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池上》古诗原文池上秋来叶又下,郭边寒食有馀花。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湖轻舟独向家。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一个秋日的景象。
池塘中的落叶纷纷飘落,而城郭边上的寒食节上,却还有残留的花朵。
诗人独自站在小桥上,感受着秋风吹满袖子,看着平静的湖面上孤独的小船向家的方向驶去。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迁和人生的感悟。
首先,诗人用秋天的景象来比喻人生的变迁。
在秋天,万物开始凋零,叶子纷纷飘落,生命开始走向枯萎。
而人生也是如此,岁月流逝,人生的过程中也会有许多变化,人们也会慢慢变老,走向终点。
但是,即使在这样的变化中,人们也要像池塘边的花一样,坚强地生长,不断地开放自己的美丽。
其次,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
小桥上的诗人独自一人,袖子被秋风吹满,周围景象的变化让他感到孤独和无助。
这种感觉在人生中也经常会出现,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往往感到无助和孤独。
但是,正如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那样,我们也要像湖面上的小船一样,独自前行,不断探索前进的道路。
最后,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归宿的感觉。
小船独自驶向家的方向,表达了诗人对归宿的渴望。
在人生中,我们也需要有一个归宿,一个可以让我们安身立命的地方。
无论是家庭、事业还是信仰,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归宿,让我们有一个坚实的后盾,让我们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
总之,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无论我们面对什么样的变化和挑战,都要像池塘边的花一样,坚强地生长,开放自己的美丽。
即使在孤独和无助的时候,也要像湖面上的小船一样,独自前行,探索前进的道路。
最终,我们需要有一个归宿,一个可以让我们安身立命的地方。
这是我们在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支撑。
白居易《池上》(带拼音、注释、译文)
《池ch í
上sh àng
》
作zuò 者zhě:白bái 居jū 易yì
小xiǎo 娃wá 撑chēnɡ 小xiǎo 艇tǐnɡ, 偷tōu 采cǎi 白bái 莲lián 回huí。
不bù 解jiě 藏zànɡ 踪zōnɡ 迹jì, 浮fú
萍pínɡ
一yí
道dào
开kāi。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注释:
小娃:小孩。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踪,水面的浮萍被船儿荡开,留下了一条长长的痕迹。
池上(小娃撑小艇)体裁:诗题文: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作者:名字:白居易年代:唐代描述: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翻译:原文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原文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白居易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
一日,诗人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儿童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儿童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儿童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赏析三:艺术特色诗歌如一组镜头般,记录下了儿童“偷采白莲回”的完整场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心理刻画,内容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考点:一、必背名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解释:关键词: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关键词:艇船。
关键词:白莲白色的莲花。
关键词: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关键词: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小学古诗:《池上》原文译文赏析《池上》唐代: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
他却不懂得藏好自己的行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赏析】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
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
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
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
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
扩展阅读:晚年生活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
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
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
830年12月,任河南尹。
831年七月元稹去世。
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
《池上》古诗解读古代诗歌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形式优美、意境深远。
其中,《池上》这首古诗充满着浓郁的诗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本文将对《池上》这首古诗进行解读,探讨其内涵和艺术特点。
《池上》共计四句,简洁而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的感受,下面我们逐行来解读:波光粼粼晓风住,荷叶亭亭露水香。
这两句描绘了早晨时波光粼粼的池塘和绽放的荷叶,使读者有一种饶有情趣的感受。
在这里,波光粼粼的描述表达了大自然的美丽动人,晓风住则传递出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
同时,荷叶亭亭、露水香更是用视觉和嗅觉感受来渲染自然的美好,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微雨燕飞过后天晴,故乡千里浮云长。
这两句中,诗人以自然景色的变化来表达思乡之情。
微雨过后,天空晴朗,燕子高飞。
这个场景像征着阴云散去,心情明朗,与此同时,又通过浮云长来透露出诗人的思乡之苦。
千里之遥,使故乡如浮云一般遥远,增添了一丝遗憾和无奈。
这四句诗整体描绘了一个自然景色的变化,从清晨到阳光明媚,从微雨到天晴,将自然的变化与诗人的思乡之情融为一体,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古诗《池上》整体上以简练、自然的文字风格,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色,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景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诗歌蕴含了对美好生活和家乡的憧憬,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乡情感。
总的来说,《池上》这首古诗通过简洁而意味丰富的文字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它使读者在欣赏诗歌之余,也能够产生对生活、对故乡的思考。
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在于用简洁的文字描绘出深沉的思想和情感,让人产生共鸣。
通过对《池上》这首古诗的解读,我们更能体会到古代诗歌的独特之处。
它们不仅仅是表达个人情感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遗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让我们一起欣赏古代诗歌的艺术之美,并深入探索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
古诗《池上》的内容和作者分别是什么?《池上》作者: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2、【赏析】这首诗写出了小孩的贪玩与天真,表达出作者观察生活、喜爱生活的感情。
3、【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池上古诗写作文从前,一条清粼粼的小河边住着一户勤劳的人家,家里有个顽皮的小孩子,他扎着个冲天辫,围着个红肚兜,可爱极了。
这一天,爸爸妈妈都下地干活了,好朋友也去走亲戚了,小孩闲得无聊。
