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泡泡上的小秘密》
- 格式:doc
- 大小:16.94 KB
- 文档页数:4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泡泡上的小秘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奇妙的泡泡》,具体内容包括:认识泡泡的形成原理,探索泡泡上的颜色和形状,了解泡泡的表面张力以及影响泡泡稳定性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泡泡的形成原理,理解泡泡的表面张力。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索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增强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泡泡的形成原理、表面张力的概念、影响泡泡稳定性的因素。
难点:泡泡表面张力的解释,以及如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表面张力的存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泡泡水、吸管、色卡、圆规、直尺、实验器材等。
2. 学具:泡泡水、吸管、色卡、实验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泡泡水吹泡泡,让学生观察泡泡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引发学生对泡泡的好奇心。
2. 讲解泡泡的形成原理,引导学生了解表面张力的概念。
3. 举例讲解:用色卡、吸管等道具展示泡泡上的颜色和形状,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规律。
4.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了解影响泡泡稳定性的因素。
6. 知识拓展:介绍泡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泡泡的形成原理2. 表面张力3. 影响泡泡稳定性的因素4. 泡泡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肥皂泡,记录泡泡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并分析其稳定性。
2. 答案:根据观察,分析泡泡的稳定性与泡泡的大小、表面张力等因素有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对泡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表面张力的理解仍不够透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里尝试制作不同形状的泡泡,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泡泡上的小秘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奇妙的泡泡》,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泡泡的基本特性,探索泡泡上的小秘密,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泡泡的形状、颜色和结构等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泡泡的基本特性,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发现泡泡上的小秘密,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提高他们表达和分享观察结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泡泡的形成原理和特性。
教学重点:观察泡泡上的小秘密,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泡泡水、泡泡圈、各种颜色的颜料、吸管、毛巾等。
2. 学具:画纸、画笔、调色盘、抹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在课堂上吹泡泡,引导幼儿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和飘动方向,激发幼儿对泡泡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用泡泡水、泡泡圈进行示范,讲解泡泡的形成原理,让幼儿了解泡泡的基本特性。
3.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吹泡泡实验,观察泡泡上的小秘密。
4. 互动讨论(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观察结果,讨论泡泡上的小秘密。
5. 动手操作(10分钟)幼儿用画笔、颜料在泡泡上作画,创作出独特的泡泡画。
六、板书设计1. 《泡泡上的小秘密》2. 内容:泡泡的基本特性泡泡的形成原理泡泡上的小秘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中吹泡泡时的现象,与家长分享泡泡上的小秘密。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幼儿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中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吹泡泡,探索更多泡泡的秘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泡泡的形成原理和特性的理解。
2. 教学重点:观察泡泡上的小秘密,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实践情景引入:确保情景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中班科学教案《泡泡上的小秘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奇妙的泡泡》,详细内容围绕泡泡的形成原理、特性以及泡泡上的小秘密展开。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泡泡的形成原理,了解泡泡的基本特性。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泡泡的形成原理和泡泡上的小秘密。
教学重点:泡泡的特性,如表面张力、大小、形状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泡泡液、泡泡环、实验器材(玻璃棒、吸管等)、教学PPT。
学具:幼儿用泡泡液、泡泡环、记录表、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在课堂上吹泡泡,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见过泡泡吗?泡泡是什么样子的?”2. 讲解泡泡的形成原理(10分钟)通过PPT展示泡泡的形成过程,讲解泡泡是由肥皂水中的表面活性剂与空气中的气体形成的。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演示如何用泡泡环和泡泡液吹出泡泡,引导幼儿观察泡泡的特性,如表面张力、大小、形状等。
