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池上》原文译文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3.24 KB
- 文档页数:4
白居易池上古诗以及译文白居易的池上是写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白居易池上古诗以及译文吧,欢迎借鉴!白居易池上古诗以及译文篇1池上唐代: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2.白莲:白色的莲花。
3.踪迹:是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4.浮萍:水生的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鉴赏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
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
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
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
《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诗。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写作背景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
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白居易池上古诗以及译文篇2池上唐白居易xiao wa cheng xiao ting,小娃撑小艇,tou cai bai lian hui。
池上古诗原文及其赏析《池上》是由我国南宋杰出诗人杨万里所作,他与与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古诗小池的有关知识,希望大家喜欢!池上古诗原文小池宋代: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池上古诗赏析这首诗小巧、精致,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
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
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
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
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说好像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
于是这句诗就立刻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
这也是极平常之事,可诗人加一“爱”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
而且,诗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灵。
三、四句把焦点缩小,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
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春光。
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
诗人触物起兴,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绘充满情趣的特定场景,把大自然中的极平常的细小事物写得相亲相依,和谐一体,活泼自然,流转圆活,风趣诙谐,通俗明快。
且将此诗写的犹如一幅画,画面层次丰富:太阳、树木、小荷、小池,色彩艳丽,还有明亮的阳光、深绿的树荫、翠绿的小荷、鲜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
画面充满动感:飞舞的蜻蜓、影绰的池水,充满了诗情画意。
池上古诗译文注释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古诗二首池上的意思原文:《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一、衍生注释:“小娃”指小孩子。
“小艇”即小船。
“白莲”指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浮萍”是水生植物。
二、赏析:这首诗如同一个生动的小短片,把小孩子偷采白莲的有趣场景描绘得活灵活现。
小娃天真无邪,撑着小艇去偷采白莲,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却不知道自己的行踪早已暴露。
那被小船冲开的浮萍,就像是他留下的“罪证”。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孩子的童真童趣,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三、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他的作品往往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四、运用片段:一天,我和小伙伴们在公园里玩耍,看到湖面上有一艘小船,我不禁想起了“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的诗句,心想这要是我们也能划着小船去探险,那该多有趣呀!原文:《池上二绝·其二》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一、衍生注释:“山僧”指住在山寺的僧人。
“对棋”即相对下棋。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清幽的山寺对弈图。
山僧相对而坐专心下棋,棋局旁的竹子投下清凉的阴影。
没有人看到他们在竹林里下棋,但时不时能听到棋子落下的声音。
诗人通过环境的描写和声音的衬托,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宁静中的生机。
三、作者介绍:同样是白居易所作。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能写出百姓的疾苦,也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细微美好。
四、运用片段:周末,我走进了一座古寺,看到两位僧人在安静地下棋,周围一片宁静,此时此景,不正像“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所描绘的那样吗?我的观点结论:这两首《池上》诗,一首充满童趣,一首宁静清幽,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不同美好瞬间。
池上古诗全文翻译一、池上古诗简介古诗《池上》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该诗以清新的意境、深入的描绘和朴素的文字,展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
二、诗歌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诗歌翻译及赏析1. 译文及注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天依山尽,黄河流入大海。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想看到千里外的景色,就要再往上楼层看)2. 译文解读这首诗描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透露出对壮丽景色的向往和探索的精神。
作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期待。
3. 诗歌赏析王之涣借景向人们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向往。
在第一句中,白日依山尽的景象呈现在我们眼前,带来一种宁静和美丽。
第二句黄河入海流,景象更为壮观,强调大自然的恢弘和宏伟。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希望引起人们对大自然独特魅力的思考和赞美。
而第三句“欲穷千里目”传递了一种远大志向和无限抱负,表达了人们在追求一切美好事物时要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
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则是告诫人们不要满足于已经达到的境地,要有追求进步和超越自我的精神。
这首诗短小精炼,字字珠玑。
通过简单的文字,王之涣将复杂的景象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予读者以启迪和思考。
同时,诗歌中的意象也让我们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力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诗歌影响及意义《池上》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文学中的珍品之一。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文字,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气质。
它以宏大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哲学意味,向读者传达了追求进步、勇于挑战和超越自我的精神。
这首诗不仅广泛传诵于中国,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激发了许多诗人和文化从业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感悟,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池上》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和生活观念。
它提醒人们要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勇往直前,不断挑战自我。
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对当代人们具有启示意义。
白居易古诗《池上》赏析白居易古诗《池上》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居易古诗《池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池上原文: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池上翻译: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池上赏析: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
