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之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格式:doc
  • 大小:7.70 M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默者们的华丽转身

——“我们是胡旋舞者无声亦能起舞”

嘉定区听障人士融入社会案例分析

引言

生于2009年10月的她,稚嫩的脸上堆着笑,空闲的时候,她最喜欢拿着蜡笔,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她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聋人。她虽不是听障儿童,但她的生活环境与听障儿童一样,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在她意识到,当她叫妈妈的时候,得到的是无言的回答,她也越来越沉默。直到社工的出现,聋人之友项目沙龙活动的开展,才让她慢慢地打开封闭的心。如今的她,依然爱画画,也热爱舞蹈;有了新的朋友,共同在草地上奔跑撒欢。

一、案例背景

中国目前有13亿人口,残疾人占6000万人口,聋人约占2700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0.76‰。通过数据来看,中国的残疾人是全球所有国家的人口最多的国家,聋人也是全球最多的国家。

上海有52万残疾人口,听力障碍者约占25万人口,。

嘉定区位于上海西北部,辖区总面积46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150.6万人,全区共有12个街镇,现有持证残疾人数有1.9万,听障人士1907人,且人数在逐年递增,越来越需要社会的关注。

2011年6月,多位听障人士联名写信给区残联,反应他们的心声:希望关注听障人士这一特殊群体,搭建交流、沟通和活动的平台,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听障人士与外界交流不畅是他们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他们普遍都较为敏感,容易产生自卑感、心理不平衡、不适应等心理问题。听障人士赖以交流的手语,也因其他社会群体对其不了解,导致听者与聋人交流频频产生误会。听障群体无法融入社会,容易对社会产生对立感和排斥感。

2012年嘉定区关爱残疾人康复培训中心创设了“聋人之友”公益助残项目,项目运作4年来,通过各类增能活动,满足听障人士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引导

他们融入社会,积极倡导社会尊重,接纳听障人士,同时听障人士在受到社会各界关爱的同时,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完成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华丽转身。

二、需求分析

为了丰富听障人士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精神文明程度及融入社区的积极性,“聋人之友”项目组针对嘉定区12个街镇,以街镇聋人主席带头,对有服务需求的438名听障人士进行了需求调查。项目组先后召开骨干会议,聋人主席专题调研会议,项目志愿者团队会议,对聋人之友项目广泛听取意见,在各界的反馈下编写调查问卷。

项目运作4年来,虽已有越来越多的听障人士走出家门,走进社会,但是在他们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听力障碍,文化程度的差异,使多数年长的听障人士缺乏自信、逐渐自闭,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生活质量较低。聋人子女的不断出生,教育问题成了他们的最新难题,无暇参与社区活动。聋群无处安放的自我价值,让他们越来越远离这个社会。这也督促我们针对听障人士的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创新化的服务,协助其真正走出家门,走进社区。

三、理论模式

“聋人之友”项目借鉴了优势视角理论。对于优势视角的借鉴,社工以“一切以案主为出发点”,相信人可以改变,每个人都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优势视角认为,在生活中虽然面临着危机与困境,但是案主本人和周围环境中也埋藏着巨大的力量和独特的资源。任何环境都充满资源,逆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社工,应当发现和寻求、探索与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与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帮助听障人士发现自己的优势,需要打破他们的内在负面自我定义,协助他们加强自我认同感,提高自信心及掌控未来命运的能力。

其重要目标是协助他们重建自我价值,积极地影响和改善与他们有关的社会环境。

四、服务目标

1、总目标:

借助EPS社工介入模式,举办各类增能活动,增加他们的知识与信息量;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使项目成为听障人士与社会之间沟通的纽带,促进听障人士融入社会。

1)为听力障碍者搭建一个沟通的活动平台,关注其健康正常化发展,协助其自我健康管理。

2)鼓励及帮助听障人士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提升自信,促进其融入社会。

3)引导听障人士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提升自我价值感,传递正能量。

2、具体目标:

1)不定期开展各类养生保健讲座、健康咨询会,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2)整合各界资源,举办社区教育讲堂,手语培训等促进聋群与社群正常交流,提升残健融合;扩大项目受益圈,举办聋人子女沙龙活动,促进亲子关系。

3)借助项目平台,开展各类公益活动,提升自我价值感,激发主观能动性,并鼓励身边人共同参与,回报社会。

五、服务内容

针对项目调研的实际结果,项目制定了一系列的服务内容。以个人增能、人际增能、服务能力培养三方面开展活动。

1、个人能力提升:定期开设手语培训班,为听障人士与志愿者教授中国

手语与上海手语,规范统一手语姿势,提高听障人士与社会交流的能力,打破阻碍健聋交流的第一道防线。不定期开展健康义诊、妇女保健知识、防骗防盗专题咨询会等各类学习课堂。

2、关心聋群家庭,促进听障人士家庭健康发展:随着聋人子女的出现,聋人子女的教育问题被越来越多年轻的听障人士提出:面对自己的子女,如何教育,如何促进亲子关系成了青年听障人士面临的又一棘手问题。项目从2014年开始关注到这一群体,结合手语翻译、特教老师、志愿者等社会资源,为听障人士子女们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健全其人格发展,消除心理障碍。

3、反哺社会显价值:4年来,项目内的服务对象在接受社会各界关爱的同时,亦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2014年听障人士自发成立了一支约有50余人组成的无声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公益。

基于理论借鉴和服务目标,社工在具体服务策划时,注重循序渐进的过程。

通过图表可以看到,第一阶段是个人增能,帮助听障人士提升自我修养,发现自我优势,鼓励其走出家庭

第二阶段是协助其建立一定的自信心,鼓励其努力提高自身能力;

第三阶段是参与公益服务让社区居明和社会大众逐步认可他们服务的价值,从而提升听障人士的价值感,树立有价值的形象,从而我们搭建的平台上激发自我认同,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