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子兵法之计篇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1.3《孙子兵法》第1讲:计篇第一(三)承前启后,明德亲民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主讲 | 涣朴老师兵者,诡道也。
诡,是变化莫测,因为战争是不可调和的产物,到了战争这个程度,就不讲诚信了。
战争就是为了打赢,就是以误导对方为主。
我们能够不被别人所迷惑,才能够迷惑别人,如果我们还被名、利、权、情所迷惑,却想着学兵法去迷惑别人,那只会让自己落入欲望的深渊。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在战争的时候,你所看到的可能都是假象,不能够仅凭一点信息就加以判断,那样太武断。
别人想用你,他不会明明白白跟你讲,可能会先给你点任务,看看你的承受能力,做的好也不会夸你,看看你谦逊的程度,毕竟能承担大任务的人,都是经历过千锤百炼的。
不要想着别人用不用你,也不要看到别人的强,就认为别人强,看到别人的弱,就认为别人弱,不过早的下判断就不会被诡道所迷惑。
能或不能,用或不用,都不被外象所干扰自己的内心,心就定得住了。
心定得住,就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战争能不能赢,关键取决于得到的信息是否准确而完整。
这四个就是信息准确的完整性,不被表象所迷惑,然后再反制。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利而诱之,用利益诱导人;乱而取之,等你乱的时候取你;实而备之,你实力很强,我好好的备战;强而避之,你怒气汹汹,我避其锋芒;怒而挠之,你情绪不稳定,我来激怒你。
我们如果发怒的时候很多,就会被别人怒而挠之,被人挠就会完全失去理智。
虽然真正读懂兵法的人不多,但是用的人很多。
我们心要定,不乱于事,不迷于情,就不会被外面的东西所扰。
我们学这些兵法不是去打人,是知道怎样不被打。
要打赢别人,先让自己不被打死,这样,才有打赢别人的能力和机会,所以,自己先做到不被别人诱之,不被别人取之,不被别人备之,不被别人挠之。
卑而骄之,要谦逊,别人来拍你马屁,给你戴高帽子,你能不能做到心如止水;逸而劳之,别人来骚扰你,你能不能安而不动;亲而离之,身边有几个核心团队了,不要被人离间。
《孙子兵法》原文《计篇》第—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jiao)之以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shu)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jiang)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gui)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rao)之,卑(bei)而骄之,佚(yi)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于此观之,胜负见矣(xian yi)。
《作战篇》第二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si),革车千乘(sheng),带甲十万,千里馈(kui)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dun、盾)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dan)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掘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远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公家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竭,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pi)马,甲胃(zhou)矢弩(nu),戟(ji)楯(dun)蔽橹(lu),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及翻译《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孙子兵法之《始计篇》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始计篇》意思: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
《孙⼦兵法》原⽂译⽂《孙⼦兵法》原⽂译⽂《孙⼦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法著作,深刻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交战的丰富经验,集中概括了战略战术的⼀般规律。
《三⼗六计》是根据我国历代卓越的军事思想,特别是丰富多彩的军事经验总结⽽成的兵书战策;是对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理论概括和军事谋略提纲挈领式的汇集。
第⼀篇计篇【原⽂】孙⼦⽈:兵(1)者,国之⼤事。
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2),校之以计,⽽索其情(3):⼀⽈道,⼆⽈天,三⽈地,四⽈将,五⽈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4)。
地者,⾼下、远近、险易、⼴狭、死⽣(5)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6)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7)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七计,⽽索其情。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兵众孰强?⼠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8),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制权(9)也。
兵者,诡道也(10)。
故能⽽⽰之不能(11),⽤⽽⽰之不⽤(12),近⽽⽰之远,远⽽⽰之近。
利⽽诱之,乱⽽取之(13),实⽽备之,强⽽避之(14),怒⽽挠之(15),卑⽽骄之(16),佚⽽劳之(17),亲⽽离之。
攻其⽆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18)也。
未战⽽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况于⽆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1)兵:兵器、兵⼠、军队、战争等。
这⾥指战争。
(2)经之以五事:五事指道、天、地、将、法,这五个⽅⾯都属于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经,量度,这⾥是分析研究的意思。
(3)校之以计,⽽索其情:⽐较敌对双⽅的各种条件,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
校,通“较”,⽐较;计,指“主孰有道”等“七计”。
