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案例分析校园爱情的经济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15
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大学生恋爱问题【摘要】大学生恋爱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学生恋爱问题也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大学生恋爱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是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经济学一、经济学中对恋爱有启示的一些原理1.选择。
在资源稀缺和人类欲望无限这两大现实问题下,如何做选择是个问题。
西方经济学对“经济”一词的解释就是:研究如何以有限资源满足人类无限需求的学问。
我们每天都在面临各种选择,小到今天吃什么饭,大到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生涯,也许一个不一样的选择就会改变我们的一生。
恋爱更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到底要不要恋爱,或者选择什么时间跟什么人恋爱,都会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影响。
2.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为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
人们活在世上都是要付出成本的,而且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要把有限的资源放在能收益最大的用途中。
在面对恋爱问题的时候,我们为了追求对方必须要放弃做另一件事,这就是我们在恋爱时的机会成本。
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选择和恋人花前月下就要放弃一些寒窗苦读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大学生就要考虑好孰轻孰重或者能不能平衡好各种关系。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规律,是指在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最终会减少的规律。
通俗的讲,当你极度饥饿的时候想吃面包,你吃下的第一个面包是最解燃眉之急的,但随着饥饿程度的降低,你对下一个面包的渴望值也在不断减少,当你吃到完全不饿的时候即是边际效用为零,这时候再吃下去会感到越来越不适,即产生了负效应。
在寻找恋爱对象的过程中同样适用,随着你搜寻时间成本的增加,你的搜寻动力会随之减少。
对于大学生恋爱来说,要尽量找到自己爱情的效用最大化。
4.爱情博弈。
我们先来看一个博弈论中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两个犯罪嫌疑人甲和乙被抓到后被分别囚禁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房间里。
有趣的经济学现象——爱情经济学分析有趣的经济学现象——爱情经济学分析学习完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部分的内容,它的数理分析与经济现象的结合促使我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产生兴趣,分析了从日常的生活消费到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动等现象,觉得经济学在生活中确实无处不在。
后来,我又查找了一些书籍和网上资源,对一些比较有趣的经济学现象进行了解,当看到“爱情经济学”的字眼时,感到很有趣,于是在此进行讨论(部分引用网上内容)。
出色的经济学家,长于数理分析的居多。
但也有不少顶尖高手,却很少使用高深的数学工具。
他们的灵感和贡献,主要来源于丰富的直感、敏锐的观察以及对理论的深刻理解。
初学西方经济时,觉得它的数理部分很能说明问题。
总觉得文字叙述拖泥带水,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枝蔓,模糊了理论的逻辑脉络,甚至使理解更加困难。
不如数学表述直接触及核心,几个公设与定理,三下五除二,便把经济学理论中精巧严密的逻辑结构,毫无遮掩地呈现在你的面前。
直到自己尝试着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时,才发现,真正的经济学思维,不可能只从数理模型中学到。
今天的经济学,大不同于以往,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经济生活领域,而是要用经济学逻辑,去理解人类行为,包括非经济行为。
近三十年来,经济学家们不断跨越经济学的地界,攻入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的世袭领地,但是经济学理论性质和适用范围必定有其局限性。
《价格理论》里面举的一个例子,很能说明此点。
