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子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27.87 KB
- 文档页数:14
《论语·学而》中子曰:“君子不器。
”此句翻译为:“孔子说,君子不只是一样工具。
”《孟子·离娄上》中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此句翻译为:“孟子说,得到正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失去正道的人会得到很少帮助。
”《庄子·逍遥游》中有云:“逍遥游于无何有之乡,以至于帝乡。
”此句翻译为:“在无何有之乡自由自在地游玩,一直游到帝王的故乡。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太史公曰:“大丈夫生于乱世,当立功名,以显父母;若遇太平,当隐居草野,以养德行。
”此句翻译为:“太史公说,大丈夫生活在乱世,应当建立功名,以此来荣耀父母;如果遇到太平盛世,应当隐居在草野之间,来修养自己的德行。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此句翻译为:“诸葛亮说,不淡泊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保持内心的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世说新语·雅量》中记载:“颜渊问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器,何谓也?’孔子曰:‘器者,各有所用,故曰不器。
吾闻君子无所用其才,而用其德。
’”此句翻译为:“颜渊问孔子说:‘我听说君子不只是一样工具,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工具各有各的用途,所以说不只是一样工具。
我听说君子不利用自己的才华,而是利用自己的德行。
’”《庄子·养生主》中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此句翻译为:“庄子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最终会疲惫不堪。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此句翻译为:“太史公说,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是为了利益而来;天下的人纷纷扰扰,都是为了利益而去。
”《孟子·告子下》中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此句翻译为:“孟子说,得到正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失去正道的人会得到很少帮助。
”这些文言文句子,既有对道德、人生的深刻思考,也有对世态人情的描绘,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积累。
一、原文: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翻译:山上有树木,树木有枝叶,我心欢喜地喜欢你,而你却不知道。
二、原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翻译:那青青的衣领,牵动我悠悠的情怀。
三、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翻译: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理想中的伴侣。
四、原文: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翻译:那青青的佩带,牵动我悠悠的思念。
五、原文: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翻译:生死相依,与你约定白头。
握住你的手,与你共度一生。
六、原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翻译:经历过沧海的波澜壮阔,其他的江河难以与之相比。
除了巫山的云彩,其他的云朵不再美丽。
七、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翻译:海上升起明亮的月亮,天涯海角的人们共同欣赏这美景。
八、原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但愿人们长久相伴,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皎洁的月亮。
九、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翻译:月亮落下,乌鸦啼叫,霜冻满天,江边的枫树与渔火相对,我在愁绪中入眠。
十、原文: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翻译: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却不及汪伦送我之情深。
以上文言文好句,既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又富含哲理和美感。
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能领略到古文的美感。
原文:北海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译文:北海之中有一大鱼,名叫鲲。
鲲的体型极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那么长。
鲲变化成鸟,名叫鹏。
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那么长。
当它愤怒地飞翔时,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彩。
这只鸟,如果海上有大风,它就会迁徙到南海。
南海,就是天空的池子。
原文: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译文:再者,水的积聚如果不深厚,那么它承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在堂前的凹处倒上一杯水,那么芥草就能当作船。
把杯子放在上面就会粘住,这是因为水浅而船大的原因。
原文: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文:风的积聚如果不深厚,那么它承载大翅膀就没有力量。
所以鹏鸟飞翔九万里,风就在它的下方。
然后它才开始向南方飞去,蝉和学鸠嘲笑它说:“我们一跃而起就能飞,碰触到榆树和檀树的树枝,有时飞不上去就落在地上,为什么要飞九万里到南方去呢?”原文: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译文:再者,水的积聚如果不深厚,那么它承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在堂前的凹处倒上一杯水,那么芥草就能当作船。
把杯子放在上面就会粘住,这是因为水浅而船大的原因。
原文: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文:风的积聚如果不深厚,那么它承载大翅膀就没有力量。
所以鹏鸟飞翔九万里,风就在它的下方。
然后它才开始向南方飞去,蝉和学鸠嘲笑它说:“我们一跃而起就能飞,碰触到榆树和檀树的树枝,有时飞不上去就落在地上,为什么要飞九万里到南方去呢?”。
文言文句子及翻译在中国古代,文言文是一种古老的文字体系,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表达形式之一。
文言文以其严谨的结构、优美的修辞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句子及其翻译。
1.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翻译,孟子说,“贫穷的时候要做好自己,富贵的时候要做好全天下。
”。
2. 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华而不实,很少有仁德!”。
3. 荀子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
”。
翻译,荀子说,“人人都吃饭,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品味。
”。
4. 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翻译,孟子说,“聪明好学,不以问下为耻。
”。
5.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翻译,孔子说,“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于别人。
”。
6. 荀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翻译,荀子说,“不合礼的事情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
”。
7.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翻译,孟子说,“贫穷的时候要做好自己,富贵的时候要做好全天下。
”。
8.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翻译,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识。
”。
9. 荀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
”。
翻译,荀子说,“吃喝男女,是人的最大欲望。
”。
10. 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翻译,孟子说,“聪明好学,不以问下为耻。
”。
以上是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句子及其翻译。
这些句子虽然古老,但是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和道理却是永恒的。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智慧,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对待生活、对待他人的智慧和启发。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和学习,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文言文的精髓,让这种古老的文字永远流传下去。
文言文短篇及翻译五篇1.文言文短篇及翻译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孟子〔先秦〕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 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 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可是不能取胜, 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 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 但是, 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 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 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 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王,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 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天时: 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 气候。
