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导论
- 格式:ppt
- 大小:161.00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文化导论选择题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 C 】A.文化思潮 B.文化传统 C.文化观念 D.文化现象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 C 】A.地质灾害等 B.沙尘暴灾害等 C.洪涝灾害等 D.风灾等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 D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 D 】A.和睦 B.团结 C.和平 D.统一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 D 】A.原始采集业 B.原始捕捞业 C.原始狩猎业 D.农业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 C 】A.三皇时代 B.五帝时代 C.夏代 D.商代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 D 】A.教师 B.官吏 C.说客 D.辩士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 C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 A 】A.出人相补原理 B.等差原理 C.中国剩余定理 D.秦王暗点兵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 D 】A.查 B.验 C.测 D.切11.我国的造纸术传人欧洲是在【 C 】A.公元6世纪 B.公元8世纪 C.公元12世纪 D.公元16世纪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 B 】A.周代 B.汉代 C.隋代 D.唐代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 C 】A.选举政治 B.世袭政治 C.伦理政治 D.文官政治1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 C 】A.五帝时期 B.夏朝 C.周代 D.春秋时期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D 】 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 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 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 A 】A.《左传》 B.《周礼》 C.《论语》 D.《孟子》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 D 】A.《周礼》 B.《庄子》 C.《周易》 D.《诗经》1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 B 】A.知行合一 B.天人合一 C.重义轻利 D.文以载道 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人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
u校园中国文化导论经典摘要:一、引言二、中国文化的概念与特点三、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1.思想道德观念2.科学技术成果3.文化艺术表现四、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传统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2.当代我国文化创新的实践与成果五、校园中国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实践1.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2.培养具备文化素养的新时代青年六、结语正文:一、引言校园文化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校园中国文化导论的相关内容,以期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二、中国文化的概念与特点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其核心内容包括思想道德观念、科学技术成果、文化艺术表现等。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1.思想道德观念:包括儒家仁爱、道家自然、佛教般若等思想,以及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核心价值观。
2.科学技术成果:诸如四大发明、传统医学、农学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3.文化艺术表现:如诗词、书画、音乐、戏曲等丰富的艺术形式。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传统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学校教育,传统教育一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2.当代我国文化创新的实践与成果: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历史时期,我国在文化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五、校园中国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实践1.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深入了解和热爱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培养具备文化素养的新时代青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培养具备文化底蕴、道德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青年。
六、结语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导论知识点引论中国文化概论1“文化”,在我国传统的用法上指的是“文治教化”,与“武功”对举,也就是礼乐和典章制度等等2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将它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3文化的结构分为四个层次:(1)物质文化层:最表层的是物态层面的文化,或称“器物文化”,指的是物质形态所表现的物质生产生活及其产品的总和,包括人类加工创制的各种器具。
