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 湿度环境及其调控措施
- 格式:docx
- 大小:96.17 KB
- 文档页数:5
种植过程中如何控制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是农作物生长中重要的环境因素,在种植过程中合理地控制温度和湿度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术,帮助农民有效地控制温度和湿度,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一、温度控制在种植过程中,合适的温度对于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温度过高或过低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温度控制方法:1.1 温室设施温室是一种常用的种植设施,它可以帮助农民控制温度。
温室的建筑材料通常是选择光照透明度高、保温性能好的材料,如玻璃、塑料等。
借助温室设施,农民可以通过通风、喷水、降温等方法来调节温度。
1.2 灌溉管理适当的灌溉可以有效地调节作物周围的温度。
通过增加土壤湿度,可以降低植物周围的温度,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
同时,灌溉还可以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提高农作物的耐旱能力。
1.3 利用防护措施在农田或果园中,种植者可以利用防护措施来控制温度。
这包括使用遮阳网、棚架、树荫等方式,减少太阳直射的时间,从而减轻植物的热应激。
二、湿度控制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对于植物的生长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种植过程中,合理地控制湿度可以避免作物出现病虫害,并促进植物的正常生长。
以下是一些湿度控制的方法:2.1 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是控制湿度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灌溉后保持通风,可以快速将潮湿空气排出,避免水分在叶片上滞留过久,从而减少病菌滋生的机会。
2.2 叶面喷雾适当的叶面喷雾可以增加植物叶片的湿度,特别是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
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提高作物的湿度环境,从而促进生长和发育。
2.3 使用保湿剂在温室种植中,农民可以使用保湿剂来控制湿度。
保湿剂可以通过增加空气中的水分含量,提高湿度水平。
常见的保湿剂有湿帘、湿席等。
总结:通过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农民能够创造出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合理利用温室设施、灌溉管理、防护措施等方法,有助于调节温湿度。
同时,通风换气、叶面喷雾和使用保湿剂等方法,能够帮助农民控制和调节湿度。
设施农业中的环境调控技术设施农业是一种通过采用现代化的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变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长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等环境条件,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
在设施农业中,环境调控技术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产量、品质以及整个设施农业的效益。
一、温度调控技术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设施农业中,温度调控的手段多种多样。
首先是保温技术。
设施的建造材料本身就对保温有着重要影响,例如采用保温性能良好的塑料薄膜或者玻璃等覆盖材料。
这些材料能够减少热量的散失,使设施内部在寒冷的天气下也能保持相对较高的温度。
还可以通过在设施内部设置保温幕来进一步增强保温效果。
保温幕可以在夜间放下,减少热量通过辐射的方式散发出去。
加热技术也是温度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见的加热方式有热风炉加热和水暖加热。
热风炉加热是通过燃烧燃料产生热风,然后将热风输送到设施内部,迅速提高温度。
这种方式升温快,适合在气温骤降时紧急升温。
水暖加热则是通过热水管道在设施内循环散热,温度比较均匀,而且相对稳定,适合长时间的低温天气下的温度维持。
当然,在温度过高的时候,也需要降温。
通风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降温方法。
通过设施上的通风口,可以将设施内部的热空气排出,引入外界的冷空气。
除了自然通风,还有机械通风,例如使用排风扇等设备,可以更精确地控制通风量和通风时间。
遮阳网的使用也能够有效地降低温度,遮阳网可以阻挡部分阳光的直射,减少热量的传入。
二、湿度调控技术湿度对作物的生长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设施农业中,湿度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保持适宜的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