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夏天到了,村边的池塘里景色迷人。
碧绿的荷叶,一片连一片,一片接一片,就像一把把大伞,撑在水中。
雪白的荷花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开放,还有的花已经谢了,露出了一个个绿色的小莲蓬。
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头上扎两个髻,穿一身红衣裤,蹦蹦跳跳地从家中出来,他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高兴地跳上一条小船,解开船绳,拿起船桨,划向池塘的深处。
小男孩一边欣赏美丽的荷花,一边摘了几个莲蓬,划船回来。
可是他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小船冲开浮萍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痕迹。
这情景被诗人看在眼里,他微微一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作者资料:诗人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池上》译文注释及欣赏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
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
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
《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诗。
池上唐代: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及注释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鉴赏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
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
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
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
《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诗。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创作背景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
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部编版小学语文《池上》课文原文及赏析
《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绝句,以下是课文原文: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
首先,“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两句,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小孩偷偷划着小船去采摘白莲花的画面。
这里的“小娃”和“小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出孩子的天真活泼,又显现出小船的轻巧灵活。
而“偷采白莲回”则揭示了孩子的顽皮和好奇,让人感受到童趣盎然。
接下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两句,进一步展现了孩子的纯真无邪。
孩子并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行踪,他在水面上划过,浮萍被小船推开,形成了一条明显的轨迹。
这种毫不掩饰的行为,恰恰反映出孩子的天真烂漫和毫无心机。
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画面生动鲜活,富有生活气息和童趣。
诗人通过描绘孩子的行为和心态,寓含了对童真、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同时,诗中的“不解藏踪迹”也寓意着人性的坦诚和真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总的来说,《池上》是一首富有诗意和哲理的佳作,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
池上原文、翻译及赏析池上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3篇池上原文、翻译及赏析1这首词写的是夏季傍晚阵雨过后,一时之情轻,画所难到,得未曾有。
词的上阕写室外景色,轻雷疏雨,小楼彩虹,雨后晚晴,新月婉婉,尤其是“断虹明”三字和“月华生”三字的妙用,把夏日的景象推到了极美的境界。
“雷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雷荫外、池塘上,阵阵惊雷后,下起了一阵急雨。
雨滴落在池塘的荷叶上,簌簌作响。
词人未曾提及雷的远近,然而无论远近,雷都是来自雷的那一边,雷声被雷树阻隔,声音愈来愈小,故是轻雷,隐隐隆隆之致,有异于当头霹雳。
夏雨泼洒在池上,而雷声此时已经停止了,惟闻沙沙飒飒,乃是雨声独响。
此处一个“碎”字用得巧妙,细腻表现出雨打荷叶的声音阵过了荷叶本身风中相撞发出的声音。
荷声者,其叶阵之声也。
奇又在“碎”,夏季阵雨是转眼即逝的,而因荷承,故声声清晰。
此为轻雷疏雨,于一“碎”字尽得风流,如于耳际闻之。
词上片前二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雷外池塘雨打荷叶的夏日风光图。
雷荫外、池塘上,阵阵惊雷后,下起一阵急雨。
雨滴落在池塘的荷叶上,簌簌作响。
此处一个“碎”字用的巧妙,细腻表现出雨打荷叶的声音阵过了荷叶本身风中相撞发出的声音。
夏雨来得及、”得快,“小楼”以下三句写雨后情景。
小楼西阁,一道彩虹下,“待得月华生”。
这表明她曾长时间伫立在那儿。
她或许在等待情人到来,从彩虹生直至月上东山。
下片描绘了一幅美人夏日睡觉图,据词意当是写第二天情景。
小楼绣阁,玉钩放下、帷帘低垂,女主人公阁内鼾睡。
只见她躺着的凉簟纹理平整,不见折皱,而她头上的钗钿则垂落在水晶枕旁。
词人巧妙地从燕子的视角,将女主人公夏日昼寝的画面描摹得惟妙惟肖。
“小楼西角断虹明。
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夏雨来得急、”得快,“小楼”以下三旬写雨后情景。
雨势本来就不汹涌,一会儿天就放晴了。
小楼西角,一道彩虹挂在天空。
断虹之美,令人难以名轻,词人又只下一“明”字,而断虹之美,斜阳之美,雨后晚晴的碧空如洗之美,已被“明”字描摹得淋漓尽致。
池上原文及翻译赏析(13篇)池上原文及翻译赏析(13篇)池上原文及翻译赏析1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
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译文九月的江南,百花凋谢,唯有迟开的荷花还在水中的小洲附近绚丽绽放。
远远望去,莲荷迎风起舞,依依动人,十分美丽,就像笑容满面的美人一样。
日落时分,暮色沉沉,使人心生愁绪。
玉盘似的荷叶上渐渐凝聚颗颗露水,就像把荷叶洗过了一样;晚风吹来,成片的莲荷随风摆动,就像彩色的罗带一样,给附近的小城增添了别样的秋色。
眼前莲荷的清幽景色别具风姿,使人看了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产生伤感。
注释芙蓉:此处为水芙蓉,即莲花。
钱氏池:钱家的池塘,钱氏是文徵明拜访的一位友人。
玉盘:指荷叶。
文徵明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
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池上原文及翻译赏析2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小楼西角断虹明。
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
凉波不动簟纹平。
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译文柳林外传来轻轻的雷鸣,池上细雨蒙蒙;雨声浙淅沥沥,滴在荷叶上发出细碎之声。
不久小雨即停,小楼西角显现出被遮断的彩虹。
我们靠倚栏杆旁,直等到月亮东升。
燕子飞回门前,窥伺着飞到画梁问;我从玉钩上放下门帘。
床上竹席纹路平展,好像清凉的水波,却无波纹涌动。
床头放着水晶双枕,她的金钗从发上坠下,横放枕边。
小学古诗:《池上》原文译文赏析《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
他却不懂得藏好自己的行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赏析】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
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
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
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
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
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
扩展阅读:
晚年生活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
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
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
830年12月,任河南尹。
831年七月元稹去世。
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
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
835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
839年10月得风疾。
841年,罢太子少傅,停俸。
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
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
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
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
845年,白居易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与会者有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
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