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运动员进入高等院校的分析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12
我国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现状及对策研究我国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现状及对策研究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高水平运动员,在国内外的比赛中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
然而,这些优秀的运动员在学业上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导致他们面临着严重的“学训矛盾”现象。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问题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首先,我们来分析我国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的具体表现。
一方面,由于训练任务的繁重和专项训练的要求,运动员们经常需要更长时间的训练和比赛,这就导致他们在学业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
另一方面,高校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并不适应运动员的特殊需求,使得他们难以平衡学习和训练的需求。
因此,这种学训矛盾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员面临的重要问题。
其次,这一问题的存在给高水平运动员的发展和学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学业上,由于训练任务的耗时和训练强度的大,运动员们往往无法保持稳定的学习进度,导致他们的学习效果下降和学业成绩不佳。
同时,一些运动员在学业上的压力过大,产生了不良情绪,甚至出现了焦虑、抑郁等问题。
而在运动训练方面,由于学业的压力,一些运动员无法全身心地投入训练,这对他们的训练水平和未来的竞技发展带来了威胁。
为解决我国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对策。
一方面,高校应充分认识到高水平运动员的特殊需求,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为运动员提供更多的弹性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将运动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上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建立完善的学习辅导和管理机制,为运动员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协调学习和训练。
同时,加强学校与教练员、队伍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为运动员创造最佳的学习和训练环境。
此外,家庭和社会也需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相应的工作。
我国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摘要:随着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有了更大的需求。
因此研究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是很有必要的。
文章对我国高校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了研究调查,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以后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economy, the society has a greater demand for athletic training professionals. so it is necessary to research the status quo of athletic training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status quo of athletic training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strategy.关键词: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现状;策略key words: athletic training professionals;status quo;strategy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264-030 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与巨大的挑战。
现代体育的发展对我国体育人才的思想素质、知识结构以及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专业运动员的现状分析报告引言专业运动员一直是社会的焦点和瞩目的对象。
他们拥有卓越的体能和技术水平,代表国家参加各类国际比赛,为国家赢得光荣。
然而,专业运动员也面临着独特的困境和挑战。
本报告将对专业运动员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改善他们的处境。
现状分析1. 市场需求与竞争专业运动员所处的市场存在着持续的需求,球迷和观众希望看到他们的偶像在赛场上取得辉煌战绩。
然而,随着全球体育竞争的加剧,专业运动员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愈演愈烈。
2. 职业发展和就业前景对于专业运动员而言,他们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前景主要依赖于他们的运动成绩和职业素养。
成功的专业运动员往往会得到赞助商的支持和高额奖金,而不成功的运动员则可能面临失业和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困扰。
3. 心理和身体挑战专业运动员需要面对巨大的心理和身体挑战。
他们要经历长时间的训练,经受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团队压力,同时还必须保持个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4. 退役问题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退役是他们职业生涯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退役后,他们需要面对缺乏职业技能和过高的期望的现实。
因此,许多专业运动员在退役后面临职业困境和生活压力。
改善专业运动员的处境为了改善专业运动员的处境,以下几点建议供相关各方参考:1. 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政府和体育机构应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除了在训练和比赛上提供必要的资源外,还应注重专业运动员的心理健康、职业发展和退役规划等方面的支持。
2.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了帮助专业运动员在退役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相关机构应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获得其他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3. 建立福利保障体系政府和体育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福利保障体系,包括退休金、医疗保险和职业伤害保险等,保障专业运动员的基本权益。
4. 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为了增加专业运动员的职业发展机会,政府和体育机构可以在体育教育、体育管理和体育产业等领域提供更多的职位,让专业运动员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作者:高海丁伊伊来源:《消费导刊》2013年第01期一、引言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数量和运动员人数已经达到相当规模,竞技水平和运动成绩有所提高,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
