为代表,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代表。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根据各地湘语的湘语和特征,分为三片“长益片、娄邵片、吉溆片”,这是也最有代表性的湘语分区之一。鲍厚星教授与陈晖教授在《湖南省的汉语方言》对于湘语的分区进行的调整,将长益片、娄邵片和吉溆片细分增加至5片,衡州片从长益片中析出,吉溆片改名为辰溆片,并将湘南土话和原属于娄邵片的祁阳,祁阳归为永全片。 按五分的划分方式,湘语区可以大致分为:长益片、娄邵片、衡州片、辰溆片、永全片。其中,以长益片、娄邵片的分布最广。 主要的湘语城市有:

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

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 论文用共时和历时比较的方法,以汉语方言中表示人体器官部位的词语(以下简称人体词语)为对象进行比较研究。在共时方面,比较研究方言与普通话间的异同、方言与方言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探讨普通话与方言、方言与方言间人体词语词形和词义结构的共性和差异的模式;尝试解释方言差异的原因;以及这种共性和差异表现出的区域类型特征及其在方言分区上的意义。在历时方面,比较方言人体词语在汉语史上的演变情况,分析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并探讨了方言人体词语差异与方言分区之间的关系。论文采用多种理论,运用多种方法,尽量做到对方言人体词语的全面研究。运用语言结构观和系统观理论讨论方言人体词语的演变原因;运用语义场理论,分语义场、分义位研究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时差异和历时演变;运用词汇语义学理论,探讨方言人体词语词义的共时差异原因和历时演变类型;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方言人体词语词义引申的特点;运用认知编码理论,讨论方言人体词语的词义和词形关系;运用语言异质论和语言叠置理论解释方言人体词语同义聚合的问题。论文运用比较的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用统计、计算的结果来说明问题。论文分七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中间部分是正文,分五章;最后一部分是结语。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方言学意义、词汇学和语义学意义、汉语史研究意义、宏观语言学意义),介绍了研究现状(方言词汇的研究现状、汉语词汇的普方古综合比较研究的现状、人体词语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阐明

了本文的题旨,介绍了本文研究所要采用的理论(语言结构观和系统观理论、语义场理论、词汇语义学理论、认知编码理论、语言异质论和语言叠置理论)和方法(比较的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并就本文的材料和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一章是对汉语方言人体词语共时表现形式的比较。本章比较了人体义位在不同方言间词形、语素、构词形式等方面的异同。本章分四个小节。第一节比较了方言人体词语的词形和主要语素情况,包括各方言中表示同一人体器官部位的词语的词形表现和其主要语素的异同,结论是汉语各方言人体词语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语素数目不同、主要语素的差异、有无词缀及使用不同的词缀。第二节比较了方言人体词语的词缀的异同,内容包括词缀形式、不同词缀的区域分布及使用情况。经过比较发现:不同方言人体词语中的词缀在使用数目、可否重叠、所处位置和虚化程度和意义上都有一些与普通话不同的情况。第三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构词形式的异同,内容包括重叠构词形式的方言特点、几个人体部位词语语素组合形式的异同,等等。第四节探讨了方言人体词语词形的共性与差异的原因,一是因为各方言对同义语素的选择不同,二是因为古汉语单音词在一些方言中仍保留为单音节语素、或方言区人们新创的语素参加构词的缘故,三是因为词义的模糊性使人们可能用表示人体相邻部位的语素来构词。此外,记录方言词语的书写形式不同、语序的不同也可能是一个原因。汉语方言人体词语存在共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汉语方言都是从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有共同的历史基础;二是方言都不同程度地受不同历史时

