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气温和降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气温的变化及其测定方法。

2•了解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及其规律。

3 •掌握降水、降水量的测定方法及降水的条件、类型。

4•了解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及分布的差异。

5•掌握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绘制及应用。

6•了解等温线图和等降水量线图。

二、教学重难点

1.气温的年变化、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2•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差异。

3.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图。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一幅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引出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内容。

讲授新课

1、气温及其测定方法

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之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国际上标准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r)0

根据温度传感器的使用方式,通常分为接触法与非接触法两类。

(1)接触法

由热平衡原理可知,两个物体接触后,经过足够长的时间达到热平衡,它们的温度必然相等。如果其中之一为温度计,就可以用它对另一个物体实现温度测量,这种测温方式称为接触法。

其特点是,温度计要与被测物体有良好的热接触,使两者达到热平衡。因此, 测温准确度较高。用接触法测温时,感温元件要与被测物体接触,往往要破坏被测物体的热平衡状态,并受被测介质的腐蚀作用。因此,对感温元件的结构、性能要求苛刻。

(2)非接触法

利用物体的热辐射能随温度变化的原理测定物体温度,这种测温方式称为非接触法。

它的特点是:不与被测物体接触,也不改变被测物体的温度分布,热惯性小。从原理上看,用这种方法测温上限很高。通常用来测定1000C以上的移动、旋转或反应迅速的高温物体的表面温度。

(3)气温的测量

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是用放在百叶箱重的温度计测得的,百叶箱离地面距离为1.5米。气象台对气温的观察通常每日四次,观察时间一般是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2、气温的变化及其变化曲线图

(1)气温变化曲线是用来直观统计地区气温变化规律的图象,是用来表示

气温高低变化的线条。根据气温变化曲线的走势特点,人们可以很方便的得出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以及确定气温变化的剧烈程度。还可以总结出一个地区确定时段的变化特点,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相应的参考。在经常使用的场合中,主要用到气温日变化曲线,气温月变化曲线,气温年变化曲线等。

(2)在横坐标上标出时间,在纵坐标上标出气温的度数,把气温与时间在坐标上相交的点用圆滑的曲线连接起来的曲线图,就是气温曲线图。

(3)平均气温

指某一段时间内,各次观测的气温值的算术平均值。根据计算时间长短不同,可有某日平均气温、某月平均气温和某年平均气温等。

(4)平均气温计算方法

①某日平均气温:是指一天24小时的平均气温。气象学上通常用一天2时、8时、14时、20时四个时刻的平均气温作为一天的平均气温(即四个气温相加除以4)。

②某月平均气温:某一月的多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③某年平均气温:将某年的多日平均气温(或多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3、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

(1)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也不一样,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

世界上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位于非洲的北部,世界上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南极洲。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有三条:

①从纬度位置看: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②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③从海拔高度看: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 6C。

(2)气温分布图:气温图是表示空气温度(0C或。F)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及变异情况的地图。包括气温平均值、极端值、较差、界限气温等内容。常以等值线法表示各时段气温的空间分布,以定位(气象测站)图表法表示气温一年中的变化过程。等温线间距视制图范围内温度跨度与地图比例尺而定,同一幅图内间距基本相同。等温线色层的色调及色饱和度,直观地反映气温的冷暖和数量特征及相应温度条件下的地理情况。

4、降水、降水量的测定

(1)降水是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降水的类型根据降水形成原因,可分为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

台风雨。

(2)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测定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它的外部是一个不漏水的铁筒,里面有承水器、漏斗和储水瓶,另外还配有与储水瓶口径成比例的量杯。有雨时,雨水过漏斗流入储水瓶。量雨时,将储水瓶取出,把水倒入量杯内。从量杯上读出的刻度数(毫米)就是降水量。

冬季降雪时,要把漏斗和储水瓶取走,直接用承雪口和储水筒容纳降水。测定降水量时,把储水筒取出带到室内,待筒内的雪融化后,倒在量杯里,再读取降水量数字。还有另外一些测定降水量的仪器,原理和上述的一样,增加了自记装置和传

递信息的装置,可以直接读数。

(3)产生降水的主要过程有

①天气系统的发展,暖而湿的空气与冷空气交汇,促使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强迫抬升,或由暖湿空气沿锋面斜坡爬升。

②夏日的地方性热力对流,使暖湿空气随强对流上升形成小型积云雨和雷阵雨。

③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风坡产生强迫抬升,但这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因素。多数情况下,它和前两种过程结合影响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形成降水的条件有三个: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4)降水的类型根据降水形成原因(主要是气流上升特点),可分为四个基本类型: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台风雨。

形成的原因分别是:

1)锋面雨是由于冷暖锋交会,暖湿空气主动抬升或被动爬升,在上升过程中冷凝致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夏季的暴雨都是锋面雨。温带地区锋面雨占主要地位。

