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武冈市方言语及民俗研究与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67.50 KB
- 文档页数:14
武冈传统文化(武冈传统文化ppt)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武冈传统文化,以及武冈传统文化ppt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谁知道中国的卤菜之乡是哪吗?2、被誉为‘铜鹅之乡’的地方是哪里3、听说武冈香干很好吃,你知道它的制作方法是什么吗?谁知道中国的卤菜之乡是哪吗?是湖南武冈.那是我的家乡阿.我怎么会不知道武冈素有美食城之称,而在众多的美味佳肴中卤菜则独领风骚。
卤菜有着几百上千年的历史,其究竟始于哪朝哪代已无从考证,但卤菜作为民间和官场相互往来的礼品则历代相传。
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品尝过卤菜,之后卤菜就列为清代贡品。
卤菜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首先用十几种名贵中药材制成卤水,然后将制作卤菜的原料放在卤水中反复煮浸而成。
出于对卤菜传统工艺制作的保密性,各界人士知道的制作方法也只有这些,至于具体如何制作恐怕局外人士就很少有人能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了。
卤菜主要由家禽家畜的肉、附件、蛋、豆类制品等制成,由于其特制的卤水和特殊的制作工艺,其味香、甘甜,有生津止渴、健脾胃的功效。
如果你是南方人,再沾上一点武冈特制的辣油,则更有一番风味了,卤菜可用于喜庆宴席的大雅之堂,也是居民的家常便菜,同时又是旅途随身携带的美味食品。
如果你在忙里偷闲,邀上几个朋友,带上几碟卤菜,在银色的月光下喝上几杯米酒,边饮边侃,那就更是人间仙境。
武冈现有卤菜生产厂家和手工作坊近百余家,其大部分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逐渐向现代化、规模化迈进,已研究解决了不少卤菜生产中的疑难高深技术问题。
二00一年九月,正式成立了武冈市卤菜协会;为武冈的卤菜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被誉为‘铜鹅之乡’的地方是哪里湖南省武冈市武冈县素有“铜鹅之乡”的美称。
该县地理位置优越,水系发达,龙溪江、滔江等资江支流横贯其间,湖面广阔,牧草丰富,具有养鹅的良好条件。
据史料记载,远在400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武冈的鹅就被誉为“世界名鹅”。
湖南方言分区述评及再分区内容提要: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目前已有的几种湖南方言分区作了分析和评论,其中,重点讨论了周振鹤和游汝杰的分区。
第二部分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区方法(声韵调系统三重投影法)并用这种方法给湖南方言重新分了区,分区结果用湖南花鼓戏的流行区域来作验证。
第三部分,结束语。
一湖南省方言分区述评1.0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湖南方言已有了五种分区。
这五种分区分别是:杨时逢先生的分区(1974年,台北,《湖南方言调查报告》1442-1447页,下简称《报告》),日本学者@①伸久先生的分区(1979年,东京,《湖南诸方言》,载《中国语学》226期,下简称《分布》),湖南师院中文系的分区(1960年,长沙,《湖南省方言普查总结报告》(石印本)240-247页,下简称《总结》),鲍厚星和颜森的分区(1986年,《湖南方言的分区》,载《方言》1986年第4期,下简称《分区》),周振鹤、游汝杰的分区(1985年,《湖南省方言区画及其历史背景》,载《方言》1985年第4期,下简称《背景》)。
这五种分区,从方法上看各具特点,从结果上看互有参差,下面,我们将其分成两类来讨论。
1.1.1杨时逢先生分区的方法是:“把某一处的方言特点归纳起来,取它最重要的不同特点,声调的类别,音韵特点,开合口及调类等区别,来作分区的条件。
”实际工作中,杨时逢先生用作分区条件的特征条件有十二项。
根据这些分区条件,杨先生把湖南方言分成五个区。
第一区是“典型的湖南话”,第二区“大都跟第一区差不多,第三、四两区难以命名,第五区接近西南官话”。
对这个分区结果,杨先生自己也很不满意,认为“不很理想”。
对这个结果,方言学界也议论纷纷。
鲍厚星认为《报告》把长沙和慈利、平江、浏阳等地画一区,把衡阳和常德画为一区都是不合适的(见《湖南省汉语方言地图三幅》的文字说明部分,载《方言》1985年第4期)。
《背景》则认为《报告》的“分区图有些支离破碎,难于令人满意”。
武冈风俗作文500字
武冈是一个位于湖南省中部的小城市,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却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在这里,人们秉承着传统,尊重历史,保留着许多古老的风俗习惯。
