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7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与特点中国在古代的科技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各个领域的进步,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遗产。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具有独特的背景和特点,这不仅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情况,还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1. 社会背景: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对于人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因此,农业科技的发展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中国古代的帝国体制和畸形经济结构也对科技发展有一定影响。
2. 思维方式:中国古代人民重视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更加注重实用价值和实际效果。
这一特点体现在他们对科技发展的态度和方法上。
中国古代科技注重探索、实践和积累,追求的是实际的、能够实现的技术和创新,而非抽象的理论。
二、农业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农业科技发展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基石。
农业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1.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中国古代农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一系列适应当地条件的农业生产技术,如水利灌溉、农作物育种、病虫害防治等。
这些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2. 农业工具的改进:中国古代人们设计和使用了许多高效的农业工具,例如犁、耕牛、水车等。
这些工具的出现和应用简化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3. 农业科学的发展:中国古代农民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农业科学知识体系。
例如农业栽培技术、土地利用和农田管理等。
这些知识不仅帮助农民改善了生产方式,也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三、制造业科技的突破中国古代的制造业科技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造纸术: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张制造技术之一。
造纸术的发明极大地改进了文字的传播方式和书写材料的使用效率,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2. 印刷术:中国古代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这是古代印刷技术的重要里程碑。
单元过关检测(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
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
”材料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态度是()A.尊儒抑法B.抑儒尚法C.抑儒抑法D.尊儒尚法解析:选D据材料“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和“无本者不立”可知并非抑儒而是尊儒,据材料“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和“无末者不成”可知并非抑法而是尚法,D项符合题意。
2.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韩非却主见“唯法为治”。
将二者揉为一体,奠定后世传统治国理念基础的是()A.荀子提倡“隆礼至法”B.董仲舒创立“新儒学”C.韩愈提出“复兴儒学”D.朱熹宣扬“格物致知”解析:选B荀子虽然融合了法家思想,但其思想并没有奠定后世传统治国理念的基础,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不仅融合了法家思想,还推动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韩愈提出的“复兴儒学”与题干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朱熹宣扬“格物致知”属于理学的内容,也与题干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3.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消灭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解析:选B“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见,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故B项正确。
4.《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非攻B.以民为本C.以德治国D.公正至上解析:选D本题主见以德、劳等为依据选贤举能,故D项正确。
5.《春秋决狱》中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
但董仲舒依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
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孝治天下、儒家独尊B.原心定罪、以礼入法C.德主刑辅、以人为本D.纲常为主、刑法为辅解析:选A据材料“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和“但董仲舒依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可知材料主要涉及法治,并不能说明孝治天下、儒家独尊,故A 项错误。
国的科技发明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
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火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宋朝时,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明的贡献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
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在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四大发明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弱,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远洋航行,迎来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代文学了解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诗经》:春秋末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
第 6 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归纳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要点难点1. 中国古代的主要科技成就及影响。
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色。
一、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1.造纸术(1)殷商期间,人们把文字契刻在甲骨、陶器上,或镌铸在青铜器上,此后更多使用竹、木简和缣帛做书写资料。
(2)西汉时,发了然植物纤维纸,但纸质比较粗糙。
(3)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合适书写的纤维纸,被时人称为“蔡侯纸”,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
2.印刷术(1)雕版印刷术:隋唐期间,我国发了然雕版印刷术。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录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 (868 年 ) 雕版印刷的《金刚经》。
(2)活字印刷术:北宋期间,老百姓毕昇发了然活字印刷术。
此后又先后出现了木活字和金属活字。
(3)印刷术的流传: 13 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此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3.火药(1)唐朝,人们在炼丹制药时有时发了然火药。
唐初孙思邈著的《丹经》中相关于炼制火药方法的最早记录。
4.指南针(1)战国期间,我国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征发了然指南仪器——司南。
(2)北宋时,从而发了然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3)流传及影响: 13 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 易混易错] 宋元期间,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传入欧洲,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使作用,但不是欧洲实现社会转型的根根源因,其根根源因是资本主义的流行和发展。
1.某学生据以下图误以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对此应如何纠误?蔡伦造纸图示提示造纸术不是蔡伦发明的,由于我国在西汉先期已经有了纸。
东汉的蔡伦是在古人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研制成功植物纤维纸,为纸的普及与推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2)唐朝末年,火药已应用于战争。
(3)五代和宋朝时,火药还广泛应用于打猎、开山、采石和火器。
