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创新杯”语文类教师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诗歌意象鉴赏方法小结》微课说稿
- 格式:docx
- 大小:21.24 KB
- 文档页数:2
雨巷教学目标:1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构造及特点。
2 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
3 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的心曲。
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芬芳。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文学翻译家。
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三、自读诗歌, 思考:1、这首诗歌写了一个怎样的哀怨故事?时间:暮春——凄婉伤感地点:雨巷——悠长幽深寂静人物:丁香姑娘——美丽高洁我环境:细雨——空濛迷离道具:油纸伞——复古怀旧故事:我在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姑娘四、欣赏根据本诗改编的舞蹈《小城雨巷》节选,思考:1、从内容上看,是首什么诗?具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
象征也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
2、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朦胧,朦胧的意境。
3、思考: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意象:明确:有6个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篱墙、我1.油纸伞: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
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暮春,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寂,凄清的氛围。
借助意象,巧妙赏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借助意象,巧妙赏析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意象"这一概念,2.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教学设计导入说到古诗词,同学们都耳熟能详,特别是课文中的诗词,很多同学甚至还能活学活用,下面,老师给你几个词,请你用诗句来形容一下那一时刻的心情,(考试、作业、批评、下课铃)“考试---问君能有几多愁”“下课铃声---忽如一夜春风来" “作业---千朵万朵压枝低”“批评---风刀霜剑严相逼"过渡:同学们真有才,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众里学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题还在一片迷茫处”,面对考试,我们该怎么办?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诗歌意象入手,去学习一点诗歌鉴赏的方法。
一、寻月忆诗1.首先让我们看看幻灯片上的图片,大家说说:你能联想到那首古诗?《静夜思》2.明月曾勾起许多古代诗人的创作情思,写下许多名篇佳作,同学们还能联想到那些与月相关的诗句?男女生比赛。
二、探月究情诗人借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相见欢》为例。
两种月两种情月圆(团圆思念亲人)月缺(残缺人缺分离凄凉孤单寂寞)三、依月定意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借助于像月一样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诗歌中,作者用来传达自己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
(板书)意象首先要是一种物象,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事物,是有意义有形象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物象都是意象,只有融合作者主观情意的物象才是意象。
过渡:望月常用来抒思乡之情,折柳相送多为分别之时,意象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如果我们能了解常见意向的含义,这对鉴赏诗歌作品的内涵、思想感情有很大帮助,那么,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呢?请看大屏幕:(1)常见意象:(学生齐读)(2)口诀: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猿猴啼凄凄,落花流水传愁绪,别时长亭柳依依,草木仍在人事移。
(3)依据这些意象,你联想到了哪些古诗?背一背。
之翠翠5、点拨归纳,拓展深化6、布置作业,提高升华三、新课学习,分析鉴赏:翠翠之美(一)情境引入:说出爱——翠翠,我心中的爱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清纯的翠翠邂逅了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也深爱着翠翠,想娶翠翠为妻。
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在《边城》故事里傩送是怎么向翠翠求爱的呢?——唱山歌求爱(翠翠却并不知情)创设情境:(播放歌曲:你是我的翠翠)假如你是傩送,面对自己心爱的女孩——翠翠,她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向她表白?(请结合文中描写翠翠的内容,用以下句式向翠翠表白,要说明你为什么喜欢她。
)句式一:翠翠啊,,你这么美,我真的很喜欢你。
句式二:翠翠啊,,你这么好,我真的很喜欢你。
⏹示例:翠翠啊,你有一双像水晶般清澈明亮的大眼睛,看着让我着迷,你这么美,我真的很喜欢你。
(二)具体研析:结合文本分析翠翠之美由刚才同学向翠翠表白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翠翠她既有外在形象美,也有内在的心灵美,所以她才能作为湘西女儿的代表,受到大家的喜爱。
其实,在边城中描写的翠翠这个人物还给了人们一种凄美的感觉,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翠翠的形象美、心灵美以及凄美在课文中具体体现的内容,找出相应的语句或情节,并进行分析探究、归纳总结。
1.布置任务,分组讨论第一组:翠翠的形象美第二组:翠翠的心灵美第三组:翠翠的凄美分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2.教师点拨:(1)结合文本重点讲解(阅读第六自然段)小结——翠翠的形象:(形象美与心灵美)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作者笔下“爱”与“美”的化身,翠翠清纯美丽,她与青山绿水作伴,心灵上没沾染一丝尘埃;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村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她孝顺能干,对爷爷关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融入情境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研读文本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分析探究归纳总结发表意见齐读课文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设计意图:创设向翠翠表白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翠翠美在什么地方。
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古诗中事物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义或社会义。
