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22
嘉华学校高三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1、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①分子晶体:分子化合物的晶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非金属单质:H2、X2、O2、O3等非金属气态氢化物:HX、H2S、NH3、PH3等酸酐:SO2、SO3、CO2、P2O5、N2O5、Cl2O7等酸类:碳酸、硅酸、硫酸等有机物: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其它:N2O、N2O4、CO、H2O2、AlCl3等②原子晶体: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硅、硼等少数化合物:SiO2、SiC等③离子晶体:离子化合物的晶体、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大多数盐:NaCl、KNO3等大多数金属氧化物:CaO、Na2O、Na2O2等强碱:NaOH、KOH等其它:CaC2、NaH等④物质的分类交叉分类法:钠盐、碳酸盐等(拓展)树状分类法:纯净物、化合物等(拓展)⑤分散系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类:溶液:<1nm 胶体:1~100nm 浊液:>100nm⑥胶体:Fe(OH)3胶体的制备:向沸水中逐滴加入饱和的三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胶体的性质丁达尔现象:利用丁达尔现象可鉴别胶体和溶液。
电泳:胶粒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能在分散剂里向阳极或阴极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叫电泳。
原理:胶粒直径小→表面积大; 吸附能力强→可吸附溶液中带电荷的离子;Fe(OH)3胶体只吸附Fe3+故带正电→向阴极运动→吸附区颜色变深因此Fe(OH)3胶体带正电。
布朗运动:液体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不断地撞击悬浮微粒胶体的聚沉:方法:a、加电解质 b、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c、加热胶体溶液胶体浊液微观特点分散质粒子直径<1nm 1nm~100nm >100nm宏观特点外观(特征)均一、透明、稳定均一、透明、介稳体系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稳定性稳定状态介稳状态不稳定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选择题:A B C B D D D C D D A专题练习——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1、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A.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B.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C.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D.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2、.下列试剂中,标签上应标注和的是()A. C2H5OHB. HNO3C. NaOHD.HCl3、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B.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C.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富含高碘酸的食物D.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4、下列物质与常用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对应...的是()A.H2SO4、NaOH——腐蚀品B.CH4、C2H4——易燃液体C.CaC2、Na——遇湿易燃物品D.KMnO4、K2Cr2O7——氧化剂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浓氨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B. CH3COONa溶液中滴加少量浓盐酸后c(CH3COO-)增大C. Ca(HCO3)2溶液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可得到Ca(OH)2D. 25℃时Cu(OH)2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其在Cu(NO3)2溶液中的溶解度6、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A.只滴加氨水鉴别NaCl、AlCl3、MgCl2、Na2SO4四种溶液B.将NH4Cl溶液蒸干制备NH4Cl固体C.用萃取分液的方法除去酒精中的水D.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7、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B、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C、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D、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8、根据下列物质的化学性质,判断其应用错误..的是()A.酒精能使蛋白质变性,可用于杀菌消毒B.CaO能与SO2反应,可作工业废气的脱硫剂C.明矾水解时产生具有吸附性的胶体粒子,可作漂白剂D.镧镍合金能大量吸收H2形成金属氢化物,可作储氢材料9、下列关于“化学与健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服用铬含量超标的药用胶囊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B.食用一定量的油脂能促进人体对某些维生素的吸收C.“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D.光化学烟雾不会引起呼吸道疾病10、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一、物质的组成1、元素:具有(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没有数量意义,只论,不论个数。
2、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原子是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但原子的要发生变化。
少数非金属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等直接由原子构成。
金属单质也可以认为由原子构成,但实际是由和构成的。
离子:带的原子或原子团。
绝大多数盐、强碱和某些低价态金属氧化物是由离子构成的。
注:元素有两种存在的形式,在单质中的元素称为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元素称为元素。
二、物质的分类1、基本概念(1)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2)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3)单质:同种组成的纯净物(元素的游离态)(4)化合物:组成的纯净物(元素的化合态)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碱: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盐:由和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由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注:1、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2、___________________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常见的分类方法常用的两种是______ ______法和_____ _______法。
注: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2、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3、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4、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