(4)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课程标准素养解读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1.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识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2.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3.从历史解释角度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一、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1.造纸术(1)殷商时期,人们把文字契刻在甲骨、陶器上,或镌铸在青铜器上,后来更多使用竹、木简和缣帛做书写材料.(2)西汉时,发明了植物纤维纸,但纸质比较粗糙。
(3)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适合书写的纤维纸,被时人称为“蔡侯纸",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
2.印刷术(1)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我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2)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此后又先后出现了木活字和金属活字。
(3)印刷术的传播: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3.火药(1)唐代,人们在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
唐初孙思邈著的《丹经》中有关于炼制火药方法的最早记载。
(2)唐朝末年,火药已应用于战争。
(3)五代和宋朝时,火药还广泛应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4)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4.指南针(1)战国时期,我国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2)北宋时进而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3)传播及影响: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天文、数学、农学和医学1.天文学成就(1)天象观测: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彗星、哈雷彗星和太阳黑子的记录.(2)天文著述: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是《甘石星经》,《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3)天体测量: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浑象仪和测定地震方位的候风地动仪;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位置的变动;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简仪,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要早300多年.2.算经与圆周率(1)先秦:春秋时期出现了九九乘法口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筹算计算法。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A卷基础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
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
这表明当时A.社会分化加剧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C.民本思想盛行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2.老子指出,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祭祀用的草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材料表明老子A.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B.主张对百姓要仁义、宽待C.认为人类无法战胜大自然D.强调顺应天道,自然无为3.历代王朝的统治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还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所反映的思想与下列主张相吻合的是A.无为而治B.“民贵君轻”,施行“仁政”C.兼爱、非攻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4.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
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
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
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A.满足统治阶级需要B.加重下层民众负担C.推动社会转型发展D.激化已有社会矛盾5.《墨子,尚贤下》指出:“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
基于此,墨家思想主张A.“兼相爱,交相利”以构建安定社会B.倡导“非攻”,身体力行反对侵略战争C.反对贵族庸才治理国家,主张“尚贤”D.秉承“节俭节用”原则,过朴实生活6.《论语》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文化与科技发展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与科技的进步相辅相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古代文化与科技的交融、科技发展对古代文化的影响和古代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塑造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一、古代文化与科技的交融古代中国对于文化和科技的重视可见于诸多方面。
在古代的书院中,文化交流与科技探索并行不悖。
古代文人士大夫常常兼修文学和科学,他们不仅深谙文学典籍,而且对天文、地理、农桑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有深入的了解。
通过书院这样的学术机构,文人与科学家的交流得到了极大的促进,使得古代文化和科技的交融更加紧密。
二、科技发展对古代文化的影响科技的进步使得古代文化在多个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举例来说,造纸术的发明使得古代中国的文化有了更好的保存和传播方式,大量的书籍可以被制造出来,文化的传承也因此得以确保。
另外,造纸术的发明还使得纸币的出现成为了可能,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此外,古代的农业、冶炼、制陶等科技的进步也对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科技的进步为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古代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塑造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在科技发展中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为古代科技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儒家强调仁爱、和谐,在科技发展中提倡尊重自然和人类的和谐相处。
道家则注重自然之道,启发科学家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探索科学规律。
墨家主张兴学爱才,提倡科技的发展。
古代文化的思想对于古代科技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文化与科技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相互推动的。
古代文化和科技的交融促进了双方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古代文化的影响也对科技的发展起到了塑造作用。
这种关系不仅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当今的中国文化与科技发展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60分)1.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学而不思则罔 D.知之为知之2. 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的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
”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断,“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哪一学派有关A.道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儒家学派 D.墨家学派3. 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被重视。