在美国,经常有圣诞礼物基金一类组织,参加者每月存入固定数额的钱,不计利息,到圣诞前取出累积本金或等值的礼物。
有人就问了,有钱不放在银行吃利息,明显是非理性和不经济的。
你经济学能够解释这种行为吗?斯蒂格勒回答说,此处人们宁愿经济上吃点亏,原始动机究竟是什么,实证经济学并不感兴趣。
也许人类天生就有意志薄弱的毛病,有些人就喜欢有个东西来约束他们,以防自己大手大脚不守计划留不下礼物钱。
如此种种,就让社会心理学家去解释吧。
经济学关心的是,给定人们的原始动机,经济机会倘若发生变动,人们的行为会随之作何改变?比方说,利息率提高,人们存进礼物基金的金额,会如何变动?变动幅度多大?再如收入增加,或个人信用额度扩大,又会产生什么影响?等等。
爱情的经济学分析之一:维持婚姻稳定的经济理论分析为什么当初花前月下的海誓山盟,要不了几年就变成“老婆是别人的好”呢?据有项调查说爱情的激情只能维持18个月,甚至有心理学家说热恋只能维持30天,之后将趋于平淡。
经济学认为边际效用服从递减规律。
所谓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后所获得的额外的满足程度,在其他商品的消费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不断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会带来更大的效用。
但当消费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不断增加这种商品的消费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会逐渐下降,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婚姻生活是爱情的延续,男女双方结婚会带来诸多的收益。
从这种收益中获得的满足程度也就是爱情消费者的效用了。
随着婚姻时间的延续,对特定对象---妻子或丈夫的爱情的消费越来越多,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逐渐递减,最终边际效用趋向为零。
所以对大多数夫妻来说,不进行自我调适,这种效用递减会给婚姻生活带来危机。
要维持婚姻的稳定较为简单,但要增强婚姻所带来的效用却不容易。
维持婚姻的稳定,只要提高离婚的成本大抵就可解决一二。
一增加婚姻的沉没成本。
子女大概是婚姻生活中最大的沉没成本了,对子女抚育费用越多,花费心血越多,感情越深,沉没成本越大。
所以大多数“二奶”都希望能给对方生个儿子,以增加对方“背叛”自己的成本。
当然,对于妻子来说,最大的离婚成本莫过于逝去的韶华。
不再年轻的妻子一般会在再婚市场上成为低档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般情况下,中老年夫妻中首先提出离婚的往往是丈夫,法院在财产分割时也会更多地考虑女方。
二是提高财产约束,签订财产契约是个好办法,夫妻之间财产关系越明确,离婚的成本就越低,共有的不可分的财产越多,离婚的成本会越高。
特别是离婚的过错原则使得有过错的一方在离婚时要付出更大的会计成本,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这也是在做离婚成本分析时不得不考量的因素。
当然,对于像罗纳尔多这种日进斗金的人而言,与情人分手所造成的损失往往小于给他带来的收益,财产约束对他无效。
用经济学角度分析婚姻爱情用经济学角度分析婚姻爱情一个经济学家与一个陷入情感迷雾中的女子在火车上偶遇,经济学家用经济学的眼光对女子的情感、恋爱、婚姻问题,进行了另辟蹊径的分析.他的结论令女子感悟颇深。
为便于阅读,我们将她的提问逐条编号。
先是女子的自我介绍:“我今年28岁,和男朋友是同班同学,毕业与长春机电学院。
几年前我和他一起来杭州找工作,我的工作比较理想,在一家电表厂做设计,他的工作不太好,于是我鼓励他去考研。
考取后,我供了他三年,没想到现在快毕业了,他居然提出分手。
后来,我才搞清楚,他又谈了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女孩。
我真的很痛苦,几年的感情和心血付诸东流!……”一、女子道:“我想问你,为什么男人总是那么花心?”经济学家道:“用经济学的理论,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那就是边际效用递减。
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呢?就是说一样东西当你拥有得越多的时候,对你的作用就越小。
比方说,你饿了,吃第一个包子的时候特香,第二个很香,第三个还可以,第四个饱了,第五个吃不下,第六个看见都烦!也就是说第六个包子的作用为零甚至为负”。
“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的公理,由于边际效用递减,从现在恋爱的角度看,你的效用比不上那个刚毕业的女孩,你激情是那第六个包子,而那个女孩却是第一个包子。
这也是许多男人为什么家有美貌如花的妻子,却在茶座酒吧去找小姐的经济学原理。
”二、女人道:“既然边际效用递减是公理,为什么花心的女人比较少?”经济学家道:“花心的男人应该和花心的女人一样多,假定花心的男人没有花心的女人相呼应,那么男人又到哪里去花心?准确地说,应该是结了婚的女人中花心的比较少!但这并不等于说,边际效用递减在结了婚的女人身上不起作用,结了婚的女人未必就没有喜欢更英俊更年轻更富有的男性的念头,只是一般他们不会采取‘采花’行动,这里的道理可以用经济学的成本收益方法来分析。