一年四季,武冈的街头巷尾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民间传统活动。
每逢春节,人们会张灯结彩,舞龙舞狮,放鞭炮庆祝新年。
在中秋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团聚一堂,赏月吃月饼,共度团圆之夜。
而在端午节,人们则会包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诗人的伟大精神。
这些传统的节日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着民族文化,让人们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除了传统的节日活动,武冈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比如,每到立春的时候,人们会挂蒜头、贴春联,以求辟邪驱瘟,迎接新的一年。
每到冬至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吃饺子,象征团圆美满。
而在婚礼上,新郎要挨家挨户去“接亲”,表达对新娘的诚挚爱意。
这些风俗习惯虽然看似简单,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递着对家庭、亲情、传统的珍视。
在武冈,还有一种独特的风俗习惯,那就是“茶席”。
无论是喜事还是丧事,人们都喜欢在客厅或者庭院里摆上茶几,招待亲朋好友。
茶席是武冈人交流感情、传递祝福的场所,也是展示主人热情好客的表现。
在茶席上,人们聊天谈笑,品茶吃点心,共同分享着快乐和幸福。
总的来说,武冈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这些风俗不仅反映了武冈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表达,也传承着民族的文化底蕴,让人们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存。
我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武冈的风俗习惯会继续传承下去,成为这座小城市的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向柠(),女,湖南武冈人,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和方言研究。
第32卷 第2期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 132 No .2 2010年3月 Journa l of N ingxia University (Hu manities &Socia l Sc i ences Edition )Ma r .2010湖南武冈方言被动句研究向 柠,贝先明(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 510320)摘要:从句法层面对湖南武冈方言被动句式的格式和各句法成分的隐现情况进行描写,并将这些句法格式跟近代汉语、现代汉语中被动句的句法格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武冈方言被动句中各句法成分的隐现与被动标记的虚化程度、被动句的语义焦点、使用被动句的语体及人们的认知选择有关。
关键词:湖南;武冈方言;被动句式;句法;隐现中图分类号:H1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10)02-0028-06 武冈市(1994年撤县改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境内方音不完全一致。
以县城为中心,城东区、转湾区和龙溪乡、大甸乡,以及湾头镇部分村的居民所说的话,被称为“城里话”,是武冈方言的代表。
武冈方言保留了古湘语的特征,属于湘方言的娄邵片[1]。
笔者主要讨论武冈方言的被动句式。
一 被动句格式——:2009-12-02:1978-82—3—3— (27)条鱼畀猫担走咗喇。
(粤语广州话)(李新魁等,1995)[17](28)把蛇丫咬一口。
(赣语萍乡话)(魏刚强, 1998)[18]为什么汉语普通话中被动句式中“被+Vp”格式流传至今?汉语的大多数方言中没有“被动标记+Vp”的格式,被动标记后一定要有宾语“Np2”?为什么汉语南方方言中的被动标记后的动因必须出现?促使这种现象产生的因素有哪些?普通话及北方方言中的被动标记后的动因可以隐去呢?这是不是体现一种语言类型的特点?对于普通话被动句中被动标记后的动因隐去的解释不一,屈承熹(1998)[19]认为普通话被动句中的“被”字句能降低“施事的主题性”,提高“受事的主题性”,它的功能是用来提高施事的“有效率程度”和受事的“受作用程度”的。
武冈(城区)方言音系
袁小辉;朱俊中
【期刊名称】《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9)003
【摘要】描写了湖南省武冈市(城区)方言语音的声韵调系统,归纳出了武冈方言声韵调的拼合规律以及声韵调的特点.