对于空气湿度的调控,当湿度过高时,通风是首要的调节方法。
通过通风,可以将设施内的潮湿空气排出,降低空气湿度。
除湿设备也可以用于降低空气湿度,例如除湿机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空气变得干燥。
在土壤湿度方面,灌溉系统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滴灌系统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灌溉方式,它能够将水缓慢而精准地滴灌到作物根部,既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又能避免水分过多造成土壤湿度过高。
农业防湿工作方案
农业生产中,湿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而过高的湿度不仅会对作物生长产生影响,还会让储存的农作物受到损伤和影响。
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运作和作物储存的品质,需要制定科学的农业防湿工作方案。
农业防湿工作方案
1. 增加通风口
农作物在储存期间必须保持一定的透气性,通风口可以将空气流通,从而避免积渍。
此外,在储存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湿度情况及时开启通风设备,及时排除室内湿气,以避免作物产生霉变现象。
2. 控制空气湿度
针对不同作物储存需求,合理控制储藏空间内部的空气湿度。
对于一些需要低湿度的作物,可以使用除湿机或吸湿剂来帮助控制空气湿度。
对于需要高湿度的作物,则需要通过增加水分的方式来提高空气湿度。
3. 消除渗漏
在农业生产中,如果储存场所出现渗漏情况,则需要进行及时处理,以减少水分的积聚。
4. 加工处理
对于需要长时间储存的作物,可以通过加工处理的方式来减少作
物的湿度,例如晒干、脱水等方法来保留作物的品质。
5. 控制环境温度
在农作物储存期间,需要合理控制室内的温度。
温度过高会让作
物出现热损伤及失水现象,而温度过低则会导致作物失去活力。
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来合理调节室内温度。
结语
在农作物的储存过程中,农业防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增加
通风口、控制空气湿度、消除渗漏、加工处理以及合理控制环境温度
等多种方法,可以保证农作物的储存品质和生长效果。
环境生态huan jing sheng tai222探究园艺设施内湿度环境的调控◎王振寰摘要:湿度是园艺设施内部的重要调控指标,这项指标的设定深刻影响园艺设施建设,为此,文章结合园艺设施的基本类型和特点,就如何因地制宜的调控园艺设施内部环境进行探究。
关键词:园艺设施;湿度;环境;调控湿度是园艺设施内的重要环境指标之一。
结合园艺设施的类型及特点,以园艺设施内湿度环境的形成及特点为基础,阐述设施内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的调控方法,旨在能够为保证设施内合理的湿度环境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一、园艺设施的类型和特点分析第一,塑料小棚。
塑料小棚一般会使用毛竹这类材料按照80cm都100cm的间隔距离来设置,设置好的小棚高度一般在50cm 到80cm之前,小棚的宽度在100cm 到130cm之间。
在具体设置的过程中使用竹竿来对其进行纵向连接设置,在上面覆盖塑料薄膜予以保护。
塑料小棚具有生产成本低廉,白天升温快的优势,但是缺点是在晚上的时候温度下降比较快,不利于农事操作。
第二,塑料中棚。
塑料中棚的高度在1.5m到1.8m之间,基本跨度范围在4m到6m之间,构造形式为竹木结构。
第三,塑料大棚。
塑料大棚的长度在30m到50m之前,基本跨度在6m到8m之前,如果位于雨水较少的地区,则是可以将大棚的跨度设定在10m到12m之间,与之对应的高度在2.5m到3.5m之间。
第四,日光温室。
日光温室的保温性不理想,在寒冷的冬季需要进行加温处理才能够为蔬菜的生产提供支持。
后来在节能环保技术的深入发展下,节能型日光温室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是这种日光温室对通风有着较高的要求,适用范围十分有限。
第五,现代化温室。
现代化温室的空间面积比较大,室内的环境调节能力较强,还会配置对应的基础管理设施。
二、园艺设施内湿度对作物成长的影响第一,湿度对设施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植物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适合空气湿度和温度的支持,一般情况下,作物成长所需要的空气湿度在60%到85%之间,在室内的湿度不在这个范围中的时候,植物生长光合作用就会受到阻碍,最终会对作物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农业技巧掌握农作物的适宜湿度调节方法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的适宜湿度对于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掌握农作物的适宜湿度调节方法,能够帮助农民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农业技巧,帮助农民在不同的季节和环境中进行湿度调节。