”“在经济学的假设中,人都是理性的(也就是有理智或者是会‘精打细算’——编者注),人们采取一项行动都要在心理盘算值不值。
第179期孔目湖讲坛大学生谈恋爱的经济学分析(总结) 爱情作为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已经被无数前人吟咏过,留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诸多的慨叹。
在大学里,恋爱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操场上,在图书馆里,在教学楼里,在食堂里,我们都会看到很多对的情侣。
现在呢,我们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的谈恋爱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谈恋爱的问题,我们必须遵循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一、经济个体是理性的二、经济资源是稀缺的。
一,大学生谈恋爱的现状分析1.供求分析如果把爱情必做产品的话,我们每个人既是供给方,又是需求方,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
当男生的供给=女生的需求,女生的供给=男生的需求,这时候供求平衡,即双方相互满意,这里的供求平衡不是指数量上的平衡,而是指男生(女生)的人品,外貌,学习等的供给满足一个女生(男生)对这方面的需求,于是两人开始恋爱,他们都实现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双方因为恋爱而实现了一个帕累托最优。
这就是某些大学生恋爱的一个原因。
2.稀缺性分析在华科那样的工科学校和我们财大这样的财经类学校,男女比例大大失调,恋爱需求的无限性和男生或女生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有的人想恋爱却没有相应的资源,或者为了获得这种资源,要付出更大的成本,从而有的人还是单身。
这就是有的大学生还没有恋爱的一个原因。
3.信息不对称和博弈分析当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有好感,但不知道那个女生是否也同样喜欢自己,这是一个比较难于解决的一个信息不对称问题,男生可能会是很痛苦的,因为他不知道是否该表白,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表达,同样对于女生也是如此。
这个时候需要第三方的信息传递,无论是通过第三方,抑或是直接交流,谁先表白都要冒一定的风险,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如果对方不接受,那是一件很伤自尊心而且极没面子的事,为了避免这种窘境的发生,双方都容易选择的自己的占优策略——互不表白,认为这是自己的最优状态。
爱情行为的经济学分析爱情行为的经济学分析按照西方“经济人”理论,个人从事活动的动机是自利的,这种自利行为根源于个人自身内在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动因。
“经济人”能够根据具体的环境和自身经验判断自身利益,使自己追求的利益最大化。
这个定义似乎已经表述得很清楚了,然而,对“利益”一词却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
人们总是习惯性把其的片面理解为财富、收入、利润等物质收益,而没有考虑到精神层次上的愉悦。
近年来,西方学者对经济学的研究有了进步,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学者认为,“经济人”追求的是效用的最大化,不仅仅包括物质的效用,也包含心理上的效用。
这种效用主义在解答“爱情”这个千百年来一直困绕着大家的问题上也有着理论上的突破,于是本文提出了“爱情经济学”----综合效用说。
该学说认为,人并不是唯利是图的,而是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一个人的得失由三部分相加而来:行为本身的得失、公众对他的行为判断的得失以及精神满足感的得失。
其中“精神满足感”是指来自于道德或者某种精神上的欣喜感,与他本人行为付出程度成正比。
举例来说,一个恋爱中的人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经营爱情,而这种行为基本上是没有物质上的收益的。
对他的这种行为,纯粹从物质的角度来看,不难得出人的爱情是一种是非理性的非“经济人”行为。
然而,并非如此。
仅仅从这一行为本身的得失来讲,效用为负。
因为这样意味着他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但是公众可能会对认为他是一个正常的人,不会怀疑他有其它心理或生理上的疾病。
因此“公众对他的行为判断得失”这一项效用大于零。
再就是他本人在恋爱的过程之中,他的精神层面得到了愉悦与满足,“精神满足感”这一项远远大于零。
因此,对于他来说,三项相加总的效用大于零。
因此他的行为选择仍然是理性的、经济的。
这样,以能够满足“经济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前提。