(4)阴阳、寒暑、时制:阴阳,指昼夜、晴⾬等天时⽓象的变化;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温的不同;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等。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孙子兵法 (全文译文) 一、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古代,兵有战争之意也有兵器之意思。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孙子兵法全文十三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之一,它由孙武所著,是一部关于军事战略和策略的经典之作。
全文共分十三篇,包括了许多关于作战、组织、军事政治等方面的论述。
本文将简要介绍《孙子兵法》的十三篇,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思想进行解读。
第一篇:计篇《孙子兵法》的第一篇是计篇,主要强调以合理计划和全面了解敌情来制定军事策略。
其中,最著名的思想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意味着在战争中,了解自己和了解敌人的情况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二篇:谋篇谋篇主要强调如何策划和制定军事计划。
其中,孙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战略原则,如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最有利条件进行战争等。
他还强调了培养将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非常著名的“将帅不能不具备的七种智慧”。
第三篇:谋攻篇《谋攻篇》主要探讨了攻击的战略。
孙子认为,攻击的目标是摧毁敌人的战斗力,并给予敌人以重大打击。
同时,他还强调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迅速击败敌人,而不是长时间的消耗。
第四篇:形篇形篇主要强调战场环境的重要性。
孙子认为,兵力的数量、地形的优劣、敌情的变化等都会影响战斗的结果。
因此,了解和适应战场环境是制胜的关键。
第五篇:势篇势篇主要探讨了不同形势下的战略选择。
孙子认为,根据敌我双方的形势,采取不同的战略是必要的。
他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战术原则,如掌握时机、调动兵力等。
第六篇:虚实篇虚实篇主要探讨了如何利用虚实来迷惑敌人。
孙子认为,虚实是战争中的一种常用手段,可以用来挑衅敌人、隐藏自己的意图等。
他还提出了一些方法来实现虚实之间的转换。
第七篇:军争篇军争篇主要强调军队组织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孙子认为,一个良好的军队组织是战争胜利的基础,而且重视士兵的训练和装备的质量。
第八篇:九变篇九变篇是孙子兵法中最长的一篇,它探讨了九种变化的原则。
孙子认为,在战争中,要根据变化的情况来调整计划和战略。
他还提出了一些应对敌人变化的具体方法。
第九篇:行军篇行军篇主要探讨了军队行军的策略。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一、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原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文】如果您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任用我领兵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用我领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离开。
《孙子兵法——计篇》读后感(共五则范文)第一篇:《孙子兵法——计篇》读后感《孙子兵法——计篇》读后感《孙子兵法》自诞生以来,一直倍受赞美和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是兵家必读之书。
因此,在纵多古籍中,《孙子兵法》此书在我的心中,用现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一直是一本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书。
拿到《孙子兵法》这本书,我首先看了它的目录。
在《孙子兵法》的目录中,可以看到此书一共分为十三篇。
第一篇是计篇,我先从计篇看起,看完并背诵了计篇。
在此,我想谈谈我的感受。
孙子其人,对他有些了解的人应该知道他生于春秋时期。
是以《孙子兵法》此书也是作于春秋时期。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是一个诸侯国争霸,战火连天的年代。
因此,战争在那个年代司空见惯,战争在那个年代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战争是那个年代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孙子在文章的开头就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段话点明了国家对待战争应该持有的一个基本态度。
然后,孙子对关系到战争成败的各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
其中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这些因素由“五事”组成。
所谓“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五事”之中,“道”排在首位,孙子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意思是,所谓“道”,指的是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说起“道”,我不由得想到了一位近现代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毛泽东。
毛泽东深谙“道”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他曾经说过,“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为了使民众真正站到共产党军队的一边,他一手抓土地改革,一手抓纪律。
土地改革是硬件,纪律是软件。
抓土地改革,是农民得到了土地,民众在物质利益上实实在在地得到了实惠;抓纪律,不扰民,不害民,使民众在感情上对这支军队由衷地敬重、亲近和拥护。
有了群众的拥护,就有了用之不竭的兵源、用之不竭的物资、用之不竭的智慧和用之不竭的战斗力。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上)作为《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一篇,《计篇》提出了统摄全书的重要理论,堪称全书的总纲。
曹操解释“计”的内涵道:“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可知此处的“计”,实即庙算,是指君臣在庙堂上的军事战略筹划。
(我:能计否?如何计?计什么?谁计?要达到何目的?)本篇一开头便有摄人心魄的警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强调了军事学研究对于国家存亡、百姓生死的重大意义。
而战争的胜负,在孙子看来,通过庙算是可以预知的。