4. 随堂练习(15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用不同的方法吹泡泡,观察并记录泡泡的特性。
5. 泡泡上的小秘密(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泡泡上的图案,如彩虹、光圈等,并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1. 泡泡的形成原理2. 泡泡的特性:表面张力、大小、形状3. 泡泡上的小秘密:彩虹、光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泡泡现象。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尝试制作泡泡液,吹出不同形状的泡泡。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观察和思考,使幼儿对泡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观察泡泡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同时,可以引导幼儿探索其他科学领域,如光的折射、反射等,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泡泡的形成原理讲解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4. 泡泡上的小秘密5. 作业设计一、实践情景引入1. 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吹泡泡,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泡泡上的小秘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奇妙的泡泡》,详细内容为:探索泡泡的形成原理,观察泡泡上的颜色变化,了解泡泡的表面张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泡泡的形成过程,知道泡泡上的颜色是如何变化的。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泡泡的形成原理,泡泡上的颜色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泡泡上的小秘密,了解泡泡的表面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泡泡液、吸管、颜料、调色盘、抹布。
学具:空矿泉水瓶、剪刀、胶带、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幼儿观看教师吹泡泡,引发幼儿兴趣。
2. 例题讲解:(1)教师展示泡泡液,讲解泡泡的形成原理。
(2)教师吹出一个大泡泡,让幼儿观察泡泡上的颜色变化。
(3)教师解释泡泡表面张力的概念。
3. 随堂练习:(1)幼儿分组,每组用空矿泉水瓶制作一个简易泡泡吹管。
(2)幼儿在调色盘里加入颜料,用吸管吸取颜料滴在泡泡上,观察颜色变化。
(3)幼儿用画笔在泡泡上画画,感受泡泡表面张力。
六、板书设计1. 泡泡的形成原理2. 泡泡上的颜色变化3. 泡泡的表面张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家里的洗手液或洗洁精制作泡泡液,观察泡泡上的颜色变化,记录下来。
2. 答案:颜色会在泡泡表面形成美丽的图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对泡泡的形成原理和表面张力有了初步了解,但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幼儿对颜料的使用还不够熟练。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里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泡泡液,观察泡泡的变化,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
同时,教师可组织一次“泡泡秀”活动,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泡泡的形成原理和泡泡上的颜色变化。
2. 学具准备:空矿泉水瓶、颜料、调色盘等。
3. 教学过程:泡泡液制作、观察泡泡颜色变化、感受泡泡表面张力。
2024年中班科学标准教案《泡泡上小秘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材第三章《奇妙泡泡》,涉及内容为:1. 泡泡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原理;2. 泡泡颜色和形状;3. 泡泡趣味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解泡泡基本概念,掌握泡泡形成原理;2. 培养幼儿观察泡泡颜色和形状能力,提高他们审美观念;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兴趣,培养他们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泡泡形成原理,以及泡泡颜色和形状变化规律;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泡泡水、吸管、各种颜色液体、形状各异泡泡环;2. 学具:彩色笔、画纸、调色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泡泡水吹泡泡,让孩子们观察泡泡颜色和形状,激发他们兴趣;2. 例题讲解:讲解泡泡形成原理,引导幼儿观察泡泡颜色和形状变化;3.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各种颜色液体和形状各异泡泡环吹泡泡,观察泡泡颜色和形状;(2)鼓励幼儿用画笔记录下他们观察到泡泡颜色和形状;六、板书设计1. 泡泡形成原理;2. 泡泡颜色和形状变化规律;3. 观察记录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孩子们回家后,与家长一起用泡泡水吹泡泡,观察并记录泡泡颜色和形状;2. 答案:观察记录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对泡泡颜色和形状有更直观认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提高他们参与度;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庭和学校中,继续探索泡泡奥秘,如尝试制作不同颜色泡泡水,观察泡泡在阳光下、阴影下变化等。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希望能让孩子们在愉快氛围中,探索泡泡上小秘密,激发他们对科学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时幼儿参与度;2. 例题讲解中泡泡形成原理易懂性;3. 随堂练习指导方法和幼儿操作安全性;4. 板书设计清晰度和条理性;5. 作业设计互动性和家庭延伸活动可行性。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泡泡上的小秘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奇妙的泡泡》,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泡泡的基本特性,观察泡泡上的色彩变化,探索泡泡上的小秘密,以及学习制作简单的泡泡水。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泡泡的基本特性,知道泡泡是由气体、水分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