(2)制度文化层:指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规范人们行为、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包括制度、法律、礼仪、习俗和机构组织等等(3)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长成的文学艺术作品4当代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指出,文化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
它使代与代之间、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与意义。
5轴心时代: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称为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出现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这个时期的特征:动荡和开放动荡:产生了碰撞,产生了思想,思想又在动荡中成熟开放:那个年代,没有人会特别约束思想家的口舌,而且那个年代的政治家也是卓越的思想家,上行下效的力是无可比拟的6农耕经济优点:1农业经济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勤劳务实的民族性格,重实际而黜玄想缺点:1偏重实惠与眼前利益,限制了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急功近利,追求即时利益。
2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不愿意接触外界,接受新事物,习惯周而复始的生活7宗法社会(1)中国古代,人们称为“宗法社会”。
序言(1)简述文化的定义。
文化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其进一步的分类则有简有繁。
狭义的文化,则不包括物质文化,或仅指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
(2)试述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八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或起源时代,包括旧石器和新时期时期,相当于中国古史中的传说时代。
2.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形时代或“青铜时代”3.第三阶段,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或“元典时代”4.第四阶段,是中国文化实现“大统一”的时代。
5.第五阶段,是中国文化由一统走向多元的时代。
6.第六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隆盛的时代,包括(公元581年~618年)、唐(公元618年~907年)两代。
7.第七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成熟、精致的时代,以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两代为主,也包括辽、夏、金、元。
8.第八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总结,衰落并酝酿新变的时代,包括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16年~1911年)两代。
(3)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1、人文精神。
其关注的中心,是人和人的生活。
2、伦理本位。
与集体主义的人文精神相关联,中国文化特重人类群体的伦理秩序。
3、天人合一。
天人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4、尊君重民。
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其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宗法为核心的等级社会。
5、尚中贵和。
尚中贵和是中国文化最为独特的品质之一,是在几千年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社会里孕育而成的民族心态和生存智慧。
第一章(1)试论儒家思想嬗变的四个阶段。
1.先秦儒家。
周灭商后,以周公为代表的政治领袖定了一系列维护嫡长子继承权的宗法制度,并提出相应的伦理道德观念。
2.两汉经学。
儒家正式跃居于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式的主导地位,先秦儒家典籍----《诗》《书》《礼》《易》《春秋》被列为经典。
3.南宋理学。
汉代经学内部的今古文之争经过此消彼长的长期斗争,今文经亡失于两晋之际,古文经独传,成为唐代官学。
中国文化导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国传统四大名著?A. 《红楼梦》B. 《水浒传》C. 《西游记》D. 《百年孤独》答案:D2. 以下哪个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A. 京剧B. 阿拉伯剧C. 希腊悲剧D. 俄罗斯音乐剧答案:A3. 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鼻祖的作家是谁?A. 鲁迅B. 茅盾C. 钱钟书D. 老舍答案:A4.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不包括以下哪个?A. 火药B. 指南针C. 活字印刷术D. 电话答案:D5.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A. 京剧B. 四川变脸C. 豫剧D. 广东粤剧答案:A二、简答题1.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有哪些?简述其中一种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答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和。
其中,仁是指对他人关怀、同情和善良的品质;义是指遵守道德准则,做出公正的行为;礼是指遵守社会规范和传统礼仪;智是指具备智慧和学识;信是指言行一致,守信用;和是指和谐与团结。
以仁为例,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倡导每个人都应该关注他人的需求,表现出善良和友爱的品质。
2. 中国传统音乐有哪些特点?选取其中一个特点进行解析。
答案: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包括平和、内省、情感表达的含蓄和以律动为主。
以情感表达的含蓄为例,中国传统音乐通过细腻而不张扬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与西方音乐相比,中国传统音乐注重音乐的内省和个人情绪体验,更加注重音乐的隐蔽性和暗示性,并通过音乐的音调、节奏和构图来传达情感。
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而思考的空间,使听众更能沉浸其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三、论述题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文化之一,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影响着整个世界。
