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5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提升练: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分散系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39.00 KB
- 文档页数:9
专题检测卷(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用语(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雨后彩虹”是与胶体、光学等知识有关的自然现象B.“百炼成钢”主要发生了物理变化C.“返青粽叶”指的是添加胆矾(CuSO4·5H2O)后的粽叶青绿新鲜,长期食用有害健康,其中胆矾是混合物D.“明矾净水”与漂白粉用于自来水消毒的原理相同2.(2013·天津蓟县二模)辨析以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16O与18O的转化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实现②灼烧钠的化合物,火焰呈黄色的原因是发生了化学反应③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④石油的炼制主要有分馏、裂化和裂解,均为化学变化⑤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⑥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的pH总保持弱碱性范围,否则就会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A.①③⑤B.②⑤C.③⑤⑥D.④⑥3.(2013·长沙模拟)下列化学用语中,书写错误的是( )A.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B.氟化钠的电子式:Na+]-C.甲基的电子式:HD.次氯酸的结构式:H—O—Cl4.(2013·四川高考)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B.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C.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D.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5.(2013·天津武清区一模)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可采用多种分类方法。
下列各组物质分类中不合理的是( )6.中科院化学所研制的晶体材料——纳米四氧化三铁,在核磁共振造影及医药上有广泛用途。
其生产过程的部分流程如下图所示。
FeCl3·6H2O FeOOH纳米四氧化三铁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纳米四氧化三铁可分散在水中,它与FeCl3溶液的分散质直径相当B.纳米四氧化三铁具有磁性,可作为药物载体用于治疗疾病C.在反应①中环丙胺的作用可能是促进氯化铁水解D.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6FeOOH+CO====2Fe3O4+3H2O+CO2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64分)7.(19分)(2013·天津大港区质检)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将下列无机化合物进行了分类。
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试题分类汇编专题一化学用语1. (2014 四·川理综化学卷 , T2 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类说法正确的是:A . 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B . 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C. 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D. 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答案】 A【解析】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 , A 正确 ;漂白粉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的混合物 , B 错误 ;次氯酸属于弱电解质 , C 错误 ;葡萄糖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 D 正确。
CaC 2,充分反应2. (2014 上·海单科化学卷 , T11 向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少量后恢复到原来温度 ,所得溶液中A . c(Ca2+ 、 c(OH―均增大B . c(Ca2+ 、 c(OH―均保持不变C . c(Ca2+ 、 c(OH―均减小D . c(OH ―增大、 c(H+减小【答案】 B【解析】 CaC 2能和水发生反应 ,反应的方程式为 CaC 2+2H2O=Ca(OH2+CH≡CH↑伴,随着该反应的发生 ,溶剂水的质量逐渐减小 ,所以会有 Ca(OH2 析出。
由于温度不变 , Ca(OH2 的溶解度不发生改变 , 该溶液依然是饱和溶液 , 所以 c(Ca2+、c(OH―均保持不变 , 答案选 B 。
3. (2014 江·苏单科化学卷 , T2 下列关于化学用语的表示正确的是A .过氧化钠的电子式 :B .质子数为 35、中子数为 45 的溴原子 :8035 BrCD 【答案】 B【解析】 A 选项过氧化钠为离子键,正确的是 ,错误 ;溴原子表示正确 , B 正确 ;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为8 电子 ,正确的表示为 C 错误 ;D 为对二甲苯 ,错误。