如题型一、物质的分类1.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SO2、Si2O、CO均为酸性氧化物B.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C.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D.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2.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应用正确的是( )A.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B.二氧化硅不与强酸反应,可用石英器皿盛放氢氟酸C.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可用来干燥氯气D.氯化铝是一种电解质,可用于电解法制铝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煤的干馏B 石碱的风化C 丁烷的裂化D 石油的分馏4.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和该性质的应用均正确的是( )A.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铝发生钝化,可在常温下用铝制贮罐贮运浓硫酸B.二氧化硅不与任何酸反应,可用石英制造耐酸容器C.二氧化氯具有还原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D.铜的金属活泼性比铁的弱,可在海轮外壳上装若干铜块以减缓其腐蚀5.通过复习总结,下列归纳正确的是()A.Na2O、NaOH、Na2CO3、NaCl、Na2SO4、Na2O2都属于钠的含氧化合物B.简单非金属阴离子只有还原性,而金属阳离子不一定只有氧化性C.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氧化物,但同种化合价只对应一种氧化物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有化学键断裂与生成,并伴有能量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就一定没有化学键断裂与生成,也没有能量变化6.下列物质与常用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对应的是( )A.H2SO4、NaOH——腐蚀品B.CH4、C2H4——易燃液体C.CaC2、Na——遇湿易燃物品D.KMnO4、K2Cr2O7——氧化剂7.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可由一步反应完成的是()A SiO2转变成H2SiO3B Cu(OH)2转变成Fe(OH)2C CaCO3转变成Na2CO3D Cu转变成Cu(NO3)28.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A.有机物不导电B.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C.SO2可用作食品防腐剂D.NO可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9.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A.H2O、HCOOH、Cu2(OH)2CO3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B.HClO、H2SO4(浓)、HNO3均具有氧化性,都是氧化性酸C.HF、CH3COOH、CH3CH2OH都易溶于水,都是电解质D.HCOOH、H2CO3、H2SO4分子中均含有两个氢原子,都是二元酸10A. 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三、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_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考点08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一、物质的组成1.元素(1)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存在状态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此时元素的化合价为0。
化合态: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成化合物的存在状态,此时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正价或负价。
2.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原子: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呈电中性,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分子: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由原子构成,呈电中性,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根据所含原子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由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构成,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可分为阳离子、阴离子。
原子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原子集团,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构成,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
过关秘籍(1)基是指带有单电子的原子团。
如—CH3、—CH2—(亚甲基)、—CH2CH3。
(2)官能团是指决定有机物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如—OH、—CHO、—COOH、—X(卤素原子)等。
3.同素异形体(1)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2)形成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3)性质差异:物理性质差别较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4.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3)常见的混合物举例:①气体混合物②液体混合物③固体混合物5.常见物质的俗名Ca(OH)2熟石灰、消石灰(C6H10O5)n淀粉或纤维素NaCl 食盐CO(NH2)2尿素CaSO4·2H2O 生石膏2CaSO4·H2O 熟石膏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谨记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常见物质日常应用利用的性质钠核反应堆的传热介质熔点较低,导热性好过氧化钠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作为氧气来源2Na2O2+2CO2=== 2Na2CO3+O2 2Na2O2+2H2O===4NaOH+O2↑氢氧化钠制肥皂与油脂发生皂化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钠氯化钠制取钠、氯气、氢氧化钠2NaCl+2H2O=====通电H2↑+Cl2↑+2NaOH2NaCl(熔融)=====通电2Na+Cl2↑氨碱法制纯碱NaCl+H2O+NH3+CO2===NaHCO3↓+NH4Cl2NaHCO3=====△Na2CO3+H2O+CO2↑调味剂具有咸味配制生理盐水(0.9%) 体液替代物碳酸氢钠发酵粉、膨松剂2NaHCO3=====△Na2CO3+H2O+CO2↑胃酸中和剂HCO-3+H+===H2O+CO2↑气体的干燥剂碳化硅作砂纸、砂轮的磨料硬度大干冰人工降雨升华吸热乙烯作果实的催熟剂具有催熟作用氨气制冷剂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三、物质的分类1.基本概念(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称为混合物,如空气、海水等。
2021年高考化学二轮精品讲练析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一、物质的组成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一样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一样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基〞、“根〞、“碳正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原子(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响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2)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等)和分子的根本粒子。