地利: 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 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 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 内城。
郭: 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 围。
原文:“楚王问于屈原曰:‘子尝与寡人论国事,寡人何如?’屈原对曰:‘大王之国,江山壮丽,土地肥沃,人民勤劳,贤能之士众多。
然而,大王之德薄,政令无常,赏罚不明,故国势日衰。
’‘大王,夫以地广人众,富饶之地,而仁义不施,则国危;以地狭人寡,贫瘠之地,而仁义行,则国强。
今大王之地,虽广而不仁,虽富而不义,是以国势日削,民不聊生。
大王宜深思之!’”翻译:楚怀王问屈原说:“你曾和我讨论国家大事,你觉得我国如何?”屈原回答说:“大王的国家,山川壮丽,土地肥沃,人民勤劳,贤能之士众多。
然而,大王的德行浅薄,政令没有常道,赏罚不分明,所以国家势力日益衰弱。
大王啊,凭借着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富饶的疆域,如果不施行仁义,国家就会陷入危险;而如果土地狭小,人口稀少,但能施行仁义,国家就会强大。
如今大王的国家,虽然土地广阔,但不施行仁义,虽然富饶,但不讲究道义,因此国家势力日渐削弱,百姓生活困苦。
大王应该深思这个问题啊!”解读:这段对话体现了屈原对国家政治的深刻见解。
他首先肯定了楚国的地理优势和人力资源,但接着指出楚怀王的德行和治国理念存在问题,即“德薄”、“政令无常”、“赏罚不明”。
屈原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弱不仅仅取决于土地和人口,更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施行仁义。
他以“地广人众,富饶之地,而仁义不施,则国危;地狭人寡,贫瘠之地,而仁义行,则国强”的道理,劝诫楚怀王要重视仁义,以挽救国家危局。
这段话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启示意义。
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基础,更需要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仁义精神。
屈原的劝诫,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道德建设,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内涵,使得它成为高考语文考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九上文言文必考句子翻译是考生必须掌握的技能。
以下是对九上文言文必考句子翻译的详细解析。
一、《孟子·离娄上》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翻译:掌握了正确的道路,会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偏离了正确的道路,会得到很少人的支持。
2.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翻译:人与禽兽的区别,只是相差很少。
二、《庄子·逍遥游》1.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翻译:即使全世界都赞誉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即使全世界都非议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
2.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翻译: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承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三、《左传·僖公二十五年》1. “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翻译:小人常常以自己的心度君子之腹。
2.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翻译:人不是圣贤,谁能没有过错?四、《史记·项羽本纪》1.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翻译:大事进行时,不必过于拘泥于细节;大礼面前,不必过于推辞小让。
2. “此乃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翻译:这是天意要灭亡我,并非战争之过。
五、《战国策·齐策》1.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翻译:千里长堤,可能因为蚁穴而溃决。
2.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翻译:优秀的鸟儿选择树木栖息,贤明的臣子选择君主侍奉。
六、《论语·里仁》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等到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的叶子最后凋零。
2.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翻译:君子的恩泽,五代之后就会断绝。
七、《诗经·周南·关雎》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翻译: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2.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翻译: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理想的对象。
【导语】⾃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爱国的⾚胆忠⼼留在史册上吧!下⾯是©⽆忧考⽹分享的⽂⾔⽂经典句⼦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篇⼀ 1、⼀⼨⼭河⼀⼨⾦。
译:祖国的每⼀⼨⼭河⽐⼀⼨黄⾦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的。
2、勿以恶⼩⽽为之,勿以善⼩⽽不为。
译:对任何⼀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些微⼩的。
却有益于别⼈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就不去做它。
3、不迁怒,不贰过。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并且不要再犯第⼆次。
4、⾢⼈奇之,稍稍宾客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对他能作诗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亲去做客,有的⼈还⽤钱求仲永题诗。
5、三⼈⾏,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译:三个⼈在⼀起,其中必有某⼈在某⽅⾯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师。
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6、⼈⽣⾃古谁⽆死,留取丹⼼照汉青。
译:⾃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爱国的⾚胆忠⼼留在史册上吧! 7、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译:中间戴着⾼⾼的帽⼦长着浓密胡⼦的⼈是苏东坡。
8、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9、良药苦于⼝⽽利于病,忠⾔逆于⽿⽽利于⾏。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却对⼈的⾏为有利。
10、见侮⽽不⽃,辱也。
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出,是⼀种耻辱的表现。
篇⼆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不为贫贱⽽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2、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下,满坐寂然,⽆敢哗者。
译:过了⼀会⼉,只听到围幕中抚尺⼀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个敢⼤声说话的。
3、⼩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译:从⼩就想着报效祖国,⽽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4、屠⼤窘,恐前后受其敌。
译: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受到两狼的攻击。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现代汉语):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之风吗?”
文言文翻译举例分析:
1. “孔子曰”:
- “孔子”指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 “曰”是文言文中表示“说”的动词。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学而”表示“学习了之后”。
- “时习之”指按时复习所学知识。
- “不亦说乎”中的“不亦”是文言文中常用的加强语气的表达方式,“说”
通“悦”,意为“愉快”。
3.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有朋”指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 “自远方来”表示从很远的地方来。
- “不亦乐乎”与“不亦说乎”用法相同,都是表示“不是很快乐吗?”。
4.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人不知”指别人不了解自己。
- “而不愠”表示不生气、不恼怒。
- “不亦君子乎”中的“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乎”是疑问语气词。
整句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之风吗?”