然而,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在招生、文化学习、训练、竞赛以及就业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严重制约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并影响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快速、科学发展。
研究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现状、问题并提出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科学培养对策,对促进高水平运动队的良性发展和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继续保持竞技体育的优势地位,推动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现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考录取线一般远低于统考线,使得该群体成为学生工作中的一个特殊对象,他们的成长、学习经历比一般参加统考的高校学生丰富,思想也比一般的学生成熟。
加之因其体育专业特征所形成的不同于一般学生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从而更凸显出这个群体的特殊性。
在这个群体中,部分学生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道德修养好,综合素质高,在学习训练中都是佼佼者,是学校群体活动的骨干,但另一部分则思想觉悟低,甚至有不正确的动机和目的,把运动成绩作为上大学的跳板,入学后不求上进,训练情绪低落,运动成绩下降,文化成绩不甚理想,游离于群体之外,境况让人担忧。
具体表现为:第一,学习动因不足,学业情况不佳。
首先,学习动因不足,学习主动性较差。
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运动员对学习处于被动、不自觉状态,大部分高水平运动员没有自觉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习惯。
其次,上课出勤率低、旷考、补考现象严重。
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比赛、训练及运动员自身懈怠等原因,高水平运动员上课出勤率较低。
课业成就感不足,课程不及格所占比例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水平运动员出现过旷考或不及格现象。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赛前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提高,体育产业也迅速发展壮大。
尤其是在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方面,各大高校把招收和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作为提高学校体育水平,增强学校形象和吸引学生的重要途径,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然而,高水平运动员赛前心理因素对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取得的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赛前心理因素对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影响,对于提高高校体育水平,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水平运动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文拟就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赛前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进行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赛前心理因素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综述,探讨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赛前心理因素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2. 分析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赛前心理因素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探究。
3. 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针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赛前心理因素的对策措施,将针对不同因素制定出不同的对策,旨在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赛前心理因素水平,让其更好的适应比赛,更好地发挥水平。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法:对现有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确立和明确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概念定义。
2.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以得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赛前心理因素状况,分析各个因素的权重和影响程度。
3. 访谈法:通过访谈运动员、教练、心理咨询师等相关人员,深入了解高水平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四、预期成果通过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赛前心理因素的研究,旨在使人们更加了解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更加科学的制定出针对不同因素的对策措施,帮助高水平运动员更好的适应比赛,同时也对高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退役运动员入校任体育教师角色转换及优势发挥研究作者:耿思淼王志文朱永莉来源:《体育风尚》2024年第04期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退役运动员入校担任体育教师进行现状调查,通过走访专家学者和在学校担任教师的退役运动员,对退役运动员入校担任体育教师角色转换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分析,并提出转型路径。
现阶段优秀退役运动员仍存在从教资历匮乏、从业政策有待商榷、从教项目不符等现实困境。
基于上述困境提出需保障各个阶段的优质文化教育、完善体育教师准入和政策保障制度、提升体育项目与学校教育适配性的优势发挥策略,以期为推动体教融合政策落实、促进退役运动员顺畅从教、为学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退役运动员;体育教师;角色转换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3Y0354。
一、引言2020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提出“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鼓励优秀运动员继续发挥专长,深化体教融合,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力量。
当前国内学者对退役运动员转型再就业、就业保障制度、就业安置政策等研究较为集中,随着社会对新型体育人才要求不断提升,退役运动员转型还存在渠道不畅等现实问题。
在此背景下,分析退役运动员角色转换的变化,探究如何使一个优秀运动员的状态转变为一个优秀教师的状态,以期推动青少年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稳步达成。
二、研究方法(一)文献资料法根据本文需要,以“退役运动员”,“体育教师”,“角色转换”,“优势发挥”为关键词查阅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库,查阅国家体育总局网站、云南省体育局网站关于退役运动员的相关政策、重要会议讲话及政策执行情况,以及各新闻门户网站的相关报道,为论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中国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与培养工作现状调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是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实现国家体育崛起战略的重要途径。
