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7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古文、品味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古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翻译。
2. 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人生态度。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和句式可以先猜测,后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并总结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重点解释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5. 品味语言:让学生品味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整理并抄写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文章。
3. 预习下节课内容,提前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对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2. 作业检查: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1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1、注重诵读教学。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时安排:一课时(4)准备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流程:一、导语设计,走近苏轼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学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
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
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
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
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
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板书课题作者)二、展示学习目标(投影)三、整体感知课文,疏通文章内容(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互相解决疑难。
2、听录音:听清生字读音及难读句的节奏,标注在书上。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4、组织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
(二)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并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组织交流:先小组交流,共同讨论,后全班交流解疑。
4、学生当堂笔译。
四、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出示投影:1、文章最后一句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你认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a学生思考、讨论,解决疑难。
一、教案基本信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学生能够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能够背诵并理解《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难点: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和句式。
2.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注意一些难懂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教师进行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一些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深入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对文言词汇和句式的掌握。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 练习课文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3. 写一篇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背诵并理解《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和句式。
4. 学生能够写出有深度的读后感。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宁静的夜晚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最新12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重点1.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户:门;欣然: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念:想,思考;遂:于是,就;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寝:卧,睡;相与:共同,一起;步:徒步而行,散步;庭:庭院;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都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空明:清澈透明;藻荇:泛指水草;交横:交叉错杂;盖:原来是,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不过;耳:而已,罢了”;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掌握其含义。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文的感悟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翻译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领悟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诗文中的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对苏轼思想感情的把握,以及对诗文意境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僻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拓展:(1)对比其他诗人描写夜景的诗文,感受苏轼的独特风格。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夜景的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
(2)朗读、背诵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1)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2)对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3. 诗文理解与鉴赏:(1)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对苏轼思想感情的把握。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结合注释,解释诗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文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1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通过正解苏轼,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培养豁达的人生观。
三、课前准备:ppt、歌曲。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两分钟,听歌曲《我想去桂林》师生交流歌词,小结:看来人生无奈啊。
当我们有钱又有时间的时候——老了!(出示文字:一个现代人的一生)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
当子女长大成人的时候,这个现代人已经怎么样了?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是否很无趣?(二)、了解苏轼生平,导入新课:(出示引号中文字)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读书非常努力。
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可怜啊,是不是?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房子在哪里?飘零江湖。
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
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
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大家说这个人的一生怎么样?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通用1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1一、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过程和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文章的韵味。