【总页数】4页(P80-83)
【作者】袁小辉;朱俊中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中文系,湖南,邵阳,422000;邵阳学院,中文系,湖南,邵
阳,4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74
【相关文献】
1.四川仁寿东南部地区方言音系调查报告——以富加方言为例 [J], 杨芳
2.襄阳方言音系与普通话对应——襄阳方言音系之三:声母特点 [J], 刘传富
3.海口方言音系与北京音系的比较 [J], 杜依倩
4.安顺城区方言音系 [J], 袁本良
5.襄樊方言音系与普通话对应——襄樊方言音系之二:古入声字派生特点 [J], 刘传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冈城里话的单数和复数摘要:“数”作为一个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现代汉语基本范畴,却并不是所有的语言或者方言都形成了“数”的语法范畴,因此“数”的语法范畴可以作为考察某一种语言或者方言语法特点的一个重要参数。
本文以“数”的语法范畴为着眼点,以普通话和武冈城里话的比较为线索,详细地描写了武冈城里话单复数用法的语法特点,以期给湘语的分区与确认提供语法上的参考。
关键词:武冈城里话,单数,复数一、引言:“数”作为一个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范畴,许多语言或者方言均能表达“数”的概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言或者方言都形成了“数”的语法范畴。
在英语中,可数名词用虚语素“s”表示复数,用零形式表示单数,形成了“数”的语法范畴。
但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在多数情况下是采用短语的形式表示单数和复数。
单数方面:用“一+量”置于可数名词前表示单数,如“一个碗、一条虫、一把刀、一块橡皮”等等。
复数方面:用单数名词重复一次来表示复数,如星星、天天、岁岁、年年等等;用“一+量词重叠形式”置于可数名词前表示复数,如一个个国家,一台台电视等等;用“数(指大于“一”的数)+ 量”置于可数名词前表示复数,如“两个西瓜、三位老师、五颗瓜子”等等。
现代汉语普通话还可以用助词“们”和名词组合成“N+ 们”的形式表示复数,但是“N+们”的实现要受到语音语义语用层面上的种种限制:1、“N+们”中的“N”一般不能是单音节或“2+1”音节,比如“猪们、羊们”不能说,“乡巴佬们、目击者们”也不能成立。
2、“N+们”中的“N”一般要求是指人名词,“朋友们、女士们”可以说,而“蚂蚁们、蜘蛛们”就不能成立(为了修辞表达的需要除外),即使是表人的名词后面也有很多不能加“们”,如“知音,亲家、当局”等等。
3、“N+们”不能与表示确切数字的数量词语同时出现,如“三位朋友们、五位老师们”等不能成立[1](201-211)。
因此,“N+们”中的“们”还不算是表示复数的语法形式,相应地,汉语也还没有形成“数”的语法范畴。
湖南武冈丝弦的现状分析及传承思考作者:郑爱华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0期【摘要】武冈丝弦是民间曲艺的一种,作为湖南丝弦的一个分支而极具特色。
其内涵丰富、个性鲜明、艺术结构高雅,吸收武冈、邵阳一带的民歌、小调而成,又以江南丝竹和小令为底蕴,极具艺术价值。
本文通过分析湖南武冈丝弦的艺术特色和现状,对其如何传承和发展进行了深层次思考。
【关键词】武冈丝弦;艺术价值;发展现状;传承思考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012-02一、武冈丝弦的艺术特色湖南丝弦是湖南传统民间曲艺的一种,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
在明朝初年,流行于江浙一带,后期流传到湖南武冈,并有机融合了武冈本地特色的民间曲调,被称为武冈丝弦。
它凭借新颖脱俗和委婉的曲调,甜美温和的韵味,被誉为湖南四大丝弦之一。
词曲雅致、曲调柔腻委婉,是武冈丝弦的主要艺术特色之一,同时,它还具有风趣诙谐的特点。
表现封建时代女子的哀怨情感,是其主要内容。
武冈丝弦主要分为丝弦杂调和丝弦正调两大类。
在戏曲的影响下,武冈丝弦也开始向丝弦高腔发展。
一人多角演唱和不化妆坐唱,是武冈丝弦的主要演唱形式。
多数丝弦艺人都会边弹边唱,自娱自乐,人们称这种形式为“玩丝弦”。
(一)精良的文化价值。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武冈丝弦的的文化底蕴非常丰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个性。
首先,武冈丝弦体现了方言的精髓。
其编写和设计,都是根据武冈话的特点,同时也适当加入普通话,用武冈话来说唱,有利于武冈丝弦的发展和传承。
其次,武冈丝弦提升了民族凝聚力。
作为武冈文化的标志,通过对武冈丝弦的传唱,让它世代流传,使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二)典雅的艺术价值。
武冈丝弦曲风委婉、语言结构优美、布局结构严谨。
首先,唱词是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写照,体现了民间情趣。
