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萨福爱情诗比较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1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内容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305篇诗歌。
爱情主题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
开辟中国文学抒情诗先河的《诗经》,其爱情诗灿若繁星,令人赏心悦目。
有的反映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有的描写了恋爱者成功的喜悦和幽期密约的甜蜜、兴奋与不安;有的表现了遭遇波折的恋爱者相思的煎熬和离别的痛苦;还有的反映了夫妻反目,女子被遗弃的情形。
同时《诗经》大量优秀诗歌为我们提供了极丰富的艺术营养,创造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歌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增强了音乐美和节奏感。
这些诗对男女间的爱慕、追求、幽会、相思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恋者的神情心态,惟妙惟肖的描绘他们的内心活动,呈现出一幅幅或优美真切,或淳朴古拙,或哀婉动人的民情风习图。
本文着重从爱情诗中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思想内容修辞手法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王彩虹《诗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人,不能不读诗经。
《诗经》中的爱情诗更是《诗经》作品中一朵灿烂的鲜花,它的出现奠定了中国爱情诗篇的基础。
爱情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话题,开辟中国抒情诗先河的《诗经》,其爱情诗令人赏心悦目,如痴如醉,如一部爱情电视剧的重现。
在《诗经》的305篇诗作中,有五十多篇是直接描写爱情的,这些诗对男女间的爱慕、追求、幽会、思念作了淋漓尽致的描述,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恋者的神态,惟妙惟肖地描写他们的内心活动,呈现出一幅幅优美真切、哀婉动人的民情风习画。
一、《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一)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诗经》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老文化的开始,中国文学正式拉开序幕。
由于当时社会决定了文化发展的自由性和局限性,因而此时的爱情诗更多地体现了自由浪漫的艺术风格,男女间的爱情是自由浪漫的,撇开了现代婚姻中“明媒正娶”的束缚,向往自由。
诗经鉴赏论文--浅谈诗经中的爱情(精选5篇)第一篇:诗经鉴赏论文--浅谈诗经中的爱情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其中描写爱情的诗篇占了很大的比重。
《诗经》中的爱情诗,有的清纯而自然,有的热烈而浪漫,但也会有“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诀恋及婚姻不幸的痛苦哀怨。
杨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主要以诗经中爱情为主线,旁征博引,层层递进,带我们重游了古人的情感之路。
接下来我主要从爱情中的“相遇”,“相爱”再到“诀别”浅谈诗经中的爱情。
,相遇:伊人依新装,新颜欢心漾。
最喜欢泰戈尔的那首《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在古代的恋爱中是否亦如诗中所言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诗经·周南·关雎》)这首诗作者热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表达了对与她相伴相随的仰慕与渴望,感情单纯而真挚,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展现了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
因此,孔圣人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有人说,在爱情方面,女方总是处于被动,即使有了心仪的人也无法表白,在古代是否真的如此呢?“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诗经·卫风·淇奥》)这首诗便以一位女子的口吻,赞美了一个男子的容貌、才情、胸襟以及诙谐风趣,进而表达了对该男子的绵绵爱慕与不尽幽怀。
显然,在爱情方面女方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
落花如有意,流水情亦长。
记得,三毛曾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发现你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木瓜》)描述了古时候青年男女自由相会,集体相会、自由恋爱的美好,女子把香美的瓜果投给集会上的意中人,男子则解下自己身上的佩玉等作为定情信物回赠给心目中的那位姑娘。
《诗经》与《十四行诗集》中爱情诗比较中国的《诗经》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均诞生于各自国家的第一个文学高峰期,又属于相同抒情诗体裁、相同爱情诗题材的诗歌作品集。
《诗经》与莎士比亚十四行爱情诗对各国后世的诗歌创作,特别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抒情诗歌创作,奠定了基本发展方向和抒情模式。
本文应用作品分层手法,对中国的《诗经》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进行了两个结构层次的比较研究:语言艺术层和作品艺术图画层,并浅析了处于中西异质文明中的国家所具有的不同审美理想。
《诗经》与《十四行诗集》中爱情诗无论是在语言艺术层面上,还是在作品艺术图画层面上都分别继承了两个民族各自文化源头的审美理想:“言志”和“摹仿”。