一、了解作物的适宜湿度范围每个作物都有其适宜的湿度范围,超过或低于该范围都会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首先要了解不同作物的适宜湿度范围。
以常见的水稻为例,水稻的适宜湿度范围一般为50%到70%。
了解作物的适宜湿度范围是进行湿度调节的基础。
二、利用排水系统排除多余水分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如果土壤过湿,会导致根系缺氧、腐烂等问题。
因此,及时排除多余的水分对于调节湿度至关重要。
建立良好的排水系统,确保土壤排水良好,是一种有效的湿度调节方法。
在田间种植时,可以根据土壤的排水情况合理开挖排水沟,保证多余水分迅速排除。
三、合理灌溉,保持土壤湿润度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量的水分供应,因此合理的灌溉是保持土壤湿润度的关键。
一般来说,早晨和傍晚是最适宜的灌溉时间,这样可以避免水分过多蒸发。
对于灌溉量的控制,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的保水能力进行调整。
此外,在干旱季节,适当增加灌溉次数也是保持土壤湿润度的有效手段。
四、利用覆盖物减少蒸发覆盖物是一种可以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方法。
通过在作物种植区域铺设透水性好的覆盖物,如秸秆、麻布等,可以有效防止水分蒸发,减少灌溉量,同时还可以减轻杂草的生长。
覆盖物还可以避免土壤直接暴露在强烈阳光下,减少水分的蒸发速度,提供适宜的湿度环境供作物生长。
五、设施农业中的湿度控制在设施农业中,由于环境条件相对封闭,可以采用控制湿度的手段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
例如,利用加湿设备增加空气中的湿度,或者使用湿帘、雾化等技术调节温湿度。
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在施肥、浇水等方面更加精确地控制湿度,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学习情境三湿度环境及其调控措施
设施内由于覆盖物的阻隔,外界降雨对设施内的环境影响较小。
水分来源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灌溉水,人工灌溉维持作物整个生育期的需要,多雨季节设施内受降雨影响小,生产上能保持稳定。
二是地下水补给,设施外的降水由于地中渗透,有一部分横向传入设施内,同时地下水上升补给。
三是凝结水,作物蒸腾及土壤蒸发散失的水汽在薄膜内表面凝结成水滴,再落入土壤中如此循环往复。
此外在循环过程中,由于通风换气,使设施内的潮湿空气流向外部,必然要损失一部分水分。
一、园艺作物对水分的要求
(一)水分在园艺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作用
1.影响园艺作物的光合作用和物质代谢
园艺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水分是重要的原料,水分不足导致气孔关闭,影响CO2的吸收,使光合作用显著下降。
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运输,要在水溶液中进行,缺乏水分,新陈代谢作用也无法进行。
2.影响园艺作物的产量
土壤湿度直接影响根系的生长和肥料的吸收,也间接地影响地上部的生育,如产量、色泽和风味等。
蔬菜每生产1g干物质需要400~800g的水。
土壤水分减少时,因不能补充蒸腾的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失掉平衡,根的表皮木质化,生长减退,甚至坏死。
3.影响园艺作物的产品质量
园艺作物的产品器官(菜、花、果)大多柔嫩多汁,与粮食作物很不相同。
如果水分不足,细胞缺水,产品则会萎蔫,变形,纤维增多,色泽暗淡,失去特有的色、香、味。
4.水分过多易对园艺作物生长不利
空气湿度过大,易使作物茎叶生长过旺,造成徒长,影响了作物的开花结实。
此外,高湿还易引起病害的发生和曼延。
土壤水分过多会导致根际缺氧,土壤酸性提高而产生危害。
(二)园艺作物对水分的要求
一方面取决于根系的强弱和吸水能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取决于植物叶片的组织和结构,后者直接关系到植物的蒸腾效率。
蒸腾系数越大,所需水分越多。
根据园艺作物对水分的要求和吸收能力,可将其分为耐旱植物、湿生植物和中生植物。
1.耐旱植物
抗旱能力较强,能忍受较长期的空气和土壤干燥而继续生活。
这类植物一般具有较强大的根系,
叶片较小、革质化或较厚,具有贮水能力或叶表面有厚茸毛,气孔少并下陷,具有较高的渗透压等。
因此,它们需水较少或吸收能力较强,如果树中的石榴、无花果、阿月浑子、葡萄、杏和枣等;花卉中的仙人掌科和景天科植物;蔬菜中的南瓜、西瓜、甜瓜耐旱能力均较强。
2.湿生植物
这类植物的耐旱性较弱,生长期间要求有大量水分存在,或生长在水中。
它们的根、茎、叶内有通气组织与外界通气,一般原产热带沼泽或阴湿地带,如花卉中的热带兰类、藻类和凤梨科植物及荷花、睡莲等,蔬菜中的莲藕、菱、芡实、莼菜、慈菇、茭白、水芹、蒲菜、豆瓣菜和水蕹菜等。
3.中生植物
这类植物对水分的要求属于中等,既不耐旱、也不耐涝,一般旱地栽培要求经常保持土壤湿润。
果树中的苹果、梨、樱桃、柿、柑橘和大多数花卉属于此类;蔬菜中的茄果类、瓜类、豆类、根菜类、叶菜类、葱蒜类也属此类。
蔬菜是我国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园艺作物,多数蔬菜光合作用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60%