方言调研报告范文

方言调研报告范文 伴随着即将进入大三的慌张,无数次的纠结毕业后就业还是考研。脑子里想的很多, 却对即将到来的学年论文毫无想法。抱着想为自己的学年论文寻找一点灵感和对方言变化 的好奇,想不断历练、挑战自己的想法,我报名参加了这次暑期实践活动。四天时间过去了,我收获的远比我想象的要多得多。 实践活动开始的第一天,在闷热的汽车里度过了两个小时之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临夏市。费尽周折找到住的地方之后,经过短暂的休息我们马上投入到调研工作之中。 我们首先将十四位队员分好小组,然后明确了我们展开调研的地点和主要调研对象。在调 研过程中,我们从拘谨到大方,从被路人拒绝时的失落到互相鼓励,重整旗鼓的坚持,从 开始时我们方法不得当而进展缓慢到在学姐的帮助下我们逐渐改进方法而收获颇丰。在调 研结束之后的总结会议上,每个小组都汇报着自己的收获,那一晚,我们尽管疲惫,但每 个人脸上都流露着我未曾见过的骄傲与坚韧。 在以后的几天里我们还是依旧走街串巷进行调研,每晚开总结会议,认真总结每一天 的收获,发现、指出调研中存在的问题,明确第二天的任务。在这几天的走访中,给我印 象最深的还是去八坊街的那一次。八坊街是临夏市回族同胞的聚居地。在那里,我们每走 进一户人家,他们都非常热情的接待我们,耐心地回答我们的问题,遇到我们听不懂的方 言他们会反复解释,甚至加上手势动作,直到我们理解。他们还拿出亲手做的油果子给我 们品尝,这一切都让我们觉得特别的暖。那天我们还去了清真寺,还非常荣幸的见到了阿訇,跟阿訇进行了交谈。阿訇非常详细地回答我们的问题,还仔细地为我们讲解当地的宗 教文化,婚俗文化、葬俗文化。第一次这样近距离的接触阿訇,了解宗教,这次走访对我 来说既是一次内心的震动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除了知识上的收获以外,这次实践最大的收获便是同行的十三位队员了。罗老师对每 位队员的照顾,对生病队员的牵挂。学姐为我们整理资料,讲解要点,我们十四个人一起 同甘共苦,相互鼓励、相互学习、一起努力。无法忘记那些我们一起吃泡面的日子,一 起在总结会议之后玩游戏的日子,一起敞开心扉聊心事的日子。分离的时候有不舍,有眼泪,但我们始终是对方特别的人,不会忘记我们嘹亮的口号:we are 伐木累!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习惯了图书馆沙沙的纸笔声, 看过了一摞摞的专业书籍,记住了一条条的知识概念,然而追根溯源,这些精简的一句话 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背后的夙夜不眠,背后的呕心沥血,这次暑期社会实践,让我略 能窥得一二。 XX年7月9日,在学院的组织下,在罗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目的地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实践内容是搜集临夏方言语料,并和东干语做出比较。当天到达安顿好住宿后,我们实践小队迫不及待走上街头,开始着手完成我们认为很简单 的任务,第一天下午因为街上行人的配合,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并不觉得苦和累,然而, 第二天,第三天,持续的高温让我心中开始烦躁,行人的不配合让我感到沮丧,复杂的语

湖南武冈市方言语及民俗研究与分析

湖南武冈市方言语及民俗研究与分析

————————————————————————————————作者:————————————————————————————————日期:

湖南武冈市方言俗语及民俗研究与分析-汉语言文学 湖南武冈市方言俗语及民俗研究与分析 夏伊 摘要:武冈方言隶属于湘语区的娄邵片。本文以武冈城区方言俗语为研究对象,运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手法从俗语结构、俗语反映的民俗、俗语的变迁等方面对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以期进一步探讨方言与民俗的关系。 关键词:武冈市方言俗语民俗 一、俗语结构分析 (一)上下句基本押韵,讲究对称 俗语在日常生活中深受欢迎,这与其口语化的性质密不可分,又因为记诵传承的要求,俗语一般都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因此押韵和对称就成了俗语的基本特点。俗语结构多整齐对应,前后两部分的字数大多相等,在方言体系中总是表现出很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例如:

显而易见。 (二)语法结构多种多样 俗语是表述性的语言单位,在结构上相当于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所以基本上都能表达比较完整的意思,在使用俗语时,人们只要加上一定的语调就可以让其独立成句。关于俗语多种多样的语法结构类型分析,学界一直都存在不同的观点。而本文中,我们把俗语的结构分为单句型和复句型两种。 1.单句型俗语 单句型俗语是指由一个分句构成的俗语,包括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种。 A.主谓句 武冈城区俗语中单句型俗语主要为主谓句。而又可以细分为名词性谓语句、动词性谓语句等。如例(4)、(5)则为名词性谓语句,是农业生产中的俗语。而