2. 培养幼儿观察、探索、表达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品质,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泡泡的基本特性,探索泡泡上的小秘密。
教学重点:学会制作简单的泡泡水,观察泡泡上的色彩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泡泡水、吹泡泡工具、彩色笔、卡片、放大镜等。
2. 学具:空瓶、水、洗洁精、吸管、彩色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幼儿观看老师吹泡泡,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你们看,老师吹的泡泡是什么颜色的?泡泡上有什么秘密呢?”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泡泡的基本特性,引导幼儿观察泡泡上的色彩变化。
演示制作泡泡水的过程,讲解注意事项。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发放一套制作泡泡水的材料,按照老师的步骤尝试制作泡泡水。
引导幼儿观察泡泡上的色彩变化,分享观察结果。
4. 探索泡泡上的小秘密(10分钟)组织幼儿用放大镜观察泡泡,引导幼儿发现泡泡上的小秘密。
邀请幼儿用彩色笔在泡泡上画画,观察色彩变化。
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泡泡上的小秘密。
六、板书设计1. 《泡泡上的小秘密》2. 内容:泡泡的基本特性制作泡泡水的方法泡泡上的色彩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泡泡水,观察泡泡上的色彩变化,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示例:我用洗洁精、水和吸管制作了泡泡水。
我发现泡泡上有彩虹色的光晕,真漂亮!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了泡泡的基本特性,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探索能力。
2024年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泡泡上的小秘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奇妙的泡泡》第二节《泡泡上的小秘密》。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泡泡的基本特性,观察泡泡上的色彩和形状,探索如何通过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制作泡泡,以及学习泡泡科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幼儿了解泡泡的形成原理,认识泡泡的基本特性,如表面张力、圆形等。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实验操作和创新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制作泡泡的基本方法。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泡泡的基本特性和制作方法。
难点:探索泡泡的形成原理和不同泡泡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泡泡水、吹泡泡工具、各种形状的泡泡圈、色卡、实验器材等。
学具:每人一份泡泡水、吹泡泡工具、色卡、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在户外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和飘动方式,引发幼儿对泡泡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a. 教师展示泡泡水,讲解泡泡的基本特性。
b. 通过实验,引导幼儿观察泡泡的形状和颜色变化,探讨泡泡的形成原理。
c. 介绍吹泡泡工具和制作方法,演示如何使用不同形状的泡泡圈制作泡泡。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不同的吹泡泡工具和色卡,进行吹泡泡实验。
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b. 讨论泡泡的形状、颜色与吹泡泡工具之间的关系。
5. 知识拓展(10分钟)a. 介绍泡泡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如肥皂泡、水珠等。
b. 邀请幼儿分享生活中见过的泡泡现象,激发幼儿对科学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1. 《泡泡上的小秘密》2. 内容:a. 泡泡的基本特性:表面张力、圆形等。
b. 泡泡的形成原理:液体表面的张力。
c. 吹泡泡工具和制作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独特的泡泡a. 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制作泡泡。
b. 观察并记录泡泡的形状、颜色和飘动方式。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泡泡上的小秘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奇妙的泡泡》,详细内容为“泡泡上的小秘密”。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泡泡的成因、特性以及泡泡上的有趣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泡泡的成因,知道泡泡的基本特性。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泡泡的成因及特性。
重点:观察泡泡上的有趣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泡泡水、吸管、泡泡环、毛巾、湿纸巾、镜子、塑料板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向幼儿展示泡泡水,引发幼儿兴趣。
(2)邀请幼儿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形成和飘动。
2. 例题讲解(1)教师提问:“为什么泡泡是圆形的?”(2)引导幼儿思考,解释泡泡成因。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吸管、泡泡环等工具吹泡泡,观察泡泡的特性。
(2)引导幼儿观察泡泡上的有趣现象,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1)教师组织幼儿分享观察到的泡泡现象。
