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诗文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白居易《池上》赏析
池上
朝代:唐代
作者:
原文: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
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小编赏: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可信。
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他高兴坏了,兴奋得竟忘记了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公然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跑回家,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
诗人把一个充满童趣的画面和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池上原文翻译及赏析池上原文翻译及赏析池上原文翻译及赏析1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古诗简介《登池上楼》是晋宋之际诗人谢灵运的作品。
此诗抒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可爱,抒发了自己官场失意的颓丧心情和进退失据的无奈情绪,最终表示了归隐的愿望。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八句为第一层,抒发作者官场失意的牢骚;中八句为第二层,描绘作者登楼远望所见到的景物;后六句为第三层,表达了作者怀人思归的情绪。
诗中成功地描写了初春时节池水、远山和春草、鸣禽的变化,显示出生意盎然的景象,但从全诗的思想情调来看却有些低沉。
翻译/译文沉潜的龙,姿态是多么幽闲多么美妙啊!高飞的鸿鸟,声音是多么响亮多么传远啊!我想要停留在天空,却愧对天上的飞鸿;我想要栖息川谷,却惭对深渊的潜龙。
我仕进修德,却智慧拙劣;我退隐耕田,却又力量无法胜任。
为了追求俸禄,我来到这偏远的海边做官,兼又卧病在床,面对著光秃秃的树林。
每天蒙著被子,睡著枕头,浑不知季节气候的变化。
偶然间揭开窗帷,暂且登楼眺望。
倾耳细听有那流水波动的声音,举目眺望有那巍峨高峻的山岭。
初春的阳光已经代替了残余的冬风,新来的阳气也更替了去冬的阴冷。
不知不觉池塘已经长满了春草,园中柳条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音。
想起《采繁祁祁》这首豳诗,真使我伤悲,想到《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更是让我感慨。
唉!独居的生活真容易让人觉得时间难捱、特别长久,而离开群体的处境也真是让人难以安心。
坚持节操那里仅仅是古人才做得到呢?所谓的“遯世无闷”今天在我的身上已经验证、实践了。
注释1.池:谢灵运居所的园池。
2.潜虬(qiú):潜龙。
白居易《池上》赏析
白居易的《池上》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画面:一个小娃偷偷撑着小艇去池塘里偷采白莲,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踪迹,于是浮萍被小艇划开了一道明显的痕迹。
这个场景生动地展现出小娃的天真、活泼和可爱。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小娃偷采白莲的情节,让人感受到儿童的纯真和活泼。
浮萍被划开的水线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秘密,引导着读者去探寻小娃的探险之旅。
这首诗充满了情趣和童趣,让人在微笑中领略到一份难得的纯真和快乐。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读者,让人在品读之后仍能回味无穷。
池上(小娃撑小艇)体裁:诗题文: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作者:名字:白居易年代:唐代描述: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翻译:原文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原文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白居易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
一日,诗人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儿童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儿童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儿童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赏析三:艺术特色诗歌如一组镜头般,记录下了儿童“偷采白莲回”的完整场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心理刻画,内容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考点:一、必背名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解释:关键词: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关键词:艇船。
关键词:白莲白色的莲花。
关键词: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关键词: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小学古诗:《池上》原文译文赏析《池上》唐代: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
他却不懂得藏好自己的行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赏析】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
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
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
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
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
扩展阅读:晚年生活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
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
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
830年12月,任河南尹。
831年七月元稹去世。
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
《池上》古诗解读古代诗歌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形式优美、意境深远。
其中,《池上》这首古诗充满着浓郁的诗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本文将对《池上》这首古诗进行解读,探讨其内涵和艺术特点。
《池上》共计四句,简洁而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的感受,下面我们逐行来解读:波光粼粼晓风住,荷叶亭亭露水香。
这两句描绘了早晨时波光粼粼的池塘和绽放的荷叶,使读者有一种饶有情趣的感受。
在这里,波光粼粼的描述表达了大自然的美丽动人,晓风住则传递出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
同时,荷叶亭亭、露水香更是用视觉和嗅觉感受来渲染自然的美好,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微雨燕飞过后天晴,故乡千里浮云长。
这两句中,诗人以自然景色的变化来表达思乡之情。
微雨过后,天空晴朗,燕子高飞。
这个场景像征着阴云散去,心情明朗,与此同时,又通过浮云长来透露出诗人的思乡之苦。
千里之遥,使故乡如浮云一般遥远,增添了一丝遗憾和无奈。
这四句诗整体描绘了一个自然景色的变化,从清晨到阳光明媚,从微雨到天晴,将自然的变化与诗人的思乡之情融为一体,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古诗《池上》整体上以简练、自然的文字风格,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色,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景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诗歌蕴含了对美好生活和家乡的憧憬,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乡情感。