4.(2014 江·苏单科化学卷 , T1 水是生命之源 , 2014 年我国科学家首次拍摄到水分子团簇的空间取向图像 ,模型如图。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1.用下图表示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中不正确的是()X Y ZA 苯的同系物芳香烃芳香族化合物B 酸性氧化物酸酐氧化物C 离子化合物电解质化合物D 胶体分散系混合物2.()①混合物:氯水、氨水、水玻璃、水银②电解质:明矾、冰醋酸、石膏、纯碱③同位素:1H+、2H+、3H+④同素异形体:C60、C80、金刚石、石墨⑤弱电解质:HF、SO2、NH3、H2OA.②④B.②③④C.②④⑤D.全部正确3.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推理中正确的是() A.单质都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B.金属铝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元素的前面,铝与酸反应一定放出氢气C.中和反应都有盐和水生成,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都属于中和反应D.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4.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碘的升华、溴水中萃取溴、石油的分馏、煤的干馏均是物理变化B.BaSO4难溶于水是弱电解质,在医学上用作钡餐C.14C可用于文物年代的鉴定,14C与12C互为同位素D.明矾和氯气均用于水的消毒、杀菌5.下列物质与其用途相符合的是()①单晶硅——半导体材料②SiO2——光导纤维③AgI——人工增雨剂④明矾——混凝剂,用于净水⑤Al2O3——耐火材料⑥NaClO——消毒剂A.全部B.只有①②④⑤⑥C.只有①②④⑤D.只有②④⑥6.《美国化学会志》报道:中国科学家以二氧化碳为碳源、金属钠为还原剂,在470 ℃,80 MPa条件下合成出金刚石,具有深远意义。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二氧化碳合成金刚石是化学变化B.此反应中金刚石是氧化产物C.金刚石是碳单质的一种同素异形体D.此反应中钠元素发生氧化反应7.下列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用明矾净化水B.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C.向鸡蛋白溶液中滴入硝酸铅溶液,析出白色沉淀D.甘油加水作护肤剂8.下列现象或变化过程与胶体的性质无关的是() A.清晨森林中的道道光柱B.夕阳下的晚霞C.海水的淡化D.明矾净水9.磁流体是电子材料的新秀,它既具有固体的磁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
专题训练(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用语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0分)1.(2014·湖南五市联考)在物质分类中,前者包括后者的是() A.氧化物、化合物B.溶液、分散系C.溶液、胶体D.化合物、电解质解析A项中化合物包括氧化物;B项中分散系包括溶液;C项中溶液与胶体是两种不同的分散系;D项中化合物包括电解质。
答案 D2.(2014·湖南联考)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①混合物:铝热剂、福尔马林、水玻璃、漂白粉②化合物:氯化钙、烧碱、冰水混合物、胆矾③电解质:明矾、二氧化碳、冰醋酸、硫酸钡④同系物:CH2O2、C2H4O2、C3H6O2、C4H8O2⑤同素异形体:C60、C70、金刚石、石墨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⑤D.②④⑤解析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③错误;C2H4O2、C3H6O2、C4H8O2可能是酸,也可能是酯,④错误;①②⑤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 C3.(2014·大连双基测试)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可采用多种分类方法。
下列各组归类中不合理的是()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选项A,分类标准中的物质都含有可变价态的元素,且这些元素都处于中间价态,H2SO3中S为+4价,符合此特点,正确;选项B,分类标准中的物质都是弱酸,HF符合此特点,正确;选项C,分类标准中的反应都是化学变化,而焰色反应属于物理变化,错误;选项D,分类标准中的物质都能电离出NH+4,NH4HCO3符合此特点,正确。
答案 C4.(2014·宁波期末)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关系: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A.化合物与电解质属于重叠关系B.化合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C.溶液与胶体属于并列关系D.离子化合物和电解质属于交叉关系解析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A项中二者属于包含关系;化合物与碱性氧化物也属于包含关系;溶液与胶体同属于分散系,是并列关系;离子化合物和电解质属于包含关系。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及化学用语一、选择题1.“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下列有关说法能反映正确化学观点的是() A.改变物质的性质不一定要通过化学变化B.天然物质都比人造物质好C.一种元素可有多种离子,但只有一种原子D.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2.下列情况不能用胶体知识加以解释的是() A.氯化铝溶液中加入小苏打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和无色气体B.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C.水泥厂、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工厂烟尘,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D.牛油与烧碱溶液共热,向反应所得溶液中加入食盐,则有固体析出3.(2010·上海,5)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酸酐一定是氧化物B.晶体中一定存在化学键C.