(2)引导幼儿讨论泡泡的特性及成因。
5. 创意活动(1)让幼儿用湿纸巾、毛巾等材料制作泡泡工具。
(2)鼓励幼儿尝试制作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泡泡。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泡泡上的小秘密》2. 内容:(1)泡泡成因:表面张力(2)泡泡特性:圆形、飘动、易破(3)观察方法:用放大镜、镜子、塑料板等工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里的肥皂泡,记录泡泡的颜色、形状、大小。
(2)尝试用不同材料制作泡泡工具,观察泡泡的变化。
2. 答案:(1)颜色:彩色、无色形状: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大小:从小到大(2)材料:湿纸巾、毛巾、塑料瓶、吸管等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幼儿了解泡泡的成因和特性,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泡泡上的小秘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泡泡上的小秘密》,主要涉及第三章《奇妙的泡泡》第二节“泡泡上的小秘密”。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泡泡的基本特性,观察泡泡上的颜色和图案,探索泡泡的形成原理,以及泡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泡泡的基本特性,如表面张力、透明度等。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泡泡的形成原理。
教学重点:了解泡泡的基本特性,观察泡泡上的颜色和图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泡泡水、吸管、吹泡泡环、彩笔、透明胶带、实验器材等。
2. 学具:泡泡水、吸管、吹泡泡环、彩笔、透明胶带、实验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向幼儿展示泡泡水,引导幼儿观察泡泡水的颜色和透明度。
(2)教师邀请一名幼儿上台吹泡泡,其他幼儿观察泡泡的特点。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讲解泡泡的基本特性,如表面张力、透明度等。
(2)教师演示如何用彩笔在泡泡上画图案,并引导幼儿观察图案的变化。
3. 随堂练习(5分钟)(1)幼儿分组,每组使用泡泡水和吸管吹泡泡。
(2)幼儿用彩笔在泡泡上画图案,观察图案的变化。
4. 团队协作实验(15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泡泡上的图案会变化?”(2)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泡泡的形成原理。
(1)教师邀请幼儿分享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
六、板书设计1. 泡泡上的小秘密2. 内容:(1)泡泡的基本特性:表面张力、透明度等。
(2)泡泡上的图案变化:彩笔在泡泡上画图案,观察图案变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泡泡水和吸管吹泡泡,观察泡泡的特点。
(2)在泡泡上画图案,观察图案的变化。
2. 答案:(1)泡泡具有表面张力和透明度。
(2)图案会随着泡泡的变形而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幼儿的表现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024年中班科学课教案《泡泡上的小秘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指导手册》中班第五章“探索泡泡的奥秘”,详细内容涉及泡泡的形成原理、泡泡上的色彩与形状变化,以及泡泡的物理特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幼儿了解泡泡的基本形成原理,认识泡泡上的色彩与形状。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使用吹泡泡工具,观察泡泡的变化。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泡泡的形成原理,观察泡泡上的色彩与形状变化。
难点:理解泡泡的物理特性,如表面张力、弹跳性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吹泡泡工具、泡泡液、色素、吸管、卡片等。
2. 学具:彩笔、画纸、塑料杯、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幼儿到户外,教师演示吹泡泡,引发幼儿兴趣。
提问:泡泡为什么是圆的?泡泡上有什么秘密?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泡泡的形成原理,引导幼儿观察泡泡上的色彩与形状。
解释泡泡的物理特性,如表面张力、弹跳性。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用吹泡泡工具和泡泡液进行实践操作,观察泡泡的变化。
鼓励幼儿用彩笔在泡泡上作画,观察色彩的变化。
4. 互动讨论(5分钟):分享观察到的泡泡现象,讨论泡泡上的小秘密。
强调合作意识,鼓励幼儿相互帮助、分享经验。
六、板书设计1. 泡泡上的小秘密2. 内容:泡泡的形成原理泡泡上的色彩与形状变化泡泡的物理特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泡泡的变化吹泡泡,观察泡泡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描述泡泡在阳光、风等条件下的变化。
答案:根据实际观察进行描述,例如:泡泡在阳光下会变色,风会使泡泡破裂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家庭作业:请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作业,培养幼儿观察力。
课堂延伸:开展“泡泡秀”活动,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泡泡作品,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泡泡上的小秘密》
【活动目标】
1、观察阳光下肥皂泡表面的七彩色。
2、探索阳光下物体表面产生的色彩,大胆地表述自己的发现,产生探索五彩缤纷世界的兴趣。
【活动准备】
肥皂水、吹泡泡的工具、CD盘、水晶石、贝壳、盘子、扣子、一瓶水、油、小亮片。
【活动过程】
一、肥皂泡表面的“彩虹”。
1、体验玩泡泡的乐趣
①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你们一定玩过吧!(玩过)
师:那你是怎么玩的呢,谁来告诉大家?(请几位幼儿谈谈玩泡泡的体验)
②提出要求:
师:今天,我们也要来玩吹泡泡,不过今天玩之前,我要给你们一个任务,听清楚了。
在玩时,要仔细看泡泡在太阳光下是什么样子的,它的上面会有什么秘密,还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玩,你吹给我看,我吹给你看,一起来找找泡泡上的秘密,等一下告诉我,好吗?