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文化强调和谐与平衡。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中庸之道”理念提倡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平衡和稳定。
中国文化导论知识点引论中国文化概论1“文化”,在我国传统的用法上指的是“文治教化”,与“武功”对举,也就是礼乐和典章制度等等2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将它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3文化的结构分为四个层次:(1)物质文化层:最表层的是物态层面的文化,或称“器物文化”,指的是物质形态所表现的物质生产生活及其产品的总和,包括人类加工创制的各种器具。
(2)制度文化层:指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规范人们行为、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包括制度、法律、礼仪、习俗和机构组织等等(3)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长成的文学艺术作品4当代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指出,文化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
它使代与代之间、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与意义。
5轴心时代: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称为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出现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这个时期的特征:动荡和开放动荡:产生了碰撞,产生了思想,思想又在动荡中成熟开放:那个年代,没有人会特别约束思想家的口舌,而且那个年代的政治家也是卓越的思想家,上行下效的力是无可比拟的6农耕经济优点:1农业经济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勤劳务实的民族性格,重实际而黜玄想缺点:1偏重实惠与眼前利益,限制了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急功近利,追求即时利益。
2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不愿意接触外界,接受新事物,习惯周而复始的生活7宗法社会(1)中国古代,人们称为“宗法社会”。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导论》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也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各个阶层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德标准是【A 】A.仁B.义C.礼D.智2.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于【C 】A.三大语系B.四大语系C.五大语系D.六大语系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碑刻经书的方式对经典语言文字进行规范的伟大工程是【B 】A.白虎观会议B.熹平石经C.三体石经D.五经文字4.认为文化的发展须一方面接纳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的学者是【C 】A.陈独秀B.胡适C.陈寅恪D.钱穆5.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除《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之外,另外一部是【B 】A.《金瓶梅》B.《红楼梦》C.《聊斋志异》D.《牡丹亭》6.原始巫术、行业禁忌等等,都属于( C )A.文化现象B.文化产品C.文化事象D.文化观念7.在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 B )A.“世界高原”B.“世界屋脊”C.“高原世界”D.“屋脊世界”8.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 C )A.第一个寒冷期B.第二个寒冷期C.第三个寒冷期D.第四个寒冷期9.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 D )A.归宿B.过程C.发展D.资源10.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 C )A.文化内涵B.文化外延C.文化经历D.文化结果11.《殷墟卜辞综述》的作者是( C )A.郭沫若B.于省吾C.陈梦家D.徐中舒12.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 C )A.三藩之乱B.永嘉之乱C.八王之乱D.五胡之乱13.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文化农政思想的核心的是( B )A.天象观B.勤农观C.占验观D.地利观14.七巧板所流行的民族是( C )A.蒙古族B.匈奴族C.汉族D.高车族15.下列医学文献中,以医学理论为主的是( A )A.《素问》B.《灵枢》C.《难经》D.《伤寒杂病论》16.造纸术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 D )A.张衡B.毕升C.祖冲之D.蔡伦17.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完整宗法制的朝代是( B )A.夏代B.周代C.商代D.秦代18.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是在( C )A.秦代B.汉代C.隋唐D.明代19.秦朝中央“三公”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 D )A.太宰B.丞相C.太尉D.御史大夫20.宗教信仰、思维模式、教育思想等方面属于( C )A.物质文化B.制度文化C.精神文化D.生产生活文化二、多项选择题:26.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BC)A.生产工具B.雕塑C.书籍D.筷子E.衣物27.“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的提出者或出处各是(CD)A.《管子》B.管仲C.《齐民要术》D.贾思勰E.《绎史》28.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高潮除了春秋战国时期之外,还有(BC)A.秦朝B.魏晋南北朝C.唐宋之际D.明朝E.清朝29.下列人物中,以治水闻名的有(AC)A.大禹B.神农C.李冰D.崔寔E.李斯30.下列选项中,属于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有(ABD)A.信仰标志B.仪礼标志C.体型标志D.职业标志E.情感标志三、名词解释题:31.文化事象答: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自考《中国文化导论》简答论述复习题及答案XXX《中国文化导论》简答题论述题复序言3)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1、人文精神。