精神满足感创造性的运用于爱情行为之中,使得经济学中的“金科玉律”----效用最大化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经济人”追求的效用不再仅仅限于利润、财富,而且包含了满足感、道德等以前被人们视为精神层次的“非理性”行为的内容。
§1 绪论这篇文章是我这次实验经济学公选课的结课论文。
有人说大学中没有经历过恋爱就不算是上过大学。
虽然这话不甚正确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在校园恋爱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
我作为一个正值青春的大学生,自然也希望经历爱情的洗礼。
但是由于我选择了合肥工业大学——一所老牌工科大学,使得校园中的男生数量远远多于女生,所以我会经常听见或发出这样的感慨“在工大找个女友真难啊!”;也曾听见男生“好女配差男”的抱怨,甚至还和女同学争论过在工大是否存在恋爱难的问题。
以前我仅仅是通过自身经验去参与这些讨论。
当我面临这次实验经济学公选课的结课论文选题时,我没有足够的知识和信息积累去分析现实中的市场情况,而我又比较喜欢这门课,不想仅仅百度一下了事。
所以我想到是不是可以利用供求关系去讨论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
最开始我本想讨论一下我们实验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但是经过思考后我发现,它与现实中的市场相差太多了。
后来我想到我是不是可以利用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分配稀缺资源的学科——来研究一下恋爱——这种我所面对的“稀缺资源”——是如何分配的。
所以就有了现在这个方向的研究。
由于是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校园恋爱这一稀缺资源,我暂且称其为“校园恋爱经济学”(其实叫“经济校园恋爱学”或许更贴切)。
我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讨论了校园恋爱难度以及校园情侣之间的般配程度与校园中男女比例的关系。
文章确实是经过我自己的思考的,但选题不太严肃,或许当做趣文读一下也无妨。
§2关于校园恋爱的几个假设我选校园恋爱作为研究对象实际上是有原因的。
在校园中男女互相吸引、互相追求实际上与供给和需求是很相似的。
而且校园这一限定有一个好处就是同一校园中的学生同质的。
这样在校园中出现某类特定的人的概率是一定的。
这是我的研究的一个基点。
而且校园,主要是大学校园,恋爱是不受管制的,这就和自由市场十分相似。
所以我选择了大学校园恋爱作为我的研究对象。
要研究就要有研究对象的模型,而现实纷繁复杂,所以我将做几个假设来简化模型。
对大学校园爱情的经济学分析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关爱情的文学作品是数不胜数,然而爱情并不是作家和诗人们的独家题材,经济学家们也从更理性的角度分析爱情的经济学含义,于是,我这个刚接触经济学的初生牛犊也来凑凑热闹,试着将所学的知识对号入座,考虑到文章的连贯性,会有借鉴别人之处,如有雷同,非属巧合,但愿其中我的原创能让你觉得似乎有些道理。
把所有谈恋爱的大学生作为“爱情市场”的“交易”主体,每个想谈恋爱和正在谈恋爱的学生均可称作“局中人”。
一、局中人具有凸状偏好尽管每个人具有自己独特而复杂的效用函数,但大多数情况下,在他们的无差异曲线上,都有这样的特点:比如一个男生长的很帅与一个男生很有钱对于一个女生来说是无差异的,也就是说,她选择其中某一位都是等效的,而如果一个男生既长的帅又有钱,那么她肯定更偏爱这个男生而不是另外太极端化的男生。
当然,这只是一种最简单的假设,一个女生不可能只考虑这两个因素,何况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并不重要。
事实上,她在选择交易对象时要考虑才能、知识、名誉、人品、容貌、财富、感觉等诸因素,但她总会偏好于尽可能多地满足自己内心标准的那个人,而不是很极端化具有某一方面特点的人。
(在表示容貌很好而财富很少的A点与财富很多而容貌不佳的B 点及容貌、财富均还可以的C点,局中人倾向于选择C点。
)二、局中人面临一定的爱情约束正如消费者选择具有收入约束与生产者选择具有技术约束一样,爱情市场上局中人选择具有一定的爱情约束:时间、金钱、感情、精力、前途、地理条件等。
他们总是在这些约束条件下作出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选择。
由于爱情市场的独特性,这些爱情约束条件常常致使局中人改变初衷,因为他们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
三、局中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绝大多数恋爱并非产生于相互熟悉的局中人之间,一方很难于了解另一方的全部,比如性格、品德、能力、思想等等,他所能了解的更多是表面化的容貌、财富、举止等,于是他们作出选择时显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尝试性”,可能更多的是凭“感觉”。