(3)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4)原子的概念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从哲学的角度首先提出来的。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说。
目前人类对原子构造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深入。
注意:化学反响的本质就是原子的重新排列和组合。
原子与元素的联系与区别★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①离子的种类:②离子的生成途径:③存在离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NaCl、CaC2、C17H35COONa;电解质溶液中:盐酸、稀硫酸等;金属晶体中:钠、铁、铜等。
注意:在金属晶体中只有阳离子,而没有阴离子。
分子、原子、离子均是组成物质的根本粒子,是参加化学反响的根本单元,是化学研究的微观对象。
★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完整理解分子的概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分子是一种粒子,它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根本粒子。
如:水、氧气、干冰、蔗糖等就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
②分子有质量,其数量级约为10—26kg。
③分子间有间隔,并不断运动着。
④同种分子的性质一样,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
⑤每个分子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元素的假设干原子按一定方式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⑥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把分子分成⑦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此作用称作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它是一种较弱的作用力。
★“基〞、“根〞、“碳正离子〞“基〞是指分子中除去一个原子或原子团以后剩下的原子团(也可能是单个原子),它是电中性的,通常不能稳定存在,如—NO2硝基、—CH3甲基、—SO3H磺酸基等(注意磺酸基不能写成—HSO3)。
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一、物质的组成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位”是指在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
同位素的特征是原子序数相同而质量数不同。
大多数元素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的同位素。
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
(1)同位素的实例H有三种同位素:11H、12H、13H;O有三种同位素:816O、817O;118O有三种同位素:612C、613C、614C ;Sn有十种同位素:50112Sn、50114Sn、50115Sn····50124Sn, U有二种同位素:92235、U92238U 。
目前已知的同位素达数千种。
(2)同位素的稳定性(3)同位素的性质:a.天然同位素有稳定的百分组成b.化学性质几乎相同(同种元素的同位素)(4)同位素的应用:用612C作相对原子质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标准;示踪原子:用614C测岩石的年龄;放射治疗,如60C。
等核能,如2H,235U等⑶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
即质子数、中子数不完全相同的一种原子就称为一种核素。
例如:11H、12H、13H、612C、613C、614C、92235、U92238U 都各自独立称为核素,即8种核素(但属于3种元素)。
注意: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
3、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所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种单质叫做同素异形体。
如O2(氧气)和O3(臭氧),红磷(P)和白磷(P4),金刚石和石墨等。
(1)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
②性质不同的原因是结构不同或组成不同。
(2)同素异形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一、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特征1、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的特征是认识分子、制造分子。
化学是具有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它帮助我们发现、认识、提取、制造自然界已有的物质,根据我们的需要,设计、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功能各异的大量的物质基础。
通过化学家们的努力,现在发现和创造的化合物已经超过3500万种。
化学还为充分有效地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为解决人类饥饿、贫穷、疾病,为改善和丰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化学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这样说,没有化学,就没有现代人类生活。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反应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导热、溶解性等。
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前者没有新物质生成,后者生成了新的物质。
从微观的角度看,前者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改变,后者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的分子,但原子和元素的种类并不发生变化。
两者的关系是: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但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二、物质的分类为了认识自然和科学研究的方便,我们通常按一定的规则给物质分类,如:按组成元素分类有机物(由碳、氢为主要元素组成):烃、醇、醛、酸、酯、卤代烃、油脂等。
化合物无机物:酸、碱、盐、氧化物按在水溶液中能否电离分类: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完全电离成离子的化合物电解质化合物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按性质分类酸:有机酸、无机酸、一元酸、多元酸、强酸、弱酸混合物碱:强碱、弱碱、物质化合物盐:易溶、微溶、难溶纯净物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不成盐单质:金属、非金属、惰性气体三、化学反应的分类1、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化学反应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电池反应、电解反应、水解反应等2、化学反应分类:按反应物、生成物组成形式变化可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按电子转移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的程度可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还可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一、物质的组成:宏观组成: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的,如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微观构成:微观上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构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一般来说,原子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分类中的氧化物: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是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等3、酸酐一般能与水直接反应生成对应的酸,但SiO2、Mn2O7不能与水直接反应。