2.梳理鉴赏事物形象的常见题型并掌握答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古诗中常见事物形象的形象特征及象征义,总结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它既是鉴赏诗歌的基础,也是高考考察的重点,本节课我将结合高考题与同学们一起突破此考点。
二、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一)诗歌的事物形象诗歌的事物形象就是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事物形象分类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追求及对人事的看法,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题小松》李商隐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①柱石功。
为谢西园②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注]①方资:正可用来。
②西园:西晋石崇的园林别墅金谷园,当时达官贵人们经常游聚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孤秀"表现了小松虽然孤独,遭受冷落,却能以其细叶轻阴独秀青葱,展示出自己独具魅力的形象。
B .小松要长到百尺,成为栋梁之材,就必须具有耐得住寂寞,经历许多次的枯荣变化,经受炎暑风霜的精神。
《我愿意是急流》说课稿一、说课流程大家好!我参赛的课题是《我愿意是急流》,我的说课流程将按照以下几个方面逐一进行:1.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3.教法学法;4.教学过程;5.教学反思。
二、教材分析《我愿意是急流》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阅读与欣赏中的一首外国爱情诗。
按照《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在巩固旧知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掌握诗歌基本阅读与欣赏方法,把握诗歌特点,重在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而本文的教学要求是强化意象学习,使学生学会通过意象表达情感的方法,培养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念,并升华到对人类一切美好情感的积极态度。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大纲和本单元的教学实际及学生能力水平,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首先是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诗歌意象,通过诗歌触动情感。
其次是能力目标:通过意象表达情感,结合专业技能,激发学习兴趣。
最后是情感目标:通过对爱情的理解升华到对人类一切美好情感的理解、感悟和表达。
四、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诗歌意象,把握意象特点,难点放在通过意象准确表达情感,这两点主要是完成能力目标,实现情感升华。
五、学情分析我所教的是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她们的思维比较活跃,易放难收,同时也是催熟的一代,她们是外表熟透,内心却生涩的一群孩子,需要我们对她们进行更多的情感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她们制定了有效学习的四个阶段,感知、模仿、内化、应用,而这四个阶段将围绕导听诵析诉绘这一教学主线来设计我的教法和学法。
六、教法学法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要求,我将教法和学法设计如下:1.情景教学和视听感悟:通过艳丽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名家范读营造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听读感悟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2.品读感悟和小组探究:通过朗读评价表、学案、爱情歌曲、意象来品读感悟诗歌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品味诗歌的意象美;3.绘画仿说和联想想象:通过诗句创作、绘画意象、手工贺卡制作等仿说绘画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来感悟诗歌的情感美。
《我愿意是急流》说课稿一、说课流程大家好!我参赛的课题是《我愿意是急流》,我的说课流程将按照以下几个方面逐一进行:1.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3.教法学法;4.教学过程;5.教学反思。
二、教材分析《我愿意是急流》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阅读与欣赏中的一首外国爱情诗。
按照《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在巩固旧知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掌握诗歌基本阅读与欣赏方法,把握诗歌特点,重在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而本文的教学要求是强化意象学习,使学生学会通过意象表达情感的方法,培养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念,并升华到对人类一切美好情感的积极态度。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大纲和本单元的教学实际及学生能力水平,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首先是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诗歌意象,通过诗歌触动情感。
其次是能力目标:通过意象表达情感,结合专业技能,激发学习兴趣。
最后是情感目标:通过对爱情的理解升华到对人类一切美好情感的理解、感悟和表达。
四、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诗歌意象,把握意象特点,难点放在通过意象准确表达情感,这两点主要是完成能力目标,实现情感升华。
五、学情分析我所教的是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她们的思维比较活跃,易放难收,同时也是催熟的一代,她们是外表熟透,内心却生涩的一群孩子,需要我们对她们进行更多的情感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她们制定了有效学习的四个阶段,感知、模仿、内化、应用,而这四个阶段将围绕导听诵析诉绘这一教学主线来设计我的教法和学法。
六、教法学法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要求,我将教法和学法设计如下:1. 情景教学和视听感悟:通过艳丽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名家范读营造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听读感悟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2. 品读感悟和小组探究:通过朗读评价表、学案、爱情歌曲、意象来品读感悟诗歌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品味诗歌的意象美;3. 绘画仿说和联想想象:通过诗句创作、绘画意象、手工贺卡制作等仿说绘画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来感悟诗歌的情感美。
广东省“创新杯”语文类教师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我爱这土地》意象分析课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1 课程背景《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广东流行歌曲,以深情的歌词描述了广东省的美丽和多样性。
