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
- 格式:pdf
- 大小:114.54 KB
- 文档页数:5
《池上》原文及赏析《池上》原文及赏析池上唐代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赏析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
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
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
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
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
译文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踪,浮萍被船儿荡开,水面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
注释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创作背景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公元835年(大和九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
一日游于池边,见小娃撑船而作下此诗。
一年级池上课文
《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因其语言生动、意象鲜明而被选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
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及简单解读:
原文: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一个小孩子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摘了白莲花返回来。
他还不懂得如何掩藏自己的行踪,在水面上的浮萍间留下了一道清晰的痕迹。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通过“小娃”偷偷划船采莲这一富有童趣的画面,展现了乡村孩童淳朴自然的生活情景和无忧无虑的天性。
同时,诗句中的“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既表现了孩子的纯真与稚嫩,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池上》古诗的意思是什么?导读:本文是关于生活中常识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池上二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这组诗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
诗人以其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富有韵味。
创作背景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
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原文池上二绝其一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其二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词句注释⑴山僧:住在山寺的僧人。
对棋:相对下棋。
⑵下子:放下棋子。
⑶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⑷白莲:白色的莲花。
⑸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⑹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白话译文其一两个僧人坐着下围棋,竹树树阴遮盖了棋盘。
再无他人能在竹林外见到他们,人们在竹林外的话可以听到两位僧人微小的落子声。
其二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文学赏析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
深山里的和尚本来就是与世无争,他们又在竹阴下下棋,那种不染一丝尘埃般的清净,令作者神往。
“山僧对棋坐”,起码有两个和尚;“时闻下子声”,有人在旁边听,那么至少是三个人了。
这首诗人物全都隐藏不露,所以虽有三人活动,也觉得清幽无比。
尤其最后的那句“时闻下子声”更如天籁音乐,烘托了真正的宁静。
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池上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池上》古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小孩淘气、顽皮的喜爱之情,并表现出对于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赞美。
《池上》整首诗介绍的就是小孩偷白莲的情景描写,将小朋友天真顽皮的形象表现的生动形象。
2、全诗原文如下:
池上
作者: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翻译: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的去采白莲回家,他不知道应该怎么隐藏自己的踪迹,水面上的浮萍留下船儿划过的痕迹。
4、赏析:全诗都在描写小孩偷采白莲的情景,有动作描写,也有心理描写,非常的逼真且有趣,将小主人公天真顽皮的星星表现的淋漓尽致。
同时“小娃”、“小艇”、“白莲”等都表现出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第 1 页共1 页。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词释义】
艇:船。
一道:一路。
小娃:小女孩儿。
开:分开。
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撑:撑船,用篙使船前进。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古诗今译】
一个小孩子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样隐瞒这件事,于是在水面上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名句赏析】——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
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铺着的密
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有关白居易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白居易《池上》译文及注释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池上》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怎么掩藏踪迹,
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
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
④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⑤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池上古诗全文翻译一、池上古诗简介古诗《池上》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该诗以清新的意境、深入的描绘和朴素的文字,展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
二、诗歌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诗歌翻译及赏析1. 译文及注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天依山尽,黄河流入大海。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想看到千里外的景色,就要再往上楼层看)2. 译文解读这首诗描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透露出对壮丽景色的向往和探索的精神。
作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期待。
3. 诗歌赏析王之涣借景向人们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向往。
在第一句中,白日依山尽的景象呈现在我们眼前,带来一种宁静和美丽。
第二句黄河入海流,景象更为壮观,强调大自然的恢弘和宏伟。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希望引起人们对大自然独特魅力的思考和赞美。
而第三句“欲穷千里目”传递了一种远大志向和无限抱负,表达了人们在追求一切美好事物时要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
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则是告诫人们不要满足于已经达到的境地,要有追求进步和超越自我的精神。
这首诗短小精炼,字字珠玑。
通过简单的文字,王之涣将复杂的景象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予读者以启迪和思考。
同时,诗歌中的意象也让我们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力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诗歌影响及意义《池上》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文学中的珍品之一。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文字,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气质。
它以宏大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哲学意味,向读者传达了追求进步、勇于挑战和超越自我的精神。
这首诗不仅广泛传诵于中国,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激发了许多诗人和文化从业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感悟,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池上》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和生活观念。
它提醒人们要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勇往直前,不断挑战自我。
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对当代人们具有启示意义。
白居易《池上》译文鉴赏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
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
池上唐代: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及注释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鉴赏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
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
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
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
《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诗。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创作背景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