2)对流雨是由于高空和地面的空气对流强烈,地面热空气对流上升冷却过

程中形成降雨,一般在热带地区的午后比较常见。赤道全年以对流雨为主。我国西南夏季多对流雨。

3)地形雨是由于湿润的气团遇到高大山地的阻挡,在爬升过程中冷却形成降雨,一般多发于盛行风的迎风坡,如加拿大西部和美国西北部的降雨、智利南部的降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降雨,山的迎风坡常成为多雨中心。相应的,盛行风的背风坡则形成了“雨影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4)台风雨,顾名思义是由台风引起的降雨,一般雨势很大并伴随着大风,常常出现“狂风骤雨”。台风雨持续的时间不一,有时很短,只有几小时甚至几分钟,有的很长,可以达到几天,这全看降雨的地方是出于台风近中心还是台风边缘。台风是产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空气漩涡。台风中有大量暖空气上升,可产生强度极大的降水。如果住在我国东南沿海,夏秋季节对台风雨的感受强烈。

5、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基本有三条,即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

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式,对某一地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

6世界降水分布差异的原因

(1)受纬度位置因素的影响,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受海陆位置因素的影响,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3)受地形因素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世界的雨极和干极:世界的雨极是乞拉朋齐,位于亚洲的印度。世界的干极是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美洲。

7、气温变化曲线是用来直观统计地区气温变化规律的图象,是用来表示气温高低变化的线条。根据气温变化曲线的走势特点,人们可以很方便的得出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以及确定气温变化的剧烈程度。还可以总结出一个地区确定时段的变化特点,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相应的参考。在经常使用的场合中,主要用到气温日变化曲线,气温月变化曲线,气温年变化曲线等。

8、降水量柱状图是直观刻画一个地方气候降水分配状况的统计图。它一般

是先充分拥有气候统计资料。例如一个地方各月的降水量数据。再根据其数据利用坐标图进行绘制。其步骤是先绘制好横坐标刻画出月份,再绘制出纵坐标,代表降水量。再利用统计数据分月绘制出柱状图。从直观地降水量柱状图上可以看出降水集中月份,降水较少季节,各月降水量分配是否均匀,还可结合气温分配特点和降水分配特点,表达出是哪个半球的地方降水量。其形态在不同地区,结合气温分布,有不同的形态。

9、气象学里的日平均温度是指一天当中的8时,14时,20时和2时这四个

时刻空气温度的平均值。就是把这四个点的气温加起来,除以4。

月平均气温,就是把一个月中每天的平均气温加起来,除以当月的天数。

年平均气温,就是把每个月的平均气温加起来,除以12。

10、降水量柱状图是直观刻画一个地方气候降水分配状况的统计图。它一般是先充分拥有气候统计资料。再根据其数据利用坐标图进行绘制。其步骤是先绘制好横坐标刻画出月份,再绘制出纵坐标,代表降水量。再利用统计数据分月绘制出柱状图。从直观地降水量柱状图上可以看出降水集中月份,降水较少季节,各月降水量分配是否均匀等信息。

11、等温线图

(1)同线等温: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相等。相邻的两条等温线,温差相同。

(2)同一幅等温线图上,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数值差为零或相差一个等温距。

(3)等温线的数值:无论是1月还是7月,气温总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这是太阳辐射能在高低纬度之间分布不均造成的。

(4)等温线的弯曲分布规律:

1)如果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若该地区在陆地上则是:①冬季大陆,②地势较高;若该地区在海洋上则是:①夏季海洋,②寒流经过。

2)如果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若该地区在陆地上则是:①夏季陆地,②地势较低;若该地区在海洋上则是:①冬季海洋,②暖流经过。

3)如果等温线平直,表明下垫面性质单一(如南半球400-600的等温线较平直,说明该地区海洋面积大,性质均一)。

4)等温线呈闭合曲线的地区,受地形影响,形成暖热或寒冷中心。

(5)疏密程度:一般情况,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

1)冬季等温线密集,夏季等温线稀疏。因为冬季各地温差比夏季大。

2)陆地等温线密集,海洋等温线稀疏。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及陆地表面形态复杂多样,形成陆地温差比海洋大。

3)温带地区等温线密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疏•这是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的温差比全年高温的热带地区大造成的。

(6)等温线的类型:地面等温线图、等高面上的等温线图等。

(7)等温线分布图的实际应用

1)判断南北半球:利用等温线数值变化判断南北半球,即向北等温线数值

降低为北半球,向南等温线数值降低为南半球。

2)判断季节和海陆分布:利用同纬度海陆间等温线凸向规律来判断季节或海陆分布。北半球,1月份(冬季)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7月份(夏季)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北(高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南(低纬)凸•南半球正好相反。

(8)分析等温线的走向及影响因素:

1)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呈东西延伸,说明影响该地气温的主要因

素是太阳辐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

2)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影响该地气温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

3)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高原边缘平行,说明该地气温是受地形起伏的影响。

(9)判断洋流的性质及流向:

1)等温线向低值弯曲:洋流由水温高处流向水温较低处,即由低纬流向高

纬为暖流。

2)等温线向高值弯曲:洋流由水温低处流向水温较高处,即由高纬流向低纬为寒流。

3)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10)根据等温线的分布情况,计算某地海拔高度。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其变化系数为0. 6C/100米。

