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心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205.50 KB
- 文档页数:13
威廉f斯通政治心理学
威廉·F·斯通(William F. Stone)是一位政治心理学家,他的《政治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Politics)被认为确立了政治心理学学科地位的重要文献。
虽然这本书只是围绕政治心理学的若干主题进行讨论,但它对政治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通在书中探讨了政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等方面。
他强调了政治心理学的跨学科性质,并试图将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应用于政治现象的研究。
斯通认为,政治心理学的目标是理解个人和群体在政治领域的行为和决策,并解释这些行为和决策背后的心理过程。
他强调了心理因素在政治行为中的作用,并指出心理因素可以影响个人的政治态度、信仰和行为,以及群体的政治行为和决策。
除了《政治心理学》之外,斯通还发表了其他关于政治心理学的论文和著作,其中包括《政治心理学:当代问题与争论》(Political Psychology: Contemporary Problems and Issues)。
这些作品对政治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指导。
总之,威廉·F·斯通的《政治心理学》是政治心理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文献之一,它为政治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并对后来的研究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心理学经典案例政治心理学路径,一般参与国际关系理论和对外政策理论的创新工作。
就此而论,2015年有部分研究在理论进展和评述、冲突理论、国际关系文化理论等方面有所贡献,值得关注。
其一,冲突理论的心理学再解释。
心理学早已成为冲突研究的传统和主流路径,但发掘何种新的心理因素,在既有理论基础上如何推陈出新,是冲突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唐世平和熊易寒在《石油的族群地理分布与族群冲突升级》中,对既有的族群冲突理论进行了批评,指出传统的贪婪、怨恨等心理解释是不够的(卢凌宇分析了“怨恨”与“机会”对于国内冲突的作用),他们提出了一个分析石油资源对族群冲突影响的广义理论,重点解释二者之间的因果机制,认为石油的族群地理分布是决定石油加剧族群冲突的核心变量。
方长平等人在《共有观念、不对等关注与国际冲突的起源》中批评了非对称错误知觉理论,通过引入建构主义关于国际体系文化的区分,提出在霍布斯文化和康德文化背景下,不对称权力本身并不会导致不对称关注,而在洛克文化背景下,不对称权力才会导致不对称关注,从而导致错误知觉和国际冲突。
其二,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路径。
传统上,政治心理学较少参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对话,但中国的心理文化学路径学者一直致力于国际关系文化心理理论的建设。
尚会鹏在《论古代南亚国际体系》中对古代南亚国际体系“大法体系”展开分析,认为这一体系与印度的“基本人际状态”阶序人具有内在联系,以印度宗教中的“法”为合法性基础,具有“强文明体、弱组织体”的特点。
这种对于非西方国际关系体系的文化分析,是对于西方主流国际体系理论的创新,同时也是有别于中国的“天下体系”理论。
其三,对于西方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推介。
张清敏为中央编译出版社“政治心理学经典译丛”最新出版的《小集团思维》所做的书评《探索决策研究的新思路——评〈小集团思维:决策及大失败的心理学研究〉》,系统梳理了这部国际政治心理学经典著作的学术思想,并对“小集团思维”决策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政策启发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述。
以下是关于政治心理学的一些重要著作:"The Political Brain: The Role of Emotion in Deciding the Fate of the Nation" by Drew Westen《政治大脑:情感在决定国家命运中的作用》-德鲁·韦斯滕"The Nature and Origins of Mass Opinion" by John Zaller《大众意见的性质与起源》-约翰·扎勒"Political Psychology: Situations, Individuals, and Cases" edited by David O. Sears, Leonie Huddy, and Robert Jervis《政治心理学:情境、个体和案例》-大卫·西尔斯、莱奥尼·哈迪、罗伯特·杰维斯(编)"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Psychology" edited by Leonie Huddy, David O. Sears, and Jack S. Levy《牛津政治心理学手册》-莱奥尼·哈迪、大卫·西尔斯、杰克·李维(编)"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olitics" by Victor C. Ottati and David O. Sears《政治的社会心理学》-维克多·奥塔蒂、大卫·西尔斯"Political Psychology: Key Readings" edited by Kristen R. Monroe《政治心理学:关键阅读》-克里斯滕·R·门罗(编)这些著作涵盖了政治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情感和认知在政治决策中的作用、大众意见形成的性质与起源、个体和环境因素对政治行为的影响等。
《政治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政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政治过程和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知识门类,在所涉议题上既包括特定政治行为或情境例如政治参与、政治决策、政治社会化、投票行为中等的政治心理,也包括长期的稳定的政治心理状态如政治价值观、政治态度、政治信仰等,对政治行为的影响。
通过学习政治心理学,旨在使学生既能从微观角度认识某一具体的现实政治与行政管理过程背后的特定心理因素,学会以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或模型去分析现实政治与行政管理现象,同时能从宏观角度理解政治生活背后复杂的心理、精神与观念因素,了解政治与行政管理过程背后包含的结构性因素。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了解和掌握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历史沿革、重要概念与经典理论课程目标2:从微观上运用心理学概念、理论或模型分析具体的政治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课程目标3:从宏观上理解政治生活背后复杂的心理、精神与观念因素,了解不同时代、地域、文化或政治结构下的政治心理。