~85%,低于40%或高于90%时,光合作用会受到阻碍,从而使生长发育受到不良影响。
不同蔬菜种类或品种以及不同生育时期对湿度要求不尽相同,但其基本要求大体如表4-5所示。
大多数花卉适宜的相对空气湿度为60%~90%。
二、湿度环境的组成及特点
(一)空气湿度
表示空气潮湿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湿度。
通常用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表示。
绝对湿度指每m3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克数。
相对湿度指空气中实际水气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压百分比。
1.空气湿度大
设施内空间小,气流比较稳定,又是在密闭条件下,不容易与外界对流,因此空气相对湿度较高。
根据南汇蔬菜园艺有限公司1997年1~3月份甜椒温室每天日、夜24小时平均相对湿度的情况,如图4-4,每天的平均相对湿度始终维持在90%左右,有时甚至达到饱和或接近饱和状态,是相当高的。
相对湿度大时,叶片易结露,易引起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因此,日光温室冬季生产,需解决如何降低空气湿度的问题。
2.空气湿度的变化
设施内空气湿度的大小,决定于蒸发量和蒸腾量,与温度也有密切关系。
蒸发量和蒸腾量大,空气相对湿度、绝对湿度都高,在空气中含水量相同的情况下,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小。
当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水量为8.3g,气温8℃时相对湿度达100%,12℃时为77.6%,16℃时为61%,在空气中水分得不到补充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相对湿度随之下降,开始每升高7℃,相对湿度下降6%~5%,以后下降4%~3%。
实际上随着温度的升高,地面蒸发和作物叶面蒸腾也在增强,空气中的水气也在不断得到补充,只是补充的量远远低于相对湿度下降的速度。
设施内相对湿度的变化与温度呈负相关,晴天白天随着温度的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夜间和阴雨雪天气随室内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图4-5)。
空气湿度变化还与设施大小有关,设施容积大,空间大,空气相对湿度小些,但往往局部温度差大,如边缘地方相对湿度的日均值比中央高10%;反之,空间小,相对湿度大,而局部湿度差小。
空间小的设施,空气湿度日变化剧烈,对作物生长不利,易引起萎蔫和叶面结露。
从管理上来看,加温或通风换气后,相对湿度值下降;灌水后,空气湿度升高。
(二)土壤湿度特点
1.土壤湿度大
设施的空间或地面有比较严密的覆盖材料,土壤耕作层不能依靠降雨来补充水分,故土壤湿度只能由灌水量、土壤毛细管上升水量、土壤蒸发量及作物蒸腾量的大小来决定。
与露地相比,设施内的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量小,故土壤湿度比露地大。
2.局部湿度差
蒸发和蒸腾产生的水汽在薄膜内表面结露,不断顺着棚膜流向大棚的两侧和温室的前底脚,逐渐使棚中部干燥而两侧或前底脚土壤湿润,引起局部湿度差,所以在中部一带需多灌水。
三、设施湿度环境的调节控制
从环境调控的观点来说,低温季节空气湿度的调控,主要是降低空气湿度,防止叶面结露,以达到减轻病害的目的。
而土壤湿度的调控应当依据作物种类及生育期需水量、体内水分状况及土壤湿度状况而定。
(一)除湿
1.通风换气
设施内造成高湿的原因是密闭所致。
自然通风换气是设施排湿的主要措施通过调节风口大小、时间和位置,达到降低室内湿度的目的,但通风量不易掌握,而且室内降湿不均匀。
2.加温除湿
空气相对湿度与温度呈负相关,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可以降低。
寒冷季节,温室内出现低温高湿情况,又不能放风,就要应用辅助设备,提高温度,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并能防止叶面结露。
3.控制灌水
低温季节(连阴天)不能通风换气时,应尽量控制灌水。
最好选在阴天过后的晴天进行,并保证灌水后有2~3天晴天。
一天之内,要在上午进行,利用中午这段时间高温使地温尽快升上来,灌水后要通风换气,以降低空气湿度。
最好采用滴灌或膜下沟灌减少灌水量和蒸发量,降低室内空气湿度。
4.使用除湿机
利用氯化锂等吸湿材料,通过吸湿机来降低设施内的空气湿度。
5.地面覆盖
(1)地膜覆盖
畦面用地膜覆盖,防止土壤水分向室内蒸发,可以明显降低空气湿度。
地膜覆盖能保持土壤湿润,减少灌水、降低空气湿度,提高地温,是冬季设施生产不可缺少的措施。
(2)畦间覆草
畦间供人作业的过道,可覆盖稻草,既可起到防止土壤水分蒸发的作用,又可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从而可明显降低空气湿度。
(3)不织布覆盖
不织布具有透光、透气、吸湿和保温的作用,用不织布扣小拱棚或进行浮面覆盖,不但保温,
而且可透气吸湿,降低拱棚内的空气湿度。
(二)增湿
空气湿度或土壤湿度过低,气孔关闭,影响光合产物的运输,干物质积累缓慢、植株萎蔫。
特别是在分苗、嫁接及定植后,需要较高的空气湿度以利缓苗。
1.喷雾加湿
中午高温时喷雾,降温增湿。
2.减少通风量
3.加盖小拱棚
4.灌水加湿
可采用畦灌或喷灌以增加空气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