通过分析这首歌曲中的意象,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广东省乡村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理解。
1.2 课程目标•理解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表达方式;•分析和解读《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并理解其所代表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对广东省乡村文化和自然景观的赏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2.1 教学内容1.意象的概念和作用;2.《我爱这土地》歌曲的背景和主题;3.分析歌曲中的意象,并解读其所代表的思想和情感。
2.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引导(5分钟)•列举一些学生熟悉的歌曲,并问学生,你们喜欢哪些歌曲?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歌曲中是否有一些特殊的描述,给人以直观感受?步骤二:讲授意象的概念和作用(10分钟)•通过例子和图片,介绍意象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细节,理解意象在传递思想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步骤三:介绍《我爱这土地》歌曲的背景和主题(10分钟)•播放《我爱这土地》歌曲,让学生聆听;•介绍歌曲的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对广东省乡村文化和自然景观产生兴趣。
步骤四:分析歌曲中的意象(20分钟)•指导学生仔细听歌,记录歌词中的意象词语;•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所听到的意象词语,并解释其所代表的思想和情感。
步骤五:解读意象的思想和情感(15分钟)•教师总结学生所分享的意象词语,并解读其在歌曲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思想和情感,对广东省的文化和自然景观有何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步骤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汇总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意象分析对于我们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教学手段:PPT演示、播放歌曲、小组讨论。
四、教学评估4.1 自我评估•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教师收集学生的听课反馈。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要说的是东坡先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说一下我的上课思路。
本课选自高教出版社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即古文单元第22课。
该词是东坡先生的代表作,更是豪放词的发轫之作,它渗透着东坡先生谪居黄州时独特的人生体验,体现了一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就业班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三观初步形成但仍需引导;他们性格活泼,思想活跃,对苏轼及豪放词派有一定了解,对中华诗词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强,可塑性强。
因此,学习该词,可谓是为学生提供了一道精神大餐。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东坡先生,掌握怀古词的怀古伤今的写作方法,这是学习本课的两个基础。
第二,能力目标,能够充满感情、收放自如的诵读该词,以读带赏,进行整体感悟;能够赏析该词豪放的语言风格并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情感目标,能够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在以上几个目标中,有感情诵读,鉴赏语言,把握情感是教学重点,而情感的把握更是我们要突破的难点。
生命教学观认为,师生要把课堂当做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当成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因此,古典诗词的教学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我们既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更要让学生有深刻的生命感悟。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采取如下教法:1,设置课前任务,以任务促预习2,课上诵读,以诵读促欣赏,3,探究问题,以问题促思考。
学生在老师的推动下,通过任务做好课前准备,通过诵读领悟诗词之美,合作探究,思考问题,进行深入鉴赏。
教学过程分为五步,通过视频进行导入,通过诵读沉浸其中,通过语言分析风格,通过对比认识人物,通过问题把握情感,循序渐进进行学习。
下面是具体教学过程:课堂开始,通过一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给学生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带学生“穿越”时空,身临赤壁,回到那段惊心动魄的三国历史。
全国“xx杯”语文类教师说课大赛等奖作品:《诗歌意象鉴赏方法小结》微课说稿 (一)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们:我是来自某中学的xx老师。
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微课说稿《诗歌意象鉴赏方法小结》。
首先,我想从几个方面来介绍我们微课的内容。
一、诗歌意象的概念诗歌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歌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通过诗歌的语言,通过作家的眼睛、心灵、感受等方面的描写深入读者内心,进而产生共鸣,引起读者想象、感触、情感以达到审美效果的特殊语言符号。
二、鉴赏诗歌意象的方法1.翻译生僻词汇:很多古诗中都有一些生僻的汉字,在求助于词典的同时,我们需要了解这些汉字的含义及在古时候所代表的意涵,这对于我们翻译、理解诗歌是非常有帮助的。
2.体会诗歌的声音效果:诗歌不仅表现了作者的意境,同时也表现了声音的美感,我们应该体会它的韵律感和音韵效果,这样有助于我们整体理解诗歌的意境。
3.重在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带着欣赏的心态,去领略诗人所描写的事物。
通过细致入微地品味每个意象,让诗歌的美感更加丰满,感悟更加深刻,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鉴赏。
三、微课的制作方式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我们采取了PPT制作+语音解说的方式,并注重在制作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资源,比如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来丰富微课内容和视听效果。
同时,也加入了交互形式的答题环节,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听懂这些方法,还能够通过测试来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