(11)判断地形类型:等温线闭合,数值内大外小,为盆地或小洼地;数值内小外大,则为山地。

12、等降水量曲线图

一般是指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里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由等降水量线组成的地图,就是等降水量线图。它可分日等降水量线,月等降水量线,年等降水量线。在中国年等降水量地图上,可以明显看到三条鲜明的等降水量线,代表了中国特别的地理意义。

(1)可判断地区降水分布差异

其意义是看,等降水量线密集处,说明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别大•反之,等降

水量线稀疏处,说明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别小。

(2)可判断海陆影响

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且自沿海向内陆递减,说明降水量受海陆因素影响明显。

(3)可判断地形作用

等降水量线大致与山脉走向平行,说明降水量受地形(山脉)影响大。山脉迎风坡,降水量大;山脉背风坡,降水量小。

(4)可判断内陆地形

等降水量线呈封闭曲线,且降水少,再结合地理位置看,说明地形地势起作用,或者深居内陆位置。

(5)可判断洋流影响

其依据是暖流流经的沿岸地区,降水增多,寒流流经的沿岸地区,降水减少'

(6)可判断大气环流影响

三圈环流: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

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

大陆西岸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若受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更多;

大陆东岸受信风带控制,若有地形的抬升作用,则降水多;

季风环流:夏季风控制,降水多;冬季风控制,降水少;若冬季风跨越辽阔的海洋,并有地形的抬升作用,则降水也可能多。

(7)可判断城市影响

城市有“雨岛”效应,则等降水量线越往城市中心,数值越大。

城市“雨岛”效应的成因:盛行上升气流;多凝结核;高大建筑物阻滞天气系统等。

五、板书设计

1 •根据温度传感器的使用方式,通常分为接触法与非接触法两类。

2•气温变化曲线是用来直观统计地区气温变化规律的图象,是用来表示气温高低变化的线条。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也不一样,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

陆因素、地形因素等。

4.降水是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

5.降水的类型根据降水形成原因(主要是气流上升特点),可分为四个基本类

型: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台风雨。

6.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基本有三条,即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七、教学反思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从我们所熟知的气温和降水报开始,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气温变化、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及等温线图和降水量线图进行分析,并结合习题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填图的能力。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1.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是指一个地 方内的大气状况,具有性,人们经常用、、等来描述某个地方的天气状况。 2.是由地图和气候卫星拍摄的图像叠加而成的,它可以的 反映云层的厚薄、云雨区域的范围等信息。 3.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绿色表示; 蓝色表示。 4.空气质量的优劣,一般用来表示。污染指数小,空气质量, 对人体健康;污染指数大,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 5.空气污染指数0–50,空气质量状况为;空气污染指数51–100,空气质 量状况为;空气污染指数101–200,空气质量状况为;空气污染指数201–300,空气质量状况为;空气污染指数300以上,空气质量状况为。 6.我们把大气的冷热程度称之为,一般用表示,读作。测量 气温的工具叫。通常,气温观测一天要进行次,一般在北京时间时、时、时、时。 7.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 后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 8.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北半球的气温,大陆上月 最高,月最低;海洋上月最高,月最低(南半球相反)。一年内的最热月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差,称作气温。

9.等温线是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绘有等温线的地图 叫做。①等温线呈状态,且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中心;②等温线呈状态,且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中心;③等温线稀疏的区域,气温差别;④等温线密集的区域,气温差别;⑤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⑥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影响,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影响。 10.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南半球的等温线数值向增大,北半球 的等温线数值向增大;同一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冬季陆地气温,海洋气温。 11.大气中降落到地表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测量降水量多 用和每天时和时测量,单位是。降水的季节变化用各月表示。 12.人们根据世界各地的气象记录,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而成的 线,叫做。 13.是指某一地区的多年平均天气状况。与多变的天气相比,气候具有 相对。 14.世界各地的气候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和两个方面。(“气温定带, 降水定型”) 15.受地形影响,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升 高米,气温下降约。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气温和降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气温的变化及其测定方法。 2•了解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及其规律。 3 •掌握降水、降水量的测定方法及降水的条件、类型。 4•了解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及分布的差异。 5•掌握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绘制及应用。 6•了解等温线图和等降水量线图。 二、教学重难点 1.气温的年变化、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2•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差异。 3.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图。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一幅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引出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内容。 讲授新课 1、气温及其测定方法 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之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国际上标准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r)0 根据温度传感器的使用方式,通常分为接触法与非接触法两类。 (1)接触法 由热平衡原理可知,两个物体接触后,经过足够长的时间达到热平衡,它们的温度必然相等。如果其中之一为温度计,就可以用它对另一个物体实现温度测量,这种测温方式称为接触法。