在语言艺术层面上《诗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的初期,文字不多,所以一个字经常反复被使用,更多的表现了重章叠唱、反复歌咏的特征,用字不多却让听者印象深刻,能达到良好的抒情言志的效果;《十四行诗集》正处于英语崛起承上启下的时代,英语文字发展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和巨大的社会动力,诗人能够积极创造出新的词汇和韵律,达到更加条理清晰、逻辑顺畅的效果,语音的音响效果极富有戏剧色彩。
在作品艺术图画层面上,无论从单篇还是从整部诗集来看,《诗经》的艺术画面都是不连续的,这显然不能形成连贯的故事情节,它只是诗歌描述当时情景的即时片段,不具有诗歌内部的自动连续性;《十四行诗集》从单篇来看,通过“对照”手法的铺陈,形成了一个有“突转”的结构故事,在“对照”和“突转”的结构布局中,诗人、爱友、小人、黑肤女郎、第三者的角色渐渐浮出水面,并日渐鲜明。
从154篇整部诗组来看,也有一个隐约的故事线索在其中,把154个小的作品艺术画面有机的连接了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本文认为:从有中西异质文化背景的、以爱情为题材的抒情诗出发,我们再一次证实了两个民族各自文化源头的审美理想:中国的“言志”文学传统和西方的“摹仿”文学传统。
“言志说”首先把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的隐蔽特质加以概括提炼出来,并形成了此后中国重“言志”的抒情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及其“赋、比、兴”的表达方法和结构布局;而“摹仿说”则升华了古代希腊史诗和戏剧的创作经验,渐渐形成了西方重“摹仿”的叙事文学的发展方向,而叙事文学所重视的“性格”、“情节”“戏剧性”“突转”等艺术表现手法和结构布局也影响了抒情诗歌的发展。
《诗经》爱情观研究及文学影响范文爱情作为人类的美好情感之一,是文学作品中历久弥新的永恒话题,从古至今,无数的文学作品歌之咏之。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爱情的诗歌就占有很大的比重。
可谓是文学作品中表现爱情的滥觞之作。
通过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诗经》时代人们的爱情观。
爱情观就是人们对待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人生观的组成部分。
对于《诗经》中的爱情观,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一是理想爱情的标准,二是面对爱情受挫时的态度,三是择偶标准。
进而分析《诗经》时代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和看法。
在此基础上再简要分析产生这种爱情观的原因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诗经》中的爱情观剖析1、理想爱情的标准1.1自由大胆、热烈率真《诗经》中的爱情诗在很多情况下都表现了一种对自由恋爱情的追求,大胆、热烈、率真。
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能够自由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对女性,没有后来封建社会时期的种种严格的束缚。
《郑风·野有蔓草》就讲述了一个邂逅的爱情故事,“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 在仲春之时,主人公邂逅了一名眉清目秀的女子,二者情投意合,一见钟情,最后“与子偕臧”。
《周礼·地官·媒氏》中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 《郑风·溱洧》则更是详细的描绘了阳春时节青年男女相会踏青的场面,这在当时是一种风俗,表明是允许自由恋爱的。
《召南·摽有梅》中则更是塑造了一个内心火热,期盼爱情的女子形象。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追求我的小伙子,趁着这美好的时光,快与我相会”,十分强烈的表达了女性在内心深处对情感寄托的欲求。
这是何等的大胆与热烈,甚至在今天,也并非所有的女性都能够这样热烈,率真的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浅析《诗经》、《楚辞》中爱情诗的异同《诗经》与《楚辞》都是我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
事实上,由于时间关系,我对《诗经》和《楚辞》研读得不是很仔细。
近日为了写出这篇文章我又翻阅了一遍,还是粗略的很,姑且就浮浅地分析一下这二者中爱情诗的异同吧。
首先来讲一讲不同之处。
我认为,《诗经》、《楚辞》中的爱情诗有三大不同。
分析如下:第一,《诗经》爱情诗的题材比较丰富,而《楚辞》爱情是的题材则比较单一。
举例来说吧,《诗经》有描写男女之间相互倾慕的,如《郑风.出其东门》、《郑风.叔于田》;有描写男女相会的,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有写青年男女之间思念之苦的,如《王风.采葛》、《秦风.蒹葭》,还有描写被礼教束缚的充满痛苦的爱情,如《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
而《楚辞》中的爱情题材大致是两种:除了“河伯”的爱情有过短暂的携手同游外,其它爱情中相恋的人或神总是“爱而不见”——他们总是在思念、在等待,却仿佛永远隔着一湾迷惘的水域。
因此,它的主题相对《诗经》来说比较单一。
第二,《诗经》里的爱情表现得比较具体,而《楚辞》里的爱情则表现得比较抽象。
这么说吧,《诗经》里的爱情诗都是具体的爱情经历的记录,如《关雎》写的是一个有修养的青年思念他倾慕的美丽而贤淑的女子,《将仲子》写的是一个姑娘婉言劝阻她的心上人逾越她家的墙……它们无一不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让我们再来反观《楚辞》中的爱情诗歌:由于它所描写的地理环境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楚地的瑰丽神奇的山川云岭,因此它的意境显得那么迷离惝恍、摇荡神秘。
于是,《楚辞》里的爱情诗让人觉得飘忽,让人觉得惆怅,让人觉得爱得仿佛像梦一样的不真实,但爱情的痛楚却又真实得不像梦。
接下来要说的是《诗经》、《楚辞》爱情诗的第三大不同:风格。