1.恋爱是怎么来的?如果把大学里的恋爱比作产品的话,那么男生和女生就分别是爱情彼此供给和需求方,就像社会上存在着生产者和消费者一样,而人的特殊性在于他既是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供给和需求的运动结果就是恋爱,而这个结果出现在供求曲线的交点既平衡点,而影响两者位置和运动是供求双方的外表,谈吐,学习,对对方的关心程度,个人偏好等等处于均衡点以外的同学(也就是俗称单身),可能是供给的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效用(或者说你的眼光太高看不上喜欢你的人),也可能是你的爱情供给不能满足另一方的效用(或者说你喜欢的人眼光太高看不上你);这时候供求失衡,恋爱的问题产生了……2.恋爱是稀缺的大学恋爱不同于婚姻,如果说婚姻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纸合同(结婚证),那么恋爱就只能算是口头契约(总得有一方先提出在一起,然后另一方答应)。
我们应当看到,这种口头契约是稀缺的,由于在东北大学这个区域性市场里,多数男生的供给满足不了女生的效用,这就注定了恋爱曲线的平衡点是难以寻觅的~~所以说,大学里的恋爱是稀缺性资源(正所谓狼多肉少),而经济学正是是建立在资源的稀缺性基础之上;对男生来说(尤其工科学校的男生),若想获得恋爱这种稀缺性资源,就必须去主动追求女生,即提高供给曲线,来满足对方的效用(不要幻想女生来追你,尤其在工科院校;除非你超级无敌优秀,而这种概率很小很小)。
3. 成本问题男生为了得到这种稀缺性就要付出成本和承担风险。
先来谈谈成本问题。
成本分为好多种,先说第一个: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经济学定义我不想多做解释,这是指的是你放弃在大学里恋爱而能得到的最大收益。
想一想,如果我们四年不恋爱,我们的最大收益是什么(学习出类拔萃,组织能力得到锻炼,考证等等)。
但是,正如大家一窝蜂的去报考研究生却没有几个人真正想一辈子研究学问一样,恋爱巨大的正外部性(在渴望恋爱的男生看来),已经掩盖同样巨大的机会成本。
比如,恋爱后势必减少了人际关系的交往(也有处理得很好的,本文只说一般情况)。
经济学视角下的校园爱情---“不可能性”定理的分析摘要:本文以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作为分析工具,分析了大学生恋爱市场的特点,并从成本、收益、利益最大化及博弈论等诸方面推证了校园爱情的不可能性。
关键词:垄断竞争预算约束成本收益利益最大化博弈论一、引言爱情是人间最美好、最崇高的东西,千百年来被人们歌颂赞美。
不管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坚韧的爱情传说,美好的爱情总是让人迷醉向往。
尽管如此,我们却发现,美丽的校园里大学生们的恋爱,却大多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校园里的爱情一旦脱离了校园的土壤就脆弱的不堪一击了呢?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已经迅速渗透冲击到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经济学的作用也在日益显现,以经济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个古老的话题,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认识。
二、大学生“恋爱市场”的经济学分析为了分析的方便,应当首先来分析一下“校园恋爱市场”的特点。
为此,我们把所有谈恋爱的大学生当作“恋爱市场”的交易“主体”,从博弈的角度看,每个想谈恋爱和正在谈恋爱的学生都可以视作“参与者”。
特点1:参与者有着独特的偏好并且倾向于多样化。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偏好和效用函数。
譬如,一个女生可以不顾任何世俗的理由瞬间爱上一个人男生,其原因可能仅仅是“长得帅”或“感觉好”。
这是因为在爱情的问题上,参与人进行选择时所依赖的效用函数使复杂多样的,并不一定都是由金钱、长相、能力、声誉所组成的。
或许在很多情况下“感觉”成为唯一的尺度。
特点2:参与者是差异化的。
这与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所假设的产品差异的假设类似。
每个恋爱的人都是不同的,男男女女无论在相貌、才华、财富、前途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
特点3:参与者都面临着一定的约束条件。
所谓的约束条件在这里指的是能力、长相、金钱、地理条件等。
每个人都是在这些约束条件下做出最大化自身效用的选择。
特点4:参与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所谓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在一个交易中,买者和卖者所掌握、了解的信息程度不同。
用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大学生谈恋爱(课后作业)大学生谈恋爱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曾经是不允许的,我就生活在那样的时代。
当年我的同学就因为谈恋爱而导致被分配到最差的地方去,所以当时谈恋爱是在“地下”的,不能公开,不然后果严重。
实际上,谈恋爱是性成熟的自然表现。
性成熟了,就会对异性有一种感觉。
所以大学生谈恋爱从来都是存在的,禁止谈恋爱是不现实的。