其特点是,温度计要与被测物体有良好的热接触,使两者达到热平衡。因此, 测温准确度较高。用接触法测温时,感温元件要与被测物体接触,往往要破坏被测物体的热平衡状态,并受被测介质的腐蚀作用。因此,对感温元件的结构、性能要求苛刻。 (2)非接触法 利用物体的热辐射能随温度变化的原理测定物体温度,这种测温方式称为非接触法。 它的特点是:不与被测物体接触,也不改变被测物体的温度分布,热惯性小。从原理上看,用这种方法测温上限很高。通常用来测定1000C以上的移动、旋转或反应迅速的高温物体的表面温度。 (3)气温的测量 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是用放在百叶箱重的温度计测得的,百叶箱离地面距离为1.5米。气象台对气温的观察通常每日四次,观察时间一般是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2、气温的变化及其变化曲线图 (1)气温变化曲线是用来直观统计地区气温变化规律的图象,是用来表示 气温高低变化的线条。根据气温变化曲线的走势特点,人们可以很方便的得出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以及确定气温变化的剧烈程度。还可以总结出一个地区确定时段的变化特点,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相应的参考。在经常使用的场合中,主要用到气温日变化曲线,气温月变化曲线,气温年变化曲线等。 (2)在横坐标上标出时间,在纵坐标上标出气温的度数,把气温与时间在坐标上相交的点用圆滑的曲线连接起来的曲线图,就是气温曲线图。 (3)平均气温 指某一段时间内,各次观测的气温值的算术平均值。根据计算时间长短不同,可有某日平均气温、某月平均气温和某年平均气温等。 (4)平均气温计算方法 ①某日平均气温:是指一天24小时的平均气温。气象学上通常用一天2时、8时、14时、20时四个时刻的平均气温作为一天的平均气温(即四个气温相加除以4)。 ②某月平均气温:某一月的多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 教学目标: 了解天气、气候的涵义,针对某些常见的大气状况能分辨出哪些是天气,哪些是气候。 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表示大气冷热状况的几种气温。 了解气温的日较差,气温的年较差的涵义。 初步学会气温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天气和气候,气象要素。 天气和气候的涵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同学们知道作为组成环境因素之一的大气与生物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失去了大气的保护,则地球上的生命将不复存在,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大气的状况及其变化就开始了认识和研究。讲授新课 (板书) 1。人类对天气和气候的认识 天气:某个地区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的大气状态及其变化。(如冷暖、干湿、风雨阴睛等) (投影)某日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如下: ①某地区上空有中低云系覆盖,局部会出现雨夹雪 ②在东海地区有4 5级偏北风 ③由于冷空气南下,受高气压控制,杭州晴,气温-1℃ 8℃ 请分析:以上哪些用语是用来描述天气的? (板书)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温度和云、降水、风向和风速等,由于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人们就对多年的观测进行统计,从而得出某地区的气候特征。 (板书)(2)气候:一个地区多年来的天气特征。(如冬暖夏凉、四季湿润等) 请学生说出本地区的气候牡丹征,后设问:如说昨天本地区的天气,那又应如何描述?学生回答后评价。 提问:通过以上例子,你能说出天气与气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学生回答。 (板书)(3)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表示大气状况的时间性。(天气指短时间,气候指多年)由此,我们可看出天气与气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学们不可将它们混为一谈,那天气与气候是否有联系呢?学生回答后板书。 (板书)联系:天气与气候在某个时间内的具体表现,气候是长期以来天气变化规律的综合概括。同学们已知道,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的最大因素,而在所有的气候特征中,对植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有哪些? (板书)2。气温 阅读课本P105气温这两段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投影)思考题:(1)什么是气温?表示大气冷热情况的气温有哪些?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4章天气与气候章末复习教案(新版)粤教版

第4章天气与气候 一、复习目标 1.了解天气和天气预报。 2.学习气温和降水。 3.了解世界气候的类型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复习重难点 (1)了解天气和天气预报 (2)掌握世界气候的类型。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天气的概念 2.天气的类型 3.天气预报的概念 4.天气预报的符号 5.气温的变化情况 6.测定气温的方法 7.气温变化的表示方法 8.降水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9.降水量的测定及其表示方法 10.气候的概念 11.世界气候形成的因素 12.世界气候的主要类型 13.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题型、方法纳 选取经典选择题以及问答题形式,给学生讲解,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采用启发、诱思、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一章节的知识。 (三)典例精讲

例1、下列几句话,描述天气现象的是() A.昆明四季如春 B.极地全年严寒 C.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析“昆明四季如春”、“极地全年严寒”和“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描述的内容时间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应是气候。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描述的内容时间短,变化快,应是天气。故选:D。 例2、一天中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时间分别是() A.中午12点和夜里0点 B.中午12点和日出前后 C.午后2点和日出前后 D.午后2点和夜里0点 解析一天中陆地的最高气温出现在下午两点或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故选:C。 例3、有一位外国小朋友的家乡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这位小朋友家乡所在地的气候类型最有可能为()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极地气候 D.地中海气候 解析地中海气候的特点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故题干中的外小朋友家乡所在地可能位于地中海沿岸,故选:D。 (四)归纳小结 1、天气的概念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大气状态。 2、天气的类型 3、天气预报的概念 天气预报是气象专家通过对各种途径获取的大气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后对

