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
- 格式:pptx
- 大小:110.31 KB
- 文档页数:34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治常规巨细胞病毒感染是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所致的一种全身性感染综合征,也称巨细胞包涵体病。
多为宫内感染,亦可经性接触传染,本病可引起胎儿严重的先天性畸形,尚能使儿童及成年人致病。
(一)流行病学L流行情况上海的产妇感染率为92%,沈阳达99%o由于长期密切的宿主-寄生关系,导致数以千计不同的遗传种属CMV株的出现。
免疫缺陷者和艾滋病患者的CMV感染发病率高。
2.传播途径病毒存在于乳汁、唾液及粪尿中,无症状患者可间歇排毒数月至数年。
围生期传播:孕妇CMV能经胎盘传给胎儿,分娩时经产道和通过哺乳传播。
性接触传播:精液及子宫颈分泌物中含有CMV o输血和器官移植、医源性传播:经医务人员手或污染物传播。
偶尔接触不易传播,长期密切接触则易于传播,一旦感染将终身携带CMV。
(二)临床表现1.先天生感染约有5%的CMV感染胎儿及几乎所有初次感染CMV的孕妇所生的胎儿可发生本病,重症病例可于数日或数周内死亡,另有5%为非典型表现,其余90%为亚临床型。
最常见表现为瘀点、黄疸、肝脾大、宫内生长缓慢和早熟、小头畸形、脑室周围钙化、钙络膜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及腹沟疝。
2.后天性获得性感染儿童和成年人受染,可发生肝脾大,肝功能受损。
也可表现为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但较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轻。
(三)诊断诊断需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病毒,同时血清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加或持续抗体滴度升高、DNA探讨、PCR检测,有助于诊断。
(四)治疗L更昔洛韦,每次5mg∕kg,静脉注射,每12hl次,1个疗程14d o3.瞬甲酸钠、阿昔洛韦(AeV)、齐多夫定(叠氮胸昔,AZT)都有抗CMV作用。
4.联合治疗:大剂量CMV免疫球蛋白加更昔洛韦治疗,显著优于单用更昔洛韦。
(五)预防孕妇受染者应中止妊娠;避免性乱交;围生期及医源性传播预防;筛查血制品,去除抗体阳性的血液。
器官移植预防;CMV免疫球蛋白可预防CMV感染。
巨细胞病毒感染诊疗指南【概述】巨细胞病毒感染(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CMV)是由人巨细胞病毒引起的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感染,人群普遍易感。
主要通过母婴及水平传播。
本病基本病理特征为受染的细胞体积增大,胞核和胞浆内出现包涵体。
大多数感染者没有症状或亚临床表现。
但在先天感染、免疫缺陷、器官和骨髓移植患儿中可引起严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病史要点】1.流行病学资料询问母亲在妊娠期间有无CMV原发感染或再发感染。
有无输血和输血液制品病史。
有无器官和骨髓移植病史。
有无免疫缺陷病史。
2.临床表现1)先天性感染①肝炎表现:有无黄疸,出现时间、程度、进展与否,有无白陶土粪便。
有无鼻衄、皮肤、注射部位出血倾向(警惕肝功能衰竭)。
是否伴食欲减退、腹泻、呕吐等症状。
②肺炎表现:有无咳嗽、呛奶、呼吸困难、气急、青紫、伴或不伴发热(先天感染多伴有严重肺炎)。
抗生素治疗后有无好转。
③神经系统症状:有无小头畸形、智力低下、视力障碍、脑瘫、抽搐及神经性耳聋(主要见于先天感染)。
2)获得性感染①婴儿感染:重点询问黄疸及其程度,有无肝功能异常。
有无咳嗽、气急、青紫(该年龄段可以并发肺炎)。
②儿童期感染:重点询问有无发热、皮疹、伴有黄疸或无黄疸,肝功能有无异常(多数感染CMV后没有症状)。
③免疫缺陷者感染(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艾滋病、器官及骨髓移植):重点询问有无肺炎、肝炎、脑炎、视网膜炎、胃溃疡、糖尿病等多器官受累相应临床表现。
【体检要点】1.体检皮肤巩膜有无黄疸,程度(轻、中、重),有无肝脾肿大,肿大程度、质地、边缘,有无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怒张,有无移动性浊音,是否伴有皮肤的出血点、浅表淋巴结肿大、浮肿。
2.体检智力发育及体格发育有无落后,有无小头畸形、视力减退、听力损害等。
3.注意有无气急、紫绀、呼吸困难、肺部啰音。
【辅助检查】1.病毒分离或巨细胞包涵体的检测病毒分离或巨细胞包涵体的检测的传统方法是从血、尿、唾液、脐血等受检标本中培养出病毒,若呈阳性即可确诊。
皮肤科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诊治常规
胃肠巨细胞病毒病可由性传播,免疫功能缺陷及免疫功能正常患者都可发生,自口腔至肛门任何部位都可受累,据一组尸检资料研究分析,艾滋病患者中90%皆有胃肠巨细胞病毒感染,而有肠道症状的艾滋病患者,多达50%的人能发现巨细胞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可伴有食管炎、食管溃疡、结肠炎及直肠炎。
【临床表现】
巨细胞病毒常以弥漫性结肠炎出现,发热、腹痛、食欲缺乏和水泻或血性腹泻,偶可出现孤立性肠溃疡,致肠穿孔。
乙状结肠镜及结肠镜检查可见红斑溃疡,有时可有斑块、小节息肉和类似卡波西肉瘤的淡紫色损害。
在损害部位取材活检,可见巨细胞病毒包涵体,血管炎巨细胞,多形性大核中含有嗜碱性核内巨细胞包涵体,还可见到固有层急性出血和发炎。
【诊断】
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可以提示诊断。
确诊巨细胞病毒感染,须由组织学检查发现核内包涵体,或由病毒培养及肠活检取样的免疫荧光染色。
【治疗】
更昔洛韦1g,口服,每日3次。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产前诊断、治疗及管理刘丽欣 周希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产科中心/国家妇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北京 100730)·专题笔谈·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是一种普遍存在的DNA疱疹病毒,CMV感染最常见的是胎儿病毒感染,是新生儿感觉神经性听力减退和智力低下的主要感染性病因[1]。
发达国家婴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congenital cytomegalovirus,cCMV)感染的发生率为0.2%~2.4%,其中10%~15%的婴儿在出生时表现出症状。