总的来说,《池上》这首古诗通过简洁而意味丰富的文字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它使读者在欣赏诗歌之余,也能够产生对生活、对故乡的思考。
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在于用简洁的文字描绘出深沉的思想和情感,让人产生共鸣。
通过对《池上》这首古诗的解读,我们更能体会到古代诗歌的独特之处。
它们不仅仅是表达个人情感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遗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让我们一起欣赏古代诗歌的艺术之美,并深入探索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
《池上》白居易古诗原文翻译和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小娃撑小艇①,偷采白莲回②。
不解藏踪迹③,浮萍一道开④。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
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注释]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
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④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
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小学语文-中华经典古诗文阅读——《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
④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⑤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诗意】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
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可信。
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他高兴坏了,兴奋得竟忘记了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公然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跑回家,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
诗人把一个充满童趣的画面和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池上原文、翻译及赏析池上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3篇池上原文、翻译及赏析1这首词写的是夏季傍晚阵雨过后,一时之情轻,画所难到,得未曾有。
词的上阕写室外景色,轻雷疏雨,小楼彩虹,雨后晚晴,新月婉婉,尤其是“断虹明”三字和“月华生”三字的妙用,把夏日的景象推到了极美的境界。
“雷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雷荫外、池塘上,阵阵惊雷后,下起了一阵急雨。
雨滴落在池塘的荷叶上,簌簌作响。
词人未曾提及雷的远近,然而无论远近,雷都是来自雷的那一边,雷声被雷树阻隔,声音愈来愈小,故是轻雷,隐隐隆隆之致,有异于当头霹雳。
夏雨泼洒在池上,而雷声此时已经停止了,惟闻沙沙飒飒,乃是雨声独响。
此处一个“碎”字用得巧妙,细腻表现出雨打荷叶的声音阵过了荷叶本身风中相撞发出的声音。
荷声者,其叶阵之声也。
奇又在“碎”,夏季阵雨是转眼即逝的,而因荷承,故声声清晰。
此为轻雷疏雨,于一“碎”字尽得风流,如于耳际闻之。
词上片前二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雷外池塘雨打荷叶的夏日风光图。
雷荫外、池塘上,阵阵惊雷后,下起一阵急雨。
雨滴落在池塘的荷叶上,簌簌作响。
此处一个“碎”字用的巧妙,细腻表现出雨打荷叶的声音阵过了荷叶本身风中相撞发出的声音。
夏雨来得及、”得快,“小楼”以下三句写雨后情景。
小楼西阁,一道彩虹下,“待得月华生”。
这表明她曾长时间伫立在那儿。
她或许在等待情人到来,从彩虹生直至月上东山。
下片描绘了一幅美人夏日睡觉图,据词意当是写第二天情景。
小楼绣阁,玉钩放下、帷帘低垂,女主人公阁内鼾睡。
只见她躺着的凉簟纹理平整,不见折皱,而她头上的钗钿则垂落在水晶枕旁。
词人巧妙地从燕子的视角,将女主人公夏日昼寝的画面描摹得惟妙惟肖。
“小楼西角断虹明。
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夏雨来得急、”得快,“小楼”以下三旬写雨后情景。
雨势本来就不汹涌,一会儿天就放晴了。
小楼西角,一道彩虹挂在天空。
断虹之美,令人难以名轻,词人又只下一“明”字,而断虹之美,斜阳之美,雨后晚晴的碧空如洗之美,已被“明”字描摹得淋漓尽致。
《池上》原文及翻译赏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池上》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7篇),欢迎阅读。
《池上》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小娃撑小艇①,偷采白莲回②。
不解藏踪迹③,浮萍一道开④。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
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注释]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
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④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
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池上》原文及翻译赏析篇2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赏析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池上》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①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②撑:撑船,用浆使船前进。
③艇:船。
④白莲:白色的莲花。
⑤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⑥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⑦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全草类。
⑧一道:一路。
⑨开:分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管怎样隐藏,
都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白话译文】
小娃儿撑着轻便的小船,偷偷采了白莲急着回来。
却不懂得藏好自己的行迹,因为船行水面,浮萍荡开,现出一条清晰的水道来。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
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鉴赏】
诗的前两句介绍了故事的梗概:一个小孩子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去采莲归来,突出了孩子的可爱。
一个“偷”字用得极为传神,表现了儿童的顽皮、狡黠,甚至有一点冒险精神。
第二句的“采"字和“回"字,表现小孩偷采一枝白莲花又匆匆忙忙返回,为的是不想让大人发现他的冒险举动。
接下来的两句巧妙地刻画了小孩子的天真:她自以为行动机密,不会被人发觉,谁知道小船驶来时,冲得水面的浮萍两边散开,水面波动,出现了一道长长的痕迹,自然完全暴露了她的行踪!第三句的“藏”字,表现小孩既不想让人发现又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踪迹,天真可爱之态毕现。
第四句的“开”字,表现浮萍上划出的一条水道,暴露了小孩的秘密--这种善意的嘲笑,更增添了小孩幼稚可爱的天性。
显而易见,一连串动词表现一连串的动作,儿童的天真可爱形象呼之欲出,读来仿佛一幅栩栩如生的采莲图就在眼前,让人的思绪又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
全诗体现了童真、童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琅琅上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