其次,曲调是情感生活的载体。
武冈丝弦是一种简单而不失内涵的音乐形式,通过音乐的表演形式反映人们的生活,委婉抒情的曲调蕴含了丝弦创作者细腻的情感,让听者感同身受,在舒缓的旋律中放松心情。
家乡的风俗作文湖南邵阳武冈我的家乡在湖南邵阳武冈,这是一个充满独特魅力和浓厚风俗文化的地方。
在武冈,每逢过年,那热闹的场景至今都让我难以忘怀。
一进入腊月,人们就仿佛上紧了发条,开始为过年忙碌起来。
大人们忙着采购各种各样的年货,小孩们则天天盼着能穿上新衣,吃上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美食。
要说过年的重头戏,那一定是年夜饭。
为了这顿年夜饭,家里的长辈们往往提前好多天就开始准备。
还记得有一年,奶奶为了年夜饭上的一道扣肉,早早地就去集市挑选上好的五花肉。
那肉必须是肥瘦相间,层次分明的,这样做出来的扣肉才会入口即化,肥而不腻。
奶奶把肉买回来后,先在锅里煮到七八成熟,然后捞出来,用牙签在肉皮上扎满小孔,再抹上老抽,放到油锅里炸。
“噼里啪啦”,油锅里瞬间热闹起来,肉皮在热油的作用下变得金黄酥脆,香气四溢。
我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不停地问奶奶:“好了没?好了没?”奶奶总是笑着说:“小馋猫,别急,这还早着呢!”炸好的肉捞出来放到凉水里浸泡,这样肉皮就会起皱,形成好看的虎皮纹。
接下来就是切片装碗,码上自己家做的咸菜,放到锅里蒸。
等到年夜饭的时候,端上桌,那香味能把人的魂都勾走。
夹起一片放入口中,肉的软糯和咸菜的鲜香完美融合,让人回味无穷。
除了扣肉,年夜饭上还有血浆鸭也是必不可少的。
做血浆鸭可是个技术活,鸭子要选本地的土鸭,这样的鸭子肉质鲜嫩。
杀鸭子的时候,把鸭血接到放了醋和盐的碗里,不停地搅拌,防止鸭血凝固。
然后把鸭子切成小块,在锅里炒到七八分熟,倒入鸭血继续翻炒,直到鸭血均匀地裹在每一块鸭肉上。
出锅前再放上辣椒、姜、蒜等调料,那味道,真的是绝了!年夜饭的餐桌上,还有一道寓意着团圆的“团子”。
这团子可不是一般的团子,它是用糯米粉做皮,里面包着肉馅或者豆沙馅。
包团子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
奶奶的手艺最好,她包的团子又大又圆,还不会露馅。
我也跟着瞎掺和,结果包出来的团子不是扁了就是漏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吃过年夜饭,孩子们最期待的就是放烟花了。
湖南武冈市方言俗语及民俗研究与分析
夏伊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武冈方言隶属于湘语区的娄邵片。
本文以武冈城区方言俗语为研究对象,运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手法从俗语结构、俗语反映的民俗、俗语的变迁等方面对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以期进一步探讨方言与民俗的关系。
【总页数】4页(P153-156)
【作者】夏伊
【作者单位】湖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建设模式研究——以湖南省武冈市为例 [J], 张坤玲
2.政府会计准则视角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以湖南省武冈市地方政府为例 [J], 林容梅
3.幼儿园教育中的乡土资源挖掘与融入研究
——以湖南省武冈市幼儿园为例 [J], 蒋良富;龙会冰;余丹妮
4.湖南省武冈市法相岩宋代石刻书法研究 [J], 杜姗姗
5.湖南省武冈市一起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调查分析 [J], 邹霞丽;阳海枚;曾燃元;
伍子健;唐琼;李珏;陈前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南武冈市方言俗语及民俗研究与分析————————————————————————————————作者:————————————————————————————————日期:湖南武冈市方言俗语及民俗研究与分析-汉语言文学湖南武冈市方言俗语及民俗研究与分析夏伊摘要:武冈方言隶属于湘语区的娄邵片。
本文以武冈城区方言俗语为研究对象,运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手法从俗语结构、俗语反映的民俗、俗语的变迁等方面对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以期进一步探讨方言与民俗的关系。
关键词:武冈市方言俗语民俗一、俗语结构分析(一)上下句基本押韵,讲究对称俗语在日常生活中深受欢迎,这与其口语化的性质密不可分,又因为记诵传承的要求,俗语一般都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因此押韵和对称就成了俗语的基本特点。
俗语结构多整齐对应,前后两部分的字数大多相等,在方言体系中总是表现出很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例如:显而易见。
