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5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背景及文本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朗读等方法,培养学生解读文言文、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西山之美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1. 文言词汇和句式的学习。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1. 文言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应用。
2. 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文言词汇和句式。
2. 互动法:提问、讨论、朗读。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西山之美。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始得西山宴游记》。
2. 参考资料:有关《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背景资料、注释、译文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内容展示】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僻字、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现象。
3. 教师讲解文言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互动环节】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各组选代表进行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
【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词汇和句式。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西山之美的短文。
六、教学过程【课堂拓展】1. 教师展示有关西山实景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西山之美。
2. 学生分享自己曾游览过的自然景观,谈谈自己的感受。
3.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描绘西山之美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讲解与练习】1.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点。
2.探究文章题目的含义。
【自读指导】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学习中,首先要使用古汉语字典查找相关生字词、多义实词、虚词的读音和意思,疏通文章大意,圈划疑难语句相互讨论。
然后,要结合作者人生经历,抓住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在游记中寄寓的人生感悟。
最后,可以结合柳宗元的其他诗文体会诗人被贬永州终生不得复用的绝望与排遣,进一步品味文中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补充资料】一、作者介绍和文体知识:1.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
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被贬永州期间写下了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二、梳理课文1.通读第一段,在()中为生字注音,整理本节多义实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恒惴慄()()。
(2)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
卧而梦,(3)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第一段小结】概写未识西山前的游览情况,为下文作铺垫。
苏教版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解释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3)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文章主旨和观点的概括和解释。
3. 文章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解说。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文章深层含义和哲理的解读和领悟。
3. 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阅读和研究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教学目标和要求。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话题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地方,准备提出问题和讨论。
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共同解决问题和探讨课文深层含义。
4.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问题,进行课堂讲解,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解读课文主旨和观点。
5.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文学创作、表演或展示,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中。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回顾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实践活动等。
2. 理解与运用: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案名称:《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设计2. 课文出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3. 课时安排:2课时4.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始得西山宴游记》。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主题。
(2)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如寓情于景、对比映衬等。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解答。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深入讲解(1)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
(2)讲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如山水文化、宴游文化等。
3. 实践活动(1)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写一段描绘山水风光的文字。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者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注重课内外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拓展与延伸1. 对比阅读(1)让学生阅读其他描述山水风光的文学作品,如《陶渊明集》中的山水诗篇。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2. 文化探究(1)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山水文化,如山水画、山水诗等。
第三课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壹、国学常识(二)韩愈与柳宗元之比较贰、课文深究(三)结构分析果因(贬居)—自余为【○12 僇人 】,居是州,恒惴栗宴游 之乐昔(未知西山) 游踪—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上高山,入深林,穷回谿,无远不到宴乐—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感想—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13 西山之怪特 】今 (始得西山) 缘起—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 西亭,望西山,始指【○14 异 】之辟道—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登临俯瞰视野—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地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 周围景色—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体会久远—悠悠乎与【○15 灏气 】俱,而莫得其【○16 涯 】 广大—洋洋乎与【○17 造物者 】游,而不知其所【○18 穷 】 宴饮—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总结—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21 游于是乎始 】 补叙—是岁,元和四年也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19 心凝形释 】,与【○20 万化 】冥合 心境参、形音义比较(一)形似字(二)字义比较肆、重要修辞举隅伍、延伸学习(一)柳宗元诗文陆、历届统测试题【解析】题干与(C)皆解为“最初”。
(A)才。
(B)(D)方才、然后。
语译:庭院里起初修起了篱笆,不久又筑起了围墙,一共变了两次!归有光项脊轩志。
(A)早晨太阳刚升起,傍晚夕阳尚未落下以前,才是最为浓盛妩媚的。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B)再三催请她才出来,还抱着琵琶遮着半边的脸儿。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C)楠木刚长出时,已经具备大树完整的形体,经过的时间愈久,它的材质则变得愈加坚硬,但始终不会再加粗。
郁永河北投硫穴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始得西山宴游记》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教学设想:本文居于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二板块“感悟自然。
这个板块有两篇散文《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第一篇已经教完。
第四专题共分三个板块, 分别是“谛听天籁”“感悟自然”和“湖山沉思”。
第二板块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
本文的教学主要在积累文言字词, 强调读诵, 尽可能在课堂上完成背诵。
教学目标要求:1.积累文言字词;2、学会阅读赏析, 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3.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4.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2教时教学过程:第1教时要点: 整体理解;积累字词, 继续文言文学法指导;解决第1段一、导入学习要求二、解题, 整体把握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柳宗元(773-819),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厚, 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 世称河东先生。
自幼聪慧好学, 21岁中进士第。
后京城与韩愈、刘禹锡同事。