这表明A.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B.国家间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消失C.人类社会的文化逐渐走向一致 D.儒家学说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4.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下列主张体现人文精神的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民贵君轻③存天理,灭人欲④齐家、治国、平天下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5.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史,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这句话出自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6. 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7.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将主要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以下说法,其中属于儒家的是A.崇尚自然主张出世的逍遥派 B.统治阶级得力的参谋集团C.普通大众的行动帮会 D.拥有社会同情心与入世情怀的文化人学派8.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9.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地位:墨子是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2.主要学说:主张“兼爱”“非攻”,而“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非攻”,是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用”“节葬”。
3.地位: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其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受重视。
三、庄子与道家1.地位: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体系,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2.主要学说(1)哲学思想:提出“齐物”的观点,认为事物无本质区别,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2)个人修养论:“逍遥”的人生态度,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四、韩非与法家1.地位: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2.主张(1)政治观: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3.影响: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 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孙膑与兵家和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孙膑与兵家:孙膑,其思想主要受《孙子兵法》影响,并广泛吸收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
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思想家和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史料①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的是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的变化。
②王官之学衰落代表的是旧学术的退场,私学兴起则包含着新学术的酝酿,私学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解读]史料属于后世史学专著,主要说明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课孔子与老子孔子与老子,都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老子被道家尊奉为鼻祖。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各自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对后世产生重要的影响?孔子的学说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他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小吏,直到50岁之后才相继任鲁国司空、司寇,后因与鲁国执政季孙氏不和而弃官,开始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
他晚年回到鲁国,全力从事教育文化事业。
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记录的《论语》一书中。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孔子提出“仁”学,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孔子非常重视将“仁”付诸实践。
有一次,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一妇女在坟边痛哭。
询问之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虎咬死了。
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离开,她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
孔子十分感慨,要弟子记住:“苛政猛于虎也!”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所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
孔子讲“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它规定了一整套在衣食住行方面必须合乎尊卑等级身份的仪礼规范,并发展成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
正名,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孔子对鲁国大夫季氏越级用天子才能享用的8排64人规格的乐队在庭院奏乐舞蹈大为不满,感叹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有一次,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才能管好政事,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第4课宋明理学〗之小船创作1.背景(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2)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出现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
2.理学的兴起(1)三教之间在相互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三教调和之风尤其盛行,“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2)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把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与佛教、道教思想结合,发展了儒学体系。
二、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
2.理学本质: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3.思想观点(1)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2)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穷理方法:“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4.统治地位的确立(1)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2)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朝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1)理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2)方法: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2.王守仁(1)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2)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史料一程朱坚认①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训练点1“异端”思想家李贽1.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时期)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 C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出现倡导“自由”“平等”思想解析:明清时期的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继承了传统儒学。
A、B、D 的表述与史实不符。
2.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他的这种叛逆精神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X是一致的( A ) A.李贽B.董仲舒C.朱熹D.孔子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知识迁移能力。
贾宝玉的话抨击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实际上强调男女平等。
四个选项中只有A符合题意。
3.李贽自称“异端”,主要是因为他( A )A.鞭挞理学的道德观念 B.否定儒家思想C.否定孔孟学说D.否定封建专制制度解析:根据教材所学可知,李贽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据此本题选A项。
B、C两项中“否定”一说错误,D项观念不符合李贽的学说。
4.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B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C.歌颂了农民的反抗精神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全面理解李贽思想的能力。
题干中材料的设计有多层意思,A、C、D三项只反映了题干材料中的某层含义。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知识点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知识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成为了人类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而文化则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而在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同样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知识宝库。