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D.正四面体分子中键角一定是109°28′4.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都正确的是(括号里的是类别) () A.空气(混合物)、C2H5OH(醇)、H2SO4(离子化合物)、CO2(非电解质)B.液氨(氢化物)、NH4Cl(铵盐)、HNO3(含氧酸)、NaOH(强电解质)C.HCl(共价化合物)、CH3COOH(羧酸)、Na2O2(碱性氧化物)、CH3I(卤代烃)D.NO2(酸性氧化物)、CH3CHO(有机物)、CO(有机物)、CH3COOCH3(酯)5.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问题,常常涉及化学知识,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A.鱼虾放置时间过久,会产生令人不愉快的腥臭味,应当用水冲洗,并在烹调时加入少量食醋B.“酸可以除锈”、“洗涤剂可以去油”都是发生了化学变化C.被蜂蚁蜇咬会感觉疼痛难忍,这是由于人的皮肤被注入了甲酸的缘故,此时立即涂抹稀氨水或碳酸氢钠溶液,则可以减轻疼痛D.苯酚皂溶液可用于环境消毒,医用酒精可用于皮肤消毒,其原因均在于可使蛋白质变性凝固6.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10-9 m)恢复了磁性。
第3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
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了解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3、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4、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金属与非金属的概念。
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相互关系。
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烃、烃的衍生物等氧化物 氢化物 酸、碱盐 类: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复盐纯净物 物 质单质: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包括稀有气体)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不成盐氧化物 过氧化物第1课时 物质的组成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基”、 “根”、“碳正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原子(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2)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等)和分子的基本粒子。
(3)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4)原子的概念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从哲学的角度首先提出来的。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说。
目前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深入。
注意: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原子的重新排列和组合。
原子与元素的联系与区别★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①离子的种类:基础过关②离子的生成途径:③存在离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NaCl、CaC2、C17H35COONa;电解质溶液中:盐酸、稀硫酸等;金属晶体中:钠、铁、铜等。
注意:在金属晶体中只有阳离子,而没有阴离子。
分子、原子、离子均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基本单元,是化学研究的微观对象。
★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完整理解分子的概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分子是一种粒子,它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分散系一、小题对点练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下列物质的分类标准正确的是()。
A.强碱和弱碱:电离出的OH-数目B.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C.浊液、胶体、溶液:丁达尔效应D.氧化剂、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解析判断碱的强弱是根据碱溶于水后,能否完全电离出OH-,能完全电离的碱为强碱,不能完全电离的碱为弱碱,根据碱电离的OH-数目可判断几元碱,如氢氧化钡、氢氧化钙、氢氧化镁等都是二元碱,而一水合氨、氢氧化钠等都是一元碱,A项错误;区分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标准是溶于水的电解质是否完全电离,与其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无直接关系,强电解质的水溶液导电能力不一定强,如极稀盐酸(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没有较浓醋酸溶液(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B项错误;分散系的分类是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来划分的,与丁达尔效应无关,C项错误;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作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作氧化剂,D项正确。