通过对这句话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到文言文在表达上的简洁和含蓄。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意境和语气,同时用现代汉语表达清楚。
这样的翻译有助于现代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美。
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翻译:人们终究会死去,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却比鸿毛还要轻。
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翻译:千里的远行,都是从脚下开始。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习并时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翻译:道路漫漫而又漫长,我将不断地努力寻找。
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翻译:天下的兴衰,每个普通人都应该承担起责任。
九、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翻译:不必担心物资的匮乏,而要担心分配的不公平;不必担心贫穷,而要担心生活的不安定。
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翻译:在贫穷的时候,只关心自己的品德修养;在富贵的时候,要关心天下百姓的福祉。
以上这些翻译句子,都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经典语句,它们既具有深刻的哲理,又富有诗意。
掌握这些句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领略其中的韵味。
同时,这些句子也富含智慧,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学习和欣赏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运用这些句子,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人生境界。
总之,掌握文言文必备翻译句子,对于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积累,多读多背,逐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还要学会将这些句子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品质。
相信在不断地努力下,我们都能在文言文的海洋中畅游,领略到其中的无穷魅力。
文言文中的好句及翻译【五篇】1.文言文中的好句及翻译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翻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2、学而不化,非学也。
——杨万里翻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3、好学而不贰。
——《左传》翻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4、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翻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5、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尚书》翻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6、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翻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7、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葛洪翻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8、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翻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9、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宋]文天祥翻译:历许多忠臣义士,在国家有难时,他们的节操就显现出来,一个个名垂史册。
10、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翻译: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11、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宋]苏轼翻译: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
12、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三国]曹植《求自诚表》翻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13、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汉]陈蕃语翻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14、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唐]岑参《关人赴安西》翻译: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15、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明]吕坤《呻吟语·卷上》翻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
译文:人生若犹初相见时之情景
二、你的微笑,是我见过最美的风景
译文:尔之微笑,余所见之最丽之风光也
三、你的名字,是我见过最动听的音乐
译文:尔之名,余所见之最悦耳之音也
四、岁月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
译文:岁月静宁,与君谈;细水长流,与君共
五、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译文:愿得一人之心,白首偕老,永不相弃
六、我想要的未来,不是十全十美,而是心有所向,眼有所见
译文:吾所期之未来,非十全十美之境,但心有所向,眼有所见而已七、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译文:自兹而后,无心恋恋于良夜,任彼明月之下西楼也
八、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译文:吾本欲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也
九、岁月如歌,青春似梦,一晌贪欢
译文:岁月如歌,青春如梦,一时贪恋欢愉
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译文:执汝之手,与汝共老
十一、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译文:愿得一人之心,白首偕老,永不相弃
十二、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译文:人生若犹初相见时之情景,何故秋风悲叹画扇
此十二句,虽为流行语,然以文言文译之,亦不失其韵味。
读者观之,当能领略古风之雅,亦能感知今世之新。
夫语言之妙,在于能传情达意,不论古今,皆可互通。
是以文言文虽古,而其意蕴深长,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原文:“昔者,孔子游于匡,颜回为仆。
孔子使颜回为卫灵公问马,颜回还报曰:‘马肥而瘦,毛长而顺,足力强而步疾,饮食美而壮,此马之状也。
’孔子曰:‘善。
’”译文:“从前,孔子在匡地游玩,颜回是他的仆人。
孔子让颜回去向卫灵公询问马的状况,颜回回来报告说:‘这马身体肥胖却略显瘦弱,毛发长而顺滑,脚步有力而行走迅速,食物美味而使它健壮,这就是这匹马的样子。
’孔子听后说:‘好。
’”翻译分析:1. “昔者”是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从前”或“以前”。
2. “孔子游于匡”中,“游”表示出游,“于”是介词,表示在某个地方,“匡”是地名,指春秋时期的匡国。
3. “颜回为仆”中,“为”是动词,表示担任,“仆”指仆人。
4. “孔子使颜回为卫灵公问马”中,“使”是动词,表示派遣,“为”在这里是介词,表示代替,“卫灵公”是卫国的一位国君,“问马”是询问马的情况。
5. “颜回还报曰”中,“还”是动词,表示回来,“报”是报告,“曰”是说的意思。
6. “马肥而瘦,毛长而顺”中,“而”是连词,表示并列,“肥”和“瘦”是形容词,分别表示马的胖瘦,“毛”是毛发,“顺”是顺滑。
7. “足力强而步疾”中,“足力”指脚步的力量,“强”是强健,“步疾”是走得快。
8. “饮食美而壮”中,“饮食”指食物和饮料,“美”是美味,“壮”是健壮。
9. “此马之状也”中,“此”是这,“马之状”是马的样子,“也”是语气词,用于句末。
整个句子描述了颜回向孔子汇报马的情况,孔子对此表示满意。
这句话体现了古代文人对马的欣赏和对细节的观察。
一、原文:1.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翻译:人生在世,得意之时要尽情欢乐,不要让金樽空对着明月。
2.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翻译: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才的学者,往来的人没有一个是粗俗无知的平民。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论语》)翻译:了解某种学问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4.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翻译:落下的红花并非无情之物,它们化作春泥,反而更能滋养花朵。
5.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孙子兵法》)翻译:了解自己和敌人,就能在百战中不致失败。
二、原文:6.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翻译:夕阳下的彩霞和孤独的野鸭一同飞翔,秋水与辽阔的天空连成一片,颜色相同。
7. 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翻译:虽然相隔千里,但都能看到同一轮明月,只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在世界上只要有知心朋友,即使相隔天涯海角,也感觉像是近邻。
9. 落叶归根,何处觅知音?(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翻译:落叶归根,我又在哪里能找到知音呢?10.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翻译:人生就像一场梦,我举起酒杯,将酒洒向江中的明月。