4、一种酸酐可以对应多种酸,如HPO3和H3PO4的酸酐均为P2O5。
三、分散系1.分散系(1)概念: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混合体系。
(2)组成: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
(3)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胶体(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 之间的分散系。
(2)特征:均一、稳定,(填“能”或“不能”)透过滤纸,(填“能”或“不能”)透过半透膜。
(3)性质:①丁达尔现象:“光柱”形成——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物理方法。
②布朗运动:胶体颗粒不断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③电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粒在分散剂中向电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电泳现象证明了胶体微粒带有电荷。
胶体带电规律:A、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带正电(吸附阴离子);B、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胶体微粒带负电(吸附阳离子,故一般不宜在水田施用硝态氮肥)。
④胶体的凝聚:向胶体中加入少量电解质,使胶粒聚集形成较大颗粒的沉淀而从分散剂中析出的现象。
(此外加热、将两种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混合也可使其凝聚)实例:①MgCl2用于止血;②豆浆里加盐卤(MgCl2·6H2O)或石膏(CaSO4·2H2O)溶液使之凝聚成豆腐;③水泥里加石膏能调节水泥浆的硬化速率;④在江河与海的交汇处形成的沙洲;⑤用明矾、氯化铁等净水;⑥不同种类的墨水混合使用时有沉淀产生,使墨水失效。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关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文将对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进行总结,希望对化学的学习者有所帮助。
一、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或分子组成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如氢(H)、氧(O)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式结合而成。
物质的组成还可以根据物质的形态进行分类。
常见的物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液态物质具有固定的体积但可流动,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相对较弱;气态物质具有可压缩性和可流动性,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自身固有的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进行判断,而不改变物质的组成。
常见的物理性质有颜色、硬度、密度、熔点和沸点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会导致物质的组成发生变化。
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和酸碱性等。
物质的性质还可以根据其可溶性进行分类。
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混合过程。
可溶性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溶解于某种溶剂中。
常见的可溶性规律包括“相似相溶原则”和“亲水性和疏水性原则”。
三、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化学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根据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进行分类,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根据其化学式和结构进行分类,如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可溶性,可以将物质分为溶液、悬浮液和胶体。
溶液是由溶质溶解于溶剂中而形成的均匀透明的混合物,如盐水、糖水等。
第一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2016,卷甲 13T(A);2015,卷Ⅰ 7T ;2015,卷Ⅱ 7T ;2014,卷Ⅱ 7T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学生用书P27][知识梳理]一、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A――→组成⎩⎪⎨⎪⎧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5.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6.同素异形体(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二、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自我检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说出理由。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有原子、分子或离子。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离子和原子不可以再分。
(3)同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不同原子,同一种原子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离子。
(4)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一定是化合物。
(5)只含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6)物质的化学性质一定是由分子保持的。
(7)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都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一种粒子。
答案:(1)正确;(2)错误,在化学变化中复合离子如NH+4等可以再分;(3)正确;(4)错误,由同种元素的几种同位素原子形成的分子是单质;(5)错误,如O2和O3混合在一起虽然只含氧元素,但属于混合物;(6)错误,如Si单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化学性质由Si原子保持;(7)错误,如N2和CO。
2.(教材改编题)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正确的是()A.混合物:空气、福尔马林、水玻璃、熟石灰B.化合物:烧碱、氯化氢、干冰、胆矾C.电解质:二氧化硫、胆矾、铁、生石灰、盐酸D.单质:液态氧、白磷、氮气、碘酒解析:选B。
A项,熟石灰是纯净物;B项,全是化合物;C项,二氧化硫是非电解质,盐酸是混合物,铁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D项,碘酒是混合物。
(1)同一种物质,按不同的依据进行分类,可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如Na2CO3属于钠盐、碳酸盐、含氧酸盐、正盐等。
因此,对物质进行分类时,必须指明分类的依据。
(2)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前者如O2,后者如O2和O3的混合物。
(3)电离生成氢离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酸,如NaHSO4。
(4)酸(或碱)的水溶液一定呈酸(或碱)性,但呈酸(或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或碱)溶液。
(5)1 mol一元强酸在水溶液中一定能电离出1 mol H+,1 mol某物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出1 mol H+,其不一定是一元酸(如NaHSO4)。