七年级地理上册 42《气温和降水》

第四章第2节《气温和降水》导学案 繁华中学初一地理组徐国梁 一、温故知新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等高线的定义及特点 二、学习目标 1、记住气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 2、初步懂得气温的测算方法,明确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算。 3、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4、知道降水形成的两个条件和降水的三种类型及形成过程。 5、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能够说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6、能根据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根据资料和图说明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 三、学习探究 [导入]:每晚7:30中央1台的天气预报往往播报一个地方天气与气候的哪些方面? 【导学提纲一】气温 [合作探究]:读课文P60页,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要求: 1、举例说出气温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方面的联系? [自主学习]:学生读P62页的“活动——测定气温”,积极探索,自主完成: 1、测定气温时应将温度计放在离地面米的阴影处的中,通常一天要进行3—4次:一般在北京时间时时时时。这四次气温的平均值即为日平均气温。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是气温的。高纬度地区的日较差小于低纬度地区的日较差,内陆地区的日较差大于沿海地区。 3、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的差叫气温的。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气温最高月是月,最低月是,陆地气温的年较差高纬地区大于低纬地区,沿海地区小于内陆地区。 【导学提纲二】世界气温的分布 [合作探究]:读图4-6,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要求: 1、在地图上,把的点连接成线,叫等温线,等温线有什么特点? 2、最炎热的大陆是,最寒冷的大陆是,除了它以外,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 3、世界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在地区?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在地区?(选择) A 低纬度 B 中纬度 C 高纬度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2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学案设计初稿 (区初一中心组 卜虹艳)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一、课标解读: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主题一: 天气及其影响 天气与战争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虽然有夜视和红外设备,但由于沙漠地区气候炎热,飞沙漫天,扬 起的尘土曾使军事雷达,无线电设备受到干扰,而导弹,卫星,飞机都难以正常工作,多国部队一些非战斗而死亡的人员,其死因多与天气条件导致的武器失灵有关. (一) 了解天气与气候的联系和差别. 1.你有留意天气预报吗? 据你观察,天气预报通常会播报多长时间的情况呢? . 2. 你曾留意有关气候的报道吗? 气候数据的作用在哪里? 请看下面的一个例 子. 寒假期间, 在北京读书的王芳决定去广州旅游. 同时她的妈妈则参加了新加坡的出国旅 游团. 为了准备行装, 王芳特地去图书馆查了有关广州和新加坡的资料 ( 如下图所示 ). 王芳看到后, 立刻将原来放进行李的羽绒服拿出来, 又叫妈妈多带两套夏装去. 这是为什么,你知道吗?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吧, 观察上面的两份资料, 你会发现:: ①无论描述天气还是气候, 都围绕 和 两方面。

②天气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的大气状况,天气的两个重要特点是和。 ③气候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的天气状况,气候的两大要素是_ 和。 ④天气具有(多变、稳定) 的特点,天气所表述的是(短、长) 时的大气状况;气候是对(短、长)时天气状况的概括,气候所表述的特点是(多变、稳定) 的。 (二)下列材料反映天气对人类的影响,请将代号填入与之相应的空格内:材料一:1979年1月,欧洲遭到了一次大风雪的袭击,德国北部大雪不停地飘了48小时,积雪3尺多深,许多汽车陷入雪中无法开动。 材料二:1854年11月,历史上著名的克里来亚战争正在进行,这时候,黑海上突然狂风大作巨浪滔天,英法联军不战自溃,几乎全军覆灭。 材料三:瑞雪兆丰年。 材料四;今年寒假我要去东北的长白山旅游。听说那时侯那里每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真够冷的,但我喜欢,可以乘雪摩托车上山。 材料五:今年春天的那场大风真厉害,马路两边的水泥坐椅都大风掀翻,许多房屋被吹倒。材料六:春暖花开防过敏。 材料七:通知:因雨,校运会推迟至下周进行。 学习小结: 1.大气冷热、干湿运动等状况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 2.天气是变化无常的,是对某个地方短时期内大气综合状况的描述。 3.描述天气可以从气温、气压、降水、风和湿度等方面进行。 学习主题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人类最早的气象预报 人类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在天气变化前夕,某些动物有特定的反应,如:雷雨前燕子低飞,蚂蚁搬家等。天空云状以及其他方面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天气谚语:“天上云勾勾,地上雨淋淋”,“东虹日头西虹雨”等等,这大概就算是人类最早的天气预报了。 1、有一位业余气象观测者,每天都用气象符号记录当地的天气。下图是他一周的天气记录,请你根据他的记录写出一周的天气变化。 2、观察下面的四幅图,思考图中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妥当?为什么?

七年级上(四):天气与气候

七年级上(四):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 天气: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情况,他是多变的。我们经常用阴暗、气温高低、风力大小等语言来描述天气状况。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具有相对稳定性。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天气 昆明四季如春。气候 非洲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少雨。气候 天气 云彩向南雨涟涟,云彩向北一阵黑,云彩向 东一阵风,云彩向西披蓑衣。 获取天气信息的途径: 上网查找看电视打电话看报纸手机短信…… 卫星云图:在卫星云图上,白色为云区。白色的程度越浓,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常用的天气符号:参见《地理》七年级上册第48页。 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表: 空气污染指数0 ~ 50 51 ~ 100 101 ~ 200 201 ~ 300 300以上 空气质量级别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 空气质量状况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中度污染 气温的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日变化。同理,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年变化。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不同地区,气温的年变化不同。热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小,温带和寒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大。气温的年较差:一年当中月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判断某个地区在哪个温度带,判断依据是:气温的年较差大小。 气温的分布:气温的水平分布,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通过等温线分布图可以了解一个地区气温分布的情况。 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 纬度位置是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另外,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分布也有很大影响。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纬度位置不在同一条纬度线上。 海陆分布在同一条纬度线上。 地形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6度。∷海拔高度:一山有四季。 等温线的分布与纬线有何关系:大致平行。 南、北回归线之间年平均气温大致在20℃以上,南、北极圈内年平均气温大约在-10℃一下。南半球比北半球的等温线更平直。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达。北半球—海陆分布高低起伏。