(二)语法结构多种多样俗语是表述性的语言单位,在结构上相当于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所以基本上都能表达比较完整的意思,在使用俗语时,人们只要加上一定的语调就可以让其独立成句。
关于俗语多种多样的语法结构类型分析,学界一直都存在不同的观点。
而本文中,我们把俗语的结构分为单句型和复句型两种。
1.单句型俗语单句型俗语是指由一个分句构成的俗语,包括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种。
A.主谓句武冈城区俗语中单句型俗语主要为主谓句。
而又可以细分为名词性谓语句、动词性谓语句等。
如例(4)、(5)则为名词性谓语句,是农业生产中的俗语。
而例(6)则是用生长的树木来形容源头不好、但可传承出好的后代,为动词性谓语句中的述宾谓语句。
B.非主谓句在方言中非主谓句型的俗语相对不多,较多为有关人的外貌、性格、能力、行为等的俗语,其中大部分又为动词性非主谓句。
如例(8)形容人爱说话,例(9)形容人偷偷地掉眼泪,都为述宾结构,整个俗语也仍为动词性非主谓句。
而名词性、形容词性、叹词拟声词非主谓句句型的俗语比较少见,如例(7)是形容词性非主谓句,比喻一个人的身高较矮。
《武冈民谣的搜集与研究》说课设计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主题是:《武冈民谣的搜集与研究》,下面我将从活动选题、学情分析、活动策略、活动过程、体会与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活动选题:(一)说课题一个地区的民谣代表着当地的文化特色。
即使时代进步了,但那些曾经的感动与触动,始终是人们心中不可磨灭的一片记忆。
武冈自汉代制县起,已经有2200年的历史,武冈人民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创造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民谣。
如:推磨,扯吱(推磨,拉锯),你来,我去,我吃豆腐,你吃__。
反映了老人与小孩你问我答的娱乐场面。
他们是民间艺术的奇葩。
为此,我们研究组制定了《武冈民谣的搜集与研究》这个课题,以此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说活动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谣,历史文化等知识。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以及互帮互助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民间去调查采访、研究体验,让学生切身地、实际地去体会民谣的韵律美、童趣美、风俗习惯美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劳动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通过对民谣的分析,了解当年人民生活的艰难,珍惜当今来之不易的社会主义幸福生活。
(三)说活动重点、难点本次活动,我们的主要内容是搜集并研究武冈的民谣。
重点为民谣的搜集。
歌谣中蕴含着武冈古文明的身影,如:“团,团,团米发,团到三十夜晚… …”突出地显示了武冈当年的风俗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因此归类整理这些民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分析我所教97班的学生是农村孩子,他们眼界不太开阔,知识面较窄,但他们求知欲强,动手欲强,好奇心强,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获取资料,弄懂知识;他们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在搜集资料的时候会相互帮助,完成同一个研究目标。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选择了《武冈民谣的搜集与研究》这个可行性的课题。
武穴话概述武穴地处吴头楚尾,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武穴方言是一种难以划入某种确定的方言区而存在的特殊“楚语”,也可说是一种混合性的方言。
其主要特征:在语音方面,具有独特的η韵母,鼻音声母有m、n、η、g四个;有入声字,都带有喉塞音(?)收尾;调类有六个,去声有阴阳之分,在语法方面,有一些句型的词序与普通话有别。
在词汇方面,遗留有较多的楚语古词,还融汇了很多外来词。
当代一些语言学者、专家十分重视对武穴方言的研究。
1948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中,将武穴列为调查点之一,由吴宗济先生记音。
1956年,武汉大学语言教研组进行方言普查,在湖北设16个调查点,武穴为其中的一个点。
1958年,武大刘博平教授撰《广济方音之调类与调值》一文。
1959年,詹伯慧教授撰写《广济音和北京语音的比较》。
武穴处于西南官话、下江官话、北方官话的河南和赣方言的交界区,语音的某些成分和语词选用都比较特殊,很难划属上述方言和次方言。
武穴方言在词汇方面,基本同于北方话,但选词殊异有趣之处颇多。
主要表现在:外方言成分糅杂,吴、楚、南北兼收并蓄。