(2)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特殊的心境(3)联系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挫折教育理念,懂得顺境皆自然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内容分析:重点:(1)理解字词句的含义;(2)朗读与背诵读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对象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古文已能初步理解,但大段落古文接触少,加之文章年代久远,因此学生阅读理解较难。
另外,学生对苏轼的作品已接触过,对作者的文学常识也知道一些,但对他的文言创作的方法知道的却很少。
可是学生已经具备感知和赏析能力,故教学时应通过课文的分析来引导学生的整体整体感知,作者是怎样抓住“月夜”来描绘景物的,又是怎样抓住“闲”来分析全文意境及传达出的作者的心境的?三、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来自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感知,基于局域网前提下,本课采取以下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局域网资源学生合作学习反馈与评价图一、三模:《记承天寺夜游》合作探究学习策略古代散文的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根据新教学理念,教学中重在学生的学,教师只是促进者,因此设计本课教学模式如表二、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导课感悟文本意义建构拓展延伸进入情境合作交流课件辅助互评互议总结升华反馈指导学习图二、三模:《记承天寺夜游》”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四、教学媒体设计媒体设计:a)课件部分:内容有苏轼像、月下赏景图、月夜图、课文朗诵。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夜游的对象贬官之人张怀民夜游的地点黄州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庭院赏月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作者苏轼的背景和写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了解作者苏轼的背景和写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文言文断句和朗读节奏的掌握。
3. 对文中意境的感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注重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苏轼及《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
2.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3. 教师讲解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合作探讨,分析文中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5. 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6. 欣赏课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7.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背诵课文、完成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背诵情况和课堂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 结合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评估学生对文中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感悟能力。
七、课后作业1. 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选择一篇其他古文,进行自主学习和朗读训练。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第一篇: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简洁的语言中蕴涵的复杂、曲折的情感;2、品味作者笔下月色描写的精妙,感受所营造的宁静、淡雅的意境;3、探究“闲人”所饱含的复杂微妙的意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猜字谜繁体字“閒”字引出“月色入户”导入。
二、认读,读准字音和节奏1、自由大声读课文,读准字词。
2、强调几个字词的读音:起行、荇、柏、横.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提出字词、句子疑问。
4、齐读,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三、解读,品味语言和情感通过反复的品读,感悟文中情感,读出文章的味道。
1、解题,哪个字表明了文体特征?记的是件什么事?夜游。
什么季节夜游?深秋。
作者夜游的起因呢?为什么到承天寺去呢?相机插入写作背景和怀民其人。
2、看叙述部分,请同学们找找能出能表现的作者情感的词语,细细品味,说说你所体会到的作者夜游过程的情感变化。
3、点名读,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4、重点品析写景的句子。
体会月色描写的精妙,体会清幽宁静的意境。
写作手法、“盖”字的妙用,竹柏的象征意义。
5、反复品读,读出月色描写的美,读出作者情感的寄托。
教师配乐范读。
四、赏析,感悟态度和人生1、作者为什么自称“闲人”?身闲,心闲——闲——閒。
2、那为什么作者要用一个“但”字?你还能体会到作者那些感慨?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复杂微妙的情感。
被贬谪的淡淡孤寂,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对世人追名逐利的讽刺,对自己能够身处逆境仍能欣赏到大自然之美的自豪。
3、视频欣赏4、课上到这里,同学们一定对苏轼有了更多的理解,请你告诉我,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豁达乐观5、导入苏轼其他诗词,和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文字,加深对苏轼豁达乐观精神的体会。
6、让我们满怀崇敬的再次朗读《记承天寺夜游》吧。
学生配乐齐读。
五、拓展延伸: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身闲有时间,心闲有慧眼,《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井陉矿区教研室张丽辉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感受作者面对逆境时的复杂心境,学习他乐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3.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文优美的意境,感悟作者复杂的情怀。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小组合作,品味探究,形成个性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苏诗导入,了解作者及背景,激发兴趣
1.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时,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当我们在中秋佳节仰望皎皎明月时,会禁不住深情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起庐山,我们会这样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说起西湖,我们会这样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如果生活中遇到挫折了,我们会这样安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如果我们老了,不再年轻了,我们仍然会激励自己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同学们,这些文字,这些名句,滋润着我们的心灵,陶冶着我们的情感,美丽着我们的人生。
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苏轼)
2.苏轼何许人也让我们走进苏轼,了解苏轼。
(出示苏轼图像)齐读。
(投影:苏轼简介)
3.我相信此时此刻我们的脑海里一定蹦出了这样一些字眼儿:比如了不起,伟大,杰出、卓越……可是你们知道吗?苏轼的一生也是非常不幸的,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身处逆境、困境的他……(出示投影写作背景)。
让我们一同走进他“闲着”的日子——《记承天寺夜游》。
(出示投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请注意字音和节奏。
(出示投影)
2.指名朗读,并对其他同学提出听读要求。
学生评价。
(只让一生读)提示:字音读得准吗?节奏把握得好吗?
3.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4.(在学生发现朗读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朗读古文不仅要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还要能理解课文的意思。
现在就请同学们借助文下注释,弄清课文大意,找出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小组讨论解决。
(出示投影)
5.下面请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吧。
哪位同学代表小组翻译课文呢?机会多多,请看大屏幕,抢答开始。
点拨:古文和现代汉语在语序上时有不同,需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将倒装的成分调前来。
评价:几个组的表现都不错。
下面还有不少挑战在等待大家哦,继续努力。
(投影:比一比)
6.我们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有味道,一定能更好地理解东坡先生的心境。
三、精读课文,细析悟情
现在,让我们继续走近苏轼,与苏轼对话。
请大家思考如下问题,然后,小
组讨论,合作探究,看哪个小组学习效果最佳。
(投影出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夜游为何去“承天寺”找张怀民?
3.作者见到了怎样的夜景?(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请用“这句话真妙,妙在——” 这样的句子表达。
4.面对所见夜景,苏轼生发了怎样的感慨?(用原文回答)你是如何理解他的这种感慨的?