课程目标4: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政治或行政管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优化决策与行为结果。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第一章绪论1.教学目标了解掌握政治心理学的涉及主题、研究方法、历史沿革2.教学重难点学科的产生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教学内容将“情境-人格”作为政治心理现象的-种分析方法。
4.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案例教学法第二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心理1.教学目标r解中国古代不同社会身份群体的典型政治心理2.教学重难点中国占代士大夫阶层内部的政治心理差异3.教学内容古代政治权力结构对皇帝和士大夫知识分子的心理影响4.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案例教学法第三章儒法之间:中国古代政治心理的塑造1.教学目标掌握古代政治心理的主要塑造因素,了解中华古代传统的现代价值2.教学重难点儒法两家对国民精神的塑造3.教学内容儒家伦理的家族本位、儒法之争4.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案例教学法第四章政治人格1.教学目标学会从政治人格角度分析政治现象2.教学重难点关于政治人格的经典理论3.教学内容弗洛伊德、拉斯韦尔的政治人格研究、精英人格与群众人格4.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案例教学法第五章政治领袖1.教学目标了解政治领袖及其心理概说2.教学重难点政治领袖的类型3.教学内容政治领袖心理、政治领袖的影响4.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案例教学法第六章群体政治心理1.教学目标掌握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2.教学重难点群体心理现象与优化决策和行为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政教育心理学作为高校的一门较为新式的特殊学科,是思政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体。
就学科内容而言,它既涉及了思政教育学的内容,又涉及了心理学体系的内容;就研究方法而言,它也是对思政教育学和心理学两者研究方法的结合。
该学科自创立以来,在一定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对成熟的成果,对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目前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改进。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总的来说,我国思政教育心理学相对于国外而言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近年来取得了较多成果,然而目前此学科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完善。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政教育学科从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学相融合对相关思政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这种将思政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打破了以往纯思政教育的研究思路,给思政教育学科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在该研究方法的推动下,近年来思政教育心理学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一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重视对思政教育心理学实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建设以学校为基础的实验基地以及学校和专业科研基地相结合这两大方面;二是我国思政教育心理学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不断丰富,教育形式不断完善以及教育手段不断改进等方面。
[1]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各学校开设相关的思政教育心理学课程,课程内容除了传统的课本知识以外,还包括职业规划教育、生活教育、情绪教育等,教育手段也不再单一的表现为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讲座等形式,而是将此与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等手段相结合,甚至有的学校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
然而,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思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要想在此学科领域获得长足发展还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的发展离不开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力支持,然而目前我国思政教育的工作还是主要側重于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进行经验的总结,缺乏对思政教育学科的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分析概括,在该学科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系统理论知识的缺乏而忽视受教育者本身的特点,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偏离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从而加大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难度。
1.政治心理学:政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政治行为的心理学分支,它研究人们如何形成政治观点,如何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参与政治活动。
2.政治认知:政治认知是指人们对政治现实的认知,包括他们对政治现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
3.政治动机:政治动机是指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动机,可以是为了获得政治利益,也可以是为了实现政治理想。
4.政治行为:政治行为是指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行为,包括参与投票、参加政治集会、参与政治运动等。
5.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政治现实的认同,包括他们对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政治活动等的认同。
政治心理学言《政治心理学》是政治学专业的选修课程,是政治学与心理学交叉的学科。
是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分析人们对于一定的政治现象、政治关系或政治生活的心理反映。