那么,我们的态度是什么呢?我们当然要反对“性解放”,但同时也不要导致“性压抑”,所以,对于大学生谈恋爱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我作为一个老师,是研究经济学的,我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谈恋爱的问题。
一、谈恋爱的机会成本分析 机会成本是做出一项选择而不得不放弃的其它种可能选择的代价。
比如说,你拿一百万去投资一个企业,它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打个比方,你拿一百万存到银行,一年的利息是十万,而你拿这些钱去成立一个企业,一年的利润才五六万,那就划不来了,还不如把这笔钱存在银行里。
一年什么都不干就有十万块,你为一个项目累死累活一年才得五六万。
这就是从机会成本角度说,你搞这个企业不合算。
当你的企业的收益达到十二万、十五万甚至更多,高于你的机会成本的时候,你才愿做这个企业。
下面,就大学生谈恋爱的机会成本与在座各位进行讨论。
机会成本之一:学习。
机会成本就是做了这个,从而不能做那个。
本来大学生的时间是用来学习的,但由于谈恋爱,于是学习的时间就减少了,这就是谈恋爱的机会成本。
如果两个人谈恋爱,经常花前月下,不知道时间的长短,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如果一方只顾自己快乐而与另一方恋爱,却不为对方的学习考虑,我想这样的恋爱不要谈,因为他只顾自己而不顾及对方。
而正常的谈恋爱应该是两个人祈求未来美好的生活,恋爱成了学习的动力,这样的恋爱是值得谈。
父母经常会告诫子女,考上大学不容易,大学是学习的场所,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要好好学习,不要谈恋爱。
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我觉得在读书期间是不是可以谈恋爱,最主要看谈恋爱是帮助了学习还是影响了学习。
校园爱情中的经济学据相关统计,有超过七成的大学生情侣会在毕业后选择分手。
为什么曾经在花前月下立下山盟海誓的学生情侣会在毕业时变成分飞劳燕各奔东西?其中原因是众说纷纭,本文仅从经济学角度来表达一下个人看法。
校园里的恋爱对象也许并不是最优的选择结果。
在一些文科类大学,女生资源相对较多,恋爱市场接近于垄断竞争;而在一些理工类大学,女生资源相对匮乏,恋爱市场近似于完全垄断。
我们知道,与竞争市场相比,垄断市场由于缺乏竞争力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
因此,被追求者(一般是女生)面对的可选择个体数量较少,他们在选择恋爱对象时一般不会考虑金钱、地位、名气等功利性因素。
大多数的学生谈恋爱不是出于寻求感情归宿的目的,而是为了排遣寂寞或是随波逐流。
由于社会上汇聚着各种各样的优秀异性,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可选择的恋爱对象数量更多、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相貌、才华、财富和前途等诸多因素都在考虑范围之内,以使自己的爱情收益达到最大化。
曾经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所选择的恋爱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不是那么称心如意了。
校园爱情也具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意思是随着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的量的增加,新增加的那个单位物品或劳务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增量是减小的。
也许你会清晰地记得你第一次亲吻恋人时的场景、表现甚至于你的心理活动,但是你基本已经忘记了第十次、第二十次亲吻恋人时的感觉;也许第一次和恋人去看电影时的激动之情直到现在也不能令你忘怀,但是你应该忘记了和恋人第二次、第三次去看电影时怀着什么样的心情。
校园爱情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表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感情上和感觉上的淡化。
时间会消耗我们对恋爱对象的激情,会冲淡我们对恋爱对象的新鲜感。
校园爱情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推动了“毕业那天让我们失恋”的场景的出现。
毕业后,继续校园爱情长跑的机会成本大幅度增加。
机会成本就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其他东西。
象牙塔里,谈恋爱的机会成本是少量的金钱和少量的时间(大多数学生认为大学最不缺少的就是时间)等,这样的恋爱机会成本几乎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这也是校园爱情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
用经济学的观点说明大学生恋爱作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早已为无数前人吟咏过,留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诸多的慨叹。