七年级地理教案《天气与气候》

七年级地理教案:《天气与气候》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2、过程与方法: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天气与人类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教学重点: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识别常有的天气符号,熟悉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难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元旦我没一起去北京旅游,该怎样穿着呢?(学生讨论) 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关注天气和天气预报) (教师板书课题:天气和天气预报) 二、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活动”,阅读教材上例举的天气预报,完成书上练习,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总结:阴晴、冷热、风雨等。 2、学生阅读教材:比较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差异 总结:天气―时间短、变化快 气候―时间长、较稳定 练习:完成教材上活动,判断四句唐诗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 3、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学生自读教材相关部分,看谁最先总结出来。

总结:探测信息――信息处理――预报系统――气象服务 同学们能做一名合格的天气预报员吗?首先必须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4、引导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常见天气符号图,识记各种符号代表的意义。教师简单指导学生:各种雨的符号、雪的符号,特别讲解风的符号、风向的识别、风力的识别 5、识读天气预报图 学生自己完成教材上的活动练习,教师抽查学生完成情况。 教师示范:用语言叙述图中北京市的'天气预报内容,学生叙述上海、重庆两地的天气预报内容,鼓励学生争当合格的天气预报员。 三、总结: 1、天气、气候的区别 2、熟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四、作业 1、坚持看中央台一套节目晚间天气预报 2、识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五、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的反思: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过于简单。 2、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调动不够,特别是常见天气符号部分,没能引导学生当堂记忆。

七年级地理上册 4.1 天气和天气预报教案 粤教版 教案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天气和天气预报 一、教材分析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对农业生产而言,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 全章内容包括天气和天气预报、气温和降水、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保护大气环境四节。从整个教材体系来看,本章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前面所学的地球、地图等知识在本章得到适当的综合,同时它也是后面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根据初中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章教材的编写没有面面俱到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是从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地理科学的发展及未来社会需要出发,选取对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加以介绍。 本章教材从生活中的问题“天气与生活”入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阅读、图表、数据和绘制图表等训练,着重教会学生如何在众多的信息当中提取出最有用的地理信息的技能,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使用图表的能力,运用气温、降水等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释世界气候类型及特点的能力,同时加强保护大气环境的观念。例如:1.教材从珠女要在国庆节长假期间到北京旅游,查找北京的天气预报资料,来确定带什么衣服引入,让学生在阅读天气预报的过程中体会出天气的概念(某地短时间内风雨、冷热、阴晴等大气状况);以深圳和北京的天气预报为例,向学生介绍天气应该从气温(℃)、降水(mm)、风向风力等方面加以描述。2.通过让学生比较和判断的活动,来区别天气和气候的含义。3.由气温和降水这两个主要的气象要素的观测、记录、归纳和对比,逐步引出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差异和分布。4.选择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及危害,侧重于认识保护大气环境对于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3)识记部分当地的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信号。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生活中正确区分和使用天气和气候这两个术语。 (2)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天气与人类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掌握天气与气候概念的区别。 2.熟习天气预报图的使用,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二)、难点 熟习天气预报图的使用,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四、教法建议 1.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开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观察“上学、国庆节旅行、异地求学”漫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通过讨论漫画的含义,引出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在介绍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呈现天气预报的知识。如: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录像、用电脑展示天气预报的网页、打电话问天气、阅读报纸上的天气预报,让学生获得天气预报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了解搜集天气和气候资料的方法。在搜集和分析整理“天气和气候”的资料过程中,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3.在讲授天气预报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卫星云图的识别,引导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制作、发布的流程,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有条件的学校,建议教师带学生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环境监测站。老师简要介绍气象站观测场地的选择、气象站建设设备(对雨量器要进行较详细介绍,作为下节讲解降水形成过程知识的铺垫)、气象观测时间和次数、气象资料统计等方面的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气象园地,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进行气温、降水和风向等的观测,建立气象课外活动小组)。通过参观气象台,让学生获得关于天气预报方面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识别常用的天气预报符号和看懂天气预报图。 五、课时安排建议: 1课时 六、教学案例: [导入] 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北京去出差,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同步导学案: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同步导学案: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气温和降水》导学案 一、预习目标 1.掌握气温的变化及其测定方法。 2.了解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及其规律。 3.掌握降水、降水量的测定方法及降水的条件、类型。 4.了解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及分布的差异。 5.掌握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绘制及应用。 6.了解等温线图和等降水量线图。 二、预习要点 1.气温的年变化、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2.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及分布差异。 3.等温线图和等降水量线图。 三、达标练习 1.一天中的气温是有变化的,陆地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__________时左右,最低气温往往出现在_____前后。 2.一年中的气温是有变化的,世界陆地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___月,南半球出现在___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___月,南半球出现在___月。 3.一般情况下,在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大约下降____。水平方向上全球气温大致是从低纬度向两极_____。 4.降水的分布情况,通常用______________来表示。 5.下列关于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地区气温高,空气上升,故降水多 B.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量多于东岸 C.两极地区地面潮湿,降水较多 D.中纬度地带,内陆降水多于沿海地区 6.下列关于等温线的判断,正确的是() A.等温线越密集,气温差别越小 B.等温线越密集,气温差别越大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也不一样,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 4.降水是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 5.降水的类型根据降水形成原因(主要是气流上升特点),可分为四个基本类型: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台风雨。 6.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基本有三条,即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四、拓展交流 1.下列关于降水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极地区降水稀少 B.赤道附近气温高,干燥少雨 C.温带各地降水量相差不大 D.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少 2.属于降水较少的地区是() A.极地地区 B.赤道附近 C.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 D.温带的大陆沿海 3.下列地区中,年降水量最少的是() A.赤道地区 B.非洲北部 C.亚洲东南部 D.欧洲西部 4.有关等温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等温线密集,温差小 B.等温线稀疏,温差大 C.北半球等温线较南半球平直 D.等温线稀疏,温差小 5.读“罗马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该气候的特点为()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 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 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2、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3、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次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二、讲授新课: (一)、气温 1、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 气温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2、测定气温 (1)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 (2)学生自己阅读书62页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3)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4)(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 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天气与气候》,学生应能够: 1. 知道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2. 了解天气变化及其形成的原因; 3. 掌握不同气象要素的测量方法; 4. 掌握中国气候区划及其特点。 2.教学重点 掌握天气变化及其形成的原因。 3.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气候区划及其特点。 4.教学内容及安排 时间教学内容教学形式 1课时课程导入及教学目标介 绍 板书、讲解 2-3课 时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课堂讲解、讨论 4-5课时天气变化及其形成的原 因 课堂讲解、实验 6-7课时不同气象要素的测量方 法 借助仪器实验 8-9课 时 中国气候区划及其特点课堂讲解、讨论 10课时总结与评价课堂讲解、小结,设计测