例(6)则是用生长的树木来形容源头不好、但可传承出好的后代,为动词性谓语句中的述宾谓语句。 B.非主谓句 在方言中非主谓句型的俗语相对不多,较多为有关人的外貌、性格、能力、行为等的俗语,其中大部分又为动词性非主谓句。如例(8)形容人爱说话,例(9)形容人偷偷地掉眼泪,都为述宾结构,整个俗语也仍为动词性非主谓句。而名词性、形容词性、叹词拟声词非主谓句句型的俗语比较少见,如例(7)是形容词性非主谓句,比喻一个人的身高较矮。 2.复句型俗语 武冈城区俗语的主要句型为复句型,可分为一般复句、多重复句、紧缩复句等。 A.一般复句 ①并列复句型俗语 并列关系的复句的几个分句分别述说相关的几件事物,或者一件事物的几个方面。以上两句都是由表相关事物的分句组成的俗语。 ②选择复句型俗语

从晋语的研究看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

第9卷 第3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9 No13 2009年5月Journa l of Hebe i Polytechn i c Un i 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on)May.2009 文章编号:167322804(2009)0320132203 从晋语的研究看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 王 利 (长治学院中文系,山西长治046011) 关键词:晋语;汉语;方言;方法 摘 要:研究汉语各方言的方法是相通的,若对整个晋语的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并从中总结出晋语研究的主要 方法,那么,我们也就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研究的主要方法了。文章从晋语的语音研究、词汇研究、语法研究、方 言与文化的结合研究、方言史研究以及方言理论的研究等几个方面总结了晋语研究的成果,进而归纳出晋语 乃至整个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H17211 文献标志码:A 一 晋语的含义 李荣先生在《官话方言的分区》一文中对晋语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晋语指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这一定义体现出了晋语的地域特征和语言特征。晋语的地域特征是“包括太行山以西山西的中西部、北部、东南部,内蒙古黄河以东中西部地区以及陕西北部、河南北部、河北西部邻山西的地区。”方言特征是有入声。 晋语在5个省区中,山西所占的比例最大,也就是说晋语的主体在山西,其他地区的晋语与历史上山西移民或同属一个政区有关。本文所讨论的晋语主要是就山西境内的晋语而言的。 二 晋语的研究概况 本部分结合崔淑慧(2004)和乔全生(2005)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从语音研究、词汇研究、语法研究、方言与文化研究、方言史研究以及理论研究几个方面论述了晋语研究的现状,试图通过总结晋语的研究成果来归纳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下面我们一一加以介绍。 1 语音研究 语音研究成果丰富,主要集中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文白异读。有的是穷尽性地描写了某点或某片方言文白异读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对山西方言文白异读现象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如《山西方言的文白异读》;有的是通过一些特殊地名来研究文白异读,如《晋中文白异读在地名读音上的反映》;有的则是分析文白异读现象所反映的语音规律和语言历史发展阶段,如《山西西部方言白读层的元音高化》、《山西闻喜方言的白读层与宋西北方音》。(2)入声。作为晋语的最重要特征,这类文章相对较多,而且内容广泛。其中,有将方言的入声字和中古入声字进行比较的,如《介休方言的入声字和古入声字比较》等;有对入声舒化和舒声促化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进行穷尽描写或综合分析的,如《大同方言入声字两读详例》、《晋语舒声促化的类别》等;有对山西晋语入声的现状、特点、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的,如《试论山西晋语的入声》、《山西晋语入声韵的类型》等;有结合山西方言入声探讨汉语入声演变问题的,如《山西襄垣方言和〈中原音韵〉的入声问题》、《从交城方言看汉语入声演变的历史》等。(3)变调。这类文章主要涉及连读变调、儿尾变调和儿化变调、重读变调、子尾变调等。比如《平遥方言的连读变调》、《平遥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平遥方言广用式三字组的连读变调》分别详细探讨了平遥方言两字组、三字组和广用式三字组的连读变调情况;《晋语的儿尾变调和儿化变调》对晋语的儿尾变调和儿化变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类;《大同方言的重读变调》讨论了由重读引起的变调;《晋城方言的子尾变调》等文章则揭示了变调在某些方言中的特殊作用。此外,还有一些文章,如《山西晋语古清平字的演变》、《山西方言的知照系声母》、《山西方言的尖团音问题》等或是对山西方言语音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考察,或是对山西方言某一语音专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此就不一一论述了。(崔淑慧2004) 2 词汇研究 词汇研究主要集中在“圪”头词的研究上最为突出。对此研究既有对某地方言各种形式、各种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圪”头词的穷尽性描写,又不乏整体性的研究。此外,还有一些对分音词与合音词、古语词、逆序词、四字格俗语的研究,但成果不是很明显。山西方言词汇内部比较及 收稿日期:2008207216