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池上》课文一、池上原文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二、作者介绍池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如民生疾苦、政治腐败等,同时也有许多描绘自然风景和生活情趣的作品,池上就是其中一首充满童趣的诗作。
三、注释1.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2. 撑:撑船,用篙使船前进。
3. 小艇:小船。
4. 白莲:白色的莲花。
5. 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6.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7.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四、翻译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五、赏析1. 画面感•这首诗短短二十个字,却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首句“小娃撑小艇”,一个“撑”字,生动地表现出小娃划船的动作,仿佛能看到一个小孩子吃力又兴奋地划着小船的模样。
“偷采白莲回”中的“偷”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偷窃,而是写出了小孩子的天真无邪,那种瞒着大人做自己觉得有趣的事的心理。
•后两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把小孩子的单纯刻画得淋漓尽致。
他采了白莲回来,却不知道自己的行迹已经被暴露,那被小船划开的浮萍就像一条线索,让大人可以轻易地发现他的“小秘密”。
2. 意境营造•诗中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充满童趣的意境。
池塘、小艇、白莲、浮萍,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夏日荷塘的小景。
在这个小景里,小娃的活动是中心,他的天真活泼与荷塘的宁静美好相互映衬,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纯真的美好。
3. 情感表达•表达了诗人对小娃天真童趣的喜爱之情。
诗人以一种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了这个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种简单而纯粹的儿童世界的向往和赞美。
在复杂的成人世界里,这种纯真的童趣显得尤为珍贵。
六、池上教案(一)课题池上(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古诗《池上》的全文
《池上》白居易
唐代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作者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池上
【教学目标】
1.学习《池上》,能够准确掌握杨万里的背景以及诗歌创作特点。
2.能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的古典美意境。
3.指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爱好美好事物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池上》,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2.通过学习《池上》培养学生的发现美得能力,留意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
(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3)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
4.揭题: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
板书诗题。
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绍诗人。
(2)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魔”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设计意图:让“现实生活”这一活的资源与生动的画面结合在一起,调动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让学生眼前一亮,身心愉悦,为轻松学习古诗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汇报交流。
预设:
采:注意读准平舌音,结合字理理解字义。
踪:注意读准平舌音,结合形声字识记生字。
迹:分析结构和笔顺,扩词,理解“踪迹”。
萍:扩词,看图片理解“浮萍”。
熟读古诗。
1.划节奏读诗。
师引导:大家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已经能把诗读通了,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
这首五言诗该怎样划分节奏呢?请用“/”画出来。
2.指名汇报,相机大屏显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指名读诗。
4.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音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
5.齐读古诗。
6.趣味诵读。
师引导:这样就读出诗的节奏来了。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读起来更有趣些呢?师示范拍手读。
同学交流多种方法:跺脚读、合作读、开火车读、表演读……
7.小结:同学们,刚才你们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地读诗,这样多有趣啊!
8.师引导:同学们,初读了诗文,你们知道荷花池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一个小娃
偷采白莲。
)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把古诗读准、读好,是教学古诗最基本的目标。
在这里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读,力争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韵律。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师引言: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吧。
2.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引导学生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汇报自己是如何“看”出来的。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小艇:船。
(2)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联想:荷塘是什么样的?白莲是什么样的?(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大家对荷花池和娇嫩的莲蓬的向往之情。
)(3)指导学生融情想象:如果你就是这个小娃,看到一池的荷花都在风中舞蹈,风中还传来了莲蓬的清香,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4)采访式指导朗读。
①小娃欣赏着美景,陶醉在花香中,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么样?(高兴)来,读出你的高兴。
(被采访的学生读)
②小娃采着莲蓬,吃着莲子,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么样?(又高兴又激动)来,读出你的激动。
(被采访的学生读)
③小结:小娃欣赏着美景,享受着美味,真是惬意又幸福。
请大家一起读出你们此刻的感受。
(学生齐读)
4.朗读前两句诗,思考: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字?
(1)师引导:这么多的白莲是小娃瞒着荷塘的主人偷偷采的,你想想,如果你是小娃,这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呢?
(2)指导读出紧张、高兴的心情。
(3)是的,偷采了白莲回家的小娃既高兴,又紧张。
(齐读)
(4)引导学生讨论:你觉得小娃的这种“偷”可恶吗?
(5)你有过偷偷地做一些类似的恶作剧的经历吗?
(6)小结:对呀,一个“偷”字,形象地表现了小娃的天真调皮,写出了诗人对小娃的喜
爱之情。
(齐读)
(7)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师引导: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学生汇报交流。
(1)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行踪,满池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痕。
(2)理解:不解——不懂得,不明白,不知道。
(3)认识浮萍。
①导学:浮萍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②看,这就是浮萍,它是一种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
(先指着画面让学生理解,再出示浮萍的图片。
)
(4)当小船慢慢驶来,浮萍……(做手势)
(5)可是小娃哪里知道,小船划出的波痕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的事。
多么纯真质朴的孩子呀!
(6)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
)
(7)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心情。
4.猜诗人的行为、心理:
(1)诗中不仅藏着一幅幅美丽的、有趣的画面,还藏着一个人呢?你们猜,他是谁?
(2)你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窥视、偷笑。
)
(3)我来采访一下:请问白老先生,您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
(4)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把诗中的小娃和现实中的人物心理进行对比,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整首诗的意境。
巧妙引导学生讨论“这种‘偷’可恶吗?”并回想自己做过的恶作剧,意在让学生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学生通过想象“偷采白莲”的小娃的心理,将作者情、诗中情与自己的情感融会贯通,产生共鸣。
四、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1.指导学生想象古诗的内容,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3.师引导:诗中的小娃多可爱呀,你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学生改编
故事,交流。
)
4.小结:其实,像这首诗一样,写儿童有趣故事的诗还有很多,比如《四时田园杂兴》《村居》《宿新市徐公店》等,课后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脑中放电影,把简单的四句诗想象成一个小故事,一边背一边体会意境,利于学生当堂背诵,提高学习效率。
五、指导写字
1.先让学生观察“采”的字形,引导学生分析。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习写。
(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
)
4.展评学生写的字。
设计意图:写字是一年级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指导书写的过程,不只是提高书写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主动发现写字规律的过程。
此环节让学生先观察生字再分析字的间架结构,降低了书写难度,加上教师规范的书写,给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教学总结】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