有些声母保留较古读音。
如古见母的蟹摄开口二等字皆、阶、街、界、戒、届、谐、鞋、械、懈等,除“佳”字外,不论文白,全部保留中古音Kai 或xai。
这表现其与西南方言一致,而与邻近的下江官话的这类词大多文读音同北京,白读音同西南方言。
武穴方言虽有若干特征,但也不为方言岛,而是一种带有混合性的方言,是北方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和赣方言之间交界地区的方言,以归属于江淮方言次区为宜,但根据其历史渊源,也亦可称之为“广济楚语”。
操这种方言的区域,除包括今武穴市辖地区外,还涉及长江南岸的今江西省瑞昌的码头镇和九江县的城子镇部分地区。
在本方言区内,也存在语音分歧的地方。
根据语音特点,可将武穴方言再分为东边音区和西边音区。
另外,还有一个次方音区和两个卷舌声母语音带,东边音区包括余川、花桥、石佛寺、龙坪等地。
武冈兰花串文案(原创版)目录1.介绍武冈兰花串的背景和历史2.描述武冈兰花串的制作工艺和特点3.探讨武冈兰花串的文化价值和意义4.推广武冈兰花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正文武冈兰花串是一种源于我国湖南省武冈市的传统手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由当地的民间艺人采用独特的制作工艺,将一根根细长的竹签拼接成各种形状的兰花,再通过丝线将其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品。
武冈兰花串因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武冈兰花串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过选材、削竹、拼接、磨光、上色、串联等多个环节。
选材时,艺人们会选择质地坚硬、纹理细腻的竹子,以保证兰花串的质量和寿命。
在拼接环节,艺人们需要凭借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将竹签拼接成各种形态的兰花,使之呈现出优美的曲线和自然的形态。
整个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艺人们付出极大的耐心和努力。
武冈兰花串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它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又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
武冈兰花串中的兰花,寓意着高雅、纯洁和吉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因此,武冈兰花串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武冈兰花串的制作和销售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武冈兰花串的支持和推广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武冈兰花串。
同时,武冈兰花串的制作艺人们也应该不断创新和改进,使武冈兰花串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为其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武冈兰花串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湖南武冈市方言语及民俗研究与分析————————————————————————————————作者:————————————————————————————————日期:湖南武冈市方言俗语及民俗研究与分析-汉语言文学湖南武冈市方言俗语及民俗研究与分析夏伊摘要:武冈方言隶属于湘语区的娄邵片。
本文以武冈城区方言俗语为研究对象,运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手法从俗语结构、俗语反映的民俗、俗语的变迁等方面对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以期进一步探讨方言与民俗的关系。
关键词:武冈市方言俗语民俗一、俗语结构分析(一)上下句基本押韵,讲究对称俗语在日常生活中深受欢迎,这与其口语化的性质密不可分,又因为记诵传承的要求,俗语一般都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因此押韵和对称就成了俗语的基本特点。
俗语结构多整齐对应,前后两部分的字数大多相等,在方言体系中总是表现出很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例如:显而易见。
(二)语法结构多种多样俗语是表述性的语言单位,在结构上相当于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所以基本上都能表达比较完整的意思,在使用俗语时,人们只要加上一定的语调就可以让其独立成句。
关于俗语多种多样的语法结构类型分析,学界一直都存在不同的观点。
而本文中,我们把俗语的结构分为单句型和复句型两种。