襄阳方言的调查报告

襄阳方言的调查报告 本文借助方言调查字表,调查了介于“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之间的襄阳方言。在与普通话对比的基础上,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分析了襄阳方言的特点。 一、襄阳简介 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河南省的西南面,长江支流的汉江中游居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中游,是汉江流域中的一座中心城。 襄阳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区。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襄阳方言是北方方言中一个重要的方言点,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襄阳方言介于“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之间, 汉水以北语言受“中原官话”影响较大,“语言清轻略带秦”。襄阳(北部)、枣阳(北部)、老河口等与河南交界地方的语音豫音较重,汉水以南语言受“西南官话”影响较大。襄阳辖区其他地方方言声调基本一致。所以,在语言演变的过程中形成各方言区比较复杂的局面。 二、襄阳方言的声调 襄阳方言声调和现代汉语普通话声调一样,也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来的。 襄阳方言声调调类有四种基本调值,可以归并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在襄阳方言中没有入声调类,它与普通话的调类一致,只是各调类的调值发音高低不尽相同。普通话是“入派四声”,而襄阳方言中古入声字派生则是“入派一声”。其大概的对应的规律是:归入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中的入声字,汉水以南方言,全都归如方言的阳平。归入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中的入声字,汉水以北方言区全都归如方言的阴平,都读中升调。 在襄阳方言中,其基本的调值情况和代表字如下: 阴平:调值24;代表字:天多香方 阳平:调值35;代表字:麻羊国童 上声:调值33;代表字:马好懂导 去声:调值21;代表字:大会到动 三、襄阳方言的声母: 1、尖团不分:其中“精”组字和“见”组字读音相同,例如:精=经 2、鼻浊音n和l合流,多数情况下都发l[l]的音,例如:年=脸,男=蓝

汉语方言调查讲义

汉语方言调查讲义(实践部分) 第一章方言的调查、描写和分析 第一节:调查方法 1、间接调查 间接调查即是通过通讯调查。调查者(investigator)和发音人不见面。通过第三者(Intermediary)填写邮寄的问题表。德国方言学家Georg Wenker及其追随者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曾用这个方法为《德国语言地图集》收集语料。他的问题表上列有四十个句子,后来又补充一些单词。问题表寄到每一个乡村学校,请求教师协助在学生和本地人中间调查本地方言,填写表格。结果收集到欧洲德语地区五万个地点的方言材料。《苏洛兰语言调查》都用这种方法收集语料。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地点的语料,特别是对收集设点很密的语言地图集的语料,这种方法是很有吸引力的。不过;由于所得语料的可靠性完全依赖于当地填写问题表的第三者的责任心和语言学修养,这种方法本身是有很大缺陷的。 设计一种有多种答案供选择的问题表(check-list),可以避免上述缺陷。在这种问题表上列出各种可能的答案,请第三者调查当地方言,选择答案。美国方言学家Atwood曾用这种方法调查得克萨斯州的方言词汇(见E.Bagby,The Regional V ocabulary of Texas,University of Texa Press,1962)。他请得克萨斯大学的学生调查家乡方言,填写问题表,结果得到得克萨斯州每个县、路易斯安那州和俄克拉荷马州部分县共273个地点的语料。这个方法可以很快地收集到大量语料,但是调查者必须事先掌握某一地区方言词汇差异的大量事实,才能制定有多种答案的问题,这似乎难以办到。 汉语方言学界迄今未用间接法调查方言。间接法不大适合汉语方言调查,因为请未经过训练的中间人记录方言,只能用汉字,而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不能反映复杂的方言字音。所以这样的语料颇难用于研究工作。 2、直接调查法 汉语方言学界都采用直接调查法,即实地调查法或称为田野调查(field-work)法。这种方法要求调查者或田野工作者(field-worker)面对面地调查和记录发音合作人的方言。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在发音人的家乡以外的地点进行调查,如历史语言研究所三四十年代调查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方言,就是在各省省会请各县在省会读书或工作的发音人调查的;二是在发音人的家乡进行调查。 到发音人的家乡进行实地调查有很多好处。 第一,有较大的选择理想发音人的余地。 第二,有利于了解本地方言和邻近方言的异同。在方言复杂的地方,甚至一县有两种或数种差别不大的方言并存,如果在外地记音,所记是哪一种方言不易辨明。 第三,有利于补充或核对记录的内容。有时候一个发音人不能提供所有调查项目的内容,或者调查者对某些调查结果有怀疑;可以找别的本地人(native speaker)补充和核对。 第四,便于了解一种方言的地方文化背景,在记录方言词汇时尤其重要。对有地方色彩的农具、器皿。房舍等的释义,如不见实物,难免不周,甚至错误。 第五,有利于获得对本地方言的感性认识。 3、字本位调查法 自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调查的方法、习惯上都先记录某些事先选定的字的字音。求出声韵调系统,再调查记录词汇和语法。预先选定的字被安排在一本方言字音调查表俗里。这种表格最初是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制定的,后来经过增刊、修改,而成目前通用的《方言调查字表》。这个表格是按以《切韵》为代表的古音系统安排的,预先选定的字按它们的音韵地位填在表格的一定位置上。制作这个调查字表,用于调查汉语方言有两个基本的认识。一是切韵音系是现代汉语方言的总源头;二是语音演变是有规律的。所以现代方言和切韵音系存在语音对应关系,因此从切韵音系出发来调查整理和研究现代方言育系应该是合理而方便的。利用这个字表调查方言语音,还有一个好处是能在较少的时间里大致了解方言语音系统的全编,例如一个受过训练的调查者可以在半小时之内了解一个方言单字调的调类和调值。但是这种凋查方法实际上是从文字出发来调查语言,调查所得的结果理论上只能算是某地方言中的汉字读音系统。这有几方面的原因:各地方层普遍有文白异读现象;而发育人一股的习惯是看着字,读文读音;有些字甚至是很普通的字,方言里根本不用,抓“坏”子温州口语不用,“洗”一字上海口语不用;有些字从来不单用,如“宵”字。上海只用于“元宵、宵夜”。对这些单字的读音的声调影响常常没有 把握;有些口语中常用的音节,向来没有汉字可写,或只有方言俗字可写。例如河北昌黎话罗□[luo3510](给人添麻烦)、口[tsou35]洗(特指洗纺织品等)。这些字不可能包括在调查字表之中。