在高中历史中,学习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科技成就的辉煌,更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科技和文化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知识点,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1、造纸术造纸术是中国古代传给世界的伟大发明之一,最早记录于汉代。
通过对植物纤维的开发和改良,中国人发明了制作纸张的方法。
这一发明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有助于宣传和交流文字、思想和信息,也推动了中国古代书写难度的减轻,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2、指南针指南针是人类古代最伟大发明之一,中国人最先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指南针是一种基于地球磁场的仪器,可以指示地球磁场的方向,是航海和探险的必备工具。
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发展。
3、火药火药,也叫黑色火药,是一种综合燃烧剂,由硝酸盐、碳质物质和硫磺三种成分组成。
中国古代发明了火药,它的应用范围极广,从军队用途到文艺演出、消费品和医药等方面都被广泛采用了。
火药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带动了军事战争的胜利和文化的繁荣。
4、造船技术造船技术是中国古代很成功的一项发明和应用技术,影响了中国古代海洋贸易和航海发展的进程。
早在唐代,中国就开始在海船的建造方面有了很多成功案例和经验,中国古代大大小小的著名海战也都有着造船技术的参与和发挥。
二、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1、诗歌诗歌是中国古代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达方式成为了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载体,传递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和智慧。
中国古代的许多伟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为诗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概述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最早有较为完善的科学技术体系的国家之一。
古代中国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索了众多科学问题并形成了独特的科学思想和技术成果。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1. 宇宙观念: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其独特的宇宙观念。
在古代中国,人们相信宇宙是有序的,并通过观察天象来推断和规律地祈求丰收。
这种观念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2. 五行学说: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之一是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
人们相信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五行相互作用的变化来解释,这种思想在医学、农学、物理学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1. 农业技术: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相当发达,如水利工程、耕作技术和肥料运用等。
古代中国人民发明了水车、铧等农具,使用斗井、翻水车等工具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为中国的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医学技术:中国古代的医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古代中医药理论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为世界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药理论中的针灸、推拿和草药治疗等方法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对人类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工艺技术:古代中国的工艺技术在陶瓷、丝绸、铁器、造船等领域都有独特的成就。
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制造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并通过丝绸之路传遍世界各地。
4. 数学技术:古代中国的数学技术也有显著的特点。
中国古代数学家发展了十进制计数法和算盘,为后世的数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中国的数学成就在欧洲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西方数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1. 对中国历史的推动作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农业技术的改进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繁荣。
单元过关检测(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
”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C.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D.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解析:选D据材料可得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是在秦朝,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形成,汉代儒家思想才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是在秦朝,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是因为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故D项正确。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他们主张()A.体现了百家思想的融合B.反映了平民的政治诉求C.否定宗法官僚世袭制度D.导致涌现了大量人才解析:选C材料中三者都主张任用贤才,否定了宗法制下的世卿世禄制度,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
这说明先秦士子() 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儒墨法三家对士子的道德规范,而非入仕的政治参与意识,故A项错误;材料提出士子应当具有的道德规范,故B项正确;伦理道德思想是儒家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中儒家和墨家的主张一定程度体现了胸怀宽容博大的特点,而法家并未提及,故D项错误。
4.先秦时期,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
秦汉之际,墨家渐趋衰微,最终于西汉中期淡出历史舞台。
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台的最可能因素是()A.小生产者大规模减少B.墨家学派背离了传统思想C.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D.因秦始皇焚书而遭到断绝解析:选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只会逐渐增多,秦汉时期相比于先秦时期小生产者不可能大规模减少,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墨家学派依然秉承先秦时期墨家思想,并未背离传统思想,故B项错误;秦朝法家独尊,西汉武帝时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使墨家思想逐渐衰落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毁除法家以外其他各派书籍,对墨家是沉重打击,但不会导致墨家断绝,且题干中墨家最终于西汉中期才淡出历史舞台,故D项错误。
5.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
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者主张都代表了人民的利益B.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C.两者主张都抑制土地兼并D.两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解析:选B孟子和董仲舒均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不会代表人民利益,故A项错误;“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有利于小农的稳定和发展,“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也有利于小农的稳定,故B项正确;孟子的主张里没有抑制兼并的内容,故C项错误;孟子的思想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同并成为治国思想,故D项错误。
6.儒家主张“有为”,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的责任;道家倡导“无为”,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儒道两家完全对立B.道家是对儒家补充完善C.儒家比道家更先进D.儒道具有不同的处世观解析:选D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思想,体现出儒道具有不同的处世观,故D项正确。