简而言之,《诗经》中的爱情诗大多热烈浪漫、清纯自然,而《楚辞》中的爱情诗则幽深缠绵、婉转细腻,读来让人九曲回肠。
说完了不同之处,下面该谈谈《诗经》、《楚辞》爱情诗中的相同之处了。
论《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及爱情观《诗经》是我国宝贵的文化传承品,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
婚恋诗是《诗经》中有关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诗歌的总称,历来为人们广为传颂摘用。
婚恋诗内涵丰富,是《诗经》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诗经》的婚恋诗塑造出的形象鲜明的女性形象,是当时伦理道德规范和审美标准的艺术体现。
这些女性形象以结婚为节点,可以很明确地分为两类:一类是爱情中的女性形象,一类是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
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一)活泼坦率的女性形象《诗经》中的女性对于爱情是坦率的,她们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爱慕之情,对自己的情感毫不掩饰。
《邶风·简兮》是卫国女子赞美、爱慕舞师的诗歌,前三章描写了舞师在表演场上舞姿翩翩,挥洒自如,女子不由自主地对其产生爱慕之情;最后一章写女子大胆表达自己对这名男子的喜爱:“山有榛,隰有苓。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诗句中用“山有榛,隰有苓”这一隐语,以树隐喻男子,以草隐喻女子,托兴男女情思,从而引起下文的“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在这一篇诗歌中,语言朴实简练,表现了这名女子对舞师炽热而又单纯的喜爱。
她们还会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甚至与情人私奔。
《王风·大车》曰:“大车槛槛,毳衣如菼。
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
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
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此诗描绘了一出女子大胆要求恋人与她私奔的情景,她对男子的爱冲破了礼法的桎梏,指天起誓,表达自己对爱生死不渝的决心。
而男子却缺乏勇气,犹豫不决,与女主人公“榖则异室,死则同穴”的决心形成对比,更衬托了女子大胆追求爱情的至死不渝和坚定的态度。
《诗经》中的女性面对爱情是大胆的,是主动的,是真挚的,她们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大方地展现内心的爱慕和对爱情的追求。
她们的坦荡、活泼,与《关雎》《蒹葭》中冷静、克制的男子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也与后世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有较大的差异。
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第一篇: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摘要:《诗经》是我国五千年文化长河中的伟大的作品,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活和情爱中创作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的305篇作品。
根据其用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韵律和谐,优美质朴,内容丰富多彩,在这其中爱情、婚恋方面的诗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这些诗歌意境优美,读来朗朗上口,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广为流传。
朱熹在《诗集传》中写道:“凡诗这风者,多出于里巷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男女言情,在《诗经.国风》中,爱情婚恋几乎占了三分之一的比例,大约60多首。
在其他部分也存在,因此,可以说《诗经》是一部五光十色的婚恋风俗画。
关键词:诗经国风婚恋爱情纯真痴情恋歌古人为什么把爱情、婚姻当作头等大事呢?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家庭都依靠夫妻来战胜灾害。
婚恋之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所谓“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
性爱特别是在最近八百年间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中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的轴心了。
”(恩格斯《路得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就是《诗经》中婚恋诗甚多的基本原因。
《诗经》中的恋诗描写了男女间这种“最天然的关系”的历程。
首先,描写了青年男女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早期的《诗经》中描写初恋的感情是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制度的自由及人们朴素的爱情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诗经》的第一篇《周南关雎》,是一首杰出的恋歌。
《诗经·国风》与《圣经·雅歌》爱情主题之比较研究简介:《诗经·国风》和《圣经·雅歌》是两部古代文学作品,都以爱情为主题。
本文将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探讨它们在描写爱情的方式、爱情的理解、以及对爱情关系的态度方面的异同。
一、描写爱情的方式1.《诗经·国风》:《国风》中的爱情描写多通过婚恋、婚礼、婚姻等场景展示。
例如《邶风·柏舟》中描述的是一个纯洁而初恋的爱情,在婚礼中两位年轻人的互相观察和小心翼翼的交流中,流露出对爱情的渴望和期待。