cCMV感染的临床表现包括胎儿生长受限、低出生体重以及脑部和多脏器受累,出生时有以上临床症状的新生儿死亡率为20%~30%,存活婴儿中约90%存在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此外,无症状cCMV感染的新生儿中有10%~15%会形成长期后遗症,例如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和精神运动发育延迟[2]。
由于cCMV感染的危害严重,其产前诊断、治疗和管理受到了普遍关注,本文将从CMV感染的流行病学、孕妇感染及诊断、胎儿感染及诊断、胎儿感染的管理、筛查及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
1 CMV感染的流行病学 cCMV感染在全世界的出生患病率为0.7%。
非洲和亚洲国家的出生患病率>1%,欧洲国家的出生患病率约为0.4%[2]。
据报道,我国北京地区cCMV感染率为0.23%[3];2010年至2012年江苏常州地区新生儿cCMV感染率为1.59%;2001年至2014年南京及周边地区因胎儿严重畸形而终止妊娠的436例孕妇中,存在cCMV感染率为1.6%[4]。
2 孕妇感染CMV及诊断 对于育龄妇女而言,接触年幼儿童的尿液和唾液可能是CMV感染的最大危险因素[5]。
母体CMV原发性感染造成其先天性感染的风险为30%~40%,而非原发性感染仅为1.1%~1.7%[6-7]。
原发性感染发生在CMV血清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患者中,孕期初次感染。
cmv诊断鉴别方法CMV(巨细胞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能够有效地诊断和鉴别CMV感染,医生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检查手段。
本文将介绍CMV的诊断鉴别方法,包括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和抗原抗体检测等。
一、临床观察临床观察是CMV感染最基本的诊断方法,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情进展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CMV感染。
CMV感染通常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但这些症状和体征也可能出现在其他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中,因此临床观察只能作为初步判断。
二、实验室检查1. 病毒分离病毒分离是诊断CMV感染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可以从患者的体液或组织中分离出CMV病毒。
通过将患者的样本接种到特定的细胞培养中,观察病毒感染细胞的生长和病变,可以确定是否为CMV感染。
但病毒分离技术复杂,时间长,成本高,一般只用于特殊病例。
2. 抗原检测抗原检测是检测CMV病毒的抗原成分,常用的方法包括免疫荧光法和ELISA法等。
抗原检测可以快速检测患者体内的CMV抗体或抗原水平,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估,抗原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3. 抗体检测抗体检测是检测患者体内是否感染过CMV的证据,常用的方法包括IgM和IgG抗体检测。
CMV感染后,人体通常会产生IgG和IgM两种抗体,但不同时间的抗体水平不同,可以用于评估感染的时间和病情进展。
抗体检测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为近期感染,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
三、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对于CMV感染的诊断和鉴别也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CT、MRI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感染部位的病变情况,如肝脏、脾脏、淋巴结等。
对于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影像学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四、鉴别诊断CMV感染需要与其他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进行鉴别诊断,如疱疹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肝炎病毒感染等。
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指南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是人类疱疹病毒属中的一种双链DNA病毒,其种属特异性高,即人类CMV只能感染人。
不同种属病毒很少发生交叉反应,但人类CMV各株之间可有广泛交叉反应。
在正常人群中CMV感染的发生率很高,但很少引起临床症状,而将带有CMV的血液及血液制品输给早产儿、骨髓移植、组织器官移植、恶性肿瘤、AIDS等免疫功能缺陷或抑制的受者,即可引起输血后CMV感染的临床症状,甚至可成为致死的原因。
(—) 流行病学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献血者CMV抗体阳性率差异较大,流行病学资料表明:CMV抗体阳性率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和澳洲)的献血者中为40%~70%,在欠发达国家高达81%—100%。
女性献血者的CMV抗体的阳性率较同年龄的男性献血者高。
CMV抗体阳性,不仅表示曾有过CMV感染,还存在病毒再活化的可能性,因为CMV以一种或多种形式在白细胞内成潜伏状态。
实验证明抗CMV阳性献血者中约6%~12%献血者白细胞中有CMV,也有人发现50%献血者带有CMV,所以认为所有CMV抗体阳性的献血者,都可能具有传染CMV的危险。
由于人们对输血后CMV感染危害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减少输注新鲜血,减步输血总量和去除血液中白细胞方法的改进等,使输血后CMV感染率逐年下降。
(二)输血相关性CMV感染类型l. 初次感染 CMV抗体阴性受血者,接受潜伏性或活动性CMV惑染的献血者血液,而引起输血后CMV感染。
血液中出现CMV或CMV抗体阳性。
2. 再活化的感染 CMV抗体阳性的受血者,在输血前CMV呈潜伏状态,当输入CMV阳性或CMV阴性血液后,由于血液中的白细胞引起同种异体免疫反应,使受血者原来潜伏的CMV被活化,而引起输血后CMV感染。
3. 再感染这与再活化的感染不易区别,因为二者都是受血者在输血前CMV抗体阳性。
再感染时献血者血液中的CMV与受血者原先感染的病毒株不同,可引起强烈的CMV抗体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