答案 D2.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关系:下列对概念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置换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属于交叉关系B.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属于包含关系C.分解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D.化合物与有机物属于交叉关系解析置换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属于包含关系,A错;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属于并列关系,B错;化合物与有机物属于包含关系,D错。
答案 C3.(2014·重庆高三考前冲刺)下列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不科学的是()。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B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不同原子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B.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C.含金属元素的离子一定都是阳离子D.胆矾是纯净物,水泥是混合物解析A项,如HD(D为氢的同位素)是由不同原子构成的纯净物,但它属于单质,A项错误;B项,如CO为非金属氧化物,但它不是酸性氧化物;C项,如MnO-4含金属元素Mn,但它是阴离子。
答案 D二、物质的性质及相互转化5.(2014·石家庄质检)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非金属氧化物都不能与酸反应B.含金属元素的盐溶液一定呈酸性C.组成元素相同的盐溶液酸碱性相同D.非金属元素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解析二氧化硅能与氢氟酸反应,A项错误;氯化钠溶液呈中性,偏铝酸钠溶液呈碱性,B错误;硫酸钠溶液呈中性,而亚硫酸钠溶液呈碱性,C错误;硝酸铵是离子化合物,D正确。
答案 D6.我们生活在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里。
下列过程或变化中,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iPhone 5手机电池放电B.铁制品的镀铜过程C.爆竹爆炸D.利用焰色反应检验K+解析D项利用焰色反应检验K+,是物理变化过程,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D7.下表各组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不可以实现如图所示转化关系的是()。
解析 A 项,①SiO 2+Na 2CO 3=====高温Na 2SiO 3+CO 2,SiO 2――→Na 2CO 3Na 2SiO 3H 2SiO 3――→△SiO 2;B 项,②2NaHCO 3=====△Na 2CO 3+CO 2+H 2O ,NaCl ――→NH 3、CO 2NaHCO 3Na 2CO 3――→HCl NaCl ;C 项,N 2不能直接与O 2反应生成NO 2;D 项,④CO 2+C=====△2CO ,C ――→O 2COCO 2――→Mg C 。
答案 C8.(2014·重庆高三考前模拟)近年来高铁酸钾(K 2FeO 4)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水处理方面,高铁酸钾的氧化性超过高锰酸钾,是一种集氧化、吸附、凝聚、杀菌于一体的新型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干燥的高铁酸钾在198 ℃以下是稳定的,受热易分解。
高铁酸钾在水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变化过程有( )。
①蛋白质的变性 ②蛋白质的盐析 ③胶体聚沉 ④盐类水解 ⑤焰色反应 ⑥氧化还原反应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⑥C .②③④⑤D .②③⑤⑥解析 高铁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够使蛋白质变性杀死细菌,①、⑥正确;高铁酸根还原得到的Fe 3+能够水解,产生胶状的Fe(OH)3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发生聚沉形成沉淀,③、④正确。
答案 B三、分散系9.“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
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③④⑥解析纳米材料的粒子直径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与胶体粒子的大小相当,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具有胶体的性质。
答案 B10.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B.向饱和FeCl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可制取Fe(OH)3胶体C.葡萄糖注射液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属于胶体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解析胶体本身不带电,因为胶粒表面积较大,有的能够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而带电荷,A项错误;饱和FeCl3溶液逐滴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可制取Fe(OH)3胶体,滴加过量氨水,产生的是Fe(OH)3沉淀,B项错误;葡萄糖注射液属于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项错误;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D项正确。