目的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学习,使学生对政治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政治心理学在中西方的发展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基本的政治心理学流派有所了解,使学生对影响政治心理的主要因素诸如个性、动机、态度等有基本的认识,通过对个体的政治态度、个体的政治社会化、个体的政治行为、政治领袖心理及群体心理等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明,使学生对政治心理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详尽的和把握。
通过对政治心理现象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政治心理学概说一、什么是政治心理学政治心理就是人们对政治现象和政治过程所持的态度、兴趣、情绪、愿望、要求,并支配或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的一定心理倾向。
政治心理是政治主体(群众团体、政党和国家、个人)在政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现象,是人们对于一定的政治现象、政治关系或政治生活的心理反映。
人的高级认知、情感活动与政治生活相结合,就形成了人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等理性色彩较浓的政治心理活动。
二、社会存在与政治心理的关系(一)社会存在决定政治心理(二)政治心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三、政治心理的特征(一)自发性(二)复杂多重性(三)地域性(四)社会性(五)阶级性(六)时代性四、政治心理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政治心理是政治变革的动因之一(二)政治心理是政治力量的组合与分化的重要原因(三)政治心理是产生政治行为的前提条件第二节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一、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总的研究对象看,政治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集团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尤其是特定社会政治条件下,政治心理活动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政治学分支科学。
它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一系列概870和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研究人们在政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
政治心理学资料封面
一、政治心理学学科范围与发展
政治心理学的知识导图
政治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三个不同的阶段
政治心理学领域核心关系分析
政治心理学概述
Shanto Iyengar
二、精神分析
人类行为的心理分析
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精神分析
三、行为主义
四、认知心理学
政治知觉
卡尼曼的认知心理学理论
五、心态史学
安可史密斯论心态史研究
六、领袖政治心理
毛泽东个性特征及其政治活动的心理学分析
十字架下的冲撞与撕裂
——洪秀全政治人格分析
对希特勒的精神分析与重构
七、群体政治心理
民主直通独裁的心理机制
“万物生长靠太阳”与原始崇拜比赛革命的革命
——对文化革命的政治心理学分析八、重大事件与政治心理
传播的畸变
——对“SARS”传言的一种社会心理学分析九、国际政治心理学
国际政治中的不确定性与错误知觉作为信仰的国际政治理论
恐怖主义献身行为的社会生物学解释。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目标的思考(一)社会进展目标社会进展目标是社会期望在课程目标中的具体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社会进展目标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
其培养目标为:培养XX政工作治理干部和学生工作治理干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本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讲授与传播方面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基础,成为能够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科知识目标学科知识目标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
学科知识目标会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要求上,具体表现为:要求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经验,比较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认识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动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识。
(三)心理进展目标心理进展目标是课程目标的核心。
具体表现为:在认知进展领域,能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方法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情感领域,能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形成较高水平的专业态度和专业价值观;在行为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
教案名称:初中政治心理健康教育课年级:八年级学科:政治课时:1课时教材:《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应对生活和学习中压力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原因3. 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4. 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是健康?你们关注过自己的心理健康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节关于心理健康的政治课,希望大家能从中了解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如何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 教师讲解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当你们遇到心理问题时,应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呢?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教师总结并给出建议:如倾诉、运动、冥想等方法。