目前,中国各高校在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与培养工作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不同高校在招生政策、培养模式、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给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与培养工作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难点。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与培养工作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目前高校在该领域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高校完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与培养工作提供借鉴和建议,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将对中国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与培养工作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包括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政策、选拔标准、培养模式、支持措施和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对各高校的调查和访谈,本研究将分析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和培养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高校完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与培养工作,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质量和竞技水平,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与培养工作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具体步骤如下:1. 设计问卷,对招生政策、选拔标准、培养模式、支持措施和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查。
2. 在各高校选取一定数量的高水平运动员和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实地访谈,了解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3. 对问卷和访谈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梳理出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和培养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 提出对策和建议,完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与培养工作,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质量和竞技水平。
四、预期结果和贡献本研究将从实际出发,深入探索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与培养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为高校完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与培养工作,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预期结果和贡献包括:1. 沉淀并总结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与培养工作的实践经验和重点难点问题,为相关高校做出改进和优化提供借鉴和指导。
论文题目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关于优秀运动员进入高等院校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济转变的过程中,我国优秀运动员虽然已经进入高校,但文化教育仍未能较好地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造成了部分运动员在社会中自我发展能力的不足,不仅影响了运动员的职业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也影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回顾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的研究,探讨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以及改造措施,从而对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模式提出创新意见。
关键词:高等院校;优秀运动员;教育模式英文题目Abstract :目录1. 引言 (4)2.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制简要回顾 (4)3.优秀运动员进入高等院校的现状 (5)3.1 优秀运动员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成功案例 (5)3.1.1 “邓亚萍”模式 (5)3.1.2 “李宁”模式 (5)3.1.3 “叶乔波”模式 (5)3.2优秀运动员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不成功案例 (5)3.2.1“桑雪”模式 (5)3.2.2 “王军霞”模式 (6)3.2.3“刘国正”模式 (6)4. 优秀运动员进入高等院校的现状的原因分析 (6)4.1 是招收课堂里难以见到他们的身影。
(7)4.2 体育明星的管理机构主要看中的是运动员获得高校文凭的意义。
(7)4.3 体育明星自身主要看中的是名牌大学对于扩大自身社会影响的作用。
74.4 运动员本身存在着学训矛盾。
(7)5.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7)5.1 三方考虑 (8)5.2 三个正视 (8)结束语 (10)致谢 (11)参考文献 (12)1. 引言我国奥运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和社会各个层面的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中,运动员队伍的建设是影响该战略目标的极为关键一环。
优秀运动员的文化知识水平,不仅关系到专业运动员队伍的整体建设和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专业运动员社会可容性的拓展,与优秀运动员能否全面发展、形成全社会对竞技体育强力支持的良性循环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2.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制简要回顾我国竞技体育体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竞赛、训练和人才培养体系基本上是仿效前苏联的竞技体系,实行的是举国体制。
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自竞技体育发展之初,就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20世纪50年代起,全国各省市普遍成立了“竞技体育指导科”,专门负责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当时的运动员多数来自高等院校,文化教育与训练的矛盾并不突出。
但随着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的发展,70年代末期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问题出现了压力,大量的文化水平较低的运动员涌向社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随着社会的发展,80年代初提出体育与教育结合的构想,80年代中期在部分省市创立运动技术学院和体育运动中专学校,体育系统由此开始了自办教育的大规模尝试。
90年代普通高等学校面向退役优秀运动员招生,开始了高校办高水平队的尝试,走上了竞技体育与普通高校真正结合的开始之路,目前这一改革的规模正在扩大。
对于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问题,国家有相关规定。
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