(1)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2)小组展示,教师点拨
(一)明事件
1.在寂寞、无聊的夜晚,本无事可做,猛然觉察到月色的美丽,终于找到了一件令自己高兴的事来做,什么事呀?(“夜游”)
2.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
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
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与下面的“闲人”相应。
师:原因有三:一是,大家说的经历相同——被贬,同是天涯沦落人。
二是,我们可能都有这样这样的经历和体会,一份喜悦和美好总想着与人分享,这个与我们分享的人一定是我们的(知音),所以苏轼要找的张怀民一定的知心的朋友,课文中的那个词句看出(“遂”“亦”“相与”)我们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飞起来,想像苏轼敲开承天寺的门,苏轼仰头望月,怀民也仰头望月,然后二人相视而笑,甚至牵手步于中庭的情景。
三是,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怕受牵连,与下面的“闲人”相应。
(二)赏月景
苏轼在夜游时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啊?请用“这句话真妙,妙在”的句式回答。
1.小组展示。
2.请看这样两个句子,(生齐读)(投影:品一品),体会出比喻的妙处。
小结:此句运用比喻形象生动。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世界。
(板书:景:空明)
3.此句还有一个妙处,体现在一个字上,读一读。
(生答:盖)有恍然大悟的幻觉之美。
(联系《童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
4,此句还有一妙处:“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烘托了作者如今晚的月色般的坦荡磊落的心境。
(三)悟心境
1. 流连在这样的美景中,作者发出了什么感慨呀?——(齐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一声“闲人”,蕴含了多少情感!(投影)一声“闲人”,多少!
小组展示
(投影悟一悟)
A.悲凉、无奈、落寞、忧怨等。
提示:讲述苏轼当年作为“闲人”的处境: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已有四年了。
四年前,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作者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引导讨论:同学们,你觉得苏轼愿意做这样的闲人吗?........................(本有兼济天下之志,经
世报国之才)一声“闲人”,多少——?(心有不甘,心生抱怨)
明确:抱怨、不甘等。
引导: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
B.豁达、闲适、自得、高雅等。
提示:(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而现在只有他二人...............................
能够领略。
其他人呢?他们都能像苏轼这样从容地欣赏美景吗?............................一声“闲人”,多
少——?(A.仕途平步青云者:案头堆满公文,脑里堆满公事;B.其他官场失意者:满腹忧怨,无心赏月;C.那些忙于名利权钱的人们,忙于灯红酒绿之中,忙于歌舞喧哗之中,他们是不会邂逅这月夜美景的,因此,(投影)一声闲人,多少——)
(2)苏轼不禁还有些(拍胸脯)——(自得)。
2.这些复杂的情感(板书“情”)交织在一起(画圈,板书“交织”),交织在文中的哪一个字上?(板书“闲”)
3.现在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苏轼一同夜游承天寺,一同欣赏月夜美景,一同感慨人生沉浮。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读到这里,我们也和张怀民一样,成了苏轼的朋友。
我想,如果能够穿越时空,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苏轼说吧,谈感受,悟情感,道体会,说什么都行。
你最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呢?
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投影:穿越时空的对话)
2.接下来就让我们与苏轼一起,怀揣他的一腔复杂的心情,朗读课文。
3.结束语:
苏轼的一生频遭贬谪,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是逆境,成就了他的创作高峰,也练就了他旷达乐观的胸怀,中华文明的天空也因此多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学习本文,品读苏轼,领悟到很多道理(手指投影,引读),如:如果我们
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心境吧;用乐观、向上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磨难,把挫折当作攀登人生高峰的垫脚石,拥抱一个诗意人生吧。
(投影:悟一悟)
五、作业
1.苏轼对人生豁达、洒脱的情怀在他的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读一篇与本文题材类似的文章,看看苏轼的心境如何。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
足力疲乏,思欲就床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②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③,退则死法④,当恁么⑤时也不妨熟歇。
(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释】①木末:树梢。
②意谓:心里说。
③死敌:死于敌手。
④死法:死于军法。
⑤恁(nèn)么:如此,这样。
思考:
(1)苏轼认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妨碍自己歇息,即使是在。
(2)夜游承天寺令本来沉闷的心情得以舒展,在本文中能借用来表现变化后的心情的句子是。
(投影:链接阅读)
2.写作。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事:夜游
闲人景: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