新世纪十年湖南汉语方言研究新动向

第13卷第6期2010年11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3No.6 Nov.2010 ■语言文学 新世纪十年湖南汉语方言研究新动向 瞿建慧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与上个世纪相比,新世纪十年湖南汉语方言研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形成了语音、词汇和语法全方位的研究体系;形成了湘南土话和湘西乡话的研究热点;开始注重与周边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的比较研究;开始将方言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开始了汉语方言地理学的研究;开始了实验语音学、计算机语言学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新世纪;近十年;湖南汉语方言;新动向 中图分类号:H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35(2010)06-0120-03 湖南的汉语方言包括湘语、官话、赣语、客家话、乡话和湘南土话。20世纪的湖南汉语方言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时期、以语音为重点的普查时期和全面发展时期三个阶段[1]。自迈入新世纪以来,湖南汉语方言研究的队伍在不断壮大,研究的成果也层出不穷,与上个世纪相比,湖南汉语方言研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形成了语音、词汇和语法全方位的研究体系 新世纪湖南汉语方言语音研究不再停留在方言音系的静态共时描写,而是注重方言音韵特征历时演变的探讨;不再停留在对单一方言点语音现象的解释,而是把这个现象放在方言区乃至整个湖南汉语方言的框架里加以考察。《湘方言概要》(鲍厚星2006)对湘方言语音发展中的不平衡性、新老更替和文白竞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湘方言语音研究》(陈晖2006)通过广泛地实地调查和现有材料的充分挖掘,对湘方言古全浊声母今读情况和演变类型、果假摄今读、假梗摄文白读、声调调类演变和调值特点做了深入的研究。《湖南赣语语音研究》(李冬香2005)分析了赣方言普遍存在的透定母今读擦音、清从母和初崇母读舌尖中音、遇蟹止摄合口三等合流、阳声韵读同阴声韵等语音现象。《湘方言音韵比较研究》(周赛红2005)在搜集整理大量的湘方言历史文献、比排现代湘方言读音语料的基础上,利用文献考证法和历史比较法对湘方言音韵特征进行研究;同时,从音韵学角度对语音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和特点进行普通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探讨。《湘语音韵历史层次研究》(彭建国2006)以潘悟云教授开发的汉语方言处理系统(TFD)作为方言材料分析工具,对湘语的音韵现象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把来源于不同层次的音韵现象离析开来,然后在每一个层次中再作历史比较分析,整理出它们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并参以历史文献方面的证据推断各个层次所形成的大致时间,尽量还湘语一个活生生的历史。 新世纪的湖南汉语方言词汇研究论文代表作有:《湖南方言词语的构词理据及文化内涵研究》(罗昕如2000);《湖南新田南乡土话词汇中的地域文化特点》(谢奇勇2007);《从湘方言词语看宗教信仰对农业生产习俗的影响》(胡萍、唐七元2009)。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论文已不再局限于提供方言词汇材料,而是将方言词汇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研究。代表著作《湘南土话词汇研究》(罗昕如2003)揭示湘南土话词汇的特点,分析湘南土话词汇的底层、古语层、湘语层、客赣层和官话层,探讨了湘南各土话点之间的关系、与周边方言的关系以及湘南土话的归属问题。《湘方言词汇》(罗昕如2006)从共时与历时两个角度对湘方言词汇进行全面的深入的调查研究,揭示湘方言词汇的特征和整体面貌,探讨湘方言的构词规律、湘方言词汇的源流与演变规律、湘方言词汇的内部差异,对于人们了解湘方言的历史与演变,从词汇的角度认识湘方言的特点及其与周边方言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语法研究的重要性不亚于方言语音和词汇的研究,但较长时期以来湖南方言研究中的语法部分是一个薄弱环节。”[1]在新世纪,这个薄弱的环节引起了湖南方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由伍云姬博士主编的“湖南语法研究系列”完成了最后两集———《湖南方言的语气词》和《湖南方言的副词》。单点方言语法研究除了散见于各大期刊的论文外,还出现了专著。比如:《益阳方言语法研究》(徐慧2001);《湘潭方言语法研究》(曾毓美2001);《衡阳方言语法研究》(彭兰玉2006)。“湘方言研究丛书”共五本,其中 021*收稿日期:2010-08-30 作者简介:瞿建慧(1973-),女,苗族,湖南泸溪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方言研究。