(2017·哈尔滨模拟)德国著名行业杂志《应用化学》上刊登文章介绍:某中德联合研究小组设计制造了一种“水瓶”,用富勒烯(C60)的球形笼子作“瓶体”,一种磷酸盐作“瓶盖”,恰好可将一个水分子关在里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瓶”、水玻璃、冰水混合物都是混合物B.石墨和C60互称为同位素C.磷酸钙是可溶性强电解质D.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C60是化学变化[解析]本题“水瓶”由三种物质组成,是混合物,水玻璃是Na2SiO3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但冰水混合物的化学成分都是H2O,是纯净物,A错误;石墨和C60互称为同素异形体,B错误;磷酸钙是难溶性强电解质,C错误;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D正确。
[答案]D(1)纯净天然水主要是H2O,但又含有极少量的D2O,严格地说天然水是混合物吗?(2)下列含有“水”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有________。
①水玻璃②氨水③汽水④氯水⑤重水⑥紫水晶⑦水银⑧溴水⑨硬水⑩软水⑪王水⑫卤水⑬生理盐水⑭水煤气⑮石灰水⑯油水⑰矿泉水⑱蒸馏水⑲水泥⑳钢水答案:(1)不是,由同种分子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D2O和H2O都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都是水分子,它们是同种物质。
(2)⑤⑦⑱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纯净物混合物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有固定的熔、沸点无固定的熔、沸点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性质常见混合物:①分散系(如溶液、胶体、浊液等);②高分子(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等);③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煤、漂白粉、碱石灰、福尔马林、油脂、天然气、水煤气、铝热剂、氨水、氯水、王水等。
注意:分子式为C5H10的物质存在多种同分异构体,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2014·高考四川卷)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A.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B.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C.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D.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解析:选A。
金刚石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白磷是磷元素形成的单质,A项正确;漂白粉是CaCl2和Ca(ClO)2的混合物,石英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常含有Al2O3、CaO、MgO等杂质,为混合物,B项错误;氯化铵为强电解质,次氯酸为弱酸,是弱电解质,C项错误;葡萄糖是小分子化合物,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D项错误。
2.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碱酸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A Na2CO3H2SO4NaOH SO2CO2B NaOH HCl NaCl Na2O NOC KOH HNO3CaCO3CaO Mn2O7D NaOH HCl CaF2Na2O2SO2解析:选C。
A项,Na2CO3属于盐,NaOH属于碱,SO2属于酸性氧化物;B项,N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D项,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
3.(2017·最新改编题)下列关于氧化物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组合为()①金属氧化物也可以形成酸性氧化物②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③SiO2是酸性氧化物,硅酸是它与水反应形成的水化物④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⑤Na2O和Na2O2均能与H2O反应生成NaOH,故二者都是碱性氧化物⑥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⑦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A.②③⑤⑥⑦B.①④C.②④⑤D.①②④⑥⑦解析:选A。
①正确。
②错误,如NO、CO是不成盐氧化物。
③错误,SiO2是酸性氧化物,但不能与水反应。
④正确。
⑤错误,Na2O2与H2O反应除生成NaOH外,还生成O2,不符合碱性氧化物的定义。
⑥、⑦错误,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
(1)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Fe2O3)。
(4)酸性氧化物都是对应酸的酸酐,但酸酐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乙酸酐[(CH3CO)2O]。
(5)溶于水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溶于水生成碱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学生用书P29][知识梳理]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转化关系1.理解物质转化关系图2.形成转化关系一条线:(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
三、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数目多少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离子参与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四、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八化”归类 物质变化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三馏 蒸馏、分馏 干馏四色 焰色反应显色反应、颜色反应、指示剂变色反应五解潮解 分解、电解、水解、裂解十八化熔化、汽化、液化、酸化氢化、氧化、水化、风化、炭化、钝化、催化、皂化、歧化、卤化、硝化、酯化、裂化、油脂的硬化[自我检测]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核裂变、核聚变均有新物质生成,均属于化学变化。
()(2)煤的气化、液化和干馏都是物理变化。
()(3)分馏、蒸馏、蒸发、萃取、分液、过滤都属于物理变化。
()(4)加热NH4Cl晶体,固体从试管底部到上部属于物理变化。
()(5)向蛋白质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产生沉淀属于化学变化。
()(6)向蛋白质溶液中滴加Na2SO4溶液产生沉淀属于化学变化。
()(7)用铂丝蘸取NaCl溶液进行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
()(8)紫色石蕊溶液中加入活性炭褪色是化学变化。
()(9)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有化学键断裂或形成的变化也一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1)×(2)×(3)√(4)×(5)√(6)×(7)×(8)×(9)×2.下列诗句或谚语都与化学现象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B.“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C.“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包含了多种化学变化解析:选C。
“水乳交融”时形成乳浊液,是物理变化,“火上浇油”指燃烧,包括化学变化,A项正确;“落汤螃蟹着红袍”生成了红色的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说蛋白质在高温下的变化就属于化学变化),B项正确;“滴水石穿”伴随化学反应CaCO3+CO2+H2O===Ca(HCO3)2,而“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反应,C项错误;D项,包含了燃烧、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多种变化。
注意通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物质之间是否反应,不仅与物质结构、性质有关,而且与物质所在环境有关,在研究物质性质时,要注意通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在每条通性之外都存在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