四、微课的教学应用我们微课的教学应用主要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通过让学生观看微课,掌握诗歌意象的认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增强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最后,感谢评委和所有的老师们的耐心听取,希望我们微课《诗歌意象鉴赏方法小结》能给大家带来启示,也希望大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有所收获,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诗的意象》教学目标:1.了解、体味诗歌的三个特点:物我统一性、真假统一性、人我统一性。
2.能自选或自写一首符合特点之一的诗歌。
3.老师自荐诗歌。
学情分析:日常学习过程中,除了课本上出现的作品,学生们很少阅读诗歌,缺乏对诗歌的整体认识,兴趣不是太高,高考诗歌部分失分较多。
鉴于此,本课力求通过学生特别熟悉的内容,让他们自己总结诗歌的特点;通过分析诗歌,自创诗歌提升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体味诗歌的三个特点:物我统一性、真假统一性、人我统一性。
2.能自选或自写一首符合特点之一的诗歌。
3.老师自荐诗歌。
难点学生能自选或自写一首符合特点之一的诗歌。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吟咏性情形诸意象导语问题:你能说出哪几句或哪几首古今诗歌?你知道的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过程(一)特点一要求1.大声读下面的诗歌。
2.记住题目、作者、意象(诗中的事物)。
3.比赛:抽号比赛看哪组哪号记得多。
4.问题:这些诗最终目的是在写物还是在写人?如果写物,写了它什么特点?如果写人,写了人什么特点?格式:《》这首诗最终是在写——,因为——。
5.总结特点之一:诗歌具有物我统一性,往往是通过具体的客观事物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
物我统一性。
特点二要求1.大声朗读下面诗歌。
2.记住印象题目、深刻的句子及运用的表现手法。
3.比赛:看谁记得多。
4.问题:运用表现手法的句子描绘的情景能不能实现?如果不能,那为什么还能被历代人接受、悦纳,并久传不衰?到底是什么深层的事理在起作用?格式:我认为《》这首诗——句子写的情景不能实现,但是它却说出了——深层道理,所以该句能流传下来。
5.总结诗歌特点之二:诗歌具有假定性和真实性的统一体,虽然描绘的情境不真实,但是能表达出现实生活中的实质规律,既合“情”又合“理”,所以人们能口耳相传、欣然悦纳,传播开来。
真假统一性。
特点三问题1.诗词作者通过一定的手法使物我统一,从而表达一定的情感。
诗歌意象鉴赏方法小结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歌的抒情是通过意象来实现的。
艾青在其《诗论》中说:“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
”这个被诗人注入思想感情而凝结成的诗歌形象,就是“意象”。
可见,意象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的核心。
所以,要想了解诗歌内容,体悟诗歌感情,就必须要抓住诗歌的意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鉴赏诗歌意象。
一、要鉴赏诗歌意象,首先要了解诗歌意象的分类。
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1、人物形象: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例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中就刻画了一个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2、景物形象:指诗人借助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思而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的一枝一叶,都能成为诗人笔下凝结情思的意象。
例如,柳宗元在《雨霖铃》中写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就借助“酒”“杨柳”“晓风”“残月”这四个景物,抒发了诗人与恋人分别后的离愁别绪。
3、事物形象:指诗人假托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例如,于谦在《石灰吟》中写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塑造了不惧粉身碎骨,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间的石灰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要与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的磊落胸怀。
二、鉴赏诗歌意象,其次要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探知诗歌意象内涵的寓意。
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中描写了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容易使人误以为诗人要抒发豪迈壮阔的情怀。
但是,联系诗人客旅漂泊、晚年孤苦无依的生平,我们才能对诗中的意象“细草”“独舟”“沙鸥”有更深入的理解。
这里写景不是空泛的写景,而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与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州孤舟一样寂寞,最后以沙鸥自况,抒发了自己失去依托,漂泊无定的孤独感。
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的孤苦伶仃。
三、鉴赏诗歌意象,还要了解意象的“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
了解诗歌常见意象的“共性”,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掌握诗歌情感。
比如明月鸿雁表达思乡之情,梅兰竹菊象征高洁的情操,杜鹃猿啼表现哀愁凄苦,等等。
但是,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共性,又要深入分析意象所在的诗歌具体语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这首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
例如诗歌常见意象——柳。
“柳者,留也。
”古诗中常用“柳”表示离别之意与思乡之情。
如李白在《忆秦娥》中所写:“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诗中就借“柳”这一形象表达了女子对心上人的不舍与思念。
这就是“柳”的意象“共性”。
但是在贺知章的《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中的“柳”就不是代表离愁思乡,而是表现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讴歌赞美。
这就是“柳”在这首诗中体现的意象“个性”。
四、鉴赏诗歌意象,最后还要掌握意象鉴赏的固定框架。
通常包括三个部分:1、诗歌塑造了哪些意象;2、结合诗句分析该意象的特征;3、总结该意象的意义,就是分析意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
例如艾青写于抗战时期的《树》:“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他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他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他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我们一起来按照意象鉴赏框架的三个部分来进行赏析。
首先,诗歌塑造的意象是“树”。
第二,“树”这个意象在诗中具有的特征是“表面‘孤离’‘兀立’,内里‘根须纠缠’”。
第三,结合诗歌时间背景,可以分析出诗人借“树”这一形象抒发了对中华儿女在民族危机下巨大凝聚力的赞美与讴歌。
课后,请仿照微课中的诗歌意象鉴赏方法,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搜集诗歌《雨巷》相关资料,对《雨巷》的意象进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