现代汉语阅读书目汇总

现代汉语类 现代汉语教程邢公畹主编、马庆株副主编 现代汉语(增订本)胡裕树主编 现代汉语参考资料胡裕树主编 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主编 新编汉语通论张斌主编 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著 汉语方言调查基础知识邢公畹著 汉语方言调查手册李荣编著 方言调查字表(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方言詹伯慧著 汉语方言学李如龙著 普通语音学纲要罗常培、王均编著 语音学教程林焘、王理嘉著 汉语节律学吴洁敏、朱宏达著 中国文字学唐兰著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 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苏培成著 现代汉语词汇符淮青著 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著 词类问题考察胡明扬主编 词类辨难(修订本)邢福义著 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 中国语法理论王力著 汉语语法纲要王了一(王力)著 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著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著 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著吕叔湘译 语语答问朱德熙著吕叔湘译

语法讲义朱德熙著 现代汉语句型李临定著 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陆俭明著 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陆俭明、马真著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 修辞学通论王希杰著

现代汉语教程邢公畹(1914——2004)主编、马庆株(1942——)副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本书除绪论外,分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四章,修辞知识分散到有关各编。内容既稳妥,又反映学科的新进展,不乏新意,有一定的学术性。这部教材既重视理论,又注意联系实际,贯彻新时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设专门章节讲汉字的整理、汉语拼音方案和正词法,讲语言知识的运用。为了便于教学,还注意了与中学汉语知识特别是中学语法教学系统的衔接。 现代汉语(增订本)胡裕树(1918——2001)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本书是高校统编教材,经过多次修订,吸收了语言学界的一些研究成果。全书包括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六个部分,理论与实际并重,是影响较大的一部教材。 现代汉语参考资料胡裕树(1918——2001)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这套资料是为了适应《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的教学需要编选的,收有多篇有参考价值的论文。全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为绪论和语音方面的文章,中册为文字、词汇和修辞方面的文章,下册为语法方面的文章。 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1944——)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这是一本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学校文科现代汉语课程教材。它首次给现代汉语课程定位为“语言素质教育”课,总结了近20年来现代汉语教学的经验教训,力求培养学生观察、搜集语言事实和分析、研究语言事实的能力。全书共分五章,其内容包括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等等,每一章内容由学习要点、正文及练习题和思考题几部分构成。在总体构思、内容取舍、章节安排、练习设计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同时充分吸收了现代汉语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带有突破性的现代汉语教材。 新编汉语通论张斌(1920——)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它以促进语言的规范化与适应新时期学习和研究现代汉语的需要为宗旨,在吸收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说明。全书信息量大,知识结构新颖,较好地反映了现代汉语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教学针对性。