其关注的中心,是人和人的生活。
2、伦理本位。
与集体主义的人文精神相关联,中国文化特重人类群体的伦理秩序。
3、天人合一。
天人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4、尊君重民。
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其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宗法为核心的等级社会。
5、尚中贵和。
尚中贵和是中国文化最为独特的品质之一,是在几千年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社会里孕育而成的民族心态和生存智慧。
第一章1)试论儒家思想嬗变的四个阶段。
1.先秦儒家。
周灭商后,以XXX为代表的政治领袖定了一系列维护嫡长子继承权的宗法制度,并提出相应的伦理道德观念。
2.两汉经学。
儒家正式跃居于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式的主导地位,先秦儒家典籍----《诗》《书》《礼》《易》《春秋》被列为经典。
3.南宋理学。
汉代经学内部的今古文之争经过此消彼长的长期斗争,今文经亡失于两晋之际,古文经独传,成为唐代官学。
4.清朝朴学。
清朝儒士将明王朝的衰亡归罪于名儒学风的空疏浮泛,清初儒学掀起了以扬弃宋明理学为前提的复兴汉学的运动,以期经世致用。
第三章2)试论《资治通鉴》对编年体叙事方式的发展。
1.“提纲法”。
XXX对此采用了“先提其纲而后原其详”的方法,这样就使得叙事眉目清楚,为学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追述法”。
XXX对此每每于叙述本领前,用“初”、“先是”等笔法以追溯他的由来,使时间的始末一览而知。
3.“连类法”。
凡叙述道历史事件的有关当事人时,《资治通鉴》对于有关的或同类的事和人,往往连同予记载。
4.带叙法。
这种叙事法在编年史中也是颇为独特的,编年史鱿鱼体例的限制。
很难达到如纪传史那样的“大端”与“细事”并举无遗。
但XXX运用个中叙事方法采纪传之长,补编年之短,使《资治通鉴》的编写达到了更加完善的地步。
第四章2)试述XXX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学“中国文化导论”有感通过这学期对中国文化导论选修课的学习,让我更深入的了解到很多有关中国的文化有关我们的过去的相关知识。
并且,也曾拜读过钱穆老师的《中国文化导论》,感觉获益匪浅,从中吸取到很多精华。
什么是中国文化?首先我们应知道,在传统的思想上,有儒家,道家,佛教(禅)的不同思想。
人们在实际行为上,是儒道佛共并,有大人和小人之分,有主文化/俗文化之别。
在现代的层次上,现代的层次上,思想是传统和西方合流的;在行为上,人是受年纪(老、中、青)、地区(都市、乡村)、教育、收入、职业的影响。
文化与其说是概念,不如说是观念,因为尽管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定义文化,但究实而论,文化是不能定义的,只能有大约的定位。
我们中国人对于文化的理解,最早是见于《周易》《贲》卦之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
天文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然而对于文化可以从四个方面较为具体的解释:(1)地理性的意义:中国人包括中国大陆的中国人,包括台湾、香港,甚至新加坡和在其他国家的华人。
由于种种原因,台湾、香港、新加坡和其它海外华人的管理,与大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管理不同。
(2)种族性的意义:中国包括汉、满、蒙、回、藏、苗、壮等不同的民族,虽然汉族占绝大多数,但少数民族所分布的范围却占非常高的比例,而且,中国版图广大,地理人文条件不同,我们很难只用上海人、北京人、陕西人、广东人、四川人、东北人、内蒙人、香港人、台湾人或湖南人来代表中国人。
(3)文化性的意义:中国人信仰儒家、道家的思想、佛教(藏、蒙、汉人所信仰的又大不相同)、回教和其它宗教,尤其前三者对汉人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近一百多年来,西方文化又透过种种方式进入中国,并影响海外的华人。
(4)历史性的意义:在长期的中国历史中,中国境内的民族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和变迁;自唐宋以后,佛教成为中国主流思想的主要成分;清末西方思想的侵入和学习,加上近五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发展前阶段大规模引进了马列主义和苏联的制度,以及在后阶段的开放政策,大量的引进外资和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交流,工业化因而更快速的发展,这些都是改变中国历史性格的因素。
1.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
进一步则有简有繁,其简者,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两类,其繁者,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类,狭义的文化,则不包括物质文化,或仅指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
2.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史前和起源时代,包括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化的雏形时代或“青铜时代”。
包括夏,商,西周。
第三阶段: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或“元典时代”。
包括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中国社会与文化史上第一次重大转折时期。
这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轴心时代”的说法借自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他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指出。
第四阶段:是中国文化实现“大一统”的时代。
包括秦,西汉和东汉。
第五阶段:是中国文化由一统走向多元的时代。
包括魏,晋,南北朝。
这一阶段,可以称为中国文化的第二次重大转折时期。
第六阶段:是文化臻于隆盛的时代,包括隋,唐两代。
第七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成熟,精致的年代,以北宋,南宋两代为主,也包括辽,夏,金,元。
中国文化在此阶段中发生了第三次重大转折。
第八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总结,衰落并酝酿新变的时代。
包括明,清两代。