1.单句型俗语单句型俗语是指由一个分句构成的俗语,包括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种。
A.主谓句武冈城区俗语中单句型俗语主要为主谓句。
而又可以细分为名词性谓语句、动词性谓语句等。
如例(4)、(5)则为名词性谓语句,是农业生产中的俗语。
而例(6)则是用生长的树木来形容源头不好、但可传承出好的后代,为动词性谓语句中的述宾谓语句。
B.非主谓句在方言中非主谓句型的俗语相对不多,较多为有关人的外貌、性格、能力、行为等的俗语,其中大部分又为动词性非主谓句。
如例(8)形容人爱说话,例(9)形容人偷偷地掉眼泪,都为述宾结构,整个俗语也仍为动词性非主谓句。
而名词性、形容词性、叹词拟声词非主谓句句型的俗语比较少见,如例(7)是形容词性非主谓句,比喻一个人的身高较矮。
2.复句型俗语武冈城区俗语的主要句型为复句型,可分为一般复句、多重复句、紧缩复句等。
A.一般复句①并列复句型俗语并列关系的复句的几个分句分别述说相关的几件事物,或者一件事物的几个方面。
以上两句都是由表相关事物的分句组成的俗语。
②选择复句型俗语选择复句型俗语分为取舍未定和取舍已定两小类。
而以上所举的例子都表示取舍已定,选择前者,而放弃后者。
③因果复句型俗语例(14)的意思是因为种了三年草子,田地变得更加肥沃;(15)是指因为在芒种的时候辛勤劳作,夏至时节犁耙就不再用了,都是表因果关系。
④转折复句型俗语例句是指因为活虾表面看起来呈透明色,就肯定活虾身上没有血,但虾死后却是满身的血,用以比喻不能以貌取人,为转折复句。
⑤假设复句型俗语例句的第二句说的是如果想要发财,就不能离开数字“8”,是武冈的一种迷信说法。
⑥条件复句型俗语这两例都是表示充分条件的复句。
B.多重复句武冈城区方言中有不少多重复句。
例如:例(21)、(22)、(23)都是二重复句,例(21)第一层是选择关系,第二层是并列关系;例(22)第一层是转折关系,第二层是并列关系;例(23)则是并列关系中有因果关系,两两因果,又统一构成并列,指的是六月六(农历)的天气对牛草的重大影响。
C.紧缩句由于俗语都是人们口耳相传、流行广泛的语言单位,因此表达都力求简练顺口。
在武冈城区方言中,就有很多紧缩型的复句,它们短小精炼,也蕴含着独有的意义。
例如:武冈城区方言俗语的紧缩句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采用“意合”的办法,只出现与表义关系最密切的关键词语,它们的紧缩程度很高,往往不容易理解,如例(24)指处暑时节种荞、麦,白露时节种菜。
二是指取消了分句之间的语音停顿,一般也省略了关联词语。
这种紧缩俗语一般很容易理解。
如例(25)应是“鸡叫三遍,天就放光”的紧缩,用鸡叫衡量时间。
例(26)则是“立秋不落雨,皮就晒脱”的紧缩形式,表示节气和天气的关系。
二、武冈城区方言俗语反映的传统文化和地方风俗俗语来源于生活,也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概括和总结。
而方言俗语则更真实、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与态度、处世哲学,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人生观及价值观等等,折射出当地广博的传统文化和地方风俗人情。
(一)生产习俗武冈历来是农业大县,当地人民极其重视农业生产,随之产生的有关农业的俗语也就比较多。
武冈的农业生产多遵循农历作息,农民以农历节气来区分种植时期的不同,因此其俗语也多与节气有关的词汇相联系,如代代相传的种植习俗:“芒种忙忙插,夏至挂犁耙”“惊蛰种瓜,芒种栽辣”等。
而农作物管理上,重视下底肥、育秧、深耕,如“深耕一寸,当得下层粪”“人要底子硬,禾要底子肥”。
因丘陵广布,田地分散不平整,不能较大面积使用收割机器,所以农民收割粮食时也重视细打细收,如“一粒粮食一粒汗。
”六十年代后,开始推行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秘保、管工”,至今仍然是农业生产的宝典。
而在七十年代普及双季稻后,水稻种植习俗有所改变,相关俗语也随之产生:“早稻抢‘五一’,晚稻抢‘八一’。
”武冈人常说的“尝新”则指的是早稻基本成熟快要收割的时候,摘少量禾穗剥皮煮饭吃,吃前要祭天、祭神、祭祖宗,以祈祷“你好我好,禾好米好”。
在畜牧业之中,武冈多养猪、牛、鸡、鸭等,因此有关这几种动物的俗语也较多,如“喂猪无巧,栏干潲饱”。
因武冈贫困,农户在养鸡时一般每户养一两只雄鸡,一是繁殖需要,二是司晨,如“鸡叫三遍天放光。
”而从俗语“斗米喂斤鸡”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农户饲养家禽时一般用米。
在商业上,出门做生意有“七不出,八不归(农历每月初七、十七、二十七不出门,初八、十八、二十八不归家)”的禁忌。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债主也不能收债。
俗话将农历十月三十称为“界口”,是偿还欠债的极限日,穷人因会被逼债便将这一日叫作“阎王日”。
(二)生活习俗“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哈巴郎。
”这一句俗语形象生动地道出了武冈人民的拜年习俗。
儿女们给父母拜年必须要在大年初一这天,而给岳父岳母只能放在初二,若过了初二才去,那就是所谓的“哈巴郎”了。