三、原文:11. 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苦。
(《老子》)翻译:知道满足的人常常快乐,不知道满足的人常常痛苦。
1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翻译:读书读到万卷,下笔写文章就像有神助一般。
13.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荀子》)翻译:水太清了鱼儿就无法生存,人太精明了朋友就无法相处。
1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翻译:宇宙不停运转,君子应该不断地自我努力、奋发向前。
15.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原文:
1.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翻译:山上有棵树,树枝交错,我心中喜欢您,您却不知道。
2.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翻译:春风吹得我心花怒放,马蹄疾驰,一天之内看遍了长安城中的花朵。
3.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翻译:人生若能永远像初次见面那样美好,何必在秋风起时悲伤地挥舞着画扇。
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翻译: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悠然地望见远处的南山。
5.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翻译:人生自有情感之痴,这种遗憾与风月无关。
6.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翻译:在人群中寻找他千百次,突然回头,却发现那个人就在灯火昏暗的地方。
7.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翻译:如果两个人的感情能够长久,又何必在乎是天天还是朝朝暮暮。
8.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翻译: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时的那份情谊。
9.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翻译:明亮的月亮何时才出现?我举起酒杯向天空发问。
10.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翻译:世间哪有完美的方法,既能不辜负佛祖,又能不辜负你。
这些句子不仅展现了文言文的优美与典雅,更蕴含了古人对生活、自然和情感的深刻感悟。
通过这些句子,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情怀与智慧,体会到古风之美。
译文: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句子词语翻译及解释:1. 孔子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曰,说,表达。
2. 学而时习之:学,学习;而,连词,表递进;时,按时;习,复习。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之后要按时复习。
3. 不亦说乎:亦,副词,也;说,通“悦”,愉快。
乎,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4. 有朋自远方来:有,存在;朋,朋友;自,从;远方,远的地方;来,到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朋友从远方来。
5. 不亦乐乎:亦,副词,也;乐,快乐。
乎,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6. 人不知而不愠:人,别人;知,了解;而不,转折连词,却;愠,生气。
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
7. 不亦君子乎:亦,副词,也;君子,有道德的人。
乎,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
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全文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人际交往的和谐以及处世的智慧。
在这句话中,“学而时习之”体现了孔子对学习的重视,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复习巩固;“有朋自远方来”则强调了友谊的可贵,认为朋友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人不知而不愠”则展现了孔子的宽容心态,认为一个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和,不被外界的不理解所影响。
整句话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表达了孔子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即通过学习提升自我,保持内心的和谐,以及对待他人的宽容和理解。
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言文句子翻译导读:1、学不可以已。
——《荀子》翻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2、好学而不贰。
——《左传》翻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3、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翻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4、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翻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翻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宋]苏轼翻译: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
7、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翻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8、学而不化,非学也。
——杨万里翻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9、知耻近乎勇。
——《中庸》翻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10、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翻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11、三思而后行。
——《论语》翻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1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翻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13、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翻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1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翻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翻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1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翻译: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17、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翻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18、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翻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1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翻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20、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翻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21、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翻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22、位卑未敢忘国。
——陆游《病起书怀》翻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2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翻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2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翻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2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翻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翻译: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2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翻译: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28、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武则天翻译: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29、见侮而不斗,辱也。
——《公孙龙子》翻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30、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尚书》翻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31、一寸山河一寸金。
——[金]左企弓语翻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32、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增广贤文》翻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33、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唐]岑参《关人赴安西》翻译: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34、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翻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35、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翻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36、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增广贤文》翻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37、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翻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38、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翻译: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当作回家一样。
39、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葛洪翻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4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翻译: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啊!4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翻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42、读书本意在元元。
——[宋]陆游翻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4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翻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44、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陆九渊翻译: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4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6、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明]吕坤《**语·卷上》翻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47、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晏子春秋》翻译: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
4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翻译: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
49、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翻译: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50、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翻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51、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宋]文天祥翻译:历史上许多忠臣义士,在国家有难时,他们的节操就显现出来,一个个名垂史册。
5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翻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5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翻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54、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翻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5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翻译: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
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56、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翻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5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翻译:勤奋是登上知识**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58、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翻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5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翻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
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6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翻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61、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翻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62、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翻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6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翻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
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6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翻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65、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翻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
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66、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翻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6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翻译: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68、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翻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69、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翻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70、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三国]曹植《求自诚表》翻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7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翻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
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72、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警世通言》翻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73、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省世格言》翻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7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翻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7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翻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7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序》翻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
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77、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翻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78、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翻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7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翻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