验 二、教学反思 1.教学准备 在准备本节课教学时,我对教学材料进行了充分的阅读。 然后,我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并准备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工具,如地图、实验仪器等。此外,我还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板书、讲解、讨论、实验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2.教学实施 在教学实施方面,我采用了课堂讲解和互动讨论相结合的 教学思路,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多数理解得很好,也参与了课堂互动讨论。在实验环节,我采取了分组实验、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天气与气候的巨大影响。 3.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施中,我发现学生对气象方面的知识非常感兴趣,也非常积极地参与了课堂讨论和实验活动。因此在课堂中加强了: •教师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和建议; •利用多媒体、实验等直观形式加深学生的印象。 但还会承认,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我在考试前没 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总结,还有部分学生的表现并不理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考察培养兴趣和加深对天气与气候基础知识的掌握。倡导学生发扬自我,强调团队协作精神,并着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七年级地理上册4.1天气和天气预报教案新版粤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4.1天气和天气预报教案新版粤教版 一、教学目标 1.能区分与运用“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 空气质量。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一幅城市天气预报的图片,引出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气和天气预报的内容。 讲授新课 1、天气及其影响 (1)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天气也是指近地面经常不断变化着的大气运行状态,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大气状态,也是大气状态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连续变化。天气的最大特点是多变。天气直接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深广影响。对人们从事的各种行业部门如农业,交通,旅游也产生重大影响。天气渗透到人们和每一个生活领域。关注天气预报成为人们的日常活动必备。 (2)常用天气符号

2、卫星云图与天气预报 (1)由气象卫星自上而下观测到的地球上的云层覆盖和地表面特征的图象。各种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的云区和各种不同的地表特征,在这种图象上都有其特定的色调、范围大小和分布形式。利用卫星云图可以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确定它们的位置,估计其强度和发展趋势,为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提供依据。在海洋、沙漠、高原等大片缺少气象观测台站的地区,卫星云图所提供的资料,弥补了常规探测资料的不足,这对提高预报准确率起了重要作用。 (2)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未来某一地点地球大气层的状态进行预测,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主要包括气温、阴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性、降水的强度、风力的大小、空气的能见度等。 从史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对天气进行预测来相应地安排其工作与生活(比如农业生产、军事行动等等)。现在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数据(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气压等等),然后使用目前对大气过程的认识(气象学)来确定未来空气变化。由于大气过程的混乱以及现在科学并没有最终透彻地了解大气过程,因此天气预报总是有一定误差的。

粤教版初中地理七上第4章《天气与气候》word教案

粤教版初中地理七上第4章《天气与气候》word教案【教学目标】 1.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认识气候的特点,体会世界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复杂多样。 2.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世界要紧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地区,认识世界要紧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阻碍。 4.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阻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把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差异及其分布规律。 2. 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知识如何指导生活实践。 【教学方法】探究活动 【课前预备】 1. 学生在课前分小组绘制好新加坡、阿斯旺、雅典、伦敦、莫斯科、雅库茨克等都市的降水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收集一些这些都市的建筑、服饰、自然风景图片等。 2. 教学课件:展现教学过程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伙儿好。前面我们学习了“多变的天气”这节内容,通过学习大伙儿明白天气预报的作用,并养成了喜爱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适应。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今天的天气如何? 二、新课学习 (一)、世界要紧气候类型