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却又是另一番风景。
而本文就试图从经济学角度对恋爱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
1、消费者的决策(为何她或他选择你成为恋人?)不知道各位恋人们想过没有,为何在这千万人之中,对方独独选择了你而不是别人呢?从情感角度来讲,我们可能会说,因为我们比较适合可以彼此依靠之类的。
而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如果把爱情看做一个特殊的商品的话,事实上这其实是一个消费者决策问题。
为什么对方选择了你呢?因为你给对方带来了效用的最大化!说到这,有人可能又要问了,我这么漂亮优秀,温柔体贴,为何对方不爱我而偏偏要喜欢一个在我看来非常普通的女生呢?!而事实上这一点也很好理解,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里存在着一个消费者偏好及消费者效用主观性的问题。
也就是说,虽然你自认为甚至其他人也认为你温柔可爱,但对方或许偏偏就不这样认为,又或者对方虽也承认你温柔可爱,然而这偏偏就不是他所喜爱的,如此,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了。
所以呢,也就不用为对方不喜欢你而一直烦恼了。
各有所爱,无法强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需求供给弹性(为何你还是光棍?)不知各位混了多年,却依然还在为成为双截棍而奋斗不息的光棍朋友们有没有自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我已经很努力了,可为什么我还是光棍呢?是啊,你已经很努力了嘛,怎么还是这么凄惨呢!好像有点不好理解。
不过,各位扪心自问一下,难道真的从没有人喜欢过你么?混了这么多年,不出意外的话,从没有异性对你有好感这种可能性毕竟是微乎其微的。
换句话说,应该是有人喜欢过你的,只是你不是很喜欢对方而已。
而这不喜欢的原因呢,可能是温柔却不是很可爱,可爱却不是很漂亮,漂亮却总感觉少了那么一点内涵,有内涵呢容貌却不能让你十分满意,又漂亮又有内涵性格却又似乎不怎么如你意,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你看来又漂亮又有内涵性格也很好的女孩呢------你却无奈地发现,对方并不喜欢你!于是乎,寻寻觅觅,挑挑选选,蓦然回首间,你猛然发现自己还是光棍一个,凄凄惨惨戚戚。
经济学案例研究-校园爱情: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校园爱情: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缘分天空爱情是人类文明的永恒主题。
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爱情的文献说不上汗牛充栋,但也不在少数。
但是多数文献要么分析的对象是社会上成人之间的爱情,要么仅仅使用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目前为止,我们还很少看到能运用比较严谨的经济学框架来分析大学生和研究生的爱情现象并得出明确结论的文献。
本文就试图在这方面做出一个尝试。
一、基本假设我们下面的分析首先建基于如下基本假设,然后根据假设条件、约束条件和基本原理来推证基本命题。
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把所有谈恋爱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当作“爱情市场”的“交易”主体。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每个想谈恋爱和正在谈恋爱的学生都可以视作“局中人”(player)。
假设1:局中人偏好独特且倾向于多样化。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偏好和效用函数,譬如,一个女生可以不顾任何世俗的理由,而仅仅因为“感觉挺好”就可以在瞬间爱上一个男生。
这是因为在爱情问题上,局中人进行选择时所依凭的效用函数是复杂的,并不一定都可以用诸如货币、财富、容貌、声誉等尺度来度量的。
也许很多时候“快乐”成为惟一的尺度。
假设2:局中人是差别化的。
这跟商品“异质性”的假设类似。
每个谈恋爱的人都是不同的,表现在知识、相貌、能力、财富和前途上都是不一样的。
假设3:局中人都面临着一定的约束条件。
每个人都是在约束条件下做出最大化自己效用的选择。
这里的约束条件包括时间、金钱、精力、地理条件等。
约束条件的作用,体现在它常常改变最初的选择。
假设4:局中人之间信息不对称。
由于大多数恋爱在一开始并不熟悉的局中人之间开始,局中人之间对于各方的知识、能力、财富和前途不可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在网络爱情时代,甚至连对方的相貌都是一个问号。
即使局中人相互接触之后也难以获取对方比较全面、可信的信息,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获取信息需要成本,比如要了解一个人的品德,可能要多次跟对方谈话、进餐,还要努力观察对方的行为表现,这些都需要花费金钱、时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