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止痛汤治疗妇科痛经急症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2
通督活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目的:探讨通督活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原发性痛经患者1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其中治疗组采用通督活血汤口服,对照组采用芬必得胶囊口服进行治疗,评价痛经程度评分以及总体疗效。
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疼痛评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通督活血汤温督以通任脉,祛寒散瘀,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一定效果,值得临床运用。
标签:通督活血汤;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l)又被称为功能性痛经,是年轻女性十分常见的病症。
该病是指月经期疼痛,不伴有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
其特点为疼痛常常呈痉挛性,主要集中在下腹部,时常伴随有其他症状如头痛乏力、腰腿痛,也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表现。
据报道,青少年女性所患月经疾病中,痛经的发病率最高[1],有672%的青少年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痛经,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有25%的人出现旷工[2]。
痛经治疗后反复性大,治疗棘手,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主要使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笔者近年来采用通督活血汤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收集2008年10月~2012年5月门诊就诊的痛经患者150例,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对所有患者采用查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75例。
年龄:治疗组14~29岁,平均(2099±598)岁;对照组15~28岁,平均(2137±513)岁。
病程:治疗组05~6 a,(34±152)a;对照组1~6 a,平均(31±162)a。
2组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121 治疗组经期前7 d开始服用通督活血汤,方为李同生教授经验方,药物组成:黄芪18 g,当归9 g,丹参18 g,杜仲9 g,没药9 g,地龙9 g,苏木9 g,泽兰叶9 g,狗脊12 g,鹿角片10 g。
理气活血止痛汤柴胡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元胡10克琥珀3克苏梗6克肉桂6克郁金6克木香3克蒲黄6克制乳没各6克小茴香3克功能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少腹寒凝并有气滞血瘀的痛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本方专治少腹寒凝、气滞血瘀的痛经。
方中当归、赤芍养血行血和血,泻肝散瘀;元胡活血行气,消瘀止痛,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蒲黄行血止痛;琥珀活血祛瘀通经;乳香、没药消瘀止痛;肉桂、小茴香温经散寒止疼;柴胡、郁金、苏梗疏肝解郁行气,木香疏利三焦之气,共奏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
加减运用气滞重者加青皮;瘀血偏重加桃仁、红花;气虚可用人参、黄芪;有热象去肉桂;胃不适者少用或不用乳没;下焦湿热原方去肉桂加川朴、茯苓、川楝子、蔻仁、车前子;如伴有呕吐去乳没,加竹茹、干姜。
按语本方由少腹逐瘀汤和元胡散加减组成,着重于行气逐瘀。
中医认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血流畅才能“通则不痛”。
方中元胡、柴胡、木香、郁金、苏梗皆为行气理气之药,当归、赤芍养血、行血、和血。
血具有得寒则凝、得温则行的特性,方中用肉桂、小茴香温化寒凝之瘀血,所以用本方治疗由于少腹寒凝并有气滞血瘀的痛经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方歌柴茴当归赤芍胡,苏梗木香肉桂蒲;郁金琥珀制乳没,理气活血痛经除。
典型病例张某,女,25岁,已婚。
患者14岁月经初潮,周期尚准,每次经来腹痛难忍。
颜色紫暗有血块,经行不畅,怕冷喜按,经前伴乳房胀痛,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细。
用理气活血止痛汤4剂,服药后腹痛减轻,经行较畅,嘱于每次月经前及经期服用4~8剂,患者连服3月,经来腹痛未见发作,停药后亦未复发。
16图。
临床观察痛经患者中药治疗的效果评估痛经,也被称为月经痛,是指女性在经期或经前出现的一种腹痛。
据统计,超过一半的女性在生理周期中会经历痛经的症状。
痛经严重程度不同,有的女性可能只有轻微的不适,但也有一些女性痛经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
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在控制痛经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伴随着一些不良反应。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医生开始关注中药治疗痛经的疗效,并开展了一系列的临床观察。
1. 中药治疗的理论基础中医理论认为痛经是由气滞、血瘀、寒凝等病理因素引起的,其中气滞和血瘀是最常见的痛经病机。
根据病机不同,中医可以采用不同的中药组合来治疗痛经。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生姜、熟地黄等。
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能够改善痛经的症状。
2. 临床观察的设计与结果为了评估中药治疗痛经的效果,一些临床研究纳入了大量的痛经患者,并将其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
中药组接受中药治疗,而对照组使用传统的西药治疗方法。
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在减轻痛经症状、缩短疼痛持续时间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优势。
与对照组相比,中药组的不良反应也较少,预防和治疗痛经的效果更为长久。
这些观察结果为中药治疗痛经提供了更加可靠的证据。
3. 机制研究的进展临床观察的结果为中药治疗痛经提供了依据,但中药治疗的具体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近年来,一些相关的基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发现,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改善子宫血液循环等多种机制来缓解痛经。
这一系列的研究结果为中药治疗痛经的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4. 个体化治疗的发展中药治疗的优势之一是能够个体化调剂药方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有些患者痛经主要是气滞,有些患者则是血瘀为主,因此需要依据个体化的辨证施治原则来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
个体化治疗的发展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也是近年来中医中药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
5. 总结与展望中药治疗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在痛经治疗方面显示出了显著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