过除夕时,全家团聚,俗称“守岁”,当晚,禁忌串门,以免“踩断年庚”。
年夜饭中必备青菜、鱼、猪肠和米花等。
青菜表示“青青泰泰”,也就是好的意思;鱼取“年年有余,长吃长有”的吉祥寓意;猪肠表示常常有,长长久久就是富足长久;米花的意思则是希望发财发人,生活富足、人丁兴旺。
正月初一,清早设香烛酒肴祭祖后,户主会开大门出行,抱回预放的柴火,取“开门大吉”、“动步生财”的意思。
有特色的是,大年初一禁忌扫地,初二起至元宵节,即使扫地也都要从外向内扫地,垃圾不能倒掉,取其名曰“聚财”。
武冈结婚的传统风俗众多,按习俗,男女定亲时男子及家人还有媒人到女方家里吃饭,女方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不用送礼。
男孩给女孩红包,亲朋好友给男孩包红包。
男子结婚前则邀请十个未婚的男生一起吃饭,俗称“陪十兄弟”;而女子出嫁的前一天晚上邀请十个未婚的女孩,俗称“陪十姐妹”,女子吃完饭后舍不得离开父母,在家里和父母哭泣,俗称“哭嫁”。
结婚当天,迎亲队伍中要赶上一公一母两只鹅,表示“一对鸳鸯”。
男方迎娶新娘到家后由男方长辈携新娘新郎在堂屋神龛面前敬神敬祖宗,向祖宗说明家族增加了新人。
爷爷奶奶嫁孙女时,按习俗要吃猪心、肝、肺,表示嫁出去了心肝宝贝。
举行婚礼后,晚上一些好朋友、兄弟姐妹等年轻朋友在洞房里举行一些有趣的娱乐活动,俗称“吵房”。
女孩子出嫁(举行婚礼)三天内,夫妻二人要回娘家看望父母,则叫“回门”。
同时,结婚三天内夫妻二人需要去拜谢红娘,到红娘家里要放鞭炮,送礼盒四个,米花(武冈特产)八个,红娘返回一半礼品。
而生育习俗也与众不同,“手板手背都是肉,生男生女都一样”是八、九十年代才产生的新俗语,其目的是为了扫除武冈人民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
孕妇产后,马上会向娘家报喜,生男,送一只雄鸡加一本书;生女,则送母鸡、剪刀和裁尺。
收到礼后,娘家用红糖、甜酒、胡椒和鸡回礼。
小孩快满月时,就要办“三朝酒”。
请客的当天要给小孩子洗澡,洗澡后要敬神,拿一些生活用品、玩具、书、钱等物品放在桌子上让小孩子自己抓,以抓到什么来预见小孩的将来。
如:抓到书就预见小孩将来是有知识的人。
这俗称“洗三”。
客人送喜钱时男子不能参加,俗称“男不打朝”;婴儿满月后,剃去胎发,会送往外婆家住几天,叫“移窝”;满月后的婴儿会举行“试周礼”,习俗与办“三朝酒”一样。
而经常被提及的俗语“男进女满”则说的是武冈历来遵循的寿庆习俗,即男子届49岁、女子满50岁才能举行祝寿典礼,不到此年龄的只能称为“作生”。
60、70、80等称为“大寿”。
武冈崇尚孝道,也十分重视丧葬礼仪。
不管家里经济条件如何,都会尽全力办得热闹。
凡有从简者,故男,有家族干预;故妇,有外家干预,非办不可。
扎灵堂,子孙称“孝子孝孙”,办丧事叫“当大事”。
为老人准备棺材,做好后把棺材各部分合拢来算完工,当日要请客、敬神等,称为“合窿”。
丧事一般要履行子女“送终”“入殓”“报丧”“停柩”“开吊”“出殡”“安葬”“应七”“谢悼”等程序。
在出殡时,端灵牌也需讲究主次,要按传统的宗族主脉来定,如长子已亡,则要由长孙来端,谓之“承重”。
直系的孝子要穿麻衣、带三棱冠、拿哭丧棒,出殡时要退着走,因为灵牌引幡是在棺材前面,不能背对死者,当过桥过路口时,孝子要跪请死者通过。
对死人的抬法也有讲究,不同于一般的用一根杠子吊起来抬,在武冈则是用两根杠子扎在棺材旁边像抬轿一样,以示对死者的尊重。
武冈一般都采用棺木土葬,将死者送往土葬的过程称为“上山”,送葬人一般走在前面。
不过近年来逐步有人采用火葬。
三、武冈城区方言俗语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变迁,俗语的变异也不可避免。
在对俗语的调查和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武冈城区方言俗语发生变异的方面主要有:A.语音的改变;B.词汇的改变;C.使用俗语的人群变化等。
语音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会不自觉地抛弃武冈城区方言语音体系而采用普通话语音体系,一部分人在说武冈俗语时夹杂有普通话语音。
据我们调查统计,语音的改变是方言俗语发生变异最显著的部分,众多俗语中的语音都开始抛弃白读而走向文读范畴。
如“三兜牛屎高”中的“牛”方言本音是“lyn12”,而现在很多人会读成普通话中读音而词汇的改变也常见于方言俗语之中,例如很多人会将“又出日头又落雨,皇帝老子嫁满女”中的“日头”说成“太阳”;“占到茅斯冇拉屎”中的“茅斯”说成“厕所”;“老虫借猪——有借无还”中的“老虫”说成“老虎”等等,这都是普通话渗入方言,使方言变化的结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用方言俗语的人群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方言俗语并不像以往那样口耳相传。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如今大量武冈方言俗语正在日常交流中消失,甚至许多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早已不知道“哪辰鸡叫(时间还早)”和“采眉山(乌鸦嘴)”是什么意思,更不用说使用与传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