其中明确规定:获得全国体育比赛前三名、亚洲体育比赛前六名、世界体育比赛前八名和获得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健将、田径项目运动健将、武术项目武英级和其他项目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的运动员,可以免试进入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学习,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还可以单独组织入学考试。
而各个高校对此也积极配合,据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2008年中国最受奥运冠军青睐大学排行榜”显示:选择就读北京体育大学的奥运冠军人数最多,有27人,北京体育大学成为中国最受奥运冠军青睐的大学。
其次有13人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另外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
3.优秀运动员进入高等院校的现状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招收郭晶晶等10名中国跳水队队员,此举是国内高校首次为现役运动员单独开班授课。
据《中国体育报》报道,截至2010年,北京体育大学冠军班共计招生204人,其中包括43名奥运冠军、102名世界冠军和59名冠军教练员。
截至2010年6月,已有40名学员完成学习和论文答辩,37人获得硕士学位,3人获博士学位。
如果成功标准是按在学校正常上课和学习并顺利毕业来制定,成功的比例大约占20%,不成功的案例事实上更多。
3.1 优秀运动员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成功案例3.1.1 “邓亚萍”模式拥有18个世界冠军头衔、被誉为“乒乓女皇”的邓亚萍,在1997年结束运动员生涯的时候只会26个英文字母还大小不分,但她依靠努力创造了诸多奇迹:分别在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先后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邓亚萍言谈举止间所表现出的干练、学识渊博和知性风采,令人敬仰。
3.1.2 “李宁”模式原中国体操队运动员,奥运冠军李宁坚持在北京大学默默地学习历史和法律,如今成为一代体育商界领袖。
3.1.3 “叶乔波”模式中国女子著名速滑运动员叶乔波1994年退役后,以小学四年级的文化基础,先是用6年时间攻读完之后清华大学MBA,随后又进入中央党校攻读经济学博士,现在她已经拿到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之后,叶乔波进入北京奥组委火炬传递中心工作,工作重点是为2008奥运火炬传递做好宣传工作。
3.2优秀运动员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不成功案例3.2.1“桑雪”模式原中国国家跳水队运动员,2001年退役,桑雪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就读新闻系广播电视专业,口齿伶俐的她被不少专业人士看好能成为一把做电视的好手。
不过,长期的运动队生活还是让桑雪难以融入这个新的集体,而且课业负担重,种种压力之下,桑雪再一次选择“退役”。
3.2.2 “王军霞”模式原中国女子田径队队员,曾上过4年大学,1995、1996年在辽宁大学读法律,1999、2000年在人民大学读法律,但最后都没有拿到毕业证书。
如此结果既事出有因,也与王军霞的人生观有直接关系,她个人对很多奥运冠军追逐的高学历并不很看重。
3.2.3“刘国正”模式2009年6月,上海交大发出通告,通知包括前乒乓球国手刘国正在内的5名运动员大学生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修满学分,就拟做退学处理。
一时之间,“体育明星读大学是不是走过场”的话题再次被关注。
2005年,刘国正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2006年他拿到了河北师范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的本科文凭,2008年进入北京邮电大学读MBA,2009年又进入了北京体育大学的硕士“冠军班”。
从本科生读到研究生,乒乓球世界冠军刘国正先后被4所大学录取,这一现象凸显出体育明星被名校争抢的社会问题,也凸显出大学对体育明星的管理问题。
有专家表示,一个学生在一个时间段只能拥有一个学籍,不可能同时读两个全日制大学,或本科在读,同时又读研究生,这事实上就已反映了教育管理方面本身存在很不规范、混乱的地方。
4. 优秀运动员进入高等院校的现状的原因分析最近20年来,我国运动员的出路有所拓宽,很多运动员从原来的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拿文凭到进入普通高校或专门的体育学院攻读学位,这样就业面相应就拓宽了,如陈翠婷退役后在深圳大学学习并获得英语六级考试全校最高分,毕业后进入银行工作;莫慧兰在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进入新闻界;张国政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留校任教练,后又荣升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副校长。
更有一些优秀运动员在高等学校拿了博士学位,如李玲蔚,我国著名羽毛球运动员、教练员,在北京体育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王海滨,击剑世界冠军,2005年在北京体育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往运动员很少进入高校任教乃至读书,是一系列观念和制度在阻滞,如今教育和体育之间的通道更加顺畅,这种障碍正在消除。
但是目前的一个尴尬是:我们难以看到在学校注册的体育明星能坚持上课和顺利完成学业。
多数体育明星在大学里读书是挂名的,这种挂名现象源于四个方面的原因。
4.1 是招收课堂里难以见到他们的身影。
我以为,目前的这体育明星的高校主要看中的是运动员的名声对于学校品牌的价值。
个别媒体所发布的中国大学体育明星排行榜更是强化了部分高校的这种功利思想。
其实这种动机无可厚非,但关键是要加强对于体育明星学业的关照,毕竟我们传统的封闭训练和管理体制下的体育明星文化知识有限。
4.2 体育明星的管理机构主要看中的是运动员获得高校文凭的意义。
目前中国不少省市区的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或体育学院曾经是运动员解决文凭问题的主要机构,但随着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进程加快,不少运动员对非体育类专业的兴趣增强,认为拿一个经济或法律、新闻等学位有助于自己今后在体育经济、体育法、体育新闻等行业就业。
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莫慧兰就成功地在新闻行业找到了自己退役以后发挥才能的舞台。
4.3 体育明星自身主要看中的是名牌大学对于扩大自身社会影响的作用。
这种现象主要指那些选择名牌大学而非体育院校就读的体育明星。
他们希望自己戴上某名牌大学的校徽能够给自己脸上贴金,甚至想借机摆脱“没文化”的形象。
清华、北大、人大等名校吸引众多体育明星就读或许就与体育明星的这种心态有关。
4.4 运动员本身存在着学训矛盾。
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很多运动员并非在完全退役之后才开始上学,体育明星们往往比赛任务缠身,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再加上运动员们本来学习的底子就薄,学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奥运拳击冠军邹市明2005年进入上海体育学院,班主任介绍,邹每年只有半年多的时间在体院读书;丁俊晖是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06级学生,他每年的只能在斯诺克赛季的休战期,返回校园集中学习。
高校一般对体育明星们都比较宽容,放宽学习的时限,普通的全日制本科生,高校一般规定学习时间不超过6年。
体育明星们断断续续地学习,势必影响到实际效果,难以达到普通学生的水平。
5.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思考与建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运动员文化教育已明显后于社会转型的需要,尤其今年出现了诸多不和谐景象。
对于运动员进入高等院校需要明确的是,其实体育明星和高校之间的关系很像体育明星为企业品牌代言的合作。
5.1 三方考虑有三个关键问题是上述三方需要考虑的。
一是招收体育明星的高校必须考虑:一个没有上过课的体育明星拿走学校的文凭,对于学校意味着什么?很可能最终的结果是体育明星会瞧不起学校,因为他们在学校没有学到任何东西,没有付出任何努力,得到的文凭也绝对不会珍惜。
既然高校要招收体育明星,就应该负起责任来,对于那些无法保证上课的明星,根本就没有必要招收其入校。
二是体育明星的管理机构必须考虑:运动员的生涯转换和退役后生活需要的不是一纸没有实质意义的文凭,而是真正的才能和学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