汉语方言的语序类型比较

“liudanqing_yuxu.doc”汉语方言的语序类型比较,刘丹青,原载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创刊2期,2001年 汉语方言的语序类型比较* 刘丹青 [Abstract英文提要] This paper compares word order patterns of topic, subject, object and the verb among Chinese dialects. Through a brief historical survey of order types since archaic Chinese, it claims that Chinese has been largely an SVO language but has never been a typical SVO language. In Wu dialects, topicalized patients are more common and are of more syntactic nature than in Mandarin, and topicalized patients prefer the subtopic position rather than the main topic position. Therefore a new verb-final pattern is developing through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subtopics with patient role in these dialects, though it is not a real SOV type yet. The same is true for Min dialects, but not for other southern dialects such as Hakka, Gan and Hui. An interesting consequence arising from interaction between subtopic prominence and the SVO type is the frequent use of split topic structure, which divides a patient argument into two parts, one serving as subtopic and the other as object. By contrast, Cantonese exhibits the strongest SVO type in various respects. Thus the paper proposes a typological model among Chinese dialects. That is “Cantonese (strong SVO) : Mandarin/Hakka/Gan/Hui (mo derate SVO) : Wu/Min (weak SVO)”, sharply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models like Hashimoto’s “Mandarin : Wu/Cantonese : Min”. Real SOV order appears in some northwestern dialects due to the influence from SOV languages like Tibetan, as well as a developing case system, which is a crucial condition for being a real SOV language. [作者简介] 刘丹青,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语言研究所所长。 0. 引言 本文讨论的语序类型限于小句基本结构,即话题、主语、宾语、动词等成分的语序问题。这个问题不光涉及汉语事实问题,而且涉及怎么分析有关事实的问题,比如是前置宾语还是小主语等等。这些理论问题不解决,有了事实也难以得出结论。所以本文试图以语序共性和类型的研究成果为背景,结合语序理论、话题理论和语法化理论,以汉语从古到今和若干方言的语言事实比较为基础,为汉语方言语序类型的比较构建一个新框架,而不是照搬单纯在普通话研究中形成的现有框架。现有框架虽然孕育了大量描写性成果,加深了人们对普通话语法事实的认识,但也存在天然的缺憾。它对内包容性不够,有时难以合理地分析汉语史上和各方言中的语言事实;对外可比性不足,难以同国际语言学交流,也不利于展开汉语和其 *本文写作得到香港研究经费拨款委员会项目“汉语三种方言广东话、上海话和普通话的参数变化”的部分资助。本文所涉及的吴语区田野调查为香港城市大学人文学院研究资助委员会项目。本文英文稿和中文初稿曾分别在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和2000年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讨会(3月30日-4月1

汉语方言研究愿景_曹志耘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5期 汉语方言研究愿景* 曹志耘 提要本文在分析汉语方言研究历史、现状以及所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学理研究”到“问题研究”转型的主张。呼吁研究者把目光从方言内部转向方言外部,从方言本体转向方言的使用者、方言生存的环境以及方言所承载的文化,去关注、解答和解决方言在使用及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自己的研究工作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汉语方言;方言文化;问题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愿景”:所向往的前景。本文所谈的是笔者个人对汉语方言研究“所向往的前景”。 一 汉语方言学的发展已接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汉语方言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1.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本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培养体系日趋完备,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多。不少高校成立了以方言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例如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方言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方言与文化研究所、南昌大学客赣方言与语言应用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方言研究所、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省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基地,等等。 2.学术活动非常活跃 除了“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年会”这样的全国性、综合性学术会议以外,每年还举办多个分区或专门性的学术会议。分区会议涉及各大方言区或方言地区,尤以粤语、闽语、客家话、吴语、官话、东南方言、海外汉语方言学术研讨会最为频繁,专门性会议例如地理语言学、濒危方言、方言民俗、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等等。 3.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汉语方言调查研究当中,在沿袭传统的描写、比较、分析方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运用了地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以及新型录音摄像设备、电脑绘图技术、方言调查处理软件、数据库等等,尤其是数据库已经成为方言研究的重要工具。此外,地 *本文研究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方言文化典藏”(11JZD035)资助。