永贞元年, 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 罢“宫市”, 免杂税, 打击贪官, 但遭宦官、藩镇等腐朽保守势力反对。
革新集团失败了, 其成员遭到迫害,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长达10年, 后虽奉召回京, 旋即又被贬为离京城更远的柳州刺史。
在柳州任职时, 主持开挖水井, 兴办学校, 废除奴婢制度, 深受当地民众爱戴。
病逝于柳州住所, 世称柳柳州。
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 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
政治上他是失意者, 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 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 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金母潭记》《钴金母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第一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注音)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①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②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④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尽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⑤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⑥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注音并解释) 为类。
⑦悠悠乎.与颢(注音)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⑧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⑨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⑩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⑾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黑体字,将意思写在该字的下方。
二、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三、分析文中加波浪线且加阴影的句子的句式。
四、归纳“而”的用法,并举出相应的两个例句。
(1) 代词:通“尔”,你,你的 例句: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连词①:表承接例句: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觉而起,起而归(3)连词②:表修饰例句: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4)连词③:表转折例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5)连词④:表假设例句:人而不仁,如礼何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6)连词⑤:表并列例句:蟹六跪而二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7)连词⑥:表递进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8)连词⑦:表因果例句: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9)语气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10)附:连词⑧:表条件例句:穷山之高而止五、课文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1、本文作者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初二时学过他的《捕蛇者说》。
2、本文题目中“始得”两个字表露出作者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
(二)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分层:第一段:(1)写被贬的心情“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2)写漫游“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无远而不到”。
(3)写宴饮之乐“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起而归”。
(4)写自我感受,为下文埋下伏笔“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分层:第二段:(1)第①句,写:发现西山,偶识西山的欣喜。
(2)第②句至第⑦句,写山形高峻,气象阔大,与自然事例的独特。
(3)第⑧句至第⑨句,写饮宴之乐而忘归。
(4)第⑽句至第⑽句,写游西山之后的解脱感觉。
(5)第⑾句至第⑾句,交代写作原因及写作时间。
3、上文第2段写出作者沉醉于西山景色,物我合一的语句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三)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僇.人(lù)惴栗.(lì)施施..而行(yíyí)B.斫.榛莽(zhuó)茅茷.(fá)箕.踞(jī)C.岈.然(yá)攒蹙..(cuáncù)颢.气(jíng)D.引觞.(shāng)满酌.(zhuó)颓.然(tuí)答案:C岈.然(xiā)颢.气(hào)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意有所极.(极点),梦亦同趣.(同“趋”,往)B. 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才)指异.(以……为异)之C. 缘.(顺着)染溪,斫.(砍)榛莽,焚茅茷D. 心凝形释.(解除束缚),与万化冥合..(浑然一体)答案:A极:至、到3.下列各项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B.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C.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D.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答案:A( B古:与天交会,今:天边;C古:这样以后,今:表承接连词,之后;D古:从这里,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的一组是()A. 到则.披草而坐醉则.更相枕以卧B.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C. 自余为.僇人故为.之文以志.D. 则凡数州之.土壤其高下之.势答案:C(A项都是连词,就的意思。
B项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相当于“地”。
C 成为;为了。
D项都是助词,“的”。
)5.选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著有《河东先生集》。
B.柳宗元世称柳河东、柳柳州,与白居易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C.《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一篇山水游记,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首。
D.《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怪特”的西山与作者高傲的志趣相互映照,象征了柳完元特立不屈的人格。
答案:B 韩愈。
6.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A.入深林,穷.回溪【形作动,意思是“走到尽头”】B.望西山,始指异.之【形作使动,意思是“使...奇特”】C.箕.踞而遨【名作状,意思是“象簸箕一样”】D.故为之文.以志【名作动,意思是“写文章”】答案:B 异:以……为奇异。
7.选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B.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C.吾从而师之 D.因坐法华西亭答案:B (ACD都是省略句,B是定语后置句。
)8.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醉则更相枕以.卧/故为之文以.志 B.自余为.僇人/不与培塿为.类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穷山之.高而上D.则施施而.行/到则披草而.坐答案:B(A“而”/“用来”。
C结构助词,取独/助词,的。
B都是“成为”的意思。
D表修饰关系的连词“地” /表承接)9.选出下列各句中“而”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例句: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A.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B.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C.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D.觉而起,起而归答案:D(ABC都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与例句一样。
D表顺承关系的连词,“然后/就”)10.选出下列对“而”字的意义与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则施施而行②漫漫而游③到则披草而坐④倾壶而醉⑤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⑥觉而起,起而归⑦穷山之高而止⑧攀援而登⑨箕踞而遨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④⑤⑧ D.⑥⑦⑨答案:B(①②⑧⑨都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③④⑤⑥都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⑦表条件关系,“才”的意思)11.选出下列对“乎”字的用法归类不正确的一项()①悠悠乎与颢气俱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游于是乎始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⑤生乎吾前⑥山川相缪,郁乎苍苍⑦其皆出于此乎⑧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⑨而又何羡乎⑩相与枕藉乎舟中⑾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⑿知不可乎骤得A.①⑥⑧ B.②⑦⑨ C.③④⑿ D.⑤⑩⑾答案:C(①⑥⑧放在形容词尾“……的样子”。
②⑦⑨放在句末,语气助词。
⑤⑩⑾都是介词,相当“于”。
③⑿句中表停顿④介词“于”(四)解释下列加点的黑体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
(1)穷穷.回溪()穷.山之高而止()而不知其所穷.()答案:穷:动词,走到尽头;动词,走到尽头;动词,走到尽头。
(2)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指异之()游于是乎始.()答案:始:副词,曾经;副词,才;动词,开始。
(4)始指异.之()(5)箕.踞而遨()答案:异:以……为异,意动用法。
箕:名词作状语,像畚箕一样。
(6)萦青.缭白.()()答案:青、白:形容词作名词,青山、白水。
(7)外与天际.()(8)四望如一.()答案:际:名词作动词,连接;一:数词作形容词,相同。
(9)故为之文.以志()答案:文:名词作动词,写作文章。
(五)默写下面的名句。
1、到则披草而坐,。
,卧而梦。
,。
2、遂命仆人过湘江,,,,穷山之高而止。
3、其高下之势,,,,,莫得遁隐。
4、,;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5、,,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六)完成《会考导引》P79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