孙子将战前庙算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五事”、“七计”。
敌我双方在社会政治、天时地利、将领素质、士卒能力、组织编制等诸多方面的优劣情况,孙子认为必须一一考察,缜密分析,才能准确推断未来战场的胜负形势。
庙算是中国兵学理论史上最重要的战略学概念,将其运用于军事斗争,便成为战争决策者首先需要慎重落实的一环。
“多算胜,少算不胜”,这个环节将关乎战争的最终结果,庙算的重要性因此被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在“五事”的排序中,“道”位居首位,孙子将其界定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战争与政治的关系,西方人到了十九世纪才由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明确揭示,所谓“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延续”,而《孙子兵法》此篇的“道论”却在两千多年前就将军事斗争纳入政治领域加以研究,充分显示了孙子的远见卓识。
除了“庙算”理论的构建外,孙子在本篇中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兵者,诡道也。
”这是他对以往战争注重旧“军礼”的一种变革与超越。
春秋后期以降,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旧“军礼”渐成虚设,诈术则大行其道。
“兵者,诡道也”的命题,在为诈术“正名”的同时,也从军事斗争原则的高度,强调了实施诈术的必要。
孙子进而提出的“诡道十二法”,可谓战胜敌人、争取主动的十二条妙计,受到后世兵家的高度重视。
(我:诡道应指虚实、形势)【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①,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②。
《孙子兵法》计篇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者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不诡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战篇第二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冑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秸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孙子兵法》1-7篇全文译文一、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原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孙子兵法 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
法。道者,令
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
时制也。地者,
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
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
孰有道?将孰
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
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
为这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抻
而诱之,乱而
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
其无备,出其
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
不胜,而况于
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1.计篇
《孙子》一书,篇卷体例颇有异同。
《十家注》--《十一家注》系统各本只有篇名,而无篇次,本篇作"计篇"。
简本漶漫,多不可识,惟从所存篇名如《刑》(形)、《聉》(势)观之,本篇亦当只有"计"字。
而《武经》系统各本则作"始计第一",无"篇"字,但有篇次,且有"始"字。
按:此"始"字迨为后人所加。
孙校本作"卷一计篇",亦即每篇一卷,共十三篇,即同明本《集注》。
而宋本则分三卷,《武经》同,惟具体分法不全同。
如上卷,《十家注》是自本篇至《形篇》第四,而《武经》则至《势篇》第五。
日樱田本则分十三篇为上下两篇。
简本虽未明篇卷,但篇题第二栏"军争"之上标有圆点,此或即其分篇或分卷之证。
今为统一体例起见,不分卷,篇题从《十家注》,篇次同《武经》,故本篇作"计篇第一"。
以下各篇仿此,不再出校
(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二)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译文: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 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
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
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
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
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三)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四)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文: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五)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文:谋划之策既为有利且被采纳,于是就再造成一种客观态势,以为外在的辅助条件。
所谓态势,就是要根据利的原则而采取应变措施以保持战略主动之谓。
(六)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文:战争是以运用诈谋奇计以克敌制胜为最高原则的。
所以,实际能打,反而示敌以不能打;准备怎么打,反而示敌以不怎么打;拟取近道,反而示敌以走远路;拟走远路,反而示敌要取近道。
敌若贪利,就以利去诱惑它;敌若乱而不整,就乘机去袭取它;敌若力量充实,就要防备它;敌若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它;敌若气势汹汹,乘怒而来,就设法使之屈挠;敌若词卑行敛,就设法使之骄惰;敌若休整良好,就设法使之劳顿;敌若亲和团结,就设法离间它。
要进攻敌没有防备之处,要出击在敌意料不到之时。
这是军事指挥家的奥秘所在,是不可事先泄露出去的。
(七)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开战之前,凡是"庙算"获胜的,是由于所得算筹较多的缘故;"庙算"不胜的,则是由于所得算筹较少的缘故。
所得算筹多的就胜利,少的就不能胜利,何况得不到算筹呢。
我们根据这种情况来进行考察,谁胜谁负就显而易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