2、感知泡泡表面的七彩色。
①教师与幼儿尽情玩耍,自由观察
师:你们看泡泡是什么样子的,找找泡泡上的小秘密。
(引导幼儿从多种角度来看泡泡,说说它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②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把你们的发现告诉朋友,要互相比一比,谁找到的颜色最多。
3、交流、感知肥皂泡的色彩。
①集中讨论交流: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泡泡的秘密,谁来说说这个秘密是什么呀?
师:对了就是泡泡在太阳光下会有“颜色”对吧?那谁来说说你
发现了哪些颜色呀?
幼:有红的,绿的……
(幼儿叙述自己的发现,教师随机将相应的色彩贴在黑板上。
)
师:这么多漂亮的色彩你是怎么发现的?
(幼儿自由叙述,教师引导是从各种不同的位置与角度发现的)
师:老师也来吹吹看颜色到底是怎样的。
(教师随机吹出泡泡引
导幼儿发现颜色的变化)
师:原来我们从不同的地方看泡泡,就能发现不同的颜色,所以
我们小朋友观察东西时要仔细,还要多想办法才行。
②拓宽经验交流。
师:原来肥皂泡在太阳光下会有“彩虹”,除了肥皂泡你还发现
哪些东西在太阳光下也会有彩虹呢?
(引导幼儿联系平时的生活、游戏来说说自己的经验)
二、探寻其他物体的色彩。
1、出示各种物体,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一出示,并请幼儿说说物体的名称)
师:我想请小朋友们去找找这些东西在阳光下会不会有颜色,你
们愿意吗?(愿意)
2、幼儿互相合作,自由探索。
①师:好,接下来,我就请你们自己找几个好朋友一起拿着盒子
里的东西到阳光下找找他们身上的色彩,然后与好朋友说说你的发现,还可以与老师说说好吗,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得多。
②幼儿自由结伴探索,教师随时引导幼儿探索,让他们产生探索
物体的兴趣。
③讨论自己的发现。
师:刚才,我们与好朋友一起找到了许多的秘密,接下来,谁愿
意把你们小组的发现告诉大家呢?
幼:我们发现CD盘上有彩虹。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引导功儿调整角度可以发现许多“彩虹”的图像)
幼:我发现水晶石上有色彩。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请幼儿上前演示。
3、小结(设置悬念)
师:这些东西在太阳光下会有颜色,你们猜没有太阳光的时候,
它们还会有颜色吗?(没有)。
师:其实,物体本身并没有颜色,而是由于太阳光的反射造成的,这里有许多的奥秘要等我们长大后,慢慢地去发现。
师:今天我们看到了CD,石头上有彩虹,其实只要平时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还有许多东西上也会有彩虹的:“像把镜子放入水中……”
如果有兴趣,你们回家可以在去找找,再来告诉我们。
好吗?
师:今天有的东西上你没有找到彩虹,是真的没有还是有的呢,
有兴趣的话我们回去慢慢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