3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一、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第二、伦理本位。
是一种自然法则是有关人类关系(尤其是以姻亲关系为重心的自然法则)第三、天人合一。
天,在此指自然。
天人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四、尊君重民。
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其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宗法为核心的等级社会。
第五、尚中贵和。
中者,中庸;和者,和谐。
尚中贵和是中国文化最为独特的品质之一,是在几千年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社会里孕育而成的民族心态和生存智慧。
4中国文化的现代化:19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人只是觉得自己的实力不如西方,这一阶段是文化变革主要是物质层面上的。
[2024国开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化导论》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0)]2024国开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化导论》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0)盗传必究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儒家所谓的“智”包含多种意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现代“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方式方法的运用B.明智的政治态度C.带有一定的伦理色彩的认知手段D.客观地分析事物把握世界的的能力2.“杀身成仁”是( )的话。
A.孟子B.孔子C.墨子D.苟子3.儒家从一开始为中国知识分子选定了人生的最佳道路是( )。
A.吾日三省吾身B.学而优则仕C.自强不息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 )。
A.德B.道C.君子D.仁5.“舍生取义”是( )的话。
A.孟子B.孔子C.苟子D.墨子6.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人是( )。
A.魏源B.冯桂芬C.孙中山D.郑观应7.古老的仙文化在后来跟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究其源头,却可从多个方面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别,下面所列,不正确的是( )。
A.先秦时期神仙之说就已广泛流行B.仙文化与原始天文学有关C.仙文化表现出万物有灵的思维,是道教所不具备的D.仙文化中有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的迹象,跟先秦道家学说很不一样8.在隐逸文化中,所谓“大隐”是指( )。
A.远避于深山老林与世隔绝B.出仕朝廷随波逐流C.身在市朝却保持着隐退的情怀D.因为隐居而出大名9.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
宋代享有“梅妻鹤子”美誉是( )。
A.苏轼B.林逋C.陆游D.辛弃疾10.清代时,清儒推尊汉儒,而攻击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呼其学为( ),以示与汉学区别。
A.理学B.道学C.考据学D.宋学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唐代儒学复兴最初是以古文运动的形态和以诗为文的形式出现。
12. 明代朱载培用“新法密律”建立起科学的十二平均律,其科学性至今仍得到肯定。
13. 针对不断涌来且表现出高势能文化特性的西学,明代的科学家在经过深入思索之后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的命题。
一、殷墟的重要发现1973年以前这里发掘的53座建筑基址,是殷墟宫殿宗庙区的主体和殷王都全盘规划、布局结构的重心所在,被考古学者划分为甲、乙、丙三组基址。
甲组建筑基址共发现15座,是宫殿宗庙区内建设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被认为是商王室的宫室、寝居之所。
乙组建筑共发现21座,多数结构繁复,面积巨大,互相连属。
这些建筑被认为是殷王室的宗庙建筑。
丙组共发现17座,被认为是商王室的祭坛建筑。
目前,在宫殿宗庙区已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80余座。
这些建筑基址形制阔大、气势恢宏、布局严整,按照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宫殿区为中心的范围内。
中国出土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第二个王朝,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古国相比较,殷墟的青铜文化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以青铜礼器为基础,发展成为一套以等级为核心的礼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这在世界青铜文明中是绝无仅有的,体现出独特的东方色彩。
殷墟出土青铜器种类繁多,器形厚重,纹饰繁缛,铸造工艺高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其中尤以王陵遗址出土的司母戊大鼎最负盛名,大鼎高达133厘米,器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它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青铜器,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
原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鼎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通体以雷纹为底纹,饕餮纹、夔纹为主体装饰,给人以稳重、庄严而又神秘的感觉,是古代科技与艺术、雕塑与绘画的完美结合,是中国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54号凹形遗址54号基址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
该基址濒临洹水西岸,整体呈凹字形,缺口向东。
包括南、北、西三组基址,这些房基构成半封闭状的建筑群,面积达5000平方米,结构严谨,构思精巧,已具备了中国“四合院”的雏形。
该基址也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宫殿宗庙区内发现的最重要的建筑基址。
中国最早的车马遗迹——殷墟车马坑自1928年殷墟发掘以来,曾多次发现过商代车马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