7.《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桃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
材料反映了当时()A.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B.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C.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D.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解析:选D材料的侧重点在蟠桃会宴请的宾客,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佛道两家与儒家的关系,故B项错误;《西游记》属于民间小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蟠桃会宴请的有佛、道各家,反映了三教合一的迹象,故D项正确。
8.《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作辅助读物,《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解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
这表明() A.四书为阐发孔孟思想而作B.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C.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D.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解析:选D朱熹的做法强调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有利于重续儒家的道统,符合复兴儒学的新时代内涵,故D项正确。
9.李贽的《藏书》是评述历史人物的著作。
其中的《世纪》部分,讲述的是朝代更替以及帝王个人活动。
他将陈胜、公孙述(东汉末年军阀)等列入书中,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
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
该书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A.反对思想束缚提倡独立思考B.突破传统改革史书编撰体例C.破除传统等级观念反抗权威D.以史为据实事求是评价历史解析:选A根据材料“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
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可知,李贽的史学著述已经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转而开始独立思考,故A项正确。
10.清朝末年,黄宗羲的思想受到了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高度关注和大加赞赏,甚至谭嗣同等人还把《原君》等名篇节抄并散发。
这反映了()A.黄宗羲的思想实质上是民主思想B.黄宗羲的思想是引入西学的桥梁C.改良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古代民本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思想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黄宗羲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也有利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宣传西方的民主制度,故B项正确;A、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不符合“革命派”,排除。
1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原料除原有的麻、楮皮外,还利用桑皮、藤皮造纸;王羲之曾一次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与高官;统治者下令政府机关“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这表明该时期我国()A.造纸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广大C.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D.私营手工业的长足发展解析:选C东汉蔡侯纸的出现使造纸术出现突破性进展,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该时期纸在社会的推广,且魏晋时期经济作物种植范围相对较小,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民间和官方推动了纸的使用和推广,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12.1884年,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在《中国宗教》一书中提出:“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指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
”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察哈尔时,陈登原编写的《高中本国史》最早出现“四大发明”一目。
当时把“四大发明”的概念引入历史教科书是为了()A.强调西方传教士的论述B.重塑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C.印证古代科技的影响力D.证明社会环境推动科技发展解析:选B材料有两则内容,其中之一是传教士对古代中国文明的认可,而第二则是讲中国人对古代文化的宣扬,故A项错误;在民族危难之时,重提过去的文化科技成就有助于提高对本民族的认同和自信,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叙述古代科技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古代科技的发展情况,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13.儒家学说内涵丰富,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原始儒学在孔子之后就有性善性恶之争,董仲舒向往的是一个完善和谐的大一统官学体系,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争端的继续存在……率先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说。
他认为,性善与王道教化有着不相容的矛盾……对于荀子主张的……圣人性恶论,他认为这必然会破坏君主专制赖以成立的重要支柱,即圣人代天立道和行道的灵符。
所以他舍弃孟子和荀子的说法,他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
——屠承先、陈增岳《论董仲舒对原始儒学的改造和发展》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再现,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对前贤人性论思想的态度及其理由。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对儒学的补充和发展。
(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唐宋之际思想界的状况,分析儒学为什么要走向“精微”,概括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在发展中呈现的特征。
(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说明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6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儒学生命力的因素。
(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率先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说”总结“态度”;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性善与王道教化有着不相容的矛盾”“圣人性恶论,他认为这必然会破坏君主专制赖以成立的重要支柱”分析原因;第三小问,答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即可。
第(2)问,根据“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等信息分析原因;根据“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等信息概括特征。
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中省略号前面的信息分别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直接作答即可。
第(4)问,根据前面的材料进行总结即可。
答案:(1)态度:批判。
理由:原始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如依据材料答具体原因亦给分)。
发展: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2)原因: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特征:吸收佛道思想,以重建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
(3)问题:理学走向僵化;思想文化专制。
发展: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经世致用。
(任答两点)(4)因素:思想家的发展创新;吸收借鉴其他思想。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它极强的实用性,在大一统专制社会中表现为直接满足专制王朝各方面的需要。
由于它的极端实用性,一旦现实不提出直接的要求,它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
而实用性科学眼光不够远大,为自己设定的发展空间是极小的,除非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实用型科技就只有停滞不前。
从盛唐(公元7世纪)到明末(17世纪)1 00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国政治的相对稳定,其独特的科学技术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