2.《圣经·雅歌》:《雅歌》则更加直接地描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
作者通过描写两位恋人之间的甜蜜言语、相互赞美和温柔亲密的举止,表达了对爱情的狂热和执着。
二、爱情的理解1.《诗经·国风》:《国风》中的爱情理解更加理智和稳重。
爱情被视为一种婚姻和责任的象征,是人们走向成家立业的基石。
《邶风·柏舟》中描述的年轻男女在婚姻中相互扶持、共同进退的情景,反映了爱情的成熟和稳定。
2.《圣经·雅歌》:《雅歌》中的爱情理解更加热烈和情感化。
爱情被赋予了一种神圣而灵性的意义,是一种纯粹而追求完美的感情。
恋人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以及描绘他们心灵的动荡和激情都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热情和追求。
三、对爱情关系的态度1.《诗经·国风》:《国风》中对爱情关系的态度相对务实和稳重。
作者更注重于婚姻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强调男女间的互相尊重和支持,对婚姻的稳定和延续感充满期许。
2.《圣经·雅歌》:《雅歌》中对爱情关系的态度更加强调追求和激情。
作者将爱情比作“坚强如死”的火焰,展示了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强调了爱情的复杂性、神秘性以及其对人心灵的深刻影响。
结论:无论是《诗经·国风》还是《圣经·雅歌》,都以爱情为主题,但两者在描写爱情的方式、理解爱情的角度以及对爱情关系的态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诗经》的婚恋诗分析《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开辟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先河,而爱情是诗歌的主题之一,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
“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
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且婚恋诗也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故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的弃妇诗。
这些与时代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尚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诗中的反映的内容和情调,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论述。
1.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相思,讴歌爱情的甜密,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情调。
爱情是什么,是永远存活在乌托邦的国度里而又始终受到深陷其中的男女所顶礼膜拜的一种微妙感觉。
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却无疑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的部分。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
因而也成为了文学中一个永恒不变、青春永驻的主题。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调,但不管是何时,爱情都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冲动。
《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
1.1反映爱的热烈与欢乐。
古代婚姻存在人们的思想中就是“媒约之言,父母之命”,青年没有恋爱的自由,一切听命于媒约之言或者父母之命。
年代越是古老,这种风俗越是浓厚。
男女之间只在履行着一种责任,一种风俗。
其实不然,在《诗经》中我们看到在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看到了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大胆表露情感的欢乐场面。
《诗经》与萨福爱情诗比较研究
在中西异质文明中,中国文学“言志”传统与西方文学“模仿”
传统孕育了不同的抒情诗文本。中国“言志”诗歌注重通过物对心的
关注,而西方“模仿”文学则相对更注重对物的关注。正是因为中西
文学的传统审美理想存在此种本质差异,才使得《诗经》与萨福爱情
诗在最小文学手法(描写、叙述、直抒胸臆)的运用与结构布局上有
诸多不同的特点。《诗经》是中国“言志”文学传统的经典源头;置
身于西方“模仿”传统的古希腊女诗人萨福,她的歌诗虽然大多为残
篇,但仍然是古希腊抒情诗的经典源头。我们将二者的爱情诗作为考
察对象,来研究中西抒情诗之异同。本文尝试从《毛诗大序》、刘勰
《文心雕龙》与亚里士多德《诗学》出发,根据诗学模子双线并进寻
根法,考察《诗经》与萨福爱情诗在最小文学手法与结构布局上的异
同。首先,在最小文学手法的运用上,我们以不可再分文学想象具象
为单位,对《诗经》和萨福爱情诗进行切分,并统计两个研究客体在
描写、叙述、直抒胸臆运用上的百分比。通过比较发现,在描写手法
的运用上,《诗经》中的文本艺术图画相对含蓄,属于写意式;萨福
爱情诗中的文本艺术图画则相对更加详尽细腻,属于工笔式。在叙述
人称上,《诗经》爱情诗中有41%的歌诗属于以第一人称为主体、兼
用第三人称进行抒情,这种手法更显含蓄,萨福爱情诗中则有45%的
歌诗属于以第一人称为主体,兼用第二人称进行抒情,显然萨福爱情
诗更具有戏剧效果。《诗经》爱情诗中的直抒胸臆比萨福爱情诗多15%,
而后者比前者在叙述比例上多出21%。其次,在结构布局上,《诗经》
中的爱情诗是以“赋比兴”为手法进行结构布局,文本艺术图画具有
不连续性;而萨福爱情诗是以对话、行动为基本结构布局,其文本艺
术图画则明显相对具有连续性。通过互照互识可见,《诗经》与萨福
爱情诗都遵循抒情诗文体的要求,通过描写、叙述达到抒发情感的最
终目的,只是因为中西在思维方式、文化观念上的传统差异,使得二
者在描写、叙述、抒情方式与技巧上有着各自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