答案 D11.下列有关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种分散系中可以有一种分散质,也可以有多种分散质B.浊液的分散质都能通过过滤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C.分散剂一定是液体D.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解析乳浊液的分散质不能通过过滤的方法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B项错误;分散系中的分散剂可以是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C项错误;同一种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其饱和溶液的浓度大小无法确定,D项错误。
答案 A二、大题冲关练12.(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铝的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B.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沾有油污的器具时发生的主要是化学变化C.光纤制品的基本原料为SiO2D.液氨、液氯、液态氯化氢都是非电解质E.丁达尔效应可用于区别溶液与胶体,云、雾均能产生丁达尔效应F.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分子数目也不变(2)人们对酸碱的认识,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
①1887年阿仑尼乌斯提出电离理论。
②1923年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和英国化学家劳莱提出了质子论。
凡是能够释放质子(氢离子)的任何含氢原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是能与质子(氢离子)结合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
按照质子理论:下列粒子的水溶液既可看作酸又可看作碱的是________。
A.H2O B.NH+4C.OH-D.HCO-3E.CH3COO-F.Cl-③1923年路易斯(Lewis)提出了广义的酸碱概念。
凡是能给出电子对而用来形成化学键的物质都是碱;凡是能和电子对结合的物质都是酸。
如酸(电子对接受体)碱(电子对给予体)反应产物H++[··OH]-―→H··OH试指出下列两个反应中的酸或碱:H3BO3+H2O===H++[B(OH)4]-该反应中的碱是________(填“H3BO3”或“H2O”);CuCl2+4NH3===[Cu(NH3)4]2++2Cl-该反应中的酸是________(填“CuCl2”或“NH3”)。
解析(1)A项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B项纯碱水解和油脂的碱性水解都是化学变化;D项中液态氯化氢是电解质,其水溶液能导电,错误;F项化学变化前后虽然原子种类和原子个数不变,但其分子数可能改变,错误,故选A、D、F。
(2)②H2O结合H+变为H3O+,又可给出H+变为OH-;NH+4能给出H+但不能结合H+;OH-、CH3COO-、Cl-只能结合H+,可看成碱;D项中HCO-3可结合H +变为H2CO3,又能给出H+变为CO2-3,故既可视为酸又可视为碱。
③在H3BO3+H2O===H++[B(OH)4]-中,H2O给出电子对,故为碱,在CuCl2+4NH3===[Cu(NH3)4]2++2Cl-中,CuCl2中的Cu2+结合电子对形成[Cu(NH3)4]2+,故为酸。
答案(1)ADF(2)②AD③H2O CuCl213.用数轴表示化学知识,并按某种共性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有简明易记的效果。
例如,根据碳素钢的含碳量,将其分为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利用数轴的分类法可将其表示为根据这一分类法回答下列问题:(1)将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粗略地表示在如下数轴上(常温下):(2)某化学兴趣小组欲研究H2SO4、KCl、Na2SO3、Na2CO3、NaCl、NaOH的性质,对于如何研究,他们设计了两种方案:方案Ⅰ:将它们按照酸、碱、盐分类,然后分别溶于水得到溶液,进行实验。
方案Ⅱ:将它们按照钠盐、钾盐和其他化合物分类,然后分别溶于水得到溶液,进行实验。
①根据方案Ⅰ进行分类时,经实验测得KCl、NaCl溶液的pH等于7;H2SO4溶液的pH小于7;Na2SO3、Na2CO3、NaOH溶液的pH大于7。
由此有的同学按分类法思想把Na2SO3、Na2CO3与NaOH都划分为碱类,这样划分是否合理?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方案Ⅰ中,某同学发现盐类物质中的KCl和NaCl两种物质,它们在与其他物质混合时现象相同,无法区分,请你设计一种简单的方法区分这两种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方案Ⅱ中,三种钠盐用其他化合物中的________可加以区分,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
④该兴趣小组中的一位同学认为,还可以根据是否含有钠元素将上述六种物质分为Na2SO3、Na2CO3、NaCl、NaOH和H2SO4、KCl两类。
在用H2SO4鉴别四种含钠元素的物质时,Na2SO3和Na2CO3很容易区分,但鉴别NaCl和NaOH 时却陷入了困境,请你帮忙解决这一难题(试剂只限于上述六种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①不合理,Na2SO3、Na2CO3的水溶液呈碱性是因为发生了水解反应,但从化合物的分类来看它们都应属于盐②利用焰色反应,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呈紫色的为KCl,焰色反应呈黄色的为NaCl③H2SO4Na2CO3+H2SO4===Na2SO4+CO2+H2O,Na2SO3+H2SO4===Na2SO4+SO2+H2O④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许H2SO4溶液,并分别加入稍过量的两种未知溶液,充分混合,再向混合溶液中分别滴入Na2CO3溶液,若有气泡生成,则加入的未知溶液为NaCl溶液;若无气泡生成,则加入的未知溶液为NaOH溶液14.(2014·重庆高三模拟)几种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关系图如下:可供参考的信息有:①甲、乙、丙、丁为单质,其余为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