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

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 本课题是有关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这是多年来语法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我们在前辈时贤研究的基础上,从汉语方言的整体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发掘和研究。汉语的各个方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非常复杂的相互关系。尽管大大小小的差异很多,但共性的东西仍是占主导地位的。大量的方言事实表明,现代汉语各大方言中,普遍存在着表示动作或状态正在持续的这一语法现象,尽管它们在表现形式上有或多或少的不同,但种种迹象表明,许多持续标记语音、语法差异的背后的那种比较整齐的对应关系,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本文主要采用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共时比较和历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在比较广泛的材料的基础上,对汉语方言持续标记做一次比较全面的、鸟瞰式的考察。全文分四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第一章主要是通过一个方言点的具体描写说明持续标记的特点;第二章是从历年来发表的方言论文和专著上,从语法意义入手,收集有关汉语方言中和北京话“吃着饭呢”中的“着[ts~0]”相对应的持续标记的例句,通过梳理、排列,归纳出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主要类型和分布特点;第三章是通过共时的、大量语言事实的排比,从语音着手,根据语音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虚词演变的特殊规律,推测“着”、“子/之/仔”、“倒”、“等”、“紧”等几类持续标记的共同来源的最大可能性。最后第四章是参照汉语史上的文献记载、借鉴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现代汉语几类持续标记和中古直略切的“著(着)”的

关系以及“著(着)”的语法化过程。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汉语持续标记的产生和发展,充分说明了汉语方言语法的共性和个性,说明了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二者的统一和分歧,也说明了共时平面上的语言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历时平面上语言演变的不同阶段。

现代汉语方言语法语料库调查方案

现代汉语方言语法语料库调查方案 第一部分词汇 (以下斜体为扩充选查项,视调查时间和条件而定,非必查项) 1.有无类似“中心语+定语”的构词法,词项见: 若不止一种语序,请在词条后穷尽之,如:拖鞋:拖鞋/鞋脱/…… 客人干菜生鱼生肉干肉 拖鞋公鸡母鸡公牛母牛 公马母马公狗母狗公猪(有生殖力的)公猪(有生殖力的)母猪公鸭子母鸭子公羊公猫公骡子母骡子雄虎幼虎 雌虎小鸡小牛/牛犊小马/马驹小驴子小骡子母驴子公兔子母兔子公马驹子 熟肉烤肉炸肉咸肉母马驹子 腌肉面团干桂圆干豆腐公驴子 公牛犊母牛犊公羊羔母羊羔 若有按“中心语+定语”构词的词不在上表之内,请另行列表。 2. 名词的小称用什么形式(如儿缀、儿化、子缀、子变韵、其他后缀、变音、变调、重叠), 下面名词以普通话的非小称的基本形式给出,请写出相应的小称形式(词表外的常用的小称形式可补在表后;若基式同普通话,不必另写;如不同于普通话请另写出基式;如无非小称形式,小称形式已取代基式,则请在基式上加星号﹡): 3.名词词缀 3.1加在排行、姓氏、名字构成称谓的前缀(小~、老~、啊~等),后缀(~子、~儿、~仔

等)和前后缀并用的形式(啊~仔等)(以“陈伟”、“欧阳伟平”为例,分别体现单、双音节的姓名的构成规则) 前缀+排行: 前缀+姓氏: 前缀+名字: 前缀+亲属称谓: 排行+后缀: 姓氏+后缀: 名字+后缀 亲属称谓+后缀: 前缀+排行+后缀; 前缀+姓氏+后缀: 前缀+名字+后缀: 前缀+亲属称谓+后缀: 其它: 3.2 用动词、形容词加后缀等构成转指行为者或属性拥有者的指人代词。 动词/形容词+的(或相当于“的”的成分,如吴语的“个”):卖菜的、开车的 “动词/形容词+的”在属格中:卖菜的(口才)、卖菜的的(口才) 动词/形容词+其它词缀:如普通话:参观者、胖子、作曲家;徽语:驼背佬、剃头佬;粤语:肥佬;吴语:“独头”(儍子)、滑头 3.3 以上词缀的其他用途(专指工具、构成抽象名词等) 如普通话:刨子、钻头、念头、甜头、苦头;关中话:看头(看的价值:有看头——值得一看);常州吴语:大佬(大的)、细佬(小的);苏州吴语:胖头势(胖的程度)、聪明头势(聪明的程度)。 1. 代词及名词的复数形式: 4.1代词的复数形式(配合“虚词”部分1.代词,特别注意以内部曲折来表复数的方式,若此, 4.2 名词的复数形式(如果复数形式可以与量词结构同现,则特别记出;如不可以,无须):人、学生、老师、演员、兵、解放军、医生、病人、裁缝、哥哥、大人、孩子、卖菜的、男人、女人、好人、坏人、说话者、傻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