2、气候类型的差异 (1)、世界气候类型多样 [ 过渡 ] 刚才大伙儿说的专门好,世界各地的气候不一样。存在地区差异。比如,在北京进入冰冷冬天的时候,有的地点刚要进入炎热的夏季。而且类型也多样,比如,有的地点终年炎热,有的地点终年冰冷,有的地点四季分明,有的地点雨水充沛,有的地点久旱不雨,专门干燥。大伙儿看了课本提供的“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能够了解到世界气候类型多样,不下 10 种。 [ 引导深入 ] 世界气候类型是多样的,大伙儿今后到国外留学、旅行、工作,那时你就不能按照北京的气候来安排生活了,因此为了以后出国作好预备,现在我们就来一次模拟出国活动。了解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2)、世界气候的分布 [ 活动设计 ] 活动内容是如此的:按小组抽签去国外留学或旅行(签上注明了什么时候去,逗留的时刻,去的地点。小组抽到签后进行讨论,第一弄清晰那个地点在哪个大洲,位于世界地图什么位置,对应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判定是什么气候类型,再利用所给的降水、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然后从图中分析出气温、降水的特点,确定气候类型的特点,按照气候类型的特点,大致决定预备选取衣服、选取生活中与气候有关的日常必备物品,并想象出自然景观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从发给你的资料中选择出来,假如材料上没有,自己写上。最后小组汇报,并说出理由(利用从气温曲线图判定属于什么气候带、从降水柱状图来分析该地是在那个气候带中的气候类型,从结合气温与降水特点试着描述气候特点)[ 总结 ] 世界气候类型是多样的,除了我们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外,世界其他地区还存在许多种气候类型。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气温的组合不同,因此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也不同。了解世界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为我们今后出国工作、旅行、学习等都有指导意义。 那么,什么缘故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气候类型?缘故是什么?请同学们摸索。 (二)阻碍气候的要紧因素 我们学习了气温顺降水的分布特点,同学们回忆一下,都有哪些因素对气温顺降水的分布产生了阻碍? [ 总结 ]

初中地理广东人民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天气与气候教案 气候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对比天气与气候的联系与区别。 2、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感知气候的地区差异,并能把这种差异(世界气候的分布)落实到地图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区域差异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区别天气与气候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 1、理解组成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 六、【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请同学们描述克拉玛依今天的天气和克拉玛依的气候。 [板书]一、天气与气候 课件——天气与气候的比较 时间空间稳定性描述词语 天气短小多变、不稳定阴晴、风雨、冷热 气候长大稳定降水和气温 学生活动:1、判断下列语句是描述天气的,还是描述气候的? 2、如何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呢? 引导学生归纳:描述气候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描述,并且归纳描述气候常用到的词语:时间:全年、冬季、夏季等 气温:炎热、高温、温和、低温、凉爽、寒冷等 降水:多雨、少雨、湿润、干燥等 练习:1、描述下列甲、乙、丙三地的气候特点:

(甲: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丙:全年温和湿润) 2、描述书中三幅景观图反映的气候特点: A图——全年高温多雨 B图——全年炎热干燥 C图——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总结] 看来各地的气候不是完全一样的,存在地区差异,那么差异情况到底怎么样呢?看教材提供的“世界气候的分布图”。 [板书]二、气候类型的差异 1、世界气候类型多样 [学生读图活动] 1、看图数一数,世界总共有多少种气候类型? 2、各种气候类型是如何分布的呢?请同学们完成书上活动3的表格。 (课堂小结)1、世界气候类型是多样的,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气温的组合不同,所以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也不同。了解世界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为我们今后出国工作、旅游、学习等都有指导意义。 为什么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课堂练习)完成金榜学案填空题部分 七、【板书设计】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一、天气与气候 二、气候类型的差异 八、【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4.2气温和降水教案粤教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气温及其变化 一、教材分析 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 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 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 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 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 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 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气温日变化、月变化。 (2)使学生明确大气受热的原因和水陆受热的不同。 (3)使学生认识热带、温带、寒带气温年变化的不同特点。 (4)使学生掌握全球气温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掌握气温和降水的观测方法及有关气温降水量数值的一些计算方法。 (2)通过数据分析培养抽象概括现象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天气现象的产生和变化体现着自然界的规律的,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气温的年变化、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四、教法建议 1•以生活中常出现的“怎样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这一问题,引入本节的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观测温度计,计算日平均气温”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气温的日变化,训练学生掌握有关气温日变化的观测、统计、读图技能。通过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读图、分析中了解气温的年变化,并训练学生掌握有关气温年变化的统计、分析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读图、分析、概括中,了解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并训练学生掌握有关气温分布规律的读 图、分析、概括的地理思维能力。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整体到局部”逐 步分析的方法。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为了避免单纯的灌输,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切忌教师不要直接给结论。 五、课时安排建议: 1课时 六、教学案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