突然,他想起村头有个莲池,一回忆起莲蓬那脆脆、甜甜的滋味,他就想偷一回,顺便还可以摘一片莲叶戴在头上遮挡炎热的太阳,掐一朵雪白的莲花送给妈妈,真是一举三得啊!想干就干,他悄悄地来到了河边,看见了一个无人看管的小船,他赶紧解下缆绳,跳上小船,撑起竹竿,向目的地进军。
没一会儿就到了白莲池。
只见荷叶碧绿硕大,荷花亭亭玉立,莲蓬颗颗饱满,微风轻轻地吹拂,所有的荷花翩翩起舞,美丽极了!不能把正事给忘了,他赶紧摘了一片莲叶,盖在头上,搞好了伪装,又摘了一个莲蓬放在船舱里。
忽然“扑通”一声,吓得他赶紧趴在了船舱里,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下,过了好一会儿,没什么动静了才把头抬起来。
哎,原来是一只青蛙从荷叶上跳到了水里,真是虚惊一场!他想:此地不易久留,还是溜之大吉为妙。
于是,他赶紧将船划到岸边,刚靠了岸,他又听到“咳!咳!”的声音,他慌得一溜烟跑回了家,连刚才偷的莲叶、莲蓬、荷花都没来得及拿,全都落在了船舱里!躺在床上的他还以为自己偷得很巧妙呢,哪里知道浮萍早为他开了一条宽宽的水路!那故意咳嗽的人便是大诗人白居易,看着逃跑的小孩,他哈哈大笑,随口吟出了《池上》这首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池上》白居易古诗原文翻译和赏析诗歌理论篇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译文及注释篇二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鉴赏篇三白居易的轶事典故爱恋湘灵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
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
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
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
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
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
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
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
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
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
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
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
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池上古诗停顿划分池上古诗停顿划分如下:小娃/撑/小题,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拓展资料:白居易《池上》古诗详解《池上》是唐代古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绝句。
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这首古诗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
古诗人以其通俗风格,将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富有韵味。
以下是白居易《池上》古诗详解。
池上唐代: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2、白莲:白色的莲花。
3、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4、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鉴赏这首古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古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古诗人在古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
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
古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古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古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古诗的大古诗人。
他的长篇叙事古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古诗人自己的情感。
同样的,他的古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
《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古诗。
古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写作背景据《白居易古诗集校注》,这首古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
《池上》注释白居易《池上》译文及注释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居易《池上》译文及注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池上》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
④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⑤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白居易《池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1、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
(音乐、图像)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21课《古诗两首》,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我想先考考大家,你们知道编辑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安排在一起吗?(出示两首古诗)(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的儿童。
)师:对,是这样的原因。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快乐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古诗的童年中,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二、读诗。
1、师: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首诗:《池上》(板书课题),这首诗大家都已经预习了,那你们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它的作者吗?师:同学们说得很清楚,看来课前预习花了很多工夫。
老师课前也搜集了有关资料,比较简洁,大家一起读一读。
老师出示:(生齐读)2、师:了解了作者,现在来读诗,大家会读吗?要不,你们先在下面练习一下吧。
21 古诗两首
《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
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
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
(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
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
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池塘、荷花,你们
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
的题目就叫《池上》。
(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
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从小
生活清贫,
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
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
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
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
因太想吃那嫩滑、甜
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
(让学生为
“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
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
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