3.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四、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如积极面对困难、学会感恩、保持乐观等。
3.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在生活中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尝试用学到的方法进行调节。
2. 写一篇关于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小短文,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六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范文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简单性和广泛性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养,还要有乐观的心理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教育者自身的理论水平供应了关心,还为加强自身的品质内涵修养供应了正确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量。
二、当代高职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一)学习问题高职同学大多是没有考上本科院校不得已才选择高职院校就读,许多同学内心都有挫败感,对人生感到失落,对于自己的专业没有爱好。
同学对于以后的就业压力感到很大,认为自己的学历没有本科生高,技能又没有中专生的强,认为就业的困难很大。
因此在学习上爱好不高,甚至对学习产生了抵触心情,自暴自弃。
(二)同学间的交往问题随着方案生育措施的实施,目前许多高职同学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自己的家庭中都是被细心关怀和照看,一些独生子女中存在不正确的利己做法。
而且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原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每个同学的性格特点都不同。
因此同学在人际交往上会消失许多的问题,如常消失寝室冲突、同学间关系紧急等等。
(三)爱情问题高校生都是成年人,有恋爱的权利,并且对爱情有着美妙的向往和憧憬。
但是他们青春期刚刚结束,对于爱情的阅历并不充分,而且心理不成熟,性格存在缺点,不知道如何去爱,在恋爱中遇到的问题不能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
当他们遇到感情的问题时就抑郁、低落,甚至有的同学有轻生的念头。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一)完善心理询问工作在高校设立心理询问部门,配备专业化的心理询问老师,为有心理逆境的同学解答问题,关心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了解同学的心理状态,并长期从事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如何把握心理辅导更有针对性、时效性、专业性。
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从事心理询问工作,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进展。
思想政治教育工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还可以向高职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高职生的思想向正确的方向进展,符合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需要。
国际政治心理学是研究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人类心理因素的学科。
它探讨了人类行为和决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以及国际政治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国际政治行为、国际政治决策、国际冲突、国际合作、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差异、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和利益等。
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
实证研究包括对国际政治事件和国际关系中的人类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以了解人类心理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理论分析则是基于对国际政治事件和人类行为的分析,提出心理学理论来解释和预测国际政治现象。
国际政治心理学对于理解和解决国际关系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国际政治心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中的人类行为和决策,以及国际关系对人类心理的影响,从而为解决国际关系中的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选择题(1)政治社会化四个要素:家庭、学校、社会文化、大众传播媒介。
(2)政治人格的要素:个体独立意识、参政意识、政治技能。
(3)巴伯对政治家的分类:主动——积极型、主动——消极型、被动——积极型、被动——消极型。
(4)决策方式有:个体决策、小集团决策、集体决策、群众决策。
(5)马克思韦伯对对权威的几个划分: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6)决策者心理素质有哪些要求:创新意识、敏感性、想象力、选择能力、组织群体决策能力。
二、名词解释(1)政治社会化:就是个体对社会政治现象的认识与掌握过程,或者说是个体政治个性逐渐形成的过程。
它是经过个体与社会政治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2)政治稳定:从本质上来说具有双重涵义:一方面,意指国家政治体制及指导国家政治生活的原则具有长期的稳定性与延续性,职位交替依程序正常进行,每一任当政者都不是对前任的简单的批判否定,而是对前一任的继承与发展。
另一方面,指被统治者或者公民愿意按照政治权威的要求去思想和行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重大的、旨在对抗政治权威的不服从行为。
这意味着,政治不稳定主要以两种情况的存在为标志:一是政权更迭非程序化;二是公民的政治不服从行为。
只要出现其中任何一种情况,都将会打破政治稳定的格局。
(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从心理学角度揭示了人们行为的终极根源——满足某种特定的社会需要,以及人的需要的某些发展规律。
如果撇开需要的社会内容,就其心理发展的形式而言,马斯洛所概括的生理、安全、爱与交往、尊重、自我实现等基本需要,在各个国家的人民中间都同样存在。
(4)政治不服从:所谓政治不服从,简单地说,它是个人或群体的某种逆向态度和行为。
这里至少包括三层意思:第一层,政治不服从是被统治者或公民针对政治权威的一种行为;第二,这种不服从行为旨在脱离政治权力的轨道,